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面推進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背景下,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根據《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勞動教育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環節。針對當前中職生普遍存在的勞動意識薄弱、勞動能力不足等問題,學校深入探索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
一、制度保障,固底色
學校專門成立勞動教育領導機構,確保勞動教育的深入實施和有效推進。領導機構由學校領導擔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形成多部門協同、全校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在勞動教育工作機制方面,明確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確保勞動教育能夠真正落到實處。為保障勞動教育的經費投入,將勞動教育經費納入年度預算,確保勞動教育所需資金得到充分保障。同時,注重經費使用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為勞動教育的實施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二、教育合力,添亮色
1.校企合作,使勞動產出提質增效。深化產教融合,實施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實訓教學等人才培養模式,彰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讓學生在崗位實踐,助長一技之長。
2.家校牽手,家庭教育助力勞動教育。開展“勞動美家”活動,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學生習得用勞動創造和美舒適家庭的勞動理念、態度和技能。
3.校社聯動,拓展社區資源助力勞動教育。學校聯動周邊社區,組織學生志愿者團隊到社區進行義務維修等,讓學生通過職業技能勞動回饋社會,積極奉獻,學生在勞動中感悟服務社會并得到價值認可的幸福。
4.校校聯盟,助力中小學勞動教育與職業啟蒙教育。學校積極向中小學延伸,開展“啟航職途,勞樂無窮”的勞動教育活動,提供精準的職業啟蒙教育及提供勞動教育實踐平臺,培養中小學生的職業興趣、勞動素養和勞動實踐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價值,培養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
三、教研優化,有特色
1.課程設置有優化。所有專業課程都應結合課程思政融入勞動教育元素,樹立“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念,促進“課程思政”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傳遞勞動的價值和思政的力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深刻理解勞動的意義,培養勤勞踏實的品質。
2.教學課堂行本色。勞動教育課堂應當緊密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學校獨具特色的“三園勞動課堂”活動。充分運用“勞動活動大校園”的廣闊平臺,讓學生在校園內廣泛參與各類勞動實踐;利用“樂趣技能實訓園”實踐基地,鼓勵學生開展專業技能的勞動競技和深入實踐,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通過“勞動探究小課園”,引導學生對勞動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四、文化滲透,增靚色
在勞動教育的推進過程中,我們深入挖掘勞動教材的內涵,巧妙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傳統文化勞動教育活動,如學習制作走馬燈、壓花藝術、扎染技藝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通過精心策劃的“勞模大師大講堂”和“勞模大師進課堂”等系列活動,邀請勞模大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分享他們的勞動經驗和職業精神。這些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更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深刻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和尊嚴。同時,通過與勞模大師的互動,學生的職業自信心也得到了顯著提升,激發了他們追求卓越、成為行業精英的熱情。
五、形成模式,鑄金色
我校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三步一環”勞動育人模式,以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綜合能力。第一步,“請進來”,積極邀請職業導師和勞動模范走進校園,通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勞動的魅力和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勞動熱情和興趣;第二步,“走出去”,組織學生前往周邊社區參與各類勞動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環保志愿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第三步,“送出去”,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讓他們深入企業一線,親身體驗職業勞動的魅力,從而加深對職業的認知和熱愛。
通過完整的“三步一環”勞動育人模式,旨在培養出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同時具備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勞動者。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