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嚴峻的環境壓力下,以數字化技術賦能舊衣改造,可提高舊衣再利用效率與質量,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普及環保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文章基于舊衣改造方法及其發展現狀與困境,梳理數字化背景下舊衣改造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提出了精準設計、高效生產、廣泛推廣、緊密協同四個方向。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將助力可持續時尚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加速構建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
關鍵詞:數字化;舊衣改造;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華南師范大學2021年校級“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舊衣改造研究”(教學〔2021〕72號文件第293項)研究成果。
在資源日益稀缺,污染日漸嚴重的環境壓力下,舊衣改造能夠節約資源、協調環境,是服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大數據、虛擬仿真、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各行各業帶來了新動力、新能量,以數字化技術賦能舊衣改造,能夠增強其環保屬性與經濟效益等,促進數字化和綠色化發展的相互融合、促進,為服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模式。
一、舊衣改造背景與現狀
(一)舊衣改造的意義
據統計,我國服裝紡織行業年用水量約為30億立方米,居工業行業前四位,行業廢水排放量居工業排放的第二位,與此同時,我國每年丟棄的廢舊服裝、邊角料等廢棄物超2600萬噸[1]。為緩解當前能耗污染等環境問題,我國高度重視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勵和規范舊衣回收和再利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設定了2025年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率的目標為達到25%。但目前國內舊衣物的回收率不到10%,超70%的舊衣物被填埋或焚燒處理[1]。填埋處理需經歷漫長的分解時間,且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焚燒處理過程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造成污染,因此回收再利用是更為綠色環保的處理方式。回收利用1kg的廢舊衣物可減少釋放3.6kg二氧化碳,節約大概6000L水,減少使用0.3kg化肥和0.2kg農藥,若將衣物回收率提升50%,能夠節省約1800萬噸的原油,極大減少碳排放[1]。舊衣改造是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嚴峻的環境問題下,舊衣改造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舊衣改造不僅具備環保價值,還富有情感價值以及經濟價值。舊衣物往往承載著個人的情感和記憶,改造再利用可以延續其情感價值,滿足個性化需求。消費者可以通過舊衣改造節約購買新衣的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回收舊衣,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時還可以通過提供舊衣改造服務創造就業機會等。關于舊衣改造的相關研究多從環保、創新設計、經濟、情感和社會影響等角度展開,鮮少對舊衣改造的數字化轉型進行探討。在數字化技術的助力下,舊衣改造將更加高效環保,因此探索數字化背景下的舊衣改造發展路徑對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舊衣改造方法
舊衣物通過再設計可以轉變為新衣物,從而延長穿著周期,也可以被改造為抱枕、玩偶、坐墊、飾品、拖把、抹布等其他產品以延長使用壽命。舊衣改造常用的再設計方法主要包括加法、減法、移位法以及重組法。加法、減法設計常通過加、減結構元素、部件、面料、色彩等進行變化設計。如在無領的款式上增加立領或連翻領等各式領型;將泡泡袖、喇叭袖等各式袖型裁去轉變為無袖款式;增加或減少拉鏈、紐扣等功能部件;加長或縮短裙長、衣長、褲長等;面料上可通過增加刺繡、褶皺、釘珠等豐富面料的肌理、質感等實現加法設計,通過撕扯、磨刮、鏤空、抽紗、燒花、爛花、磨毛等方式實現減法設計;色彩上可通過植物染、絲網印、數碼印等方式為服裝增添色彩。移位法是將服裝部件或裝飾物等位置進行移動,如提取立領部件移動到袖口作為袖克夫,將裙擺的花邊裝飾移動到腰頭或其他新的位置等。重組法即將舊衣物拆解,重組成新樣式,如拼接來自多件舊衣的不同面料,進而制作成新衣服。舊衣改造過程中常將多種再設計方法相結合,賦予舊衣物新面貌、新活力。
(三)舊衣改造發展現狀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普及,舊衣改造正迅速擴大消費群體,社會接受度日益增長,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眾多服裝品牌、設計師等加入了舊衣改造的行列,除了專注于舊衣再設計的再造衣銀行、Garbage Core等品牌外,推出舊衣改造系列也是各服裝品牌貫徹可持續理念的常見方式,如Miu Miu的Upcycled by Miu Miu系列應用刺繡和裝飾等標志性元素重新塑造舊衣物;Maison Margiela的Recicla系列通過解構等再設計手法使舊衣物煥然一新。主題活動是服裝品牌踐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如優衣庫的“衣物新生”工坊提供衣物修補和創意改造服務;勁霸男裝通過“衣舊有型·勁享新生”活動,將舊衣物加工成環保袋等再次循環利用;Tory Burch與帕森斯設計學院合作舊衣改造項目探索舊衣的再設計創新。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創業者通過社交媒體等途徑宣傳舊衣改造理念,并提供舊衣改造服務,將回收的舊衣物改造為新的服裝或其他物品。此外,舊衣物還可通過個性化定制平臺進行改造,如“易改衣”平臺通過線上下單,線下上門接單的形式,為消費者提供改衣、織補、護理等服務,普通衣物72小時內即可完成修改并送回,提高了舊衣改造效率。除了舊衣個性化改造之外,各企業也在積極探尋舊衣批量改造的新模式,倫敦Worn Again公司通過與一些服裝供應商及其客戶合作,將被淘汰的服裝重新制成新的服裝和相關物品,實現紡織品的高值利用,如將回收的歐洲之星乘務員制服制成乘務員用包[2]。舊衣改造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提供了一種別樣的時尚選擇,滿足了消費者對于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追求。伴隨可持續時尚的興起,舊衣改造市場的發展將會日漸廣闊。
(四)舊衣改造發展困境
盡管舊衣改造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其發展呈積極態勢,但仍面臨著一系列困境和挑戰,由于成本、技術、觀念等問題,依然有大量舊衣物未能得到有效應用。一方面,舊衣改造的高人工成本和低產量使其難以與傳統大規模生產的服裝競爭。在舊衣回收過程中,多以人工回收、分揀為主,產生了大量人工成本;在設計過程中,每件舊衣物的獨特性以及面輔料的限制,要求設計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增加了設計成本;在生產過程中,舊衣的拆解增加了工作量,縫制過程中需充分考慮版型以及工藝的可行性,需要更多個性化調整,且由于舊衣物的材質、款式和尺寸各不相同,限制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觀念滯后也是制約舊衣改造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消費者對舊衣改造的認知還停留在簡單的修補和改動上,缺乏對舊衣改造深層次價值和美學潛力的認識。同時,由于舊衣改造產品大部分具有獨特性與唯一性,難以實現量產與規?;N售,在市場推廣和品牌營銷等方面也面臨諸多挑戰。解決舊衣改造面臨的困境需要多方面的創新和協同,積極探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多元化解決方案。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撐下,舊衣改造正在探尋新模式、新方法,以推動舊衣改造的可持續發展。
二、舊衣改造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應用數字化技術進行舊衣改造不僅可以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滿足個性化需求,還可以促進資源整合,加強資源循環利用,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時尚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一)精準設計
數字化技術可以提高舊衣改造過程中再設計的精準度,從而充分滿足消費者需求,延長服裝使用周期,提高穿著率。舊衣改造的再設計方案通常由設計師創作或由消費者自主設計,將數字化技術滲透其中,能夠提高舊衣再設計效率。在測量環節,舊衣的再設計既需要根據規格尺寸、紋樣材質等舊衣物情況在有限的面輔料范圍內展開設計,保障再設計可行性,還需要依據消費者體型尺寸進行個性化定制,自動識別技術、3D掃描技術等可快速準確地記錄舊衣物詳細信息為設計環節提供參考、獲取消費者的體型尺寸確保服裝的合體度。如雅派朗迪與專業技術團隊共同研發的線上量體平臺,根據手機拍攝的正面、側面照片,經過訓練的神經網絡會自動識別人體的胸圍、肩寬、腰圍等20多個身體數據[3]。在設計環節,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預測流行趨勢與消費者偏好等,可以為舊衣再設計提供靈感啟發,數字化設計軟件以及AR、VR技術等有助于設計師更直觀便捷地對舊衣物進行構思和設計,還可結合AI技術提高設計效率。若由消費者自主設計,可通過數字化舊衣改造平臺直觀地表達設計方案,準確傳達個性化需求。目前,雖有“易改衣”等數字化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在線改衣服務,但可改部位有所限制,消費者在進行舊衣改造時,只能在平臺提供的有限改動選項中選擇,難以滿足個性化和創新性的需求。為改善消費者的舊衣改造體驗,未來舊衣改造數字化平臺可以通過擴大款式庫、增加工藝選項與配飾選擇、引進個性化推薦系統、開發智能設計系統等方式,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自由的改造體驗。如消費者在數字化平臺上傳舊衣照片后,平臺根據消費者的特征、需求與偏好等信息,結合舊衣物情況為其推薦個性化的改造方案,消費者可從中選擇方案進行細節修改,或是組合平臺中提供的不同款式選項以及袖型、領型等部件選項、工藝選項等,形成設計方案,以盡量簡單方便的操作方式、多元可變的設計元素,吸引更多消費者參與到舊衣再設計過程中。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舊衣改造還可朝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如加入智能傳感器等科技元素,使舊衣具備更多互動性和功能性等,促進舊衣改造綠色化與智能化的交叉融合發展。
(二)高效生產
結合數字化技術優化生產流程,能夠減少材料浪費,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舊衣改造效率,提升市場競爭力。在制版環節,自動打版等數字化技術能夠簡化制版流程,減少制版經驗依賴,提高制版效率。三維虛擬試衣技術通過模擬衣物的穿著效果,避免了反復制作樣衣的繁瑣流程,節約了材料,縮短了開發周期。在制作環節,應用智能制造技術,如自動化裁剪與縫紉系統或縫紉機器人等,能夠提高裁剪精度,減少材料浪費,加快舊衣改造的生產流程,加速個性化需求的響應時間。在印花環節,DTG成衣直噴技術可將圖案直接打印到織物表面上,省略了傳統印花制版過程,縮短了流程,降低了成本。另外還有歐洲創新開發的一種可“移除”的紡織品印花技術解決方案,可從紡織品上去除已經打印好的顏色和圖案,使印花的紡織品“再生”[4]。在輔料搭配環節,根據需要可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紐扣、拉鏈頭等配件,充分滿足個性化需求。在質量檢查環節,運用機器視覺等技術進行質量檢測,可確保舊衣改造產品的品質。還可增加環保監測,利用數字化技術監測舊衣改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從而制訂更為綠色低碳的生產規劃和調控。
由于舊衣物的多樣性與不確定性,目前多以單件改造為主,但批量生產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改進回收環節有助于實現舊衣的批量改造。當下進行批量改造的舊衣物主要來源于制服,如軍服、校服等,由于其易于批量回收,且款式材質一致,分揀、改造過程更為便利,具備量產優勢。因此,可在回收過程中應用人工智能輔助視頻識別系統等自動識別技術篩選、整理制服,為批量改造奠定基礎。除了制服外,回收的日常服中也有大量具備批量改造潛力的舊衣物,但往往因為款式多樣、材質多變等原因難以分類、管理與應用,因此在分揀整理時可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拍攝、記錄、編號等操作,提高舊衣管理效率,形成舊衣物數字庫。生產過程中即可根據需要在舊衣物數據庫中自動匹配出可用物料,從而調用舊衣物進行改造。產量過剩是批量生產中的常見問題,因此在舊衣批量改造過程中需注重供需匹配,避免盲目生產,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需求,制訂合理的改造生產計劃,以數據驅動生產決策,可有效實現供需平衡,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污染。
(三)廣泛推廣
數字化技術有助于促進舊衣改造的推廣普及,提高大眾的關注度與接受度,擴展可持續發展觀的傳播范圍和深度。常用的推廣方式是于社交媒體平臺發布舊衣改造的相關視頻,或通過線上活動鼓勵大眾分享舊衣改造的經驗和創意,激發大眾的參與熱情,提高環保意識和舊衣改造技能,擴大消費群體,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由于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大量的信息分散了消費者的注意力,在推廣過程中需注重挖掘能夠引起平臺用戶情感共鳴的內容,如順應國潮趨勢將舊衣改造為漢服,或結合日常需求將舊衣改造為家居用品等。數字化平臺的廣泛使用為舊衣改造的宣傳和營銷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平臺上的反饋數據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喜好,促進推廣方案的優化,為舊衣改造的創新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如深入挖掘用戶行為數據,綜合分析用戶對特定內容的點擊率、瀏覽時間、分享次數等數據,洞察用戶對推廣內容的喜好程度,評估內容的質量,識別出具有吸引力的內容元素,以及需改進部分,為推廣內容的優化提供指引?;蛲ㄟ^監測和分析評論、點贊等互動數據,總結廣受歡迎的再設計元素以及改造方式等,從而指導設計師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創新設計,使舊衣改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數字化技術還能夠評估舊衣改造的環境效益,提高公眾對其環保價值的認識,增加消費者對舊衣改造產品的信任與關注。如再造衣銀行、勁霸男裝等品牌通過服裝上的二維碼向消費者展示服裝的碳足跡。數字化技術為舊衣改造的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不僅激活了舊衣改造市場潛力,還促進了可持續發展觀的普及。
(四)緊密協同
數字化技術能夠加強舊衣改造各環節的聯動,形成緊密協同的綠色循環體系。目前舊衣改造各環節之間的銜接不夠流暢,資源未能充分整合再利用。在人員協作方面,由于舊衣改造過程涉及設計師、消費者、制作商等多方人員,溝通交流受制于時間、場地等因素,建立數字化交流共享平臺,可以幫助消費者、設計師和制造商等打破地理限制,展開遠程協作,促成多方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在資源協作方面,可應用物聯網等技術優化舊衣回收、分類、處理和再利用流程,強化各環節之間的對接,提高舊衣改造的響應速度和靈活性。甚至還可進一步構建舊衣改造的數字化全鏈路,以實現全流程、全方位的緊密協同。當下服裝定制的全鏈路數字化發展較為成熟,其方法與模式可為舊衣改造所借鑒參考。如深圳市博克時代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云衣定制平臺”是專業整合全供應鏈的服裝定制平臺,集結了多家品牌代工廠、面料商、服裝設計師和服裝定制品牌,在設計前端集合了3D人體掃描系統、3D虛擬試衣系統、定制設計平臺,后端聯通智能樣板系統和自動裁剪系統,將數字化技術融入于設計、生產、營銷的各個環節,優化定制服裝流程,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跨區域、跨時間的協同互動,解決企業間數據孤島、信息不互通、數據不兼容等問題 [5]。舊衣改造也可利用自動識別技術、云計算、智能化設計技術、智能制造生產等技術,實現回收、整理、再設計、改造生產、銷售、運輸等環節的緊密銜接,提供數字化、綠色化、協同化的舊衣改造服務。
三、結語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舊衣改造的不斷發展、創新,精準設計有效延長了服裝生命周期,高效生產確保了舊衣再利用的環保和質效,廣泛推廣激發了舊衣改造的市場潛力,緊密協同促進了資源的整合與循環。以數字化技術賦能舊衣改造,為可持續時尚注入了新鮮活力,使舊衣改造不再僅僅是一個環保舉措,更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黃紫微,張星.服裝紡織行業碳排放結構測算及低碳路徑研究[J].中國纖檢,2024(7):94-99.
[2]楊楠楠.英國制服回收再利用體系研究[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5(5):41-44.
[3]周杰.數字化轉型帶動服裝產業創新變革[J].中國自動識別技術,2021(2):51-54.
[4]王健.數字紡織印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J].網印工業,2022(Z5):13-15.
[5]劉樂.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服裝定制設計方法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3.
作者簡介:林娜,碩士,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