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使命下,亟需健全以創新、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這對提升我省醫務人員從事科研的積極性、促進我省醫院沿著新方向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有科技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科研、輕臨床;重短期、輕長遠;重個人、輕團隊。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些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策略,包括施行崗位分類管理,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和占比,對不同崗位類型實行差別化管理;建立健全科技論文分類評價體系,采用分類評價、同行評價、代表作制度相結合的評價原則,區分論文在不同學科領域的評價標準;同時,拓寬評價體系中的認證項目,將高質量科技轉化成果、參與高質量科研平臺與團隊等納入評價體系,以制度創新激發醫學科技創新的活力,調動醫院、醫務人員參加臨床研究、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引領重大產品創新,服務于全省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科技評價;高質量發展;改革
引言
醫院一直不懈努力聚焦于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線,在新的歷史階段下,這對科研實力強、醫療水平高、隊伍結構優的醫院提出了新要求[1]。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下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進一步深化、落實破除唯論文、SCI 至上的不良評價導向[2]。2021年4月,江蘇省科技廳、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優化學科、學校評估體系;優化臨床醫務人員職稱評審辦法”[3]。
數據表明,作為優質醫療資源強省,江蘇現擁有66家三甲醫院,2020年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800余項,博士以上學位醫務人員占比位居全國前列。但受限于現有科技評價體系中過度評價論文、課題、獎項,同時忽視標志性成果質量和創新實效等體制機制原因,導致醫院現行科技評價體系的導向尚不明確、標準相對單一的問題。因此,在當前“兩爭一前列”新使命下,國家和江蘇省的部署要求及醫院自身高質量發展導向,均要求醫院內部進行新的變革,因此,建立一套科研與應用并重、實事求是、科學公正的科技評價體系,對于提升醫務人員從事科研的積極性、促進醫院沿著新方向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提出構建適應醫院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科技評價體系,以推動醫院的持續進步與優化。
一、江蘇醫院科技評價現狀及科研成效分析
(一)江蘇醫院科研管理與政策支持情況分析
1.省級層面和地方對醫院科研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政策落實情況及其對醫院科研發展的推動作用。
2.當前江蘇代表性醫院科技評價主要方法、手段,科研成果的激勵機制等。
(二)江蘇醫護工作者科研發展成效
以下幾種方式可以就掌握的數據情況選擇性分析:
(1)科研成果獲得情況。如專利分析(如新藥、新技術、新設備等)的數量和價值;(2)科技項目承擔情況、科技獎勵獲得情況;(3)學科發展與團隊建設分析。如醫院各學科的發展水平、優勢領域及先進團隊等;(4)科研合作與交流情況分析。如醫院與國內其他醫療機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項目數量、合作成果等;(5)患者滿意度與臨床需求導向分析。如通過問卷調查、患者反饋等方式收集患者對醫院醫療服務、科研成果應用的滿意度。
二、當前科技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重數量、輕質量
醫院現有科技評價體系過分看重科研項目的數量,把項目數和經費數等同于科研內在價值。將臨床研究等同于產品生產的“記工分”,將數量作為最主要的考核指標,而忽略研究成果的實際質量。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評價偏離了“為廣大患者謀福祉”的價值導向,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應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迫切需求為導向,聚焦臨床研究、成果轉化、臨床應用等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支持我省醫院科技水平從“高原”向“高峰”轉型升級[4]。
(二)重科研、輕臨床
臨床醫生目前可分為臨床型醫生和科研型醫生,由于現有評價機制主要是對科研型醫生有利,缺乏對臨床數據的使用率、臨床研究成果的轉化率等領域的激勵,挫傷了科研積極性,導致一些臨床數據、臨床研究成果不能得到更好的應用。科技評價體系需按照“干什么評什么”原則,結合客觀實際,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對不同崗位類型實行差別化管理,矯正人才評價指標,營造良好科研生態。
(三)重論文、輕應用
現有科技評價體系中對科研成果的理解簡單地等同于SCI等論文數目,而忽略臨床研究成果的實際價值和轉化效應,忽視成果的產業化程度、潛在的經濟效應以及預期的市場占有率等。導致科研人員雖深知科研的根本目的并強調其應用性,但在項目選擇時,更傾向于考慮其可行性,選擇國際前沿化的科技,卻缺乏將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仍將項目結題和發表文章作為最終的目標[5]。
(四)重短期、輕長遠
現有科技評價體系的考核模式大多為一年期,為完成短期考核指標,醫務人員普遍傾向選擇低水平、重復性的臨床研究工作,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生往往是需要一定周期,這種做法導致缺乏深度思考和原始創新。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無序創新,片面追求數量和速度,導致探索性強、有一定風險性的項目難以可持續進行[6]。
(五)重個人、輕團隊
目前科技評價體系主要是針對個人評價,強調第一作者、第一單位、項目負責人,卻忽略了研究團隊的整體貢獻和參與人員的作用,不利于個體和個體、單位和單位之間的合作和協同、不利于科研團隊的階梯性培養、不利于科研聯合攻關和資源共享[7]。因此,亟需健全以創新、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更多醫院、醫務人員參與到臨床研究中。
三、醫院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策略
(一)施行崗位分類管理
對臨床醫生施行崗位分類管理,可分為臨床為主型醫生、臨床科研并重型醫生、臨床型醫生。臨床為主型醫生,主要指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的臨床醫生,考核包括臨床工作量、科研業績點兩部分;臨床科研并重型醫生,指主要從事臨床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或主治以上職稱的臨床醫生;科研為主型醫生,指主要從事醫學科研工作的臨床醫生。
考核包括臨床工作量、科研業績點兩部分,可分為年度業績考核和3年聘期考核。并按照“干什么評什么”原則,結合客觀實際,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和占比,對不同崗位類型實行差別化管理[8]。
(二)建立多元立體的科技評價體系
1.建立健全科技論文分類評價體系
采用分類評價、同行評價、代表作制度相結合的評價原則,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進行分類科研評價,結合代表作制度,區分論文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不同領域的評價使用標準[9]。同時強調國家重大需求和醫療重大應用問題,提高其在評價體系中的占比,并根據可及性、體現區分度的原則分別在職稱晉升等長期評價和績效核算等短期評價中應用。
2.將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納入評價體系
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方式有轉讓、許可、作價投資。例如,將臨床醫生獲得的國際 PCT 專利授權、發明專利、新藥證書授權、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收益也納入評價體系。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收益是指將科技成果轉化所產生的轉讓費、許可利潤分成(或收入提成)、股權分紅等折換成業績點納入科技業績。這一舉措旨在調動醫生的積極性,推動醫療科技成果的轉化,進一步促進醫院科技創新與發展[10]。
3.將參與高質量科研平臺與團隊納入評價體系
在有立項文件的前提下,臨床醫生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國家工程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教育部、科技部設立的科技創新團隊等,由科研平臺、團隊負責人根據實際貢獻在成員間分配比重,納入科技評價體系,從而促進臨床型和科研型人才的通力合作,推動醫院、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產學醫研”合作新模式,積極探索新型實驗路徑[11]。這一舉措將為孵化醫學科技成果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進而實現醫學科技創新的支撐,提高醫療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貢獻更大力量。
4.拓寬評價體系中的認證項目
除了將傳統臨床研究帶來的論文(如SCI、核心等)、科研課題(國家、省、市級課題等)、獲獎情況(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醫學科技獎等)、專利發明、入選人才培養等作為評價指標外,增加如著作與作品出版、指導大學生參加國家級或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結項、決策咨詢類成果、標準制定、國際或全國性學術會議做報告交流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認證項目。
5.強化質量導向的評價機制
完善質量評估體系: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質量評估體系,對醫院的科研成果進行全面的質量評價。通過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或專家團隊,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三)完善評價與激勵相結合的機制
1.建立健全評價與激勵相結合的機制
將評價結果與醫院的績效考核、資金分配、人才引進等方面相結合,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完善績效配套精準激勵設計,與高質量發展的考核評價目標相結合,即將醫院密切關注的高質量發展核心指標其目標值作為基礎目標值,實行“梯度精準激勵”,將年度業績考核結果作為年度績效工資發放主要依據,同時3年聘期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審、職務晉升、人才工程項目選拔、推優選拔和下一輪分類聘崗等工作資格條件的主要依據。通過評價結果的指導與績效激勵的反饋,引導醫院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質量和實際應用價值。
2.加強評價結果的應用
將評價結果作為醫院改進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依據,指導醫院制定針對性的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和措施。同時,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開,增強醫院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結語
綜上所述,科技評價改革應是醫院創新水平提升的根本途徑,全面建設、明確新的科技評價體系勢在必行,以制度創新激發醫學科技創新的活力,調動醫院、醫務人員參加臨床研究、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引領重大產品創新,服務于全省高質量發展。這一舉措將為江蘇省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智力支撐,同時也將不斷推動醫學新技術和新應用的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廣泛、更先進的醫療服務,實現醫療衛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本文系1.江蘇省醫院協會醫院管理創新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SYGY-3-2021-695);2.2021年度開放課題(課題編號:JSHD2021028);3.江蘇省科教能力提升工程專項經費資助(課題編號:ZDXYS20221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3,(07):5-9.
[2]劉垠.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導向 ——科技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解讀若干措施[J]. 中國科技獎勵,2020(03):18-19.
[3]蔣向利.減負激勵并行讓科研人員迸發更大創新活力——解讀《關于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的通知》[J].中國科技產業,2023(02):42-43.
[4]段光鋒,徐拯,賀祥.醫院科技評價的現狀[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7,24(01):53-55.
[5]盛文奇,祁琪,張雪靜,等.醫學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6):574-578.
[6]王善萍,萬紹平.新形勢下醫學科研人員科研能力評價初探[J].衛生軟科學,2021,35(01):66-68,73.
[7]林芬芬,鄧曉.以國家使命為導向的科研機構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分析[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23,55(06):22-30.
[8]梁鴻,張宜民,方帥,等.完善上海市公立醫院科技評價體系探索[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7,33(09):682-685.
[9]劉蕊,石建偉,肖月,等.公立醫院科技論文評價模式的建立[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8,31(02):97-100.
[10]郭華,孫虹,闞為,等.高校附屬醫院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22(32):110-112.
[11]何有琴,牟燕,吳敏.山東省醫院科技影響力的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9,32(03):165-168.
(作者單位:1.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康復醫學科 2.國家衛生健康委計劃生育藥具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3.江蘇省生育力保護與衛生技術評估重點實驗室 4.江蘇省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5.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康復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