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青少年抑郁的關系,并探究心理彈性和壓力感知在其中發揮的鏈式中介作用,使用SDT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中文版、心理韌性量表、壓力感知量表、流調中心抑郁量表對廣東省、遼寧省幾所學校的中學生進行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1462份。研究結果顯示:(1)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青少年抑郁的直接效應顯著;(2)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通過心理彈性的單獨中介作用影響青少年抑郁;(3)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通過壓力感知的單獨中介作用影響青少年抑郁;(4)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通過心理彈性與壓力感知的鏈式中介作用影響青少年抑郁。研究結論表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越高,其心理彈性越強,壓力感知水平越低,從而能降低其抑郁水平。
關鍵詞: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心理彈性;壓力感知;抑郁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5)07-0014-06
一、引言
青少年期是個體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此期間,青少年需要同時應對學業壓力、人際問題、自我認知發展和家庭關系處理等多重任務,因此,這一階段也是青少年情緒問題的高發期[1-2],抑郁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情緒問題。
抑郁是指個體因無法有效應對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而產生的一種負性情感障礙[3]。
《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4],抑郁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
在此形勢下,亟須探究青少年抑郁的形成機制,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預防并減少青少年抑郁的發生。
(一)基本心理需要與抑郁的關系
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概念源于Deci和Ryan[5]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該理論指出,人類有三種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別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關系需要,這三種需要是個體與生俱來的心理健康“營養物質”。
個體先天具備通過與外界環境互動來提高和完善自身能力的內在傾向,其中自主需要的滿足可以幫助青少年形成獨立的人格,能力需要的滿足可以讓青少年產生成就感,關系需要的滿足能夠使青少年擁有健康的人際關系。
以往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的個體有著較高的心理韌性[6]、對幸福感的體驗更強、積極情緒體驗更多、社會適應能力更強、會做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7-8]。反之,當這些基本心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青少年出現抑郁情緒及其他心理或行為問題的風險將顯著升高[9-10]。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青少年抑郁具有負向預測作用。
(二)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彈性是指當個體在面臨壓力事件或威脅時,能夠維持和恢復良好的適應性行為,并在壓力中獲得成長的能力和品質[11]。心理彈性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保護因素,能幫助個體在面對逆境、威脅、創傷或其他生活壓力事件時表現出的良好適應力。
以往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可以顯著提升個體的心理彈性[12]。在青少年追求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過程中,心理彈性較高的個體更有可能從負性事件中汲取經驗并獲得成長,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成長的動力[13]。相反,若個體的心理彈性較低,則有可能被負性事件擊垮,從而產生不良情緒[14]。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2: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青少年的抑郁情緒。
(三)壓力感知的中介作用
壓力感知是指個體在知覺到環境中的不利刺激或危機事件時,經過認知評價后產生的心理反應[15]。壓力的交互理論指出,主觀認知評價是壓力事件對個體產生影響的關鍵因素[16]。青少年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面對多種壓力和危機事件,危機的順利解決依賴于其自我力量的發展,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是青少年自我建設的重要力量源泉[17]。
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會影響個體的壓力感知能力[18]。當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充分滿足時,青少年對于壓力的感知閾限較低,更容易將刺激事件視為壓力事件。壓力感知能力較強的青少年會更容易出現抑郁等心理問題,導致心理健康受損[19]。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3: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壓力感知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青少年的抑郁情緒。
(四)心理彈性與壓力感知的鏈式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能夠激發個體的行為動力和積極的情緒體驗[20]。隨著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個體的心理彈性和適應力也會相應提高。有較強心理彈性的青少年在遇到壓力事件時更有信心把刺激事件知覺為可解決的問題而非壓力源,從而采取更積極的應對策略,這有助于降低抑郁風險。
還有研究表明,當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滿足時,青少年的心理彈性水平會降低,表現出更多適應不良的行為[21]。在同樣的壓力事件下,他們知覺到的壓力感更為強烈 [22-23],最終容易導致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出現[24]。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4: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心理彈性與壓力感知的鏈式中介作用對抑郁情緒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構建研究的理論模型(見圖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廣東省、遼寧省幾所中學的學生作為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施測。共發放問卷1742份,剔除漏答、一致反應等無效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1462份,問卷有效率為83.93%。被試年齡為16.74±1.01歲;其中男生681人(46.58%),女生961人(53.42%);獨生子女766人(52.39%),非獨生子女696人(47.61%)。
(二)研究工具
1.SDT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中文版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提出,自主權、勝任感、關系性是人類的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本研究使用杜健、加藤和生和小林美緒[25]翻譯并修訂的SDT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中文版測量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
該量表共9個條目,分為3個維度:自主性需要(3個條目)、勝任感需要(3個條目)和關系性需要(3個條目),采用7點計分法,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每種需要3個項目的平均分為該需要的滿足程度得分,9個項目的平均分為總需要滿足程度得分,得分越高代表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7。
2.心理韌性量表
心理韌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由Connor和Davidson [26] 編制,葉增杰、阮小麗和曾珍等[27]翻譯并修訂。共10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總分越高表示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9。
3.壓力感知量表
采用壓力感知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28]評定青少年的壓力感知水平,包含危機知覺和應對能力知覺2個維度。共10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法,0=“從不”,4=“總是”,其中條目4、5、7、8為反向計分條目。總分越高,表明個體感受到的壓力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0.83。
4.流調中心抑郁量表
采用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CES-D)[29]評估個體的抑郁癥狀。共20個條目,例如“最近一周內,您有幾天出現情緒低落的感受”。采用4點計分法,0 =“很少或根本沒有”(少于1天),3=“大多數時間”(5~7 天)。將所有條目的得分相加,總分越高表明個體當前的抑郁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
(三)數據處理
使用SPSS 26.0軟件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采用PROCESS 4.0插件進行中介模型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采用自我報告法收集數據,可能會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未經旋轉的因素分析得到8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第1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15.46%,小于40%的臨界值。因此,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
對核心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心理彈性呈顯著正相關,與壓力感知、抑郁呈顯著負相關;心理彈性與壓力感知、抑郁呈顯著負相關;壓力感知與抑郁呈顯著正相關。
(三)回歸分析與中介效應分析
以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為自變量,抑郁為因變量,心理彈性和壓力感知為中介變量,將所有變量標準化,進行回歸和中介效應分析。采用 Bootstrap法對中介作用進行檢驗,選用PROCESS 4.0中的Model 6,設置抽樣次數為 5000次,置信區間為95%。
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抑郁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22,plt;0.001),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心理彈性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51,plt;0.001),心理彈性對抑郁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08,plt;0.001),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壓力感知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23,plt;0.001),壓力感知對抑郁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59,plt;0.001),心理彈性對壓力感知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β=-0.46,plt;0.001)。
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對抑郁的直接效應量占總效應量的40.73%;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心理彈性對抑郁產生影響,中介效應量占總效應量的7.41%;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壓力感知對抑郁產生影響,中介效應量占總效應量的25.93%;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心理彈性和壓力感知的鏈式中介作用對抑郁產生影響,鏈式中介效應量占總效應量的25.93%。具體見表 3 和圖 2。
四、討論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青少年抑郁呈顯著負相關。這一發現與前人的研究結論一致,即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越高,個體的負面情緒越少[30]。根據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可以使個體形成更自主的動機形式,從而提升其幸福感[31]。當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時,其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進而形成片面且消極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最終陷入抑郁等負面情緒之中。
本研究還發現,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心理彈性間接影響青少年的抑郁情緒。以往研究表明,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可以通過心理彈性影響個體的幸福感[32]。
Richardson[33]的心理彈性理論模型認為,若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他們便很難利用心理彈性對內外環境的失衡進行調節,從而產生不健康的行為和消極情緒,增加抑郁情緒出現的可能性。
相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的個體,其心理發展更為健康,心理彈性水平也更高,當危機發生時,個體可以快速調動心理資源來保持心理環境的平衡,從而有效預防和緩解抑郁情緒。
此外,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還通過壓力感知間接影響青少年的抑郁情緒,這與Neufeld、Moss和Malin[34]的研究結果一致,即當基本心理需要滿足受挫時,個體的壓力感知能力會增強。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基本心理需要是個體心理健康和感知幸福的“營養液”。在青少年階段,由于家庭、社會和學業等多重壓力的共同影響,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尤為重要,缺乏滿足會導致青少年對于壓力的敏感度上升[35]。
壓力是誘發抑郁情緒的重要因素,壓力的應對理論強調,個體對壓力的認知和評價決定了其壓力應對的策略和心理反應,個體對事件的主觀感知會影響其情緒體驗。所以,當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充分滿足時,青少年更傾向于將刺激事件視為威脅,進而誘發抑郁情緒。
最后,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通過提高心理彈性,降低壓力感知,從而減少青少年抑郁,即心理彈性和壓力感知在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抑郁之間起鏈式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表明,心理彈性水平越低的個體,其壓力感知能力越強[36]。基本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滿足的青少年在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關系需要方面發展得較好,進而促進個體心理彈性水平的提高。同時,由于個體的適應能力更強,對壓力的感知閾限也更高,從而使個體降低抑郁的可能性,擁有更加積極的情緒狀態。
在社會內卷的影響下,青少年面臨的學業壓力和抑郁風險逐年增加,因此,對青少年抑郁情緒的干預刻不容緩。本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要滿足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心理彈性與壓力感知的中介效應顯著。
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需品,但現實中仍有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這提示廣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父母應當重視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滿足,提高其心理彈性,降低壓力感知能力,從而降低青少年抑郁的風險。
參考文獻
[1]Madigan S,Brumariu L E,Villani V,et al. Representational and questionnaire measures of attachment:A meta-analysis of relations to child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6,142(4):367-399.
[2]張溪,羅均,潘辰,等. 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與自殺未遂的關聯:焦慮、抑郁的調節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4,32(3):536-541.
[3]鄧林園,辛翔宇,徐潔. 高一學生焦慮抑郁癥狀與父母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33(11):875-880.
[4]光明網.《2022國民抑郁藍皮書》:94%的患者接受線上問診[EB/OL]. https://health. gmw. cn/2022-08/03/content_35930978. htm,2022-08-03.
[5]Deci E L,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6]Liu Y,Huang X. Effects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on resilience:A human agency model[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1,12:700035.
[7]楊瑩,寇彧. 親社會自主動機對青少年幸福感及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作用[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7,33(2):163-171.
[8]彭順,牛更楓,汪夏,等. 父母自主支持對青少年積極情緒適應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中介與調節作用模型[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37(2):240-248.
[9]周洪靜. 父母低頭行為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基本需求滿足和核心自我評價的鏈式中介作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16):12-17.
[10]Xie X,Xie J. Parental phubbing accelerates depression in lat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two-path model[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20,78:43-52.
[11]Skinner E,Pitzer J,Steele J. Coping as part of motivational resilience in school: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families,allocations,and profiles of academic coping[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13,73(5):803-835.
[12]Garmezy N. Resiliency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91,34(4):416-430.
[13]席居哲,左志宏,WU Wei. 心理韌性研究諸進路[J]. 心理科學進展,2012,20(9):1426-1447.
[14]Ibarra-Rovillard M S,Kuiper N A.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gativity findings in depression:Perceived responsiveness to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11,31(3):342-352.
[15]Cohen S,Kamarck T,Mermelstein R.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83:385-396.
[16]孫海航,原理. 新生代員工地位威脅對年長員工創新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壓力交互理論和印象管理模型[J]. 中國人事科學,2023(11):68-80.
[17]葉寶娟,朱黎君,方小婷,等. 壓力知覺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4):497-503.
[18]Maddock C,Pariante C M. How does stress affect you? An overview of stress,immunity,depression and disease[J].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2001,10(3):153-162.
[19]O'Neill S C,Cohen L H,Tolpin L H,et al. Affective reactivity to daily interpersonal stressors as a prospective predictor of depressive symptom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4,23(2):172-194.
[20]Robazza C,Morano M,Bortoli L,et al. Athlete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emotions:the rol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3,14:1205102.
[21]Nahum M,Sinvani R T,Afek A,et al. Inhibitory control and mood in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an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study[J]. Scientific Reports,2023,13(1):13151.
[22]Southwick S M,Charney D S. The science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 Science,2012,338(6103):79-82.
[23]Salleh M R. Life event,stress and illness[J]. 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08,15(4):9-18.
[24]李天路. 中職學生幽默對抑郁癥狀的影響: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2):9-13.
[25]杜健,加藤和生,小林美緒. 自我決定理論基本心理需要滿足量表中文版在大學生中的信效度檢驗[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2):218-221.
[26]Connor K M,Davidson J R T.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27]葉增杰,阮小麗,曾珍,等. 中文版10條目心理韌性量表在護生群體中的信效度分析[J]. 護理學報,2016,23(21):9-13.
[28]Liu X,Zhao Y,Li J,et al.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10-item perceived stress scale and measurement invariance across gender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0,11:537.
[29]Roberts R E,Andrews J A,Lewinsohn P M,et al. 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using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A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0,2(2):122-128.
[30]Stanley P J,Schutte N S,Phillips W J.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affect[J]. Journal of Positive School Psychology,2021,5(1):1-16.
[31]Autin K L,Herdt M E,Garcia R G,et al.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autonomous motivation,and meaningful work: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22,30(1):78-93.
[32]Neufeld A,Malin G.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student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resilience,and well-being:A quantitative study[J]. BMC Medical Education,2019,19:1-8.
[33]Richardson G E.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307-321.
[34]Neufeld A,Mossière A,Malin G.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more than mindfulness and resilience,relate to medical student stress:A case for shifting the focus of wellness curricula[J]. Medical Teacher,2020,42(12):1401-1412.
[35]Laporte N,Soenens B,Brenning K,et al. Adolescents as active managers of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needs: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need crafting in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21,88:67-83.
[36]Abolghasemi A,Varaniyab S T. Resilience and perceived stress: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students of success and failure[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5:748-752.
編輯/李梓萌 終校/衛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