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滸葉子》是陳洪綬以小說《水滸傳》中的角色為原型創作的一套版畫作品,現流傳下來的《水滸葉子》約為四十幅,內容多為梁山好漢。通過對明代畫家陳洪綬人物畫的造型與裝飾性特征進行分析,探討其在藝術創作中的獨特表現手法。以《水滸葉子》為分析對象,剖析其人物形象的造型特征、線條表現以及裝飾性設計,揭示陳洪綬如何通過裝飾性的人物造型,構建出富有視覺沖擊力且具有個性特征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陳洪綬;人物畫;《水滸葉子》;造型;裝飾性
陳洪綬《水滸葉子》中的人物造型具有夸張、概括、富有裝飾意味的鮮明特征。其人物造型在原著的基礎上,加以適當夸張,隨形造勢,正如謝赫“六法”中所描述的那般[1]:氣韻生動,應物象形,隨類賦彩,骨法用筆。陳洪綬在造型上實現了遠超客觀再現的一般真實,是主觀意識和能動性的體現。同時,他將理性與感性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強調內在心靈世界對客觀事物的共鳴,從而形成一種富有韻味的造型特征。而所謂的“葉子”是民間流傳的一種酒牌,喝酒時用來決定誰喝酒,這樣喝酒的方式即使放在當下也依舊富有趣味性。從其適用性的角度來說,《水滸葉子》是為了方便社會民眾而創作的一套酒牌,且取材于家喻戶曉的《水滸傳》,既具有藝術性又具有實用性。每張葉子上,一人占一張圖,作者舍棄背景以凸顯人物,富有裝飾性,整體上十分統一。
一、人物介紹和時代背景
清吳偉業曾作詩:“四十年來誰不朽?北有崔青蚓,南有陳章侯。”[2]章侯,即陳洪綬,號老蓮,浙江諸暨人,曾從著名學者劉宗周、黃道周學習,社會交往頗為廣泛。1642年曾為國子監生,召為內廷供奉,使其臨摹歷代帝王圖。而當時恰逢局勢動蕩,他不愿作為一名宮廷畫師,次年便告老還鄉。1645年清兵攻入浙江,陳洪綬被清兵抓獲,險遭殺害,逃出后削發為僧,改號“僧悔”,現存的許多署款“僧悔”的作品,皆為明亡后陳洪綬所作。其代表作除了《水滸葉子》外,還有《九歌圖》《歸去來圖卷》《博古葉子》等。
陳洪綬的人物畫造型特征鮮明,頗為罕見,這種強調主觀能動性的造型語言與陳洪綬生活的時代息息相關。明末清初出現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即以王陽明為代表的理論——“心外無物”,強調一切從心出發,以自我內心為標準。而陳洪綬曾師承劉宗周,此人恰好是王陽明的學生,陳洪綬也因此受到影響,并逐漸把這股思潮反映在創作上,其人物畫可謂高古奇駭,并具有裝飾性的表現特征。
二、《水滸葉子》中的人物造型
陳洪綬在創作《水滸葉子》之時,年僅二十八歲,此時恰逢其郁郁不得志之期,卻在作品中展現出了不同形象,人物造型奇絕,用線剛勁有力。畫面之中,線條斷續相接,極富節奏感和韻律感,且《水滸葉子》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作品,線條蜿蜒曲折之間,配合平面化的裝飾紋樣,不僅強調了作品的裝飾性,還表現出了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其夸張的變形手法極具趣味性。
(一)夸張變形的人物形象
繪畫一途,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所謂“似”,是對客觀事物的高度提煉,經過畫家主觀的處理和審美的判斷;而所謂“不似”,并不是單純指與事物客觀的外表不似,而是經過主觀提煉后,擁有更明顯的具體特征,亦是中國畫強調的“以形寫神”,不似卻勝似[3],這一點在《水滸葉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陳洪綬《水滸葉子》中的人物造型有著明顯的主觀提煉,畫作中的人物形象常常呈現出夸張、變形的特點,這種風格體現了他對傳統人物造型的突破和個性化的表達。在《水滸葉子》中,陳洪綬對人物面容的刻畫并不拘泥于寫實,往往賦予人物更加鮮明的表情和個性特征,人物的面部表情通常進行了主觀的夸張,眼睛被畫得非常有神,表情充滿張力。陳洪綬通過這種夸張的面部特征,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以索超(圖1)為例,陳洪綬通過描繪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微微揚起的嘴角,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的個性,體現了索超在《水滸傳》中的人物氣概。此外,陳洪綬還通過描繪憤怒、狡黠的面容來展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從而展現“水滸英雄”所代表的不同階層和性格的多樣性。他以線造型,以人物為畫面主體,舍棄一切煩瑣的細節和多余的內容,做到極致取舍和夸張概括,沒有按照原著中所描述的那般表現人物,創作出了一個個嶄新的形象,讓每個人物的性格神態都更加生動、典型化。再如宋江,原著描述其眼如丹鳳,眉似臥蠶,渾若虎相,有若狼形。而在《水滸葉子》中,宋江化身為一個文人形象。由此可見,《水滸葉子》中的人物形象是陳洪綬經過主觀提煉,對角色有了深入理解的綜合體現。
(二)惟妙惟肖的動態曲線
陳洪綬在《水滸葉子》中處理人物的動態時,為了夸張體態,會將身體各個關節的彎曲度進行調整,使形體的扭動造型變得更為夸張且富有視覺沖擊力,也使人物顯得更加擁有力量感和生動感。例如對董平的刻畫(圖2),整體人物是一個側面站立的體態,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且人物整體動態呈現一個明顯的“S”形,從頭部到肩膀再到腰部以及髖關節,經過了多次扭轉,這必然是畫家主觀處理的結果。人物外輪廓線堅實硬朗,極具力量感,這種夸張且富有生命力的體態和表情將人物表現得活靈活現。陳洪綬沒有拘泥于人物現實的造型體態,而是通過主觀感受,將其變形處理得更加形神兼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生動。
(三)造型語言的承繼溯源
陳洪綬尚古摹古,可謂師從多處。東晉顧愷之描繪人物畫時使用的是高古游絲描,其線條緊湊,具有連貫性。而陳洪綬在《水滸葉子》中描繪人物形象時,也采用了高古游絲描,如盧俊義、柴進等人,其角色身上的線條婉轉不絕,細膩輕薄。
陳洪綬的繪畫技法不僅可溯源至顧愷之、陸探微,還有張萱、周昉、李公麟等。正如《寶綸堂集》中提到:“今人作家,學宋者失之匠,何也?不帶唐流也。學元者失之野,何也?不溯宋之源也,如以唐之韻,運宋之板,以宋之理,行元之格,則大成矣。”[4]陳洪綬在《寶綸堂集》中記載的“師其意思,自辟乾坤”,說明了畫者既要傳承古人經典,又要開辟出自己的道路。陳洪綬對于古畫的學習非常廣泛,從《水滸葉子》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他大部分借鑒了唐代仕女圖的畫法。陳洪綬繼承傳統并開拓創新,借用古畫形式的同時又融入了自身的造型語言,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正如苦瓜和尚的一句名言——“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
三、《水滸葉子》的裝飾性特征
《水滸葉子》是陳洪綬人物畫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組作品,其畫作展示了他對傳統水滸題材的獨特詮釋。在此作品中,陳洪綬通過運用獨特的造型手法、鮮明的表情以及裝飾性元素,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與情感,同時也展現了他在人物畫創作中的創新精神與藝術風格。
在陳洪綬的《水滸葉子》中,裝飾性元素的使用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征。他不僅在人物形象上加入了裝飾性設計,而且巧妙地將這些裝飾性元素與人物的性格、身份以及情感表達緊密結合。陳洪綬的裝飾性元素常常表現為精美的服飾、豐富的紋樣圖案,以及精妙的線條勾勒。
在人物的服飾方面,陳洪綬運用了繁復而細膩的裝飾線條,人物的衣物、頭飾等都被精心描繪。畫中人物的衣服通常是根據其身份和性格設計的。例如:武將出身的英雄人物往往穿著精美的戰甲,配以武器等飾物;而智多星吳用(圖3)這類人物則是羽扇綸巾,顯示出其身份與武將的不同之處[5]。這些服飾不僅展示了人物的社會地位和人物定位,還通過線條與紋樣疏密的運用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和裝飾性。
此外,背景的題贊亦是畫面整體的裝飾性元素之一,在《水滸葉子》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陳洪綬并沒有將人物單純地置于空白的背景中,而是通過一些細致的紋飾和圖案來豐富人物自身,并與背景拉開差距,使人物在畫面中更具立體感和視覺沖擊力。背景往往再配以題贊,通過文字內容和畫面信息的結合,形成一幅渾然天成的作品。正所謂書畫同源,二者相輔相成的特點在此得到了很好的展現。
在《水滸葉子》中運用裝飾性元素,再配以題贊的形式,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效果,而且通過細膩的表現手法,巧妙地傳遞了人物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波動。陳洪綬通過對人物造型和紋樣裝飾以及題贊的搭配組合,成功地將人物的個性、情感與整個畫面氛圍相融合,使得每幅作品都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四、結語
通過對陳洪綬人物畫《水滸葉子》的分析,可以看出陳洪綬在人物畫領域做出的獨特貢獻。他通過夸張的造型、鮮明的表情以及精致的裝飾性設計,創造了一種既富有傳統氣息又具有個人特色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不僅僅是技巧的創新,更是對人物性格與情感表達的一種獨特探索。通過這些元素的結合,陳洪綬不僅在中國人物畫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也為后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朱景玄.唐朝名畫錄[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3-9.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12-15.
[3]盧輔圣.陳洪綬研究[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273.
[4]李王源.陳洪綬《水滸葉子》造型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22.
[5]李致.陳老蓮水滸葉子初刻本的再現[J].收藏家,2012(7):28-32.
作者簡介:
聶彭真,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