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教學法”是以現代認知心理學思想、自適應學習理論和探索性學習架構為基礎,旨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注重的是完成項目的全過程,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將基礎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協作能力、交際和交流方面的綜合能力。
筆者自2015年起開始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系列競賽活動,截至2024年,累計獲得省級、國家級獎勵14項,其中,全國一等獎1項。在“挑戰杯”系列競賽指導過程中,嘗試運用了項目教學法,采取師生課堂內外交互作用以共同完成一個競賽項目的做法,將課堂教學面向社會,通過扎實的社會調查實踐,結合專業知識,形成理論思考或者政策倡導,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促進課堂教學實效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初步形成了“項目培育—項目實施—項目總結”的實踐模式。
通過實施創新創業與人才培養、認知性教育與體驗性教育相融合的培養方案,從大學入校開始就進行創新意識的引導和激發,初步培育項目。
一是創新創業與人才培養相融合。明確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培養目標之后,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適時增加了科研創新、創新創業內容,按照“分步實施,梯度推進”的原則,針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認識比較模糊的現狀,注重創新精神和意識的培育。具體來說,通過專業入學教育活動、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活動、社團活動、優秀學長經驗分享等途徑的實施,努力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調動大學新生的內驅力,使其從“不知道如何創新”到“想創新”。
二是認知性教育與體驗性教育相融合。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并在本科生導師的指導下,制定針對性的科研創新計劃。同時,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加入創新創業、理論研究類社團,通過參與式體驗社團的各類實踐活動,實質性了解創新創業的要求,增強問題敏感度和批判意識,并具有一定的自主開發選題和孕育項目“種子”的能力。
當前,有必要及時轉變觀念,更新教師“教”的內容及方式方法、學生“學”的方法,通過立體式、項目化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設計項目方案并有步驟地實施。
一是重組課程內容體系。相比新時代創新創業的形勢及發展要求,大學課程內容體系及參考教材往往均比較滯后。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有助于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知識體系建構思路,并重新設計和組織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和內化知識,而不僅僅是將理論知識停留在粗淺的表面狀態。
二是更新教學方式方法。以“挑戰杯”系列競賽活動為契機,教師指導“挑戰杯”、學生參與“挑戰杯”,師生在“挑戰杯”備賽過程中,通過“問題導向”“團隊合作”“體驗式學習”“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將“第一課堂為主”和“教師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中心”的自主學習、探究模式,實現師生合力設計并實施項目方案的工作格局。
事實上,“挑戰杯”競賽的最重要的并不是比賽的結果,而是備賽過程以及通過參加比賽給指導教師和學生帶來的反思。對此,指導教師帶領參賽團隊成員進行全面的“回頭看”,仔細梳理從項目選題、文獻搜集、實地調研、競賽全過程的全部細節,通過自由分享和開放式交流參賽的收獲、比賽過程中的團隊合作、個人的得失以及對未來發展規劃的啟示,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也有助于發現短板和不足,吸取教訓,從而在后續的學習中針對性補差補缺。
運用項目教學法,以“挑戰杯”競賽指導為契機,推動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必須承認,這種教學法與“挑戰杯”系列競賽指導進行結合的相關經驗呈現“碎片化”特征,項目教學法與競賽指導如何更充分地結合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教學課題。今后的改進措施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通過“挑戰杯”競賽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項目的整體謀劃。應強化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健全促進學生重視并積極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相關制度體系,比如,加大獎勵額度、將競賽結果納入各類評獎評優,使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充分的結合,為項目化運作提供基本的保障,從而引領激勵更多師生主動參與“挑戰杯”競賽活動。
二是通過“挑戰杯”競賽進一步帶動教學方法手段的“全面革命”。將項目教學法運用“挑戰杯”競賽指導,相當于以探究式、研討式的方式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的內容應用于現實問題的解決,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三是通過“挑戰杯”競賽進一步強化師生為主體的“梯隊建設”。根據不同年級學生不同專業與知識基礎的差異,組建不同組合的參賽團隊。各團隊之間、導師之間,利用“挑戰杯”平臺,開展交流研討活動,相互學習借鑒,甚至可以合力攻關高水平的項目選題,形成“傳、幫、帶”的師生團隊。
基金項目:安慶師范大學重點教研項目(項目編號:2022aqnujyxm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安慶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