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大高校特別注重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的角色和貢獻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然而,教師努力工作是否真正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努力工作的程度不能進行科學的定量描述會影響教師水平的提高與工作積極性。教師的主觀努力程度與教學效果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從教學效果的角度科學評價教師的主觀努力程度,將是一個巨大難題。本文在借鑒生產有效性原理與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分析教師的主觀努力程度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提出教師主觀努力程度的數字化評價模型,通過實例測算驗證該方法的科學、公正與有效性。
關鍵詞:教學效果;主觀努力;數字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教師隊伍的發展與壯大,教師的角色和貢獻日益受到重視,但教師的教學質量也存在巨大的差異。為了更有效地激勵有能力的教師在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也受到特別關注。在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研究中,存在著重定性、輕定量,重教學效果、輕教師主觀努力及評價指標體系不科學等諸多問題。很多學校沒有一個明確具體的量化評價辦法,也沒有考慮到學校的定位和特點,評價方式單一,難以準確評價學校教師的有效投入和專業水平,影響評價質量,同時也不利于調動學校教師的積極性。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追求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借鑒生產有效性的分析方法,把教學效果與教師能力結合起來,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提出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一種數字化方法。
一、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教師評價思路過分強調管理與問責
目前,大多數院校特別是高等院校的教師評價思路都偏向于管理,以管理為主,并以教師績效考核、評優評獎作為內容支撐。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大部分院校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的初衷是傾向于管理,單方面的借助監控加督導的模式進行線上線下雙向管理,片面強調對教師的管控功能。以管理為導向的評教體系忽略了教學評價的初衷,教學評價的根本是基于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同時為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專業發展提供反饋和服務,通過教學評價給教師提出建議,幫助教師快速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評價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學質量,應更重視其服務性的本質屬性,目前大多數教評體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偏離了服務師生的初衷。
(二)高校教師的評教體系忽略了教師的自我評價
教學的本質是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空間內教師與學生以學術交流為主題的精神溝通和融合,基于教師本身對于教學質量的反思與體會,對于整個課程的授課情況甚至是每一次授課情況進行動態跟蹤,教師自評的結果能夠更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但是,大多數高校的評教體系都是校級督導、院級督導、學生督導占比較大,教師的自我評教占比較小,甚至有些高校的評價體系缺失教師自我評價。研究其原因是受管理為主的教評體系影響,考慮到大多數教師在對自我評價時很難把教師真實的自我評價表現出來,大多數評教體系很難構成一個自我評教的良性循環,這就構成了教評成為師生負擔的死循環。評教的初衷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是用來區分教師等級的機制,更不是用來區分教學水平的工具。
(三)高校教師評價體系忽略了學生的基礎差異與學習效果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的指標選取都是以教師為考評對象,注重教師的授課水平,忽視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效果,更忽視了學生的基礎差異。以學生的期末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授課水平的量化指標,個別學校課程成績不及格率超30%,授課教師要寫情況說明。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授課效果不僅與教師本身的經驗以及專業能力相關,也和學生的基礎有很大的關系,教師教得好很重要,學生學得好也很關鍵。大多數高校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都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學評價系統中只有學生評價這一指標,忽略了學生的基礎差異,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和興趣都不同,這些差異可能會影響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如果教學評價體系未能考慮到這些個體差異,那么它就可能無法客觀地評價教學質量。
二、數字化評價模型構建
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在OBE教育理念(成果導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下,全國各大高校特別注重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了更有效地激勵有能力的教師在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也受到特別的關注,特別是當教學評價與教師薪資待遇相聯系時,一個明確、具體的教學評價辦法的科學性、公平性、公正性、結果準確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不能夠完全科學量化教師的水平時,會影響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甚至會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本研究在借鑒生產有效性原理的理論基礎之上,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量化教師的教學主觀努力程度,分析教師的主觀努力程度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提出一種評估教師主觀努力程度的有效性評價模型,通過實例測算驗證該方法的科學性、公正性與有效性,具體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一)評價教師教學效果有效性的幾何解釋
具體評價的整體思路如下,首先,利用現有的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等評價方法,對上一年度的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分析,其分析結果作為參考,即參考指數。其次,采用同樣的教學評價體系、分析方法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其分析結果作為被評價教師的當前教學效果,即當前指數;如果將教師的前期評價結果指數作為生產投入,教師的當期教學評價結果作為當前指數作為生產的產出,采用DEA分析方法構造生產前沿面,建立指數狀態可能級的前沿面,當前指數與前沿面的投影可以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即將教學效果數字化,如圖2所示。
(二)測算教師教學效果數字化模型
假設采用現有評價體系與評價分析方法得到的各評價教師的指數狀態為(xj,yj),j=0,1,2,3,…,n,我們稱T={(x,y}∑nj=0λjxj≤x,∑nj=0λjyj≥y,∑nj=0λj=1,λj≥0,j=0,1,2,…,n}(xj,yj),j=0,1,2,3,…,n,其中(x0,y0)=(0,0)。
采用DEA分析方法構造指數狀態前沿面,建立以下的數據包絡分析(DEA)模型:
maxZ
s.t.∑nj=0λjxj≤xj0
∑nj=0λjyj≥Zyj0
∑nj=0λj=1,λj≥0,
j=0,1,2…n(1)
設Z0是式(1)線性規劃的最優值,稱
η=Yj0/Y′j0×100%=1/Z0×100%(2)
Yj0為第j0個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的相對數字化值,它可用來測算評價不同學生基礎條件下教師的教學效果的數字化結果。
三、教學效果評價的測評實例
我們應用上述評價方法對某校擔任15個班級2022—2023學年春季學期宏觀教學課程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數字化測算。測算中以班級2021—2022學年秋季學期的“微觀經濟學”平均成績為基礎,代表這15個班級的經濟學基礎水平;2022—2023學年春季學期班級的“宏觀經濟學”課程的平均成績,代表各個教師的教學效果,將“微觀經濟學”的平均成績作為參考指數和“宏觀經濟學”課程成績作為當前指數進行教師的教學效果的數字化測算,測算結果見下表、圖3。
通過該評價方法對2021—2022學年秋季學期“宏觀經濟學”授課情況進行教學效果評價,結果如下:
第一,在參考指數較高的情況下,后一年仍然取得了較高的當前指數。如金融20191班拔尖班,這體現了擁有基礎條件較好班級的教師在維持原有成績并繼續進步所付出的努力。
第二,參考指數并不突出或者偏低,但當前指數較參考指數有較大提高的教師。如國貿20201班、國貿20203班等,這些教師的共同特點是后一年相對前一年有較大幅度的進步,評價結果反映了教授這兩個班的“微觀經濟學”的教師在取得長足進步過程中所付出的主觀努力。
第三,在參考指數較高的情況下,后一年取得了較低的當前指數。如金融20192班、金融20203班、金融20205班,這些教師的特點是基礎條件并不是最差的,有的甚至排在前列,但當前指數較參考指數退步的程度較大,評價結果反映出這些教師在這一年中并沒有為改善績效而付出實質性的努力。
第四,參考指數并不突出或者偏低,但當前指數較參考指數沒有較大提高的教師。如國貿20205班、金融20194班等,這些教師的共同特點是后一年相對前一年有一定的進步,評價結果反映了這些教師在取得進步過程中所付出的主觀努力。
四、結論
從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利用教師教學效果數字化分析方法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的結果并不與當時的客觀基礎條件有直接相關,而是與教學效果的相對變化有關。這就消除了不同評價教師客觀基礎條件優劣的影響,真正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效努力程度。利用該方法對教師進行考核,對所有的教師都有激勵作用,客觀基礎條件好的教師不能高枕無憂,客觀基礎條件差的教師可以向優秀教師學習經驗和長處,借鑒他們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讓教師感到科學公正,既有壓力也有動力。
參考文獻:
[1]BIUM"W.ICMI"Study"14:Applications"and"modelling"in"mathematics"educationdiscussion"document[J].Educational"Studies"in"Mathematics,2002,51,149171.
[2]羅虹,王亞平.高校數字化教學環境下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的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06):10711074.
[3]閆婷婷,高斌芳.普通財經類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以教學檔案袋為研究工具[J].教學研究,2023,46(06):2835.
[4]莊思勇,馮英浚.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剛性相對評價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09):174178+192.
[5]叢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我國卓越體育教師培養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4.
[6]李永,段瓊輝,胡新崗,等.高職院校“教學考評”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思考:以“中藥制劑技術”為例[J].職業技術,2024,23(05):8994.
[7]瞿芳,沈雁,宋雅兵.高職院校數字化教學評價體系建構[J].高教學刊,2023,9(35):9396.
[8]張忠華.大數據驅動教育數字化轉型:關鍵應用與實踐路徑[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3,29(10):1727.
作者簡介:單琳琳,女,黑龍江肇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數字貿易等;楊靜,女,新疆伊犁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區域金融、資本市場等;莊思勇,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戰略管理、中小企業管理、教育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