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GIGA學校構想”:日本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舉措與實施現狀

2025-03-07 00:00:00譚建川
日本問題研究 2025年1期

摘 要:隨著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以數字驅動教育變革已成為世界性主題。各國不斷出臺數字化發展戰略與計劃,全方位實施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日本自2019年推出名為“GIGA學校構想”的教育改革方案之后,不斷提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強學校數字化教學應用指導,完善師資培養及支持體系,取得一定成效。實施策略體現出重視教育公平理念、追求精準目標管理、強調教育應用指導、構建多元協同體系等特點。不過,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如設備使用出現地區差異、教師工作負擔加重、對數字化轉型存在認知誤區、教育管理理念滯后等,體現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特殊性與復雜性。

關鍵詞:日本;教育數字化轉型;GIGA學校構想;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25)01-0031-14

DOI:10.14156/j.cnki.rbwtyj.2025.01.003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及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人類教育迎來變革創新與持續繁榮的機遇,同時也面臨突破未來不確定性、創建全新發展模式的挑戰。以數字技術驅動教育變革已成為世界性主題,推動各國不斷出臺數字化發展戰略與計劃,全方位實施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2023年6月,日本政府出臺《教育振興基本計劃(2023-2027)》,提出將教育數字化轉型確定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五大基本方向之一,要充分借助作為“國策”實施的“GIGA學校構想”(GIGA School Program,以下簡稱“構想”)建立完善的教育數字化生態系統。而早在2021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以構筑“令和時代日本型學校教育”為目標》報告中,也提出要將“構想”作為重建“日本教育模式”的“助推器”,構筑適應數字化新時代、體現日本獨特優勢的學校教育。目前,中國學界針對日本教育數字化轉型最新動態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對于其核心舉措的“構想”尚未展開充分研究。有鑒于此,本研究聚焦“構想”自推出以來的政策措施與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其推出背景、主體框架、策略特點

及現實挑戰,以期為中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與啟發。

一、“GIGA學校構想”的推出背景

“GIGA學校構想”是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19年12月牽頭推出的教育數字化一攬子改革方案。“GIGA”為“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意在“通過配置1人1臺數字終端設備及高速大容量通信網絡,為包括需要特殊幫助的兒童在內的所有兒童創造一個公平公正、適應個性化發展、更能培養素質及能力的教育環境”[1]。這一改革方案的推出有著強烈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體現出日本政府通過強化教育數字化裝備水平、營造數字化教育生態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提升國家數字競爭力的巨大決心。

日本自1990年泡沫經濟崩潰之后,經濟持續低迷對國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老齡化、少子化、勞動力短缺、企業競爭力下降等問題日益嚴重,產業技術調整步伐緩慢,傳統的標準化大批量生產方式及人才培養模式仍占主流,新興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逐漸掉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全球競爭力年鑒》顯示,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從1992年的世界第1位一路降至2023年的第35位,數字競爭力逐年降至世界第29位[2];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UNDESA)的《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顯示,日本政府的在線服務指數、人力資本指數及信息基礎設施指數等長期處于發達國家較低水平,2012年總排名為第18名,2020年為第14名[3];另據加拿大人工智能公司Element AI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AI人才報告》,在全球頂級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人工智能論文的約2.2萬名高端人才中,美國占46%,其次是中國(11%)和英國(7%),日本為805人,僅占總數的4%[4]。

在教育領域,盡管日本曾經是教育信息化的先發國家,但隨著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不斷展開,市場競爭成為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動力,政府逐漸削減對公共教育經費的承擔額度。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調查,日本教育財政支出在2013年占GDP的3.5%,2016年降為2.9%,連續多年為成員國最低;在反映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指標——中小學計算機生機比方面,2008年為7.2∶1,2012年為6.5∶1,2017年為5.9∶1,10年間并未發生太大變動[5]。不僅如此,各地區教育資源出現明顯差距,如2018年度佐賀縣計算機生機比為1.9∶1,而愛知縣、千葉縣尚未達到7人1臺機的水平,即使在東京都內,涉谷區達到1∶1,而練馬區卻停留在14∶1的極差水平[6]。另外,日本中小學信息和通信技術(ICT)設備的使用情況也不容樂觀。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年測試結果顯示:日本中學每周在語文、數學、理科上使用ICT設備教學在1小時以上的比例分別是3.0%、2.6%、6.2%,為OECD成員國最低,從不使用ICT設備的比例分別為83%、89%、75.9%,為成員國最高;中學生回家之后每天利用計算機完成作業的比例為3%(OECD平均值為22.2%),使用計算機聊天、打游戲的比例卻高達87.4%和47.7%(OECD平均值為67.3%和26.7%)[7],可以說,日本學生幾乎成為測試國家中最少使用計算機學習、最愛用計算機休閑的那一類人。上智大學相澤真一教授頗為遺憾地表示,“日本的學校將數字設備視為娛樂手段敬而遠之,世界卻已將其作為和鉛筆、筆記本一樣的文具”,“日本學校在應對數字化上已落后世界20年”[8]。

為提升數字化的全球影響力,重新打造國家競爭優勢,日本政府于2016年1月頒布《第5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在全球首倡“超智能社會5.0”概念,認為超智能社會是繼狩獵社會、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后的新的社會形態,日本政府將大力建設融合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以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為特色的超智能社會。2016年6月發表《日本再興戰略2016》,將2017年確定為日本人工智能元年,強調保持并擴大在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技術優勢,扎實推進超智能社會建設。2017年制定《創建世界最先進數字國家宣言·官民數字應用推進基本計劃》,提出在電子政務、健康醫療、觀光、金融、農林水產、防災等重點領域推出一系列數字化改革措施,以此打造“世界最先進數字國家”。而在教育領域,文部科學省于2016年修訂了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將“信息應用能力”確定為與思考能力、語言能力同樣重要的“基礎素養和能力”,要求中小學加快完善使用計算機及網絡等培養信息應用能力的教育環境,推動包括編程教育在內的各類信息應用學習活動。此后的《AI戰略2019》提出大學生必須接受初級人工智能教育,高中設置“信息I”必修科目,小學全面實施編程教育。日本政府在2019年制定了《學校教育信息化推進法》,規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及校務管理必須靈活使用信息技術,改善學校數字信息教育,提升學校數字化教學及管理水平。但是,中小學數字化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程度偏低、教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欠缺等問題仍然廣泛存在,嚴重制約了日本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內生需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日本政府推出了“構想”改革方案。

二、“GIGA學校構想”的主體框架

從“構想”的英文名可以看到,為每個人提供可以連通全球、實現創新的網絡互聯設備,創設具有公平性、個性化、能夠切實培養數字素養及能力的新時代學校教育,是其最終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政府主要從硬件、軟件及師資三方面搭建了“構想”的整體框架,并且不斷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相應措施,從而使“構想”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動態性及持續性特征。

(一)以配齊數字設備為核心,助推學生素養提升

日本在義務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嚴重影響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尤其是城鄉中小學在互聯網接入、計算機保有率等方面出現較大地區差距,不僅限制了學生數字素養的培養,更是違背了日本多年來一直引以為豪的教育公平理念。為此,日本政府將建設可靠的網絡基礎設施、提供足夠的硬件設施作為“構想”的核心內容,加大投入全面實現“1人1機”和高速校園網絡鋪設。日本政府決定在維持原有的《教育ICT環境整備5年計劃(2018—2022)》經費投入的基礎上,在2019年度的補充預算中劃撥2 318億日元專款,以每臺上限4.5萬日元的標準,為國立、公立中小學提供全額全員計算機補助,為私立中小學提供1/2額度計算機補助,計劃在2024年3月之前為全國930萬中小學生購置數字終端設備并實現計算機生機比1∶1;大幅提高中小學網絡建設補貼標準,實現無線校園網及高速寬帶網絡鋪設率100%的目標。不過,隨著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由于在線學習設備不足、學校網絡環境不暢,導致各地中小學大面積“停教”和“停學”,引發民眾廣泛不滿,文部科學省緊急制定了2 292億日元追加預算案,加快投入430萬臺計算機補貼,計劃提前實現“1人1機”目標,同時加快投入無線網建設補貼,盡快改善此前未列入實施范圍的中小學的網絡環境,并支持地方政府向網絡環境不佳的低收入家庭租借無線路由器,為各中小學購買攝像機、麥克風等電子設備。

(二)以重塑生態系統為基底,優化學校數字教學

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復雜的系統,包括學生、教師、資源以及教育環境等多種不同要素,各要素之間具有整體聯動性和動態平衡性。“構想”計劃從以下四方面提供更加科學高效的教育數字化服務,引領師生盡快適應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型,不斷推動教育生態系統完善更新。第一,文部科學省招募教育專家組成“GIGA StuDX推進團隊”,開設“StuDX Style”網絡平臺,針對傳統教育環境下班級集體學習、個體獨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三大學習模式進行有效應用場景開發和推廣,為各地中小學提供各類應用示范事例。第二,大力推動“教育與科技融合”(EdTech,“education”和“technology”的合成縮略語)產業化和實用化。文部科學省發布《面向超智能社會5.0中EdTech教育愿景的制定方針》,提出短期內加快在學習狀況“數字可視化”基礎上的個性化指導及外語教學、遠程教育方面的EdTech應用,在中長期解決教育大數據標準化、交互化、共享化及數字識別技術、數據分析軟件的深度開發利用。經濟產業省通過設置“‘未來教室’與EdTech研究會”,提出以“學習的STEAM化”“學習的自律化·個體最優化”“新學習基礎建設”為核心的“未來教室愿景”,并為教育科技公司提供“EdTech導入補助金”,鼓勵業界積極投入優質教育資源及實用軟件研發應用。第三,加快研制并提供可持續發展與共建共享的在線學習網站“MEXCBT”(由文部科學省運營),以及搭載于數字設備之上的各類學習系統(如各大科技公司開發的Studyplus for School、Qubena、tomoLinks、Benesse School Portal等),打造多學科、多領域、跨時空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庫,推動數字教科書的普及應用,編撰并發布《教育信息化手冊》和《先端技術活用指南》。第四,加快“校務云”管理,要求各地教育委員會加快導入“綜合型校務支持系統”,推動教師高效完成校務工作,減輕教職員工作負擔,助推學校教育教學生態走向和諧發展。

(三)以加強師資培養為杠桿,提升教師數字技能

為了加強師資培養力度,“構想”推出了以下措施:(1)加強教師職前培養階段的前瞻性規范指導。文部科學省在2020年向設置教師教育課程的大學下發了《關于在教師教育課程中提升教師ICT應用指導力的措施》,要求在“教育方法與技術”“學科教學法”等核心課程中加入數字設備及數字教科書應用相關內容,并將數字設備應用能力作為教師培養重要目標;要求選擇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生根據《教育職員資格證法施行規則》第66條之規定,修得“數字設備操作”必修科目學分;2021年1月進一步發布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方案,決定專設“應用信息通信技術的教育理論及方法”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必須獲得1個以上學分,同時要求各大學開設數理、數據應用及人工智能相關科目(每科均為2學分)作為必修科目,另外還要求在“教育實習”科目中加入融合數字技術應用的模擬授課實習。(2)推進現任教師在職研修及培訓。文部科學省委托獨立行政法人“教職員支援機構”為各地中小學教師舉行專門的數字化教學培訓,并開設校內研修系列在線課程,多措并舉打造教師教育數字資源平臺。2021年3月,中央教育審議會發布《關于擔負‘令和時代日本型學校教育’任務的教師的培養、招聘及研修》報告,提出持續推動教師在職研修,培養高質量、專業化教師團隊。(3)積極推動外部人才聘用,完善教師支持體系。文部科學省推出“ICT應用教育顧問事業”項目,委任大學及企業專業人士作為顧問,為各地教委提供教育數字化領域的咨詢服務,并為中小學舉辦多情境結合、個性化定制的專題研討會。文部科學省還要求各地教委加快從電腦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社會人士中聘用通過專業資格考試的“ICT支援員”,設定了在2022年實現每4所中小學配置1名“ICT支援員”的目標。與此同時,還加快投入“GIGA學校構想支援專家”專項經費,鼓勵中小學靈活使用“特別非常勤講師制度”和“特別教師資格證制度”,從企業聘請技術專家作為“特聘教師”,現場解決數字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技術難題,以此扭轉一線教師數字技術薄弱、技術支持資源匱乏的困頓局面。

三、“GIGA學校構想”的特點及成效

“構想”自推出以來得到日本政府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并被寄予厚望。在實施過程中,“構想”體現出重理念貫徹、重目標設定、重應用指導、重多元協同的特點,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一)重理念貫徹:頂層設計重拾教育公平理念

二戰后,日本逐漸創建出國家高度負責、資源配置均等、標準嚴格統一、地區廣域協調的義務教育制度,成為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教育成功模式的重要代表,政府的各項措施都體現出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基本理念。不過,隨著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國家負擔的不斷加重,新自由主義引領的義務教育改革逐步向縮減國家財政投入、強化地方分權自治的方向發展,如2001年實施“三位一體”財政改革,大幅削減國庫補助負擔金,由國家支出的教育經費轉由各自治體自行負擔;2004年實施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總額裁量制”,地方政府可根據當地情況“自由裁量”教職員工資及學校設施投入。由此,地區間經濟實力差距開始影響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及教育公平理念的全面貫徹,最終導致數字基礎設施出現明顯地區差距。面對逐漸擴大的“數字鴻溝”,日本政府意識到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必須重拾機會公平理念,從資金投入、設備保障、人力支持等方面加大供給力度,消弭日益嚴峻的地區差距,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9年度經濟財政咨詢會議上指出:“實現學生1人1臺計算機是理所當然的,把這一點作為國家意志明確體現出來是非常重要的。”[9]

正是因為日本政府在戰略規劃中強調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同時要求地方政府配合推動,“構想”在完善數字化裝備布局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據調查,與2019年相比,2022年中小學計算機生機比從5.4∶1降至0.9∶1,教育用計算機(主要為學生用平板電腦)從200萬臺增至1 236萬臺;教室無線網鋪設率從41%升至94.8%,高速網絡接入率從63.2%升至96.6%,大型顯示設備(如投影儀、數字電視、電子黑板)的安裝率從52.2%升至83.6%;各都道府縣中小學的數字設備也趨于均衡,2022年計算機生機比最低的是德島縣的0.8∶1,最高為滋賀縣的1.1∶1,這種高低值差距已遠低于2019年(當年長崎縣為1.8∶1,愛知縣為7.5∶1)[10]。可以說日本僅用3年便實現了全國中小學生全員擁有由國家出資購置的平板電腦,且所在教室幾乎都接入了無線網絡,這種短期內迅速實現中小學數字化教學硬件全覆蓋的做法,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當然,除了數字設備之外,“構想”也強調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體現公平包容理念,并側重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弱勢學生群體做出戰略傾斜。例如,“StuDX Style”網絡平臺專門針對農村、漁港、離島等教育薄弱地區設置專欄,介紹優質應用場景,主動為這些地區的教育委員會提供顧問咨詢服務;高度重視保障殘障學生、生病療養學生、外國學生等弱勢學生群體的學習機會,通過教師研修、學術研討會、在線輔導等方式為中小學提供相應的教學輔助資源,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所需的數字化服務,避免產生新的“數字歧視”。

(二)重目標設定:實踐運作追求精確目標管理

近年來,日本教育行政一方面重視地方分權改革,另一方面提倡“成果主義”,強化國家對義務教育的目標及成果管理。中央教育審議會在《創造新時代的義務教育》(2005)報告中明確提出教育改革分為國家的目標設定、地方自治體及學校的具體實施、國家的結果驗證三大部分,其中國家負責制定改革目標及保障部分經費來源,各地方自治體根據國家的改革目標測算自身目標并積極落實,最后國家通過各類全國性調查檢測實施情況,建立地方及學校評價體系[11]。這樣,國家將“放寬權限”與“成果評價”結合起來,其責任除了“事前規制”更包括“事后評價”,從而將義務教育改造為具有日本特色的“兩頭緊中間松”的目標管理型政策評價體系。此后日本政府在制定如《教育振興基本計劃》等戰略規劃中,都高度重視目標制定及細化工作,盡量將宏觀目標進行“可視化”“數值化”處理,將其分解為若干可客觀評估的微觀目標以便管理及評價。

“構想”也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點。日本政府將計算機生機比、教師用計算機數量、無線校園網及高速寬帶網絡接入率、大型顯示設備安裝率、“ICT支援員”配置率、數字教科書使用率、“綜合型校務支持系統”安裝率等作為體現“構想”成效的主體數值目標,尤其是高度重視計算機生機比1∶1的目標值,并將其作為衡量各地區及學校是否積極貫徹國家部署、“構想”是否取得成功的標志性數值。文部科學省每年向民眾公開發布《學校教育信息化實態調查結果》,該調查分為總體報告及都道府縣分報告,都道府縣的分報告精確到市町村一級,分門別類列舉各項目標的完成情況及各項數值的各地排名、全國平均值、各地平均值。這種建立在精確目標設定基礎之上的全國性調查具有很強的業績評價功能,各自治體都以此向民眾證明該地區教育政策是否運作良好,并通過市町村排名來評價下一級教育行政機構及中小學的工作業績。

在“層層問責”“保證質量”等一系列口號及“自由擇校”政策的推動之下,相關數值直接影響到行政長官能否繼續得到當地選民的投票支持,以及各市町村下屬學校的招生質量和社會評價。因此,各地政府紛紛制定本地版“構想”,在考慮當地教育條件、財政能力、社會支持體系等相關因素的基礎上,盡量提升自治體在全國的排名,以此獲得更多民眾支持。據文部科學省2023年統計,日本47個都道府縣全部成立了本地區的“GIGA學校構想推進協議會”,制定了針對本地區中小學的“GIGA學校改革計劃”,追加投入相關配套資金及人力支持,全國各地教育數字化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升。以在2021年全國調查中計算機生機比排名倒數第一的巖手縣為例,該縣在2022年成立了地方協議會及教育數字化支援中心,加速政府采購及對下屬各市町村教委、中小學的指導,最終在2023年實現計算機生機比0.9∶1、高速校園網100%鋪設的預定目標,并將該縣教育數字化排名提升到全國第18名。

(三)重應用指導:學校教育強調提供明確指導

“構想”出臺于2019年日本改元“令和”當年,可以說是日本進入“令和新時代”的第一個綜合性教育改革方案。時任文部科學大臣荻生田光一對此明確表示,1人1臺數字終端的教育環境已經成為令和時代的學校標準,“在迄今為止我國150年教育實踐基礎之上引入最先進的ICT教育,并謀求教育實踐與ICT的最佳搭配,將促動學校教育發生根本性變化”[12]。在遭受新冠疫情對學校教育的第一波沖擊之后,中央教育審議會在《以構筑“令和時代日本型學校教育”為目標》報告中指出,受社會現狀急劇變化尤其是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學校教育的功能被重新定義為保證學習機會和學習能力,保障所有人的發展和成長,確保所有學生身心健康。將來需要建構的“令和時代日本型學校教育”必須以“數字設備應用”與“少人數班級”作為兩大支撐,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推進教學過程和數字課堂變革,在“構想”的助推下激發所有孩子的潛能,實現“個體最優化學習”和“協作性學習”[13]。

在重構“日本教育模式”的改革理念驅動下,日本政府極為重視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提供精確化指導,聚焦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等核心場景創設應用示范事例,為全國中小學構建及普及教育數字化應用模式創造良好的“軟環境”。以文部科學省運營的“StuDX Style”網絡平臺為例,該平臺按照小學、初中、高中、特殊學校、外國人教育5個類別,分學科列舉各類示范課例。例如,在小學三年級“社會”中,教師指導學生在參觀活動中使用平板電腦的錄像和照相功能收集資料,然后應用音聲識別軟件進行文字錄入,最終完成圖文并茂的書面報告及個性化錄像短片;在初中三年級“英語”中,教師指導學生使用電腦錄制自己的單詞讀音,與標準發音進行比對,同時通過網絡平臺與國外同齡學生進行實際語言交流,培養英語表達能力。不僅如此,文部科學省還通過派遣“GIGA StuDX推進團隊”、下發應用指南等方式,為全國中小學提供各學科應用支持,極大推動了中小學在教學模式方面的改革。據文部科學省2023年針對全國公立中小學校長的調查,74.4%的小學校長和69.6%的中學校長認為學校在“個體最優化學習”方面取得良好效果,64.6%的小學校長和65.3%的中學校長認為學校在“協作性學習”方面效果明顯,課堂教學中師生參與協作式學習的時間顯著增加[14]。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的新挑戰,日本政府迅速采取在“構想”中加入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有關的指導性措施。2023年7月,文部科學省發布世界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全國性教學指南——《初等中等教育階段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暫行指南》,為中小學提供諸多應用示范指導,如教師可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產生的錯誤回答作為教學素材進行信息技術道德教育,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單詞列表和例句列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協助完成高級編程等。文部科學省還招募52所公立中學作為“生成式AI試點學校”,分“學習工作原理階段”“學習使用方法階段”“各學科積極應用階段”“日常使用階段”,逐步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應用范圍。目前進行學校試點已近1年,不少學校反饋教學效果良好,如茨城縣立龍崎第一高中在語文、數學、英語、信息等主要科目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軟件作為教學輔導工具,筑波市立“學園之森”中學在初中一年級英語課上使用ChatGPT進行會話練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果均有較大幅度提升。

(四)重多元協同:體系構建聚焦多方主體參與

日本是較為典型的“小政府、大社會”,具有豐富的“產官學合作”的實踐經驗,面對舉全國之力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國策”,高度強調各級政府聯動并行,同時積極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家庭等與政府、學校多元協同,共同參與。通過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責關系,明確劃分國家和地方在數字設備購置及維護等方面的主體責任,由此建立文部科學省牽頭、總務省、經濟產業省、內閣數字廳等中央行政部門參與、各級地方政府、中小學配合的合作機制。根據規定,數字設備購置由國家以全額補貼(國公立學校)或半額補貼(私立學校)的形式,網絡接入費用則不分公立、私立均按半額補貼形式下撥地方財政,各地教委按照國家提供的配置標準與企業交涉并進行政府采購,設備的后期維護及定期更新則由各地方政府承擔。其他項目費用(如“EdTech導入補助金”項目、“GIGA學校構想支援專家”項目、“ICT應用教育顧問事業”項目、學習系統導入項目等)則根據對接主體不同,由中央政府以專項經費形式撥付并監督實施。

為彌補專業數字技術人才缺口,日本政府大力鼓勵學校與產業界、社會團體加強合作,牽頭召集教師、學者、企業組成懇談會、協議會等組織,為具體政策的操作和落實提供反饋意見,同時推動中小學從社會人才中以各種形式聘用教師。另外,日本政府還高度重視家庭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除了在疫情期間為147萬戶低收入家庭免費出租無線路由器以外,還積極通過向家庭發放宣傳材料、開設在線學習網站、舉辦家校合作專題座談、邀請家長參觀數字課堂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傳播數字化轉型理念,為“構想”順利推進營造良好民眾基礎。

四、“GIGA學校構想”的現實困境

盡管“構想”自推出以來在各方努力下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及數字技術的持續發展,仍然出現不少問題,體現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復雜性與特殊性。

(一)設備使用參差不齊,凸顯新的“數字鴻溝”

此次日本政府投入巨資推動“構想”,目的之一便是盡快補齊教育數字化發展較差地區和學校的短板,快速推動網絡環境和硬件設備的全國普及化和均質化,其決心和力度都是空前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隨著數字設備開始成為如同鉛筆、筆記本一樣的文具擺上課桌,隱藏在設備保有率地區差距背后的“數字鴻溝”開始凸顯。據文部科學省2022年全國學力·學習情況調查,選擇“幾乎每天使用數字設備上課”的全國小學平均值為55.4%,雖比上年度增加了約10%,但各地應用狀況的差距并未縮小,位于城市圈、地方財源充足的東京都(73.5%)、愛媛縣(71.8%)、大阪府(70.4%)的設備使用率遠高于偏遠地區的巖手縣(22.7%)、島根縣(30.1%)。差距還體現在數字設備的用途方面,“網絡檢索”“歸納觀點并進行發表”“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4個選項的全國平均值分別為59.2%、42.1%、37.5%、29%,但東京都各項指標均高于平均值,而島根縣、巖手縣等偏遠地區各項數值都明顯低于平均值,且“網絡檢索”一項數值顯著偏高[15]。這也就意味著,雖同為公立小學學生,大多數東京都的小學生已真正將平板電腦作為文具使用,而巖手縣的小學生面前擺著的電腦卻經常處于關機狀態,即便開機也多是上網查找資料。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及教育投入不同,造成教師數字設備應用及指導能力的地區差距仍廣泛存在。文部科學省2022年調查顯示,中小學教師在“教材研究、指導準備、評價、校務等方面的應用能力”“課堂應用能力”“指導學生能力”“知識與態度”4方面都體現出較大地區差距,其中“課堂應用能力”的地區差最大,愛媛縣92.3%的教師認為自己具備該能力,島根縣僅為65.7%;在“指導學生能力”方面,東京都92.6%的教師認為自己具備該能力,島根縣僅為68.6%。第二,教師研修未及時跟進,很多地區處于滯后狀態。在參加各類數字設備應用研修的教師比率方面,最高的長崎縣(96.6%)、愛媛縣(95.8%)和最低的和歌山縣(54.5%)、神奈川縣(58%)相差近40個百分點。第三,網絡環境的地區差距廣泛存在。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據流量及所需網絡帶寬、通信速度急劇增長。盡管全國中小學教室都能夠登錄網絡,但是各地網絡環境仍有明顯差距,三重縣、東京都近90%的教室已接入1Gbps以上高速網絡,而巖手縣、山口縣的1Gbps以上網絡接入率僅為28.7%、26.8%,一旦全班學生同時使用電腦,極易造成網絡擁堵甚至網絡崩潰現象[10]。

可見,僅靠一次性投入巨資為全國學生購買設備并不能解決教育數字化的技術滯后及“數字鴻溝”。“構想”雖較快提高了硬件的保有率,但數字設備本身的復雜性(如后期保養維護、設備更新迭代、配套設施的及時跟進等)以及與設備有關的“人”的復雜性(如師生數字素養、教學理念及社會參與度、支持度等),都決定了教育數字化是具有特殊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要想真正消弭“數字鴻溝”,實現教育公平公正發展,尚需長期持續的資金投入、政策傾斜、實施督導及多方主體聯動配合。目前日本政府也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在2024年預算案中加大了中央政府投入,新設“Leading DX School”項目,重點資助各地區的100所試點校,以此帶動當地教育數字化轉型,同時投入100億日元在各地開設“GIGA學校運營支援中心”,著重解決數字設備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地區差距問題。

(二)教師面臨兩難困境,亟待加快“教師減負”

教育數字化并非傳統的教育制度和模式的延續,而是對現有教育的改造和重塑,政府必須在教師培養、教學環境、資源支持等各方面努力提升教師在直面數字挑戰、適應數字環境時所表現的積極心向與適應能力,即所謂的“數字韌性”(digital resilience),以此幫助教師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獲得幸福感、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力[16]。自“構想”推出以來,日本政府的各項調查都顯示教師的數字素養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對比2019年和2023年數據,在“教材研究、指導準備、評價、校務等方面的應用能力”選擇“具備”或“基本具備”的教師由86.7%增至88.5%,“課堂應用能力”由69.8%增至78.1%,“指導學生能力”由71.3%增至79.6%。

不過,教育現場卻廣泛存在挫敗感與倦怠感,顯示教師普遍“數字韌性”不佳。青森縣公立中學教師相馬惠子在調查中發現,盡管絕大多數教師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持認可態度,但實際工作狀態卻并不如意,僅4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能夠積極使用數字設備進行教學,但多局限于網絡搜索、照相攝影等單一功能,另有60%的受訪者表示出強烈的焦慮情緒,認為自己幾乎不使用數字設備,最大原因在于“沒有充足的備課時間”,其次為“沒人指導電腦及軟件的使用方法”。很多教師在訪談中指出,自己并非對數字設備的使用漠不關心,主要還是由于工作太忙,沒有精力學習新技術和備課,面對復雜的系統和軟件感覺壓力很大[17]。相馬惠子的調查并非個案,在如千葉大學藤川大祐教授實施的“千葉縣中小學教師ICT應用意識調查”(2022)、教育技術公司“MM總研”的“中小學GIGA學校終端應用動向調查”(2023)等諸多調查中,都顯示當前中小學教師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教師普遍認可數字技術賦能教學變革的價值,期待在課堂活動中有效使用數字設備;另一方面,又必須在處理眾多事務工作的同時提升技能并進行備課,工作負擔重,心理壓力大,畏難情緒強。

中小學教師工作環境不佳、負擔過重一直是困擾日本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OECD在2018年“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的數據顯示,日本初中教師每周在校工作時長為56小時,小學教師為54.4小時,在參加調查的48個國家中均位列第一,遠超38.3小時的平均值,而教師用于課堂教學的時間(18小時)卻低于各國平均值(20.3小時),用在課外活動及學校一般性事務的時間為其他國家數倍,顯示出日本教師工作負擔多來自非教學活動[18]。文部科學省調查顯示,加班超過每月45小時的中、小學教師為77.1%、64.5%,加班超過每月80小時“過勞死”紅線的中、小學教師分別為36.6%、14.2%[19];2021年度因為精神疾病被迫離崗的中小學教師為5 897人,占教師總數量的0.64%,創歷史新高[20]。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表明,在沒有解決教師長時間超負荷工作的問題情況下,教師很難全身心投入各類在職培訓并專注于數字素養提升,同時身心疲憊的狀態又直接影響他們在課堂活動中實施數字變革的意愿與效果,最終只能導致數字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出現滯后狀況。

其實,日本政府很早就開始推進以教師減負為目的的“工作方式改革”,但是多年來在教師工作界定、工作時間規制、加班補助保障、學校組織運作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進展緩慢,減負效果并不理想。“構想”強調在全國中小學推行“綜合型校務支持系統”,就是希望通過推進校務數字化管理減少教師在學籍管理、學生健康管理、教學用品管理、聯系監護人、調查統計、校務材料制作等方面的工作負擔,營造良好的教育數字化教學環境。不過,2023年調查顯示,盡管目前已有73.4%的中小學導入該系統,但仍面臨不少問題,如系統使用限定于校內電腦終端;系統無紙化辦公進展緩慢,不少學校仍需打印簽章;校務系統與學習系統無法兼容聯動;系統導入成本過高,經濟實力較弱的小規模自治體推進緩慢等[21]。很多中小學教師面對并未減少的工作負擔及新增的使用數字技術的工作要求,在缺少充足的在職培訓時間、寬松的技能成長空間、豐富的同伴資源支持的情況下,“減負”無法落實,“增效”更難實現,工作效率及積極性大打折扣,從而出現越來越多“令人遺憾的學校和令人遺憾的老師”[22]。

(三)轉型認知尚有誤區,急需推動“意識變革”

教育數字化轉型并非將傳統教育與數字技術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數字技術的全方位參與來實現學校教育的深刻變革,是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轉變的系統工程。綜觀“構想”推出以來的具體措施,很明顯的特征在于日本仍處于以技術為中心的“數字化+教育”階段,更關注數字化設備的普及而非“人”的發展,更關注將已有技術應用到現有教育場景而非創設新的教育形態,更關注數字技術在通用“大數據”上的應用而非多維度、個體化的“小數據”的收集、挖掘與使用。這種數字化轉型只能被歸類為“冷數字教育”[23],并非以實現“教育+數字化”為目標的、以人為中心的、有溫度的數字教育。

日本政府深刻意識到近年來數字基礎設施發展滯后對學校教育的消極影響,并將其與日本學生學力下降、技術人才培養遲緩及國家競爭力銳減緊密關聯,因此“構想”自然更側重于數字設備的普及、技術軟件的應用及數字平臺的建設。這種全力打造數字校園環境、推動數字教育生態系統創建的策略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是,僅以校園設施數字化水平提升作為衡量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效的核心業績指標的做法,無疑將教育數字化轉型窄化為單一的設備(技術)驅動型的育人環境的轉型,背離了以人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技術服務育人為中心的數字化教育的真正目標。正是因為政府、中小學廣泛存在教育數字化只是設備問題、技術問題的認知誤區,導致目前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實現計算機生機比1∶1的“終極”目標之后逐漸放松了對“人”的轉型的關注,一方面對教師培訓的投入力度明顯遲滯于對設備的購買與更新,另一方面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并未進行積極對應部署。“構想”實施雖然已達4年,但仍有不少地區的教師培訓“雷聲大雨點小”,內容脫離課堂應用、只看出勤率不看實際效果、時間設置不合理等亂象頻出。各地教委聘用社會人才作為“ICT支援員”進校園的實施進度也極不理想,目前僅東京都、佐賀縣、熊本縣完成每4所學校設置1名的目標,全國尚有27.9%的小學、28.8%的初中沒有任何“ICT支援員”進行專業指導[24]。

不僅如此,教育現場的很多管理理念也落后于時代,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對學生用數字設備的管理。文部科學省調查顯示,超過20%的自治體未出臺數字設備管理實施細則,盡管95%的自治體表示在疫情、地震等特殊時期允許學生攜帶設備居家學習,但是平時允許學生攜帶設備回家的中小學平均值僅為26.1%,仍有很多地區中小學禁止學生攜帶設備走出校園[25]。這種將數字設備限定于學校使用的方法,體現的還是教育管理者將數字技術納入舊有軌道,為已有學校教學場景服務的思維慣性,校方甚至為了適應以往慣行的學校物品管理方式而禁止平板電腦的校外應用。另一個例子便是很多學校將“綜合型校務支持系統”的使用嚴格限定于教師辦公室內,且校務用電腦和教務用電腦分別設置,理由是避免學生個人信息泄露。實際上通過制定完善的系統使用細則、加強登錄ID管理、提升系統防火墻功能等方式完全可以達成這一目標。沿用傳統的“不能將寫有兒童個人信息的文字資料帶出校外”的管理方式來限制教師校外在線辦公,這種做法完全背離了重構校園數字化空間、打造“無邊界”教育生態的數字教育理念。

結 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數字技術應用于教育的過程分為起步、應用、融合、轉型四個階段。其中起步階段重點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應用階段重點實現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和完善的學習管理系統,融合階段則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和基于數字化環境的教學方法創新,最后的轉型階段重點關注充分融合新興技術助力教育生態重構。這四個階段并非機械的和線性的,而是相互交叉重疊、不斷更新迭代[26]。

從目前情況而言,“構想”體現出較為明顯的起步階段和應用階段的特點,數字技術更多地還是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初入教育領域,并通過強化其應用來提高現有教育的功能和效率,尚未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全面滲透到教育的觀念更迭、模式構建及教學實踐中。推進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既有各國在教育數字化轉型初期的共通性問題,例如重硬件輕軟件、重技術功能輕教育功能、重形式上的起點平等輕實質上的個性開發、重技術賦能已有教學場景輕未來教育模式變革創新等,也有日本近年來教育發展不佳導致的特殊性問題,例如新自由主義教育改革帶來的基礎教育失衡狀態在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延續、“成果主義”評價體系后勁不足、教師工作負擔長期超標、教育管理理念因循守舊等。這些都說明教育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發展過程,既需要以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為引導推動數字化轉型不斷進入新階段,更需要理解和找準自身發展特征及存在問題,及時調整和改進行動策略,避免陷入虎頭蛇尾、裹足不前的發展困境。

當然,“構想”鮮明反映了日本在提振數字化全球影響力、重奪國際競爭先機上的積極應變,以持續性、全局性的戰略規劃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整體發展,特別是以國際領先為目標,強力實現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努力消除軟硬件設備的地區差異和網絡系統的數字鴻溝,不斷制定和修訂國家政策和教育類指導性文件,打造多方協同的信息溝通機制,提高民間企業參與度,這些具體措施對中國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日本政府對中小學的應用指導一直持明確且積極的態度,盡管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但這種明確的指導性意見的制定及傳達讓學校、教師對于前所未有的教育數字化轉型保持較高的關注度和認同度,對于未來重塑教育生態系統具有正向意義。

2023年12月,PISA2022年成績發布,日本學生在數學、閱讀、科學三個領域的得分及排名均有提升,尤其是科學從第5位升至第2位,閱讀從第15位升至第3位,日本諸多教育界人士認為原因之一便是“構想”較大幅度提升了兒童的數字終端的使用能力以及對自主性、體驗性學習的適應[27]。面對不可逆轉的教育數字化轉型潮流,日本政府在“構想”框架內不斷推出新的改革措施,例如從2025年正式使用中小學外語數字教科書,實施“網速改善推進項目”“新一代校務數字化推進示范工程”“尖端技術及教育數據活用推進計劃”等。可以說“構想”作為當前日本教育的“國策”,還將不斷進行下去。它能否真正順利推動日本成功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文部科學省.GIGAスクール構想の実現へ[EB/OL].[2024-11-19].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00625-mxt_syoto01-000003278_1.pdf.

[2]荒幡溫子.日本の競爭力は過去最低の世界35位世界競爭力ランキング2023衝撃の結果[EB/OL].[2024-11-19].https://www.businessinsider.jp/post-271462.

[3]井出一仁.電子政府ランキングで日本は14位に後退[EB/OL].[2024-11-20].https://xtech.nikkei.com/atcl/nxt/news/18/08340/.

[4]情報処理推進機構.DX白書2021·日米比較調査にみるDXの戦略、人材、技術[EB/OL].[2024-11-20].https://www.ipa.go.jp/publish/wp-dx/qv6pgp0000000txx-att/000093705.pdf.

[5]藤田哲雄.デジタルで変貌する世界の教育と日本の課題[J].Japan Research Institute Review,2018(8):73.

[6]文部科學省.平成30年度學校における教育の情報化の実態等に関する調査結果[EB/OL].[2024-11-20].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zyouhou/detail/1420641.htm.

[7]文部科學省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OECD生徒の學習到達度調査(PISA2018)のポイント[EB/OL].[2024-11-20].https://www.nier.go.jp/kokusai/pisa/pdf/2018/01_point.pdf.

[8]揺らぐ「學びの保障」デジタル対応、世界に20年遅れ[N].日本経済新聞,2020-07-07(1).

[9]竹本能文.學校PC1人1臺、安倍首相「當然」、経済対策に盛り込まれる公算[EB/OL].[2024-11-20].https://jp.reuters.com/article/idUSKBN1XS0WO/.

[10]文部科學省.令和3年度學校における教育の情報化の実態等に関する調査結果(概要)[EB/OL].[2024-11-20].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21027-mxt_jogai02-000025395_100.pdf.

[11]中央教育審議會.新しい時代の義務教育を創造する(答申)[EB/OL].[2024-11-20].https://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1212703.htm.

[12]萩生田光一.子供たち一人ひとりに個別最適化され、創造性を育む教育ICT環境の実現に向けて——令和時代のスタンダードとしての1人1臺端末環境[EB/OL].[2024-11-21].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191225-mxt_syoto01_000003278_03.pdf.

[13]中央教育審議會.「令和の日本型學校教育」の構築を目指して——全ての子供たちの可能性を引き出す、個別最適な學びと、協働的な學びの実現(答申)[EB/OL].[2024-11-21].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10126-mxt_syoto02-000012321_2-4.pdf.

[14]文部科學省初等中等教育局.GIGAスクール構想の成果と課題について[EB/OL].[2024-11-21].https://www.mext.go.jp/kaigisiryo/content/20230608-mxt_jogai01-000030057_005.pdf.

[15]文部科學省.令和4年度全國學力·學習狀況調査の結果[EB/OL].[2024-11-21].https://www.nier.go.jp/22chousakekkahoukoku/22summary.pdf.

[16]鐘志賢,劉力洪. 教師數字韌性: 內涵、框架及發展路徑[J]. 教師教育學報, 2024, 11(3): 63-73.

[17]相馬惠子.GIGAスクール構想下の教員のICT活用指導力の実態および教員養成の課題[J].北里大學教職課程センター教育研究,2021(7):117-128.

[18]文部科學省.我が國の教員の現狀と課題——TALIS2018結果より[EB/OL].[2024-10-21].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other/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6/19/1418199_1.pdf.

[19]文部科學省.教員勤務実態調査(令和4年度)集計(速報値)[EB/OL].[2024-10-21].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30428-mxt_zaimu01-000029160_1.pdf.

[20]文部科學省.令和3年度公立學校教職員の人事行政狀況調査[EB/OL].[2024-11-21].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jinji/1411820_00006.htm.

[21]文部科學省.GIGAスクール構想の下での校務DXについて[EB/OL].[2024-11-21].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30308-mxt_jogai01-000027984_001.pdf.

[22]東洋経済education×ICT編集部.GIGAスクール2年目殘念な學校、殘念な先生が広げるICT活用格差の行方[EB/OL].[2024-09-26].https://toyokeizai.net/articles/-/637905.

[23]袁振國.數字化轉型視野下的教育治理[J].中國教育學刊, 2022(8): 1-5,18.

[24]全國公立學校教頭會総務調査部.令和5年度全國公立學校教頭會の調査[EB/OL].[2024-11-26].https://kyotokai.jp/wp/wp-content/uploads/2023/10/全國公立學校教頭會の調查【緊急課題に関する速報】.pdf.

[25]文部科學省.端末利活用狀況等の実態調査(令和3年7月末時點)[EB/OL].[2024-09-27].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11125-mxt_shuukyo01-000009827_001.pdf.

[26]袁振國.教育數字化轉型:轉什么,怎么轉[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3, 41(3): 1-11.

[27]ベネッセ教育総合研究所.世界的な學力テスト「PISA」で日本が好成績!結果のポイントと好成績の理由を解説[EB/OL].[2024-11-27].https://benesse.jp/kyouiku/202312/20231225-1.html.

[責任編輯 孫 麗]

“GIGA School Program”: The Key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Education

TAN Jianchuan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digital-driven educational change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heme. Countries continue to introduce digit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lans to implemen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program named “GIGA School Program” in 2019, Japan h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level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ed the application guidance of digital teaching in schools, improved the teacher training and support system,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fairness, pursuing precise target management, emphasizing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guidance, and building a diversified collaborative system.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uch a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equipment, the increased work burden of teacher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ag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concept, which reflect the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Japa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GIGA School Program; education reform

收稿日期:2024-11-0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生態文明教育的國際比較與中國路徑研究”(23JJD880002)

作者簡介:譚建川,男,博士,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日本教育政策、比較教育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www.亚洲天堂|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无码福利视频|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性色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欧美色视频在线|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页|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 九九香蕉视频|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女人18毛片久久| 在线国产毛片|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色成人亚洲|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亚洲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欧美日一级片|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久久精品66|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影院|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毛片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www.91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热99精品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