[摘 要]野外實習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港口城市擁有獨特的人文地理地方特色。文章以寧波大學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教學為例,梳理并總結了該校地理學專業發展歷程和建設態勢、野外實習課程發展演變、教學實踐、初期成果、反思與結論等內容,著重介紹了該校在實習基地、實習內容以及實習成果呈現等方面的探索,以及在實踐過程中如何建設沿海綜合性大學野外實習課程、如何開展職前素養訓練等方面的反思,以期為相關高校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野外實習;研究進展;港口城市;寧波;寧波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4-0048-06
2019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指出,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要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和改進實習運行機制。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各種人文現象與人類活動發生發展過程、動態演化特征及其地域分布規律的科學[1],而野外實習是人文地理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地理的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通用技能和相關的學科技能。
通過對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的深入把握獲得“地方感”,是地理學家理解特定地方的核心[2]。“地方感”蘊含于城市的發展歷程之中。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要依托自身的各種條件,港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同樣與港口的演變過程密不可分。水孕育了港口城市,賦予了港口城市不同于內陸城市的活力與魅力[3]。港口城市所具有的悠久的歷史與現代化的發展定位,使其高校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獨具特色。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地理”“野外實習”為關鍵詞檢索出200多篇文獻,經整理分析后發現,20世紀90年代已有野外實習相關研究,21世紀初期,“實踐教學”“野外實踐”“自然地理”“地理學”等相關研究迎來了小高峰,到2024年陸續出現了地理野外實踐相關研究。上述研究大都綜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地理信息技術的野外實踐。但加入“人文地理”關鍵詞之后,相關文獻數量不足20篇。對這些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部分高校相繼提出并實施基于教學模式的調整與改革、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等視角的人文地理學改革方案,集中于對內陸城市的探討,卻缺少港口城市相關案例。因此,本文以港口城市為切入點,結合寧波大學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經驗,立足于綜合性大學的戰略定位,制定并實施基于港口城市的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方案,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文地理學人才。
一、港城高校寧波大學地理學專業的發展歷程和建設態勢
(一)地理學專業發展歷程
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依托浙江省重點學科、寧波市重點學科A類——地理學、教育碩士學科教學地理方向和地理學學術碩博士學位授權點,其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質量穩步提升,以培養普通高中地理師資、卓越師資和國際化科研創新人才為主要目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隸屬于寧波大學昂熱大學聯合學院,其前身為1999年開始招生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2013年根據教育部文件調整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2017年經教育部批準,該專業成為寧波大學與昂熱大學聯合辦學的本科專業之一,共享兩校優質師資,注重法語語言與專業課程、學術講座等的融合教學,以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國土空間規劃人才為主要目標。
(二)專業建設態勢
1.專業課程設置
在積極吸取國內外其他高校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寧波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的課程群中均包含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術及其相關實踐類課程,重視地理學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師范類專業加入了地理教學論、微格教學、教育實習等教學類課程,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非師范類專業則結合寧波港口城市的定位與中法聯合辦學的模式,增加了海岸帶調查與觀測技術以及語言類的相關課程。不同專業均十分重視對接國家和社會的相關人才需求,其具體的課程設置如表1所示。
2.專業培養特色
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均開設了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課程,但兩者在人才培養上各有特色。地理科學(師范)專業以培養普通高中地理師資、卓越師資與國際化科研創新人才作為主要方向。其中,卓越師資方向依靠學科教學(地理)專碩培養體系,在本科高年級課程中引入中學地理教育前沿、中學地理教學研究、教研創新訓練等研究生先導課程。該方向的優秀學生可優先攻讀本校學科教學(地理)專碩學位。國際化科研創新人才方向則依托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博士學位授權點,利用國際化師資隊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科研創新人才,引導學生赴國內外合作院校相關專業繼續深造。該方向的優秀學生可優先選擇攻讀本校地理學一級學科各個研究方向的碩士學位。
3.專業培養過程
地理科學(師范)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通過實驗、研習、實習、見習等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地理學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師范專業學生從大一至大三的暑假,均須參加至少為期一周的專業野外實習。專業實習主要內容包括舟山海岸地貌野外實習、杭州地質野外實習、天童山生態實習、四明山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等。此外,該專業同寧波市的李惠利中學、寧波三中、寧波四中、象山中學、龍賽中學、姜山中學等高中建立了良好的實踐合作關系,錘煉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師范生會被安排到省、市級中學,進行總時長為22周的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和教育研習。
二、港城高校寧波大學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課程現狀以及機遇與挑戰
(一)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本科課程現狀
在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并對接國家和社會相關人才需求等前提下,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課程內容調整的一個重要思路是將其開課時間集中于本科第二、第三學年。這有利于學生在前期夯實理論基礎,并促使學生加強對理論及其應用的理解與能力拓展。在實習內容上,一方面注重傳統研究方法與現代研究手段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與社會發展的有效銜接。現已形成地理科學(師范)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兩個專業人文地理學本科實習課程體系,其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二)地理學專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023年后,地理科學(師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兩個專業均面臨實習經費和學分學時全面壓縮的挑戰,這對實習課程的組織開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內外高校在野外實習經費、學時方面各有側重,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針對預算緊縮,考慮到“實地教學一旦失去,就很難引入”,探索并實施了基于校園、基于社區的實地考察等模式,力求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為適應現實世界做好準備[4]。美國得克薩斯農工大學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實習融入短期的海外學習項目,為實習提供經費支持[5]。德國亞琛工業大學依然保留長途實習,同時結合多種類型的實習,采取了以科學問題為主導、充分爭取社會教育資源支持、精選實習地點、實習設備準備充分、實習實踐安排既緊湊又鍛煉充分等措施,以提高實習綜合效益[6]。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充分考慮地理單元的多元性、典型性、代表性以及交通可達性、基礎設施便捷性等需求,就近選擇在河北省北部建設野外實習基地,以應對實習經費的縮減問題[7]。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在2005—2018年德國地理綜合實習中,根據不同實習主體精選合適的實習路線,基于典型案例開展野外情境教學,加深了學生對人文地理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了野外實習的效果[8]。
國內外高校均嘗試減少長途實習、以短途實習作為替代方案,部分高校仍保留長途實習并優化實習的準備與安排,以提高實習效率。寧波大學地理學專業結合經費與周邊資源的情況,采取了立足于寧波市的短途實習方案,精選實習地點,充分挖掘地理實習資源。
三、港城高校寧波大學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教學的探索
港口是寧波發展的物質基礎。從公元前4世紀的軍港,到唐宋主要貿易港、清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再到鎮海與北侖港區的開發,寧波既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口與海洋交匯的現代化、國際化港城[9]。在經費減少的背景下,如何選擇合適的實習地點、凸顯港城特色,寧波大學作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于寧波城市地域特色的實習基地與實習內容建設探索
1.四明山與寧波大學野外實習基地建設
地理野外實習基地的選擇和建設不僅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野外實習順利進行和實習質量不斷提高的基礎[10]。四明山位于浙江省東部,是典型的褶皺山[11],旅游資源分布均勻,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比例適當,通達性好、可進入性強,具有成為野外實習基地的先天優勢。經過對地理學的復雜性、典型性與綜合性的綜合考量,以及對線路安排可操作性、交通便捷性的充分評估,寧波大學選擇在四明山建設野外實習基地。
除了要做好實習線路的選擇,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也應有相關書籍,以指導野外實習并保障野外實踐的順利進行。針對不同的實習情況,寧波大學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有四本指導書可供選擇:《現代自然地理綜合實驗與實習指導》(2016版)、《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方法指導與案例研究》(2017版)、《地方綜合性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教師教育實踐指導》(2017版)、《四明山南區地學野外調查及案例研究》(2020版)。相關書籍綜合教師與學生的不同視角、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專業要求,指導師生做好實習前的理論準備和助力野外實習的順利開展。
2.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關注重點——港址變遷過程全球城市化痕跡的集中片區
“以城促港、以港興城、港城互動”是寧波城市發展的主線,港址變遷過程反映了寧波城市形態的歷史演變。從隋唐至清初,寧波的港口集中在東門口一帶,城市形態簡單,呈點狀分布;鴉片戰爭后,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港址向江北延伸,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寧波老城外輪廓形成,城市形態單一集中。1930—1970年上海港崛起,寧波港相對衰落,城市形態基本未變;1970年后,隨著鎮海港、北侖港的發展,寧波河口港完全形成,逐漸發展成為一城二鎮的不連續帶狀組群城市形態[12]。從被殖民的通商口岸,發展為擁抱世界、市場與移民的全球化標志性區域,寧波擁有大量可供挖掘的特色教育資源。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地理學專業中實踐性要求較高的研究應用型專業之一。在實習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典型案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城市道路與交通對區域規劃、城市經濟等的影響。以寧波老外灘為例,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輪船噸位較小,老外灘成為當時對外貿易的核心區,聚集了大量經濟、政治、宗教活動,形成了以交通運輸、外交與宗教傳播為主的城市功能。1949—1980年,在外商撤離、甬江大橋建成、臺風頻繁等多重影響下,老外灘經濟衰退,原有城市規劃未得到及時更新,加之大量人口涌入,導致老外灘變為棚戶區。此后,港口遷移到鎮海港、北侖港,老外灘港口功能隨之衰退、文化功能凸顯,最終形成以文化景區、休閑、商業等為主的功能定位[13]。因此,可加強老外灘土地利用與城市功能的演變過程研究,強化學生對土地利用與城市規劃、公共空間治理、城市管理與執法等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地方地理資源具有重要的價值,相較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運用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更廣泛。應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地理學原理深度開發附近資源,關注身邊環境[14]。地方性的挖掘,可從當地的自然層、生計層、制度層和意識形態層梳理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系[15]。作為以港而興的城市,寧波的發展歷程、形成的地方規則,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均具有獨特性。因此,可引導學生通過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來感知歷史、填補記憶[16],進而探究城市發展的演繹主線與脈絡。
3.基于City Walk視角加強學生對城市“地方性”的感知
傳統的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模式,多數由工作人員帶領參觀,這樣容易出現學生參與受限或選擇性參與等情況,從而使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城市景觀。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將City Walk理念融入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可能是較好的解決途徑。引導學生深入城市街巷、情境與空間中,沉浸式感知當地城市的人文特色[17],對于助力學生加深認識在數字媒體的沖擊下逐漸消解的城市人文價值具有重要作用。
這意味著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要盡力改變從生活、網絡等途徑獲取的既有印象,為學生在有限的實習時間與地點內,創設一系列相對比較松散、主動的學習情境,使其能夠充分地融入當地環境,并在與當地環境的互動過程中認識到身份對于“地方感”獲得的影響,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意識和學術理解。寧波大學在傳統實習的基礎上,將City Walk中“無目的漫游”“深入城市”的理念引到野外實習中,給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以追求體驗的真實性。
(二)實習效果的考評
寧波大學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課程現已形成了理論知識教學與應用能力培養相結合、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綜合測評方法。在實習過程中,強調沉浸式和反思性的實地體驗對城市地理教學的重要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學術判斷能力[18]。然而,學生的反思能力不會在實習過程中自發產生,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指導與引導,促使學生更積極地感知研究對象。
同時,沉浸式與反思性的實地體驗也體現在實習結束后的作業中。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學生除了要交紙質報告,更多是要結合寧波本地現狀進行景觀體系、水系形態格局、研學旅行設計等方面的探索,以小組匯報的形式進行展示交流。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則通過調查報告、GIS分析地圖與實習報告等形式對實習進行總結。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課程作業安排情況如表3所示。
(三)在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中開展課程思政,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綜合性與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兩大特性,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內容,其野外實習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除了具備學科知識、技能的專業教育價值,也始終肩負著思政育人責任[19- 20]。教師需要針對地理科學(師范)專業學生的實際,準確把握學科育人與綜合育人的側重點,可通過開展關于區域特征與差異的模擬課堂、小組匯報等形式,強化師范生的區域教學能力和教學體驗,助力其掌握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則通過實習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規范。
四、教學創新的初期效果
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教學創新體系的發展推動著人文地理學科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寧波大學的地理科學(師范)專業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已取得了些許成果。
地理科學(師范)專業于2022年入選國家級本科一流專業建設點、浙江省“十四五”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建設了地球演化與人類環境、現代自然地理、區域分析與規劃、GIS設計與應用等省一流課程,完成了“認識‘四情’打造‘四愛’——地理科研論文寫作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面向‘十三五’新任務的專業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地理學為例”“慕課背景下非GIS專業的地理空間信息課程的分層混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等省級教研項目,建成了寧波市的李惠利中學、象山中學、龍賽中學、寧波三中等省級教研基地。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中法合作)專業的課程建設方面,專業核心課程區域分析與規劃入選2020年度浙江省一流課程(線下類),GIS設計與應用入選2020年度浙江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野外實習方面形成了“三三三”研究型野外實習模式,有效助推了相關課程建設。
五、反思與討論
人文地理學的區域性和本土性是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人文地理學具有區域性和本土性說明其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21]。開展野外實習的實地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和創新能力。在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課程教學探索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值得仔細思考。
一是如何立足于城市建設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課程。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受到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多方面的影響。立足于城市的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內容主要涉及對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的高度綜合考察,其核心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綜合理解人地關系問題[22-23]。人文價值是城市的內核與特色。基于城市的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在關注城市的古今形態發展、功能布局的同時,應更加重視關注城市文化的變遷,關注城市物質發展與文化價值的協調關系。
二是如何組織開展職前素養系統訓練,培養學生運用人文地理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地理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將專業教學與更多的通用培訓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職前素養。相關研究表明,地理學專家與各行業雇主均強調,時間管理、寫作、信息管理與計算機知識運用等方面的能力對于地理學類就業至關重要[24]。除了ArcGIS軟件,地理學專業也可引導學生掌握Photoshop、AutoCAD、CorelDRAW等制圖軟件,通過撰寫實習日志鍛煉寫作與表達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本專業深造與就業的要求。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寧波大學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逐漸形成了以考察港口城市的經濟與文化地理為主,重點探討城市文脈與規劃實踐、改革開放、城市港址變遷等的實踐模式。立足于城市特色,精選實習地點,開展實習教學,助力人文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成為寧波大學的一門“金課”。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探索中,將進一步挖掘本土化的全球資源,讓課程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并探索發現式學習,爭取早日使地理教學的內容、視角和技能等方面更接近當代地理學研究的先進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吳傳鈞.人地關系與經濟布局[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2] WALL G P, SPEAKE J. European geography higher education fieldwork and the skills agenda [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 36(3): 421-435.
[3] 胡剛. 港口城市形象特色探討:以寧波市為例 [J]. 城市問題, 2001 (1): 25-27.
[4] LLOYD K, HOWITT R, BILOUS R, et al. Geographic contributions to institu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in Australia: the challenge of embedding field?based learning [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5, 39(4): 491-503.
[5] BRANNSTROM C, HOUSER C. “Riding the rip”: an experiential and integrated human?physical geo?graphy curriculum in Costa Rica [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5, 39(4): 527-542.
[6] 王強, ROβ?NICKOLL M, 王志堅,等.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生態學野外實習教學案例與評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10):114-120.
[7] 劉雪萍,鄭成洋,蒙吉軍.塞罕壩遙感應用野外實習基地的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7):214-218.
[8] 薛德升,劉曄,蘇迪德,等.地理學國際實習教程:德國地理綜合實習[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21.
[9] 王益澄,馬仁鋒,等.寧波港口城市景觀:文脈傳承與后工業時代治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23.
[10] 李加林,楊曉平,童億勤.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改革與實踐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6):137-139.
[11] 李加林,馬仁鋒,徐皓,等.四明山南區地學野外調查及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12] 李加林.河口港城市形態演變的分析研究:兼論寧波城市形態的歷史演變及發展[J].人文地理,1998(2):54-57.
[13] 徐小靜,莊佩君,馬仁峰.寧波內城港區的功能演變研究[J].特區經濟,2019(5):91-94.
[14] 韓加強,周尚意.鄉土地理資源的深度開發與教學實施策略研究[J].地理教學,2019(6):22-25.
[15] 周尚意,王恩涌,張小林,等.人文地理學[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16] 馬仁鋒,張悅,袁海紅,等.寧波城市剖面特征及其人文地理學與城鄉規劃實習線路設計[J].中國名城,2019(2):32-38.
[17] 劉俊.旅游新風尚:愛上“城市漫步”[J].人民論壇,2023(17):90-93.
[18] GLASS M. Encouraging reflexivity in urban geography fieldwork: study abroad experience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14, 38(1): 69-85.
[19] 蘇筠,王靜愛.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地理課程思政發展歷程與實踐探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8(3):517-522.
[20] 尚志海,李松珊,羅松英.人文地理野外實習中的課程思政探索[J].地理教學,2021(23):12-14.
[21] 陸大道.人文與經濟地理學如何響應“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J].經濟地理,2023,43(3):1-5.
[22] 鄭祥民,周立旻,王輝,等.試行高校聯合野外實踐教學 探索地理學人才培養新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3(5):86-88.
[23] 徐羽,趙麗,高超.地理師范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研究[J].大學教育,2024(14):128-132.
[24] SOLEM M, CHEUNG I, SCHLEMPER M B. Skills in professional geography: an assessment of workforc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J].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8, 60(3): 356-373.
[責任編輯: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