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深入探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實踐育人和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的路徑探索,以期能為高職教育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推動高職院校在新時代實現全面育人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人才培養
引言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面臨著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重大任務,課程思政建設也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思政不僅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手段,更是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1]。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新時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迫切需求。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社會發展的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時期,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現代社會要求的人才不僅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品質。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和課程設置需要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新時期的社會和經濟需求,而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職業道德,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不僅成為技術專家,更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二)教育改革的要求
隨著教育部對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程思政建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與實施方法,得到教育部明確指示,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高職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技能培養,還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即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三)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課程思政建設是提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必然之舉[2]。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普通家庭,他們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滋養。特別是競爭激烈的社會,僅有專業技能已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課程思政建設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著痕跡地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全過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職業發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完善
缺乏系統性規劃: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缺乏系統性規劃,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導致思政教育內容難以有效地融入專業教學中。例如,部分課程僅在表面上做了一些思政內容的“點綴”,未能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的核心。
課程思政內容滯后: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更新速度慢,未能及時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中國的發展需求。一些課程內容陳舊,不能有效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削弱了課程思政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專業課程思政元素不足:一些高職院校教師往往更加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例如,部分專業課程在設計時未能充分考慮思政教育的融入點,課程思政融合散亂、零碎,未能形成系統有效的教育效果。
(二)師資力量不足
教師思政素養有待提高:許多高職院校教師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水平,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素養和思政綜合應用能力相對較弱。體現在思政教學內容的傳遞方式、教學形式及課程設置相對泛化,對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經驗。
培訓體系不完善:現有的高職院校教師培訓體系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培訓內容和形式單一,難以滿足教師提高思政教育能力的需求。據了解,許多高職院校教師較少機會參加系統的思政教育培訓,導致其在實際教學中感到力不從心。
教師間交流合作不暢: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中,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壁壘較高,教師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合作機制不完善,難以形成合力,導致課程思政建設目標難以實現整體推進。
(三)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教學形式單一:許多高職院校教師對思政教育課程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研究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思政課程教學中仍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形式千篇一律或大同小異,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互動和思考,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案例教學不足:案例教學是思政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對如何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認識較模糊,更不了解如何篩選思政教育素材,缺乏豐富的案例資源,案例教學的應用不夠廣泛,未能充分利用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
實踐教學欠缺: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理論教育,更需要通過實踐環節使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理解和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但目前思政教育的實踐環節設計上僅僅流于表面,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機會很少,遠遠不能達到實踐教學的目標與要求。
(四)評價機制不健全
評價標準不科學:盡管高職院校出臺了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的政策,但并未從過程性、發展性、增值性3個方面進行科學評價,使思政教育效果難以量化和評估,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評價體系不完善:一些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較少長遠規劃和戰略布局,并未建立信息化下有效的評價機制和監督體系,主要依賴教師的自我評價和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認識與表現和進步,難以全面反映課程思政的實際效果。
質量監控機制缺乏: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質量監控、考核評價難度較高,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激勵等機制尚未被建立[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難以得到相關部門的及時反饋和溝通,無法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教學策略。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討
(一)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1.重構課程體系
根據各專業特點,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課程中。(1)分階段實施: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可以分階段實施思政教育。例如,在基礎課程階段,側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在專業課程階段,結合專業特點進行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在畢業實習階段,通過實際工作體驗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2)課程一體化設計:將思政教育目標納入課程目標體系中,使每一門課程不僅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目標,還有明確的思政教育目標,從而確保每門課程都有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入,并在課程大綱中明確體現。
2.及時更新課程內容
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使其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中國的發展需求。(1)動態調整:定期對課程內容進行審查和更新,確保課程內容與時俱進,特別是在科技、經濟等快速發展的領域,課程內容應及時反映最新的發展動態和國家政策;(2)引入時事熱點:將國內外熱點事件和案例引入課程,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討論。例如,通過分析重大社會事件、政策變化等,幫助學生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深挖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在設計專業課程時,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融為一體。(1)案例教學:利用具體案例進行教學,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和內化思政教育內容。例如,在工科專業中,可通過工程倫理、職業道德等內容的融入,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職業道德教育。醫護專業可以通過醫療事故案例,討論職業倫理和責任問題;(2)實踐環節:在課程設計中增加實踐環節,通過實際操作和體驗,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認同思政教育內容。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加強教師培訓
建立系統的師資培訓計劃,鼓勵教師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學術交流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1)培訓內容豐富化:培訓內容應包括思政教育的理論基礎、教學方法、案例分析等多方面內容,通過豐富多彩的培訓形式,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2)定期考核與反饋:建立定期考核機制,了解教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進展和不足,根據考核結果,及時調整和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
2.促進跨學科合作
加強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合作,加強教學團隊建設[4],促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有機結合。(1)聯合備課:建立跨學科教學團隊交流和合作,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進行聯合備課,共同設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案,實現課程思政內容的深度融合;(2)跨學科教學團隊:建立由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組成的跨學科教學團隊,共同承擔課程思政的教學任務,加強教學團隊合作,提升課程思政的整體效果。
3.完善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架構科學的高職課程思政教學體系[5]。(1)實行獎勵政策:制定明確的獎勵政策,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包括獎金、晉升機會等,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激發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2)設立榮譽稱號:設立“優秀思政教師”榮譽稱號,對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進行表彰,提升教師的榮譽感和成就感,進一步助推課程思政建設整體育人的合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
1.引入互動式教學
在思政課程中,引入更多的互動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提升思政教育效果。(1)小組討論: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觀點,在討論中加深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適時給予點評和指導;(2)角色扮演:使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思政教育內容。例如,通過模擬法庭審判,讓學生體驗法律的公正和正義,理解法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地位。
2.豐富案例教學
搜集和整理豐富的案例資源,將案例教學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案例庫建設:收集和整理各類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典型案例,包括國內外經典案例、熱點事件等,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和應用思政教育內容;(2)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思政教育內容,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實踐教學
設計和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1)社會調研: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研、志愿服務、企業實習等,了解社會現實問題,提升學生的社會觀察力和分析能力;(2)志愿服務:通過服務他人和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做到有的放矢,育人于無形之中[6];(3)企業實習:與企業合作,安排學生進行企業實習,使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綜合素質。
(四)建立評價機制
1.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
教學評價是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明確的評價標準,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1)細化評價指標:制定明確的評價標準,涵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反饋、實際效果等多個方面,并將評價標準細化為具體的評價指標,如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學內容科學性、教學方法多樣性、學生參與度等目標,使評價更加具體和可操作;(2)動態調整評價標準: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及時調整和更新評價標準,確保評價標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使其能夠反映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效果。
2.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建立包括教師自評、同行評審、學生反饋在內的多元評價體系,全面評估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1)教師自評:鼓勵教師進行自我評價,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教學中的不足,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不斷改進,提升教師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能力;(2)同行評審:組織同行教師進行評審,通過相互交流和評議,取長補短,提升教學水平,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和共同進步;(3)學生反饋:采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的需求和期望,征求學生的評價和建議,改進和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
3.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不斷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和效果。(1)定期評估:定期開展教學質量評估和學生滿意度調查,多種方式收集反饋信息,全面了解課程思政建設的實際效果;(2)反饋改進:評估結果應及時反饋給教師,幫助其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與科學策略,提升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和效果。
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探索和創新,總結經驗,推廣優秀做法,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深化和完善,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本文系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3 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SZX1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任禾.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J].黑河學刊,2023,(06):78-84.
[2]李光勝.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制約因素及努力方向[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41(01):32-37.
[3]朱紅.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J].科教文匯,2024,(09):143-146.
[4]王扶義,賀天柱,王恩波.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調查與審思[J].陜西教育(高教),2024,(03):61-64.
[5]張曉芳.意識形態視域下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策略[J].南京開放大學學報, 2023,(04):1-5.
[6]隋維林.創新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以“經濟學”課程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3,32(10):90-95.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