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民族題材短劇《我的阿勒泰》將精準傳播理念與策略貫穿于作品創作實踐全流程,形成了基于理念創新、符號選擇、價值共振的民族題材劇作國際傳播的精準路徑。在理念創新上,追求邊疆地域特性與共享詩意追求的精準融合,實現全球性、本土化的有機融合;在符號選擇上,從直觀可見的自然風景視覺符號、民族音樂聽覺符號等民族特色強符號入手,向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認同、人類生命價值的終極追尋升華;在價值共振上,借由海外主流媒體關注引流、本土影視頻道落地觸達,迭代放大生活原型移情聯想功能,拓寬了影視作品增進文化潤疆實效、講好中國故事新疆篇章、介紹中國民族地區發展的藝術路徑。未來,民族題材劇作應持續深化精準傳播策略,尤其注重升級藝術理念與符號選取、打造聯合傳播平臺、做好海外宣發推廣等,推動影視作品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系統融合。
【關鍵詞】民族題材劇作 我的阿勒泰 精準傳播 國際傳播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黨的民族工作的前進方向,加快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際傳播進程。然而,西方國家常將民族議題“武器化”,將其與宗教、人權、生態等議題相關聯,再加上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與西方“民族—國家”結構的內在差異,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核心的中國民族話語體系在國際傳播過程面臨諸多阻礙。至2024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提出已十周年。今后,選用何種媒介載體、傳播策略以沖破西方“民族中心主義”桎梏,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系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作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媒介載體,電視劇作依托視聽語言而生,“作用于廣泛的受眾心理,它就培養和造就出一種深邃的而非膚淺的、幽默的而非油滑的、健康的而非媚俗的、沉穩的而非浮躁的文化欣賞習慣”,①能以最直觀、最小文化折扣的方式讓受眾連接到中華民族同胞的真實生活之中,實現民族文化精神的通俗化、形象化表達,是映照民族、國家形象的“多棱鏡”。伴隨中國影視劇“出?!睙岢?,民族題材劇作也迎來了國際傳播新機遇。近來,民族題材短劇《我的阿勒泰》爆火“出圈”,亞洲媒體《亞洲內容》(ContentAsia)肯定其“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和觀劇體驗”,②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際傳播的優秀案例。為進一步優化民族題材劇作國際效果,本文以該劇為例,立足理論高度,凝練其背后的學理支持,又關照傳播實踐,結合媒體報道與網友評論,剖析其創作理念、符號選擇、傳播落地等環節經驗,拓展以藝術作品增進文化潤疆實效、講好中國故事新疆篇章、介紹中國民族地區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民族題材影視傳播與精準傳播的理論耦合
精準傳播指向傳播者對信息、受眾之間的關系匹配與對應,強調“傳播主體利用相關傳播資源實現的精確性信息傳播”,是媒介傳播效果研究的重要領域。③從概念內涵來看,學界認為精準傳播是以傳播效果最大化為目標指向的現代傳播理念,④高度重視受眾分析與對內容生產與傳播方式的匹配性,關注現代傳播的互動性是其鮮明特點。因此,部分學者將其定義為“要求傳播主體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準確識別、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基礎上,選定適宜的符號、渠道,為其提供相匹配的個性化服務”。⑤從操作方式來看,學界指出精準傳播應貫穿于傳播的全過程,涵蓋定位、內容、渠道、受眾等要素,即通過恰當的方式將數據、信息、知識傳遞至目標人群,⑥產生與預期一致或大體一致的效果。⑦總體看,精準傳播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對有限,需要以豐富的實踐案例為依托擴充理論與應用研究體系。
民族題材影視傳播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雖已有諸多學者圍繞電視劇、紀錄片等作品,以傳播者身份思考如何制作民族題材影視作品,歸納出符號、故事和情感等創作思路,但有些局限于本質主義思維,忽略了受眾的主觀能動性,呈現“重制作,輕效果”的解讀誤區。隨后,在電視劇“出?!睙岢北尘跋拢瑢W界逐漸意識到要“加強中國電視劇的國際敘事能力,采取國際通用的敘事方式,傳遞具有全球共通性的價值觀念,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路徑”,催生了以精準傳播為指導理念,貫徹于民族題材劇作創作傳播全過程的變革方向,即“不僅要事先對目的國/地區進行調研,而且在電視劇播出后,也應積極主動地跟進這些電視劇在海外播出后的觀眾反饋,分析研究海外傳播的中國電視劇的題材類型、敘事方式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原因,及時收集觀眾反饋”。⑧《我的阿勒泰》正是民族題材劇作影視傳播與精準傳播的理論耦合的成功實踐。該劇精準把握海外受眾渴望接近中國、理解新疆、享受慢節奏生活的精神需求,立足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地方特色、民族風情等獨特符號,超越民族中心主義,在現實主義品格、藝術文化審美的創作理念指導下,以“全球地方”的影視形象參與國際交往,以藝術創作的審美意蘊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雙向奔赴,實現現代主權政治與傳統文明秩序融合,并借力海外落地本土播出、宣發優勢,推動鮮活獨特新疆藝術形象的精準傳播。
二、民族題材劇作影視傳播的精準路徑
(一)理念創新:邊疆特性與共享追求的精準融合
順應受眾觀影心理需求,民族題材劇作《我的阿勒泰》精準融合了邊疆地域特性與共享詩意追求。一方面,從地域特性出發,秉承鮮明的現實主義理念,透過民眾生活的媒介呈現,講好新疆地區發展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以藝術追求為核心,借用構圖、色彩等藝術手法,打造自然主義影像風格,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詩和遠方”田園牧歌浪漫追求的深層表達。
1.現實主義品格
“一種社會的制度構成了社會的子宮,個體就在其中成長和社會化,結果,制度的某些方面被反映在他們自己的人格之中?!雹岬胤叫缘莫毺氐乩砗腿宋娘L貌孕育而成的“人”的“新生”是民族劇作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載體。《我的阿勒泰》精準切中受眾對于揭秘中國新疆地區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不同民族間人的交往為線索,折射國家宏偉戰略,構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影像記憶。恰如德國民俗學家赫爾曼·鮑辛格所述,應從日常的細微之處挖掘生活的秩序。10在細膩樸實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指引下,該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作為主體的創作導向,寓和諧、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發展理念與希冀愿景于影視作品創作,以兩個家庭、幾代人在新疆落地生根、互幫互助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故事為切入口,創新出中國民族故事的柔性取向。如通過跟隨哈薩克族牧民遷移,再現了少數民族傳統逐水草而居游牧轉場的人文風情,賦予該劇濃烈的民族底色和真實的生活質感;通過呈現哈薩克族少女庫蘭和李文秀的寶貴友情,生動展現了各民族間的和諧相處畫面。
2.藝術文化審美
為厭倦快節奏都市生活受眾塑造慰藉心靈的世外桃源,《我的阿勒泰》將鏡頭再次轉向山川、草原、森林、湖泊等自然風光,營造出與城市緊張生活截然相反的悠然田園牧歌想象,并借助四季鮮明的自然色彩、富有層次的光影效果,增強自然主義影像風格表現張力,展現人與自然的互生關系,蘊含著對生態文明、人與自然等本源問題的哲學追問。如在新疆牧場中巴太騎馬穿梭林間,以手中的樹枝撥弄水面泛起漣漪,引導受眾目光由樹影婆娑導向波光粼粼,隨后水面中浮現巴太的倒影,通過視覺主體轉換以水的視角敘事,似讓觀眾領悟“人類凝視水,水也在回望人類”這一哲學思考,凸顯人與自然互助相守、和諧共生。
(二)符號選擇:民族特色與美學價值的精準傳遞
作為相對抽象的所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需依靠精準、易懂的能指符號才能向受眾傳達鮮活立體的影視故事。其中,“強符號是社會共同體的價值認同、主流意識、社會關系”,是傳播的有效途徑。11《我的阿勒泰》從新疆直觀可見的自然風景視覺符號、聆聽可觸的哈薩克民族音樂聽覺符號等民族特色強符號入手,激活人們對中華文化集體記憶與美學享受,導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指符號的理念認同。
1.視聽符號的美學認同
首先,針對疆外游客更偏好草原風光這一特性,《我的阿勒泰》優先從視覺符號層面的精準滿足入手,取景于新疆西北部的重要旅游景區——阿勒泰地區,在4K超高清拍攝技術、HDR(高動態范圍)技術協助下,敏銳捕捉壯麗山川、清澈湖泊、豐茂草原等自然景觀符號,高對比度還原阿勒泰的曠遠深邃、蒼茫孤寂、自由奔放的視覺體驗。尤其是在散文化的影像敘事策略指導下,《我的阿勒泰》依循“形散而神不散”的符號調度手法,在展現人和環境的關系時,常常運用大而全的遠景,把人物置于在畫面的下方,并伴隨人物角色的視野流轉,實現雪山、草地、溪流等不同景色的輾轉騰挪,勾勒出一幅重歸自然、萬物和諧的理想生活圖卷,為流動的汩汩詩意賦予天人合一的視覺神韻。
其次,針對民族特性與地域情調的風情體驗需求,在聽覺符號層面,《我的阿勒泰》有意選取、改編哈薩克傳統舞蹈曲目、特色民族音樂,通過音樂與畫面的精準契合,營造自由奔放、悠揚纏綿氛圍,打動多元文化背景受眾,完成劇情延展、情緒疊加。純音樂《巴太與小馬》的主旋律來自哈薩克詩人阿拜·庫南巴耶夫的《愛的凝眸》,原作系詩人紀念逝去兒子,與《我的阿勒泰》中巴太紀念親手養育的“踏雪”小馬類似,手鼓、冬不拉等新疆地區傳統音樂元素在劇中也被廣泛使用。
2.文化符號的美學認同
相較于淺表的視聽符號,文化符號強調對抽象價值理念的深層認同。“文化精神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東西,可視為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或精髓”,12以集體無意識的狀態蘊藏于藝術作品之中。文化認同則是人們對共同文化的再次確認,是民族認同、社會認同的基礎,更是全人類共識的基石。
《我的阿勒泰》以民族文化認同、生態文化認同為錨,采用民族志研究常見的整體視野,“以整體觀看待自己的對象,或者說,民族志的使命是以整體的方式寫出一個社會、一種文化”,13從民族社會內部觀測、記錄眼中的生活形態和文化事項。例如,以漢族少女李文秀的主位視角,理解其與哈薩克少年巴太之間的友誼故事、牧場發展與社會變遷,體悟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的生存關系,在多視野的文化價值坐標中尋求立足點,讓觀眾感受跨越民族和文化界限的真摯情感,實現對人類生存意義的終極探尋。從理想化原生態的邊遠世界視角出發,寓生態文明建設思想于社會發展,在全劇的尾聲設置“采蟲草”的沖突性情節,力求引發人類對于工業化社會的危機反思,呼吁建設一個清新美好、詩意棲息的理想世界。
(三)價值共振:本土落地與情感傳播的精準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導、啟迪人們必須有好的作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必須有好的作品。14近年來,中國視聽作品已初步實現傳播廣度目標,但在精準度方面仍有待提升。在做好民族題材作品前提下,還需突破走出去瓶頸。《我的阿勒泰》依托傳播渠道的精準落地、情感傳播的精準共鳴策略在國際社會贏得不俗反響,成為中國故事精準傳播的卓越典范。
1.傳播渠道的精準落地
《2023中國劇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在電視劇出口比例中,中亞以15.07%的占比位居第二,成為中國影視劇出海的新興市場。15《我的阿勒泰》故事內容涉及哈薩克族,天然具有國際傳播基因,為在中亞地區哈薩克斯坦落地傳播奠定了寶貴的接近性基礎,獲得該國主流媒體點贊,哈語配音版的推出又進一步深化了該劇的對哈傳播優勢。哈薩克斯坦通訊社報道稱,《我的阿勒泰》交織著自然與人文之美,不僅展現了阿勒泰童話般的風景,更展現了哈薩克族的游牧生活與民俗風情。繼在哈薩克斯坦7頻道播出后,該劇還將登陸哈巴爾電視臺、31頻道等當地主流電視臺及流媒體平臺。哈薩克斯坦7頻道總裁伊爾哈姆·伊布拉吉姆稱,《我的阿勒泰》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作品講述的故事和展現的文化共通性,也進一步促進中哈兩國的民心相通。16這彰顯了民族題材作品推動中國形象海外傳播的寶貴價值,也是中國優秀文藝作品區域國別精準傳播的優秀例證。未來,該劇還將發行至巴西、蒙古、韓國及日本等地區并譯配多種語言。法國、日本、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海外發行商也均對該劇展現出興趣,表達了本土平臺引入意愿。
2.情感傳播的精準共鳴
藝術的創作與傳播本質仍是人的活動?!段业陌⒗仗肥褂谜鎸嵉纳钤?、人際交往情節降低受眾代入成本,激發集體回憶,建立移情聯想,滿足對親情、友情的美好向往,以此為基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新疆國際形象精準傳播,促進共同體理念的有效認可。在劇中,阿勒泰地區悠遠遼闊、中華各民族團結互助的世外桃源形象映入觀眾眼簾,亞洲社區網站“我的劇作家”(MyDramalist)網友@Frost_ edelweiss 發文稱“阿勒泰就是這樣一塊神奇的土地,這里遼闊而靜謐,來到這里,時間仿佛都慢慢流逝。但這里并不安靜,也不乏味,哈薩克族、蒙古族、塔塔爾族等民族與自然界的眾多生物共同生活,編織出一片生機盎然、栩栩如生的世界”。劇中角色設定不再以單一民族身份為界,而是實現了從“我”的民族性到“我們”的世界性話語轉換,突出各民族共同追求的生活幸福、家庭和諧、人生價值的精神情感內核,注重創作內容與國際社會的人類共同價值的契合,通過具象化個體形象、解構刻板印象,祛魅少數民族生活,精準駁斥西方對新疆議題、民族議題的污名化炒作。
在“后真相時代”,情感不再被單純視為某種浪漫、非物質的產物,17視聽作品搭建起個體與社會的情感聯結,“從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到構成現代社會的大規模的組織系統,都是推動社會現實的關鍵力量”,18情感傳播喚起心靈共鳴順勢演變為影像作品精準傳播的重要策略。例如,美國問答社區“夸拉”(Quora)用戶@Lin Feikai發文稱,《我的阿勒泰》里,碧草如茵、藍天白云、牛羊成群的清新畫面,夾雜著親情、人情和生活煙火的味道,撫慰著無數觀眾的心靈。
三、民族題材劇作影視傳播的精準施策方向
(一)樹立精準傳播理念,主動融入戰略傳播體系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边@一重要論述為我國在全球輿論新生態下做好國際傳播工作指明方向。作為推廣中華文明符號、承載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題材影視劇作應以其視聽結合的敘事方式為精準傳播施策切入點,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中華民族共同體等重要話語實踐。一方面,應通過強化頂層設計,通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制定民族題材影視作品發展戰略文件、評選優秀傳播作品等方式,加強對民族題材劇作影視創作的精準指導,引導其契合國家敘事需求、融入國家戰略傳播體系;另一方面,要推廣《我的阿勒泰》等優秀民族題材影視劇作品精準傳播的思路,舉辦優秀作品經驗座談會、培訓班、研討會,面向影視工作人員傳授專業知識與業界經驗,將精準傳播理念貫徹于理念創新、符號選擇、價值共振每個環節,以實現講好中國故事的分眾化表達。
(二)升級理念與符號選取,精準設置議題
民族題材影視劇創作不僅關乎中國民族議題,也是全球民族議題、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未來民族題材影視劇創作應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上,立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視野高度,通過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化表達提供更為豐富的話語素材;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導,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區隔,強化中國在民族、人權等領域的議題設置能力,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更為普遍的全球意義與示范價值。例如,在藝術理念與符號選取上,民族題材影視劇應注重體現“求同存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命運觀,通過挖掘貼合民族自然屬性、融入國家發展、全球敘事的文化符號,塑造出融通中外的民族形象,展現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與相互依存,以真實、鮮活的視聽表達增強代入感與傳播力,促進全球對于各民族、各地區間的信息互動與意義共享。
(三)打造聯合傳播平臺,升級海外銷售落地能力
精準傳播在以內容取勝之際,還應重視海外播出平臺的渠道價值。目前,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國內視頻平臺已初步拓展海外業務,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但海外落地渠道仍相對有限。未來,需以精準傳播賦能海外落地能力,一方面應加快推進中國網絡視頻平臺出海進程,以東南亞、中亞、非洲、中東、拉美等對華影視需求較高的地區為重點,鼓勵其采用并購、與本地視聽企業、電信運營商合作、融入智能終端等多種方式推動平臺本土化運營,以自制劇和綜藝作為突破口,讓更多優秀影視劇登上國際舞臺;另一方面應積極探索電視劇海外聯合發行機制,與奈飛(Netflix)、HBO電視網等全球知名播出平臺尋求合作,與海外宣傳、發行機構對接,通過聯合策劃、聯合出品、合作拍攝、商業宣發等方式,推動中國影視劇行業更好融入國際產業鏈,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民族題材劇作在國際市場的成功落地與傳播效應的最大化。
(四)注重海外宣發推廣,實現情感共鳴增效傳播
社交媒體時代,借助受眾基于觀影體驗萌發的情感共鳴、群體傳播是加快民族題材劇作觸達、增強精準傳播效能的必然戰略選擇。未來,一方面,充分利用用戶自傳播能力與媒介互動特性,通過短視頻等新媒體形態推動影視劇的信息流增效傳播。例如,組織優兔平臺熱門的“觀影Reaction”系列活動,激發受眾的二次創作與傳播熱情,構建形成多層次、多場域的傳播鏈條。進一步擴大民族題材劇作的影響范圍;另一方面,要通過社交媒體聯動和多場景無縫對接,能夠將觀影體驗轉化為實踐式參與,構建線上線下相融的情感場域,將社交媒體平臺互動轉移現實生活中的來華旅游、參訪,擴大文明互鑒與文化交往的邊際規模。
四、結語
民族題材短劇《我的阿勒泰》通過精準傳播策略,探索出以民族底色助力文化傳播的國際化出海路徑,為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協同跨越發展思路。然而,該劇仍是民族題材國際傳播的偶發嘗試,未來還需在整合視聽數據、受眾觀感基礎上,強化效果評估,將短暫的爆款視聽作品“流量”延伸為長存的民族特色影視“留量”。一方面,要借評估指標體系,挖掘影響民族題材國際傳播的核心要素,調適、優化后續影視劇作設計;另一方面,要乘風“影視+文旅”潮流,用電子屏幕的百姓“小故事”串起國際傳播的家國“大情懷”,在“China Travel”(中國游)熱潮之下,重塑文旅目的地區域審美文化空間,將云端虛構劇作的吸睛力延伸至新疆現實生活的吸引力,歡迎外國朋友分享新疆旅游的真實體驗,形成對生機勃勃新疆形象的多次傳播。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3VXJ031)、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指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CUC230D04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孫琳系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韓霓系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碩士生;周亭(通訊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注釋」
①仲呈祥:《當前電視藝術創作現狀的思考》(下),《聲屏世界》2001年第10期,第23-24頁。
②林經武:《〈我的阿勒泰〉全球首映!中國故事蜚聲海外獲外媒關注》,南方都市報APP,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410932743.html,2024年4月10日。
③岳琳:《中國精準傳播研究的理論淵源、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人文雜志》2022年第8期,第11-22頁。
④王麗娜、高協平:《我國精準國際傳播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外國語言與文化》2022年第3期,第54-66頁。
⑤同③。
⑥張生祥《:以精準傳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對外傳播》2021年第9期,第4-6頁。
⑦文建《:提升傳播精準度增強國際話語權》《,中國記者》2019年第8期,第6-10頁。
⑧周根紅:《中國電視劇海外傳播與市場拓展路徑建構》,《電視研究》2019年第7期,第25-28頁。
⑨[美]彼得·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孫非、張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第29頁。
⑩朱斌、胡凡剛:《淺析少數民族紀錄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以紀錄片〈極地〉為例》,《電視研究》2018年第11期,第78-80頁。
11隋巖:《符號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15頁。
12邵漢明:《中國文化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頁。
13[美]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編《: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吳曉黎、李霞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3頁。
1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5日,第2版。
15郭鎮之、張曉敏:《中國影視劇出海:創新中國影視的全球傳播》,《對外傳播》2024年第5期,第13-16頁。
16《〈我的阿勒泰〉海外熱播 哈薩克斯坦觀眾追著中國商人“求劇透”》,新華網百家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147500919361621wfr=spiderfor=pc,2024年7月10日。
17Davidson、Tonya K.、Ondine Park、Rob Shields,Ecologies of Affect: Placing Nostalgia,Desire,and Hope,Waterloo: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2011,p.5.
18[美]特納·斯戴茲:《情感社會學》(孫俊才、文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頁。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