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都公園城市綠道既是慢行交通體系,又是城市休閑文旅體系,作為城市公共社交平臺、社會美育平臺、城市會客廳,是傳播城市文化、塑造和諧社會關系、普及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場域。相較于一般的城市綠道,公園城市綠道具有更豐富的參與內容,注重用戶體驗是其核心,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應以用戶體驗為設計出發點。公共空間導視系統作為綠道設計的重要子項目,對公眾行為起著規范、引導的重要作用,是決定安全使用、持續互動與深度融合的前置基礎。以用戶體驗角度切入導視系統設計,重新定義設計原則,優化設計要素,補充修正傳統導視系統設計的不足,基于公園城市綠道創新功能與用戶需求,拓展導視特色設計,以探索當下及未來城市綠道、公共空間導視系統設計的發展方向,以公園城市建設為契機,讓作為基礎設施的導視系統也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關鍵詞: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用戶體驗
基金項目:本文系成都天府綠道文化旅游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支持2023年度四川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公園城市綠道公共空間環境導視系統設計導則”(JCQP-23154)研究成果。
導視系統是綠道的重要基礎設施,對綠道使用及管理至關重要,關乎綠道運行的安全、規范及便利程度。不僅如此,它還是塑造綠道形象、提升綠道品質以及宣傳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徑。目前,針對綠道導視系統設計的研究,大多側重于從視覺傳達、平面設計的角度開展,鮮少有研究者重視用戶體驗角度在導視系統設計中的關鍵作用,并將其作為研究重點,依據用戶多樣化特點,為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提供針對性建議以促改進,進而梳理并構建出一套可供全民廣泛參與使用的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
一、公園城市綠道及導視系統設計基本原則
(一)公園城市綠道的特性
公園城市理論是生態文明建設在城市建設新階段的產物。成都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堅持用公園城市的規劃建設理念凝聚社會共識,引領城市發展方向,塑造時代價值。成都天府綠道體系是踐行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標志工程,是全國首個與公園城市匹配的新型綠道體系,其除具備城市綠道的基本功能外,主要遵循“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公園城市要求,建設慢行交通體系及城市休閑文旅體系。
公園城市綠道既是健身道、回家路,也是城市會客廳、社交平臺、社會美育平臺,是傳播城市文化、塑造和諧社會關系、普及生態文明思想的全民共享、全民參與的現代化新型城市公共空間。
(二)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設計基本原則
1.用戶安全是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設計的首要原則
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設計需深度鉆研公園城市相關理論及實施文件,熟悉國家及省市綠道建設法律法規。涉及用戶安全的事項,務必以權威通用的國家標準為基礎,保障設計合法且可實施,切實對公眾負責。若導視系統無法有力保障用戶安全,人們在使用綠道時便可能面臨迷路、誤入危險區等風險,這勢必會極大地削弱人們對綠道的信任與使用意愿。
2.通用性是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設計的基本原則
綠道導視系統建設具有周期長、使用周期久、涉及范圍廣且復雜等特點。因此,分階段、分區域設計時,應具備宏觀思維,保證導視系統設計的通用性與連貫性。這既是保障使用者能夠安全使用、高效感知、沉浸式體驗的堅實基礎,也是維系公園城市綠道整體統一形象的關鍵之舉。
3.綠色環保是實現公園城市綠道體系高度融合的保障
最大化生態價值、推動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目標。在導視系統設計環節,要科學規劃、精細設計,在確保高效且安全識別的前提下,提倡節儉設計理念,杜絕重復設計現象,建議采用多牌合一方式,并盡量選用環保可再生材料。
4.以導視系統特色創新提升用戶體驗
導視系統的新使命及探索方向是在實現規范、安全、便捷的基礎功能之上,服務公園城市綠道“景觀化、景區化”的特色功能。在具體設計環節,應注重與城市形象、周邊環境相融洽。其中,對于承擔基礎導視功能的導視牌,其造型、色彩、尺度等方面應著眼于最終呈現效果的美觀性與體驗感。此外,在公園城市綠道上設置創新性的特色導視系統,是公園城市綠道對人文重塑、社會關愛、和諧共生方面的創新表達,有力保障公園城市綠道的休閑游憩屬性。
二、用戶體驗角度下的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設計策略
(一)多樣化的導視載體
2023年暑期,研究團隊在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展開實地調研,隨機抽樣1 000名綠道用戶作為調研對象。結果顯示,近85%的綠道用戶為騎行者,其余則涵蓋了散步、跑步等不同使用方式的人群。鑒于綠道具備公園城市公共空間屬性,親子出行、老年觀光等游覽模式也頗為常見。基于此,在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設計中,充分考慮多樣人群特點,著力打造包容性強、適用性高的多樣化導視載體。
傳統的立式導視主要具備基本功能,此處不過多展開論述。增強地面導視載體設置,其能契合騎行者行為習慣與閱讀模式,提高快速通行條件下對導視系統的視認度,進而提升使用安全性。具體而言,在騎行活動頻繁的環城生態區等路段,除保留原有道路標線等基礎形式外,可將原有立式導視中的警示、禁止、單向指引、設施指示、公里數等內容延伸至地面,以方便騎行者識別。特色導視載體是承載特色導視功能、體現公園城市綠道特色文化、彰顯公園城市特色景觀價值的創新載體形式。可根據具體的導視內容去適配更具特色的非標準的載體形式,這些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藝術裝置、小型景觀設施、周邊現有特色建筑、多媒體設備等。合理設置特色載體,既滿足多人群在綠道上寓教于樂等需求,又能促使導視系統與周邊環境更加協調,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
(二)高效適度的導視尺度設計
鑒于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存在多用戶混行的現狀,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確保導視具有較高辨識度,還需避免尺度過大造成的材料浪費,甚至對綠道整體景觀產生破壞。
用戶通行速度與導視系統尺寸設計呈正相關關系。經統計,騎行者在綠道上的平均速度可達20 km/h,而散步者的平均速度僅約為4 km/h。若全部導視系統沿用基于靜態條件制定的《圖形符號 安全色和安全標志》所提供的尺寸數據進行設計,則無法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若以《道路交通標識與標線》中針對低于40 km/h的速度設定的設計標準為參照標準,又會出現整體尺寸偏大的問題,將破壞導視系統與綠道的整體景觀環境的和諧統一。
鑒于綠道使用者通行速度的差異,根據不同使用者的具體需求,分類別地進行參考與沿用,即對于需要為全體使用者高效傳達信息的警示類基礎導視沿用國家交通標準,且在特殊路段可在其基礎上適當提升導視符號尺寸。指示類基礎導視可以在滿足騎行者要求的前提下適度低于國標,向下兼容其他用戶群體。對于解說類基礎導視,由于人們在閱讀這類導視信息時往往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態,所以只需做到滿足步行者的觀測需求即可。通過這樣的尺寸設計方式,能夠在保障導視系統功效的同時,更好地兼顧不同用戶群體的體驗,使設施與綠道環境相協調,提升整個綠道導視系統的實用性和美觀性。
(三)在地文化與規范結合的色彩運用
色彩作為除圖形、文字信息外的重要信息傳達方式,具有較強的視覺感染力,它可以影響人們的注意力和情緒。在成都公園城市綠道上,通過不同的顏色區分導視信息,既可警示危險區域,又可引導使用者更便捷地到達目的地。
由于警示類基礎導視尤其注重高效性與安全性,因而強制要求與我國道路標識的色彩標準保持一致,如禁止標識用紅色,危險信息用黃色。而在更注重體驗性、不影響使用安全的指示類、解說類基礎導視以及特色導視系統中,允許在易識別的基礎上,挖掘具有城市個性的特色色彩體系。根據不同地域或不同功能環境有序進行專有色彩體系的打造,可以幫助打破環境沉悶、嚴謹的空間形態,增強導視系統整體的活躍感,讓人印象深刻,心情愉悅。同時,考慮到老年人可能對對比度較高的色彩更敏感,在設計導視系統時,可以適當增加色彩的明度差,以方便老年人識別。在導視系統設計時,還需考慮導視系統對于弱勢群體的兼容性,避免使用色相及明度小于4個色差等級的色彩。針對色盲或色弱群體,在導視系統的綠色和紅色區域中,加入適當黃色,可以提升色盲或色弱群體的色彩識別效果。
(四)可持續的材質與工藝
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導視設計應該綜合考量材質的性能基礎與美學基礎。選材及工藝應注重安全性與可持續性,關注材質與整體環境的融合性。考慮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戶外使用條件與成都本土氣候的影響、導視系統材質的性能,應選擇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防滑、啞光、易維護的材質,并要求進行及時維護和調整更新,謹防老化后不美觀甚至導視系統失效的問題。針對特殊、特色標識材質,工藝可在符合規范和征得上級同意的基礎上適當突破,甚至可以增加觸覺感知特征,使人們的體驗感倍增,創造材料語言的獨特美學特質,增強體驗的豐富性。
(五)實用性、美觀性與靈活性兼備的設置方式
導視系統設置的位置與方式關乎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同時還會因其設置密度影響綠道整體景觀體驗感受。因此,實際設置過程中要符合用戶使用習慣與綠道現狀,確保各類型導視系統設置位置正確、不被遮擋且易于察覺。另外,還需控制其設置的密度,靈活調節,避免因設置過密引起用戶視覺疲勞,或是設置過疏導致用戶產生不安情緒。以下根據現有情況,列舉出一些可優化的實例。
由于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外圍被植物景觀環繞,在城市中心城區形成一條環狀生態隔離帶,初次進入綠道或方向感弱的用戶往往難以確認自身位置、辨別方向。導視系統中起到全域總覽作用的總平面圖導視,可以幫助用戶縱覽全域,規劃自身游覽路徑。那么,能夠正確理解全域總平面信息內容至關重要。可是,其現有設置方式的指示方向與用戶實際方向感知相左,容易誤導使用者。針對此問題,建議對環狀綠道以東西連線為分割線,北面的總導覽需要安置在綠道環狀道路外側,南面安置在環狀道路內側,由此可以讓其有效且正確地傳遞導視信息。
控制導視系統密度可避免視覺疲勞。由于成都公園城市綠道體系龐大,道路網絡復雜,所需的導視類型與數量多。因此,建議各類型導視依據實際功能間隔2—5 km出現一次,遇到復雜路段中多種類型的導視同時存在的情況,建議精簡與合并,實現多牌合一。另外,針對突發情況,基礎的導視系統難免出現不同步、不完善的情況,因此建議使用臨時性的導視系統進行靈活化補充。如遇規定范圍內出現多個臨時導視牌,建議采用多牌合一的形式成組安裝,但每組不超過3塊導視牌,不影響綠道公共空間的美觀性。
三、結語
本研究為課題組針對成都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導則編寫的階段性成果解讀。研究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設計,可及時運用到現有綠道導視系統設計的升級與改造之中,更長遠地為未來城市公共空間發展、城市文化與交通設施的結合提供研究案例。這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在環境設計領域中的一次應用探索,也符合公園城市理論中“人城境業”可持續化發展的真正意義。
受篇幅所限,諸多工作細節未能詳盡羅列。同時,公園城市綠道公共空間的建設及針對其進行的導視系統設計與優化均處于動態發展之中,本研究難免存在不夠全面之處。未來,可進一步深入研究用戶需求變化,結合新技術與創新設計理念,不斷完善公園城市綠道導視系統,全方位提升用戶體驗感與參與度,進而更好地滿足城市發展中用戶對于綠道的多元需求,推動公園城市建設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公園城市:城市建設新模式的理論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向帆.導向標識系統設計[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9.
[3]美國國家城市交通官員協會.城市自行車道設計指南[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4]周銳,黃英杰,鄒一了.城市標識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5]何玉蓮.公共環境導向標識系統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7.
作者簡介:
沈楓耘,四川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宋濤(通訊作者),成都天府綠道文化旅游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理。研究方向:綠道項目策劃與管理。
周炯焱,博士,四川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景觀與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