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黃河文化因其重要意義、悠久歷史、豐富內涵,成為吸引海外人士了解和感知中國、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黃河沿線九省區采用“走出去”“請進來”、貼合海外關注設定議題、加強地方國際傳播中心建設等方式在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中提升了國際傳播能力。未來,各地可在與國家站位不斷對齊的過程中,圍繞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構建,提高一體化推進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關鍵詞】黃河文化 地方國際傳播 傳播效能
美國學者勞倫斯·C.史密斯在《河流是部文明史》一書中指出,“河流對于人類文明極其重要,但其意義還是被低估了”。 ①黃河流域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燦若繁星、別具特色的黃河文化,不僅是中華兒女珍視、傳承與發揚的文化瑰寶,也是吸引海外人士了解和感知中國、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在國家戰略需求與各地產業發展的雙重推動下,地方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能力水平不斷提高,成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沿黃河九省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獨特歷史內涵,創新國際傳播內容、形式與渠道,在對外講好黃河故事過程中強化國際傳播的效果與效能。
一、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優勢明顯
黃河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源頭與核心,近現代以來,特別是在民族危難之中,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在歷史的時間范疇強化認同,在正確感知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中增強文化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在全民族抗戰中,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為激發民族意識、加強民眾救國信念,面向中小學生編寫了《中國歷史故事叢刊》,第十三冊就是《黃河文化》,強調黃河是“我國文化的搖籃”,“就因為我們有了四千多年光明燦爛的文化,所以才能使我們的中華民族,一天天的進步,一天天的發達;而且能很光榮地獨立于世界之上”。②同一時期,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身陷日寇囚牢,受瑞典傳記作家路德維格寫作《尼羅河傳》的啟發,萌生了寫作《黃河傳》的想法,向世界說明“這條川流不息的大河兩岸,孕育了我們祖國的原始文化,進而迸發出燦爛多彩的人類文明”,鼓勵人們“向往那黃土高原上正在興起的文明希望”。③對此,他一直惦念不忘,最終于1994年組織相關專家編輯出版了《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世界集中、系統了解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最佳切入點。在高度上,黃河文化是引領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④是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集中體現。在長度上,黃河文化見證了中華文明在大碰撞、大融合、大交流中持續發展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結論指出,在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中,4200年是以黃河中游為中心。⑤在廣度上,黃河文化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社會規范、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等各類要素,不僅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也成了當地居民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更成為各地向世界展示當地文化與中國文化、塑造當地形象與中國形象的重要抓手。
元代以來,黃河文化受到世界關注,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回應外部關切、塑造關于中國正確認知的關鍵點與著力點。侯仁之先生主持編纂的《黃河文化》單獨辟出“頻繁的中外交往”一章,搜集整理了元代至清代黃河流域的中西交流歷史。在此基礎上,有學者著書,進一步論證“正是對外來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博采眾長,才造就了黃河文化歷史上的輝煌。”⑥
與此同時,海外關于黃河文化還存在不少的偏見需要糾正,對黃河文化的認知有待更新與深化。1855年,銅瓦廂決口導致黃河改道,進而引發大運河商貿中斷,當時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稱黃河為“中國之患”(China’s Sorrow)。1868年,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開展黃河新河道科考活動,得出黃河新河道不具備航運能力及商貿價值的結論,打消了西方列強將黃河沿岸作為重要的商品傾銷地的念頭,進一步強化了黃河作為“中國之患”的意象。⑦西方列強基于擴張需要的功利主義認知扭曲了黃河形象與黃河文化,貽害甚廣。受此類觀點影響,有人認為黃河之“弊”大于“利”,甚至認為黃河及黃河文化是影響中國走上現代化之路的巨大障礙。時至今日,西方媒體涉及黃河的報道,主題多與災難等負面新聞相關,延續著黃河是一條充滿悲情與苦難河流的主題,忽視我國通過黃河生態治理讓黃河流域水質由良好改善為優,黃河干流連續兩年全線水質保持Ⅱ類等事實。⑧因此,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問題清晰、目標明確,不僅要解決聲量上“傳”的問題,還要解決認知上“轉”的問題。
二、黃河文化成為地方開展國際傳播的切實抓手
黃河流經九省區,在歷史演進中形成了錯綜復雜的自然環境與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是代表黃河流域乃至中華大地各民族人民精神生活內容、方式、特點的地域性文化。⑨九省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⑩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占全國的39.73%;?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31.64萬億元人民幣, ?折合約4.5萬億美元,相當于經濟體量排名世界第三的日本或排名第四的德國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豐富的資源與強大的經濟實力激發了主動面向國際展示形象、傳播黃河文化的意愿,使該地區在面向世界傳播和推廣黃河文化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并向著體系化方向不斷發展。
各地以“走出去”主動展示提升黃河文化的海外曝光率。提升出現頻率是做好黃河文化傳播的基礎。自1990年亮相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后,安塞腰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國家重大儀式活動上,激昂的鼓點和有力的舞步不斷傳遞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奮進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多次赴歐美國家參加對外文化交流演出。自2016年亮相央視春節晚會后,聲腔剛直高亢、磅礴豪邁的華陰老腔赴各國演出,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赴法國表演,讓各國觀眾在“黃土地上的搖滾”中感受中華民族的直爽與激情。有了單個文化樣式出海展示的經驗,近年來,沿黃各地在相關部門協調策劃下,有意識地開展合作,集中、系統地對外介紹黃河文化。2024年,適逢中法建交60周年、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創辦120周年,中國外文局聯合中央與地方相關機構,在2024年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特設“遇鑒中國”中華文化主題展,在“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主題下,通過應用超大液晶屏幕展示“黃河之水天上來”,輪番播出《黃河故事娓娓道來》等視頻節目,展示山東曹縣面塑、甘肅天水漆器、青海青繡制品等,向參觀的海外民眾介紹了形態豐富多樣的黃河文化。
各地通過“請進來”誠摯邀請海外人士全方位感受黃河文化。每年都會有大量海內外各界人士參加在河南舉行的黃帝拜祖祭典和在陜西舉行的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歷史與現實交融的空間中共同感受和弘揚根祖文化與黃帝文化,成為團結海外華人,并由他們向世界傳播黃河文化的重要活動。河南與山東兩省舉辦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世界古都論壇、嵩山論壇、國際少林武術節、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世界大河文明論壇、黃河文化論壇、菏澤牡丹論壇等活動,邀請中外嘉賓圍繞黃河文化共同進行研討,推動黃河文化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黃河流域省區持續探索推動文化協同發展,強調圍繞黃河文化進行文旅資源的“點”“線”設計。如,2015年,晉陜豫三省四市就聯合推出了根祖文化、黃河風情等五大精品文旅專線,聚焦“中華根·黃河魂”主題。?近年來,河南省圍繞“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著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中華文化新地標,培育中國文字之旅、中國功夫之旅、中華文明探源之旅等精品線路,吸引海內外游客在行走河南中觸摸歷史、感知文明、讀懂中國。陜西省也通過“世界青年看陜西”等活動,初步形成了面向海外游客的黃河文化考察線路,為各國朋友在現實空間中行走黃河、體驗黃河文化奠定基礎。
各地結合海外民眾關注點凸顯黃河文化新內涵。生態與環保問題是海外圍繞黃河重點關注的話題,也是創新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話語與敘事的重點。在2023年舉辦的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論壇上,外文出版社的外籍專家在會議發言中分享了他的觀察。德國媒體有關黃河形象的關鍵詞都是“災難河”“水污染”“過度捕撈”等較為負面的詞匯;2002年德國電視二臺有關黃河的系列報道題為“黃河:沒有水的河流”;2017年《南德意志報》關于黃河三角洲的報道強調自然保護區旁在開采石油。這無疑在延續和固化西方觀念中黃河是“中國之患”刻板成見。經過數代人的持續努力,特別是各地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后,黃河不僅水體得到明顯改善,兩岸生態自然景觀都得到提升,一個明顯的成效是隨著黃河流域灘涂、濕地得到保護,沿黃綠廊逐步形成,黃河流域吸引大量候鳥。而全球觀鳥群體規模龐大,且仍在迅速增長,僅中國觀鳥群體就在過去五年內增加了20萬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群體。結合這一情況,河南、山東等省組織黃河鳥類觀察,設立黃河候鳥遷徙等直播平臺,以具有互動性的話題吸引全球用戶關注和參與。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還推出了《大河之洲》紀錄片,重點介紹了黃河三角洲候鳥棲息、繁衍與遷徙的情況,大量使用空中拍攝鏡頭,以候鳥的視角欣賞著大河奔流的恢弘氣勢和安瀾入海的奇美壯景,以豐富的視覺語言向世人展示了黃河生態治理取得的顯著成效。該片國際版于2023年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并于2024年榮獲第45屆美國泰利獎評選的多項大獎。現實與觀念的反差是讓人產生批判性思考進而轉變觀念的重要契機。圍繞黃河生態治理,黃河國際形象有望擺脫單調的黃色,增添更多綠意,為展現黃河生態治理文化與更新黃河形象創造了良好的切入點。
各地通過建設地方國際傳播中心強化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9月,沿黃九省區已建有各級國際傳播中心近30個,省級國際傳播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部分地區還出現了由黨報和廣播電視臺分別運營的“雙中心”,如,河南省的河南國際傳播中心和大象國際傳播中心。沿黃各地國際傳播中心都將對外傳播黃河文化作為重要任務與重點選題,如,蘭州日報社承建的蘭州黃河國際傳播中心直接以黃河命名,通過介紹蘭州的歷史文化、特色美食和城市發展,以黃河故事與世界對話。又如,2024年,濟南國際傳播中心特別策劃組織在華國際青年沿黃河行走,深入當地社會,探尋中華文明之源,并推出《“Z世代”黃河文化之旅》系列短視頻,在法國等媒體網站播放。再如,2024年國慶節期間,山東國際傳播中心與山東廣播電視臺攜手沿黃省區媒體,共同策劃推出“沿著黃河一起來場沿河行走(River Walk)”國際傳播活動。各中心強化國際傳播機構身份,跳出媒體以內容制作為主的業務范疇,強化活動組織功能,增進參與式體驗與自媒體內容社交平臺傳播。
三、以國家站位“對齊”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實踐
國際傳播,無論在中央層面還是在地方層面,都服務于國家中心任務,緊密圍繞國家重大主題,推動國與國間平等的文化交流互鑒。“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地方要不斷強化國家站位,解決好“對齊問題”(the alignment problem),即設計意圖與目標結果、宏觀戰略與具體戰術、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圍繞黃河文化國際傳播體系構建,提高一體化推進水平,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地方力量。
在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對齊中突出黃河文化的時代意義。2019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專章部署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圍繞“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提出了具體路徑,以增強黃河文化親和力,突出歷史厚重感,向國際社會全面展示真實、立體、發展的黃河流域。?為此,各地在黃河文化國際傳播中要推出更多的有震撼力、有影響力、有時代價值的黃河新故事,找到中西方話語的人類文明價值的共通點,貼近海外受眾的關注點、困惑點和興趣點,瞄準目標群體,實現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
在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階段成果結合中提升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話語與敘事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于2001年正式提出,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是一項戰略性研究工程,其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在沿黃區域的一些歷史景點中,因為對夏商周以及更久遠時期的研究尚不充分,讓很多講解內容停留在美好的神話故事之中。但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傳說在科學的佐證下逐步轉變為信史,完善了中華文明的邏輯閉環,從根源上增強了黃河文化可信度。因此,各地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應秉持科學精神,強化論據說明,注意對外話語與敘述方式的準確性,及時對外傳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增強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協同性。2020年“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部署。2023年,多部門聯合印發《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明確構建黃河文化價值體系、構建黃河文化地標體系、挖掘黃河治理文化、保護傳承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四個目標,突出體系構建要求。沿黃省區圍繞發展文旅產業,已在黃河金三角地區、三角洲地區、幾字彎地區文化協同發展中積累了跨省市合作經驗,可以將這些經驗應用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強化“點”“線”整體規劃,增強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一體化設計與系統性推進。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合理布局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力量投入。國家的交往意愿影響著國際傳播效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多數共建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在發展階段和追求上有更多共同點,在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基礎上,追求著人民“心聯通”的目標,更加傾向平等的交流互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黃河流域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深入開展多種形式人文合作,促進民心相通和文化認同。”各地在面向重點大國做好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同時,應著力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圍繞河流文明、生態治理、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話題的交流,在更廣泛的地方交流與互動中擴大交流與合作。
在融合發展中完善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全媒體體系。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2019年,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進行了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提出“要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各地可將這一要求與《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要求相結合,在實踐中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更進一步還要處理好境內傳播機構與境外傳播機構的關系,推動地方國際傳播中心在其中發揮好紐帶橋梁作用,在黃河文化國際傳播中實現效能提升。
本文系202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項目批準號:22@ZH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揚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注釋」
①[美]勞倫斯·C.史密斯:《河流是部文明史》(周煒樂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第1-2頁。
②陳鶴琴、陳選善主編:《中國歷史故事叢刊(十三)黃河文化》,上海:世界書局,1941年,第2-3頁。
③侯仁之主編:《黃河文化》,北京:華藝出版社,1994年,第1、563頁。
④侯衛東:《黃河文化引領中華文明 主根主脈》,《黃河.黃土. 黃種人》2024年第17期,第18頁。
⑤劉慶柱:《黃河文化的“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闡釋》,《中原文化研究》2024年第1期,第6頁。
⑥宋軍令、 杜鵑等《:黃河文化與西風東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9頁。
⑦王毅《:1868年亞洲文會黃河科考“:中國之患”形象的確立》《,自然科學史研究》2018年第2期,第214頁。
⑧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四》,中國政府網, https://www.gov.cn/lianbo/ bumen/202409/content_6975529.htm,2024年9月19日。
⑨關延平:《站在中華文明高度講好黃河故事》,《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3月19日,第1版。
⑩《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政府網,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438.htm,2021年10月8日。
11《〈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全文正式公布》,國家文物局網站, http://www. ncha.gov.cn/art/2022/7/18/art_722_175826.html,2022年7月18日。
12甘肅省旅游信息數據中心:《<2024中國黃河城市旅游發展報告>在甘肅發布》,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網站, https://wlt.gansu.gov.cn/wlt/ c108560/202409/173996767.shtml,2024年9月30日。
13吳鋒:《黃河幾字彎地區文化協同發展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78頁。
14《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438.htm,2021年10月8日。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