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必然要求,也對新形勢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設定了新的目標。要增強戰略自覺,把握機遇挑戰贏得歷史主動;增強理論自覺,深化國際傳播建設理性認識;增強實踐自覺,以更高水平傳播中國、影響世界,大力構建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相適應的國際傳播體系,在更高水平上服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文化強國 國際傳播體系 對外話語體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 傳播效能
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錨定這一戰略目標,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必然要求,也對新形勢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設定了新的目標。繼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之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著眼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布局,強調“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要以高度的歷史自覺進一步深入領會、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刻認識新的時代條件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大意義,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為遵循,大力構建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相適應的國際傳播體系,不斷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對外傳播力和國際話語權,在更高水平上服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一、增強戰略自覺,把握機遇挑戰贏得歷史主動
1.在變局中把握機遇。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跨入2025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的特征更加凸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增長乏力,地緣政治沖突此起彼伏,全球安全和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在國際局勢變亂交織的背景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大發展與世界大變局形成歷史性交匯,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進一步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世界發展的不確定性史所罕見,中國前進的確定性毋庸置疑。一方面聚精會神“做好自己的事情”,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另一方面,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唱響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不斷展現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新時代中國進一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不僅標志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也為我們進一步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提供了新的歷史性機遇。
2.讓“最大變量”進一步成為“最大增量”。全球科技最新發展進一步彰顯“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這一經典論斷的深遠意義。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是在“做好了中國事情”基礎上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把發展優勢不斷轉變為傳播優勢,要在戰略高度更加自覺地讓網絡信息技術這個最大變量不斷成為推進國際傳播的最大增量。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輿論格局,是過去幾百年中隨著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形成的,呈現一種“西強東弱”的結構狀態。隨著信息輿論傳播進入網絡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不斷顛覆人類傳播方式、改寫人類傳播歷史。這對國際輿論格局構建是一定意義的重新起跑和重新洗牌。雖然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智能化轉型是全球媒體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但只有在中國,融合發展從媒體謀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一方面,乘發展強勢不斷實現此長彼消,讓互聯網大國的物質基礎,不斷轉化為增強國際傳播競爭力的新動能;另一方面,讓不斷涌現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為我所用,爭奪“原住民”、進軍“主戰場”,搶占傳播新空間,掌握傳播主動權。
3.以不斷增強“軟力量”打贏“軟戰爭”。當前的國際輿論態勢呈現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特征。輿論交鋒難以回避,加強軟實力建設也面臨一定的新條件新機會。在不斷展開的世界變局中,中國是因變量,更是自變量,是關鍵變量、最大變量。沒有中國的跨越式發展,就沒有“東升西降”大勢,中國不可避免成為焦點。國際傳播是傳播領域的國際政治現象,國際輿論形勢是世界格局深層次變化的一種必然。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10多年來中國“遭遇的風險挑戰風高浪急,有時甚至是驚濤駭浪”。經驗顯示,輿論場作為沒有硝煙的戰場特征越來越突出,國際傳播“工具化”“武器化”傾向越來越突出。針對中國的打壓不僅體現在經濟科技上的遏制、封鎖,也反映在輿論戰場上“臟彈”橫飛。可以預期,矛盾長期存在。中國發展不止,對中國的封堵就難以消停,必須從敘事戰、認知戰、輿論戰的現實出發,以常態化戰略博弈應對戰略博弈。同時,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國際形勢發生新的變化以及西方新自由主義共識徹底瓦解,作為文化強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關鍵階段。在文化強國背景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歸根結底是以徹底解決繼“挨打”“挨餓”之后的“挨罵”問題為戰略目標,實現有理說得出、說了傳得開、傳了叫得響,從根本上扭轉“西強我弱”國際輿論格局。這是一場貫穿民族復興全過程但久久為功必將打贏的“軟戰爭”。
二、增強理論自覺,深化國際傳播建設理性認識
1.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國際傳播大國建設規律。從政治經濟強國走向傳播強國,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2035年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帶有傳播大國建設的潛在內涵。錨定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進一步在“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和“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上下功夫。當前,既要研究強國建設進程中國際傳播發揮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貢獻的普遍規律,更要研究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相適應的強大國際傳播體系的特殊規律。歷史表明,大國崛起不可避免引起世界持續高度關注。成為世界強國,一個國家同世界的關系對自己對世界都變得更為重要、極為重要。作為國際舞臺上的“大塊頭”,始終被世界關注聚焦,需要不斷讓世界了解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所做所為對世界意味著什么。這既反映出國際傳播在強國建設中的戰略地位,也意味著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國際傳播始終承受考驗。社會主義人口大國建成現代化強國,必然面臨特殊挑戰。由于“零和思維”“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仍存在,幾百年形成的西方優越感與中國崛起現實之間的認知沖突、資本主義文明主導地位與社會主義中國不斷走向成功之間的觀念沖擊、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既有中心地位同中國等南方經濟體在全球發展格局中地位不斷上升的結構性變化、大國崛起“國強必霸”的歷史記憶與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之間的經驗困惑,讓世界上一些人群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中國展開強國敘事的特殊語境,也為中國建強國際傳播帶來特殊的復雜性。社會主義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壯大,必然走一條不同于歷史上傳播大國發展歷程而更具挑戰和突破意義的傳播強國之路。
2.努力探索構建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傳播理論體系。國際傳播作為國際政治的延伸,服從并服務于一定的國際政治理念和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旗幟,旨在推動國際關系的范式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在全球傳播領域倡導新理念。帶有普遍意義的“超國家”傳播主體在可預見未來難以出現,真正意義的“全球傳播”也難以替代作為“國家間行為”的“國際傳播”,放棄“國家利益原則”更不可取、不可行,但在各國深度依存的今天,倡導在堅持國家立場中體現全球站位、在正視意識形態差異中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在追求傳播效應中遵循科學精神、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推動構建民心相通的人文共同體,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也是引領國際傳播理念變革可以預期的目標方向。從現代化理論到跨文化傳播,傳統國際傳播理論的主導范式大都基于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和“西方中心主義”視角。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和思維框架,為建構具有時代進步意義的國際傳播理論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對經濟依存、政治多元、文化包容的全球發展大勢,以當代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思想武器,以中國式現代化成功道路為堅實基礎,以海納百川的中華文化為精神滋養,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議”為指引,可以期待創建出走在歷史正確一邊和人類進步一邊、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建設性國際傳播新理論,推動世界走向開啟文明對話覺醒的國際傳播新時代。
三、增強實踐自覺,以更高水平傳播中國影響世界
1.完善敘事體系,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是國際傳播的基本要求,以講好故事塑造國家形象是構建敘事體系的重要取向。中國故事的敘事既由每天發生在中國并為世界所關注的各種故事的“自然碎片”構成,也按照一種“自覺邏輯”構建。在根本上,要進一步貫徹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原則。存在決定意識,國家形象體現在國際傳播中,是一個客觀反映的過程。“真實、立體、全面”透著一種實事求是的內在底氣。在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可以更加自信從容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現實面貌。讓世界看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是讓世界讀懂中國的前提。同時,國家形象塑造必然是一個能動的反映過程。“可信、可愛、可敬”是敘事的目標定向。無論講故事還是展形象,都著眼于讓世界感知中國的“可信、可愛、可敬”的正向效應,這是讓世界看清中國的歸依。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中國故事是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不斷書寫奇跡,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時代記錄。講好這個故事,所揭示的是一個迅速發展、不斷進步、日益強大,創造了人類發展奇跡,突破了歷史經驗藩籬,負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和復雜現實國情,走在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但實現了非凡成長的國家形象。講好這個故事,也要注意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一。講特殊性是講不一般的故事,呈現可敬可佩服的“超凡”。講普遍性是講“很相通”的故事,展現一種可愛可親近的“平凡”。講特殊性讓人敬畏而不恐懼,講普遍性讓人親近而不小看。以不斷增強國家形象自塑主動權營造有利國際輿論環境。
2.打造話語體系,讓世界讀懂新時代中國。一個國家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必然伴隨著一種新話語崛起。進一步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更加有力讓中國話語走出去。“話語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話語體系的首要任務是思想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是中國實踐的理論結晶、中國理論的時代精華,也是新時代中國最鮮明的思想旗幟、最響亮的時代話語;既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總綱領,也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發展道路、認識中國發展方向的“金鑰匙”;既深刻闡明了今天的中國“從哪里來”“向何處去”“走什么路”“怎么走”,也明確解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世界之問。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世界形勢的演變發展,為我們進一步做好這一思想傳播提出新要求、提供新機遇。新形勢下,要更好把握思想傳播與新聞傳播相結合,把蘊含其中的中國邏輯和時代邏輯更深入地講到世界上去,并在理論化、學理化、體系化上實現新突破。“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是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內在要求。話語體系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特定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也體現為詮釋世界發展狀況的概念性敘述。話語的勝出表征著社會文明進步的價值站位。作為現代化強國和文化強國,必然要構建起一套讓世界傾聽和認同的傳播話語。隨著中華文明現代力量不斷增強,我們面臨著全面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進而突破西方話語霸權的新機遇。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引,用源于中國、面向世界的話語闡釋中國,用體現中國視角、對接世界認知的話語講述世界,構建屬于自己又被世界認同的新時代中國話語體系,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的核心要求。
3.構建知識體系,奠定軟實力底層邏輯。哲學社會科學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作為文化強國,要讓世界更好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載體,其一大功能是運用系統的話語對本國本民族的物質和精神存在進行解讀。支撐話語體系的基礎是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沒有強大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際話語權。知識體系作為關于世界和事物發展的系統性、科學化認知,是國家軟實力的底層邏輯。邁向文化強國目標,正視“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的現實狀況,要進一步落實“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戰略部署。一方面,遵循“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加快推進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為核心的自主知識體系整體性建設。從世界歷史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的構建是圍繞現代化進程展開的,既對與全球化相交織的現代化運動進行解讀,又作為一種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話語影響世界發展。沒有肇始于西歐并逐漸波及世界的現代化運動,就沒有今天仍居于相對強勢地位的西方話語體系。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必然造就一種新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一個社會革命過程,也是一個豐富的知識生產過程,蘊含著一個關于現代社會發展的新的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基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把中國發展置于人類發展坐標系中,加快推進概念化、理論化、體系化建設,全面構建符合歷史發展科學邏輯、凸顯主體性和原創性、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的知識體系,在新的形勢下具有更為緊迫的重要性,并具有較之以往更為成熟的歷史條件;另一方面,落實“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個視角進行深入研究”和“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要求,全面提升話語生產和概念貢獻能力,打造新的理論范式和話語框架,構建走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政治文明話語、經濟社會發展話語、國際關系和全球文明話語等,為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為增強國際話語權奠定堅實的知識體系基礎,以持續的理論突破實現話語突圍,推動形成基于信息到達的價值認知,確立從信息傳播到價值傳播的飛躍,更好增進世界對中國制度、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的認識和認同。
4.做強傳播體系,更響亮發出中國聲音。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的重要任務。適應國際輿論引導和斗爭的新形勢新任務,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布局,注重統籌協調,全面整合資源,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開創國際傳播新局面。順應全媒體傳播新趨勢,不斷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建強融合傳播矩陣,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把握全場景傳播新挑戰,持續推進平臺渠道形式手段多元化多樣化。在“一切皆可傳播”“一切皆為傳播”的傳播新時代,除了作為專業新聞機構的報紙、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網站等一刻不停從事傳媒工作,無論是履行職責過程中的政府官員,還是論壇上研討交流的專家學者;無論是開拓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還是領略異國風情的中國游客乃至欣賞中國大好山河的海外游人,都無時無刻、自覺不自覺在釋放著關于中國的碎片化卻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訊息。關于中國的解碼,很多發生在“語言之外”;關于中國的認知,很多產生在“語外環境”之中。這便要求全民增強現代傳播意識,讓國傳動機滲透和嵌入社會活動特別是涉外交往的各層面全過程。調動一切傳播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所有傳播主體的能力水平。高度重視非傳播行為的傳播效應、非語言符號的語言功能,形成全社會傳播新格局。實現對外宣傳和公共外交相互借重、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同頻共振,促進宣傳、外交、經貿、旅游、體育等領域協調配合,推動部門、地方、媒體、智庫、企業、高校等主體協同發力,從企業家、藝術家到運動員、研究員都發揮傳播主體作用,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都體現傳播載體功能,以堅持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效益導向合力塑造形象、維護利益、傳播價值,奏響國際傳播“交響樂”,唱響國際傳播“大合唱”,在國際輿論場發出更響亮的中國聲音。
周樹春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