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減負”意味著需要向課堂和作業增效,因此作業的有效布置顯得尤為重要.為樹立學生正確的數學觀念,激勵學生主動探索、高效學習并促進個性成長,下面,筆者以“角度的深入認識”為例,對立足核心素養的項目式作業設計進行研究。
一、核心素養樹宗旨,項目作業促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清晰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需圍繞核心素養構建,而對于初中階段,綜合性與實踐性的活動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來實施,從數學角度分析并解決社會生活或跨學科的問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作業設計能讓學習的發生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上延續到課下,讓學生的思維迸發不僅局限在課堂,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滲透學科知識,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二、素養為本明方向,項目為綱構路徑
1.主題構建,作業立項——角度的深入認識。本次項目式作業的立項驅動性問題源于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4.3.1角》的教學中,學生發現書本除了詳細介紹角度制和量角器外,還簡要提及了角的度量制還有弧度制、密位制等,書本配圖中還出現了經緯儀這種不常見的測量角度的工具,這引起了學生濃烈的興趣。因此,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師以“角度的深入認識”為項目式作業主題,探討“角的度量制和測量工具”,并借此問題為學生構建解決問題的平臺,讓學生學會利用身邊資源和掌握解決問題的途徑。
2.問題分層,任務設計——三大任務認識角度。(1)任務一:角的度量制認識。本任務需要完成三個子任務,一是介紹目前常見的角的度量制,普及其定義、起源;二是介紹該度量制的換算規則和具體應用實例;三是角的度量制對比,分析各種度量制的優劣。(2)任務二:測量角度的工具介紹。本任務為介紹常見的測量角度的工具,鼓勵學生查找相關的視頻,最好能借助實物進行演示,說明該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或原理。(3)任務三:特殊角的測量。本任務為操作實踐,借助一副含30°和45°的三角尺,通過動手操作,把所有特殊角的畫法整理出來并做好記錄,并與同伴交流總結,分享所獲。
3.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凝聚展演學習成果。在本項目式作業中,融入了項目式學習的相互協作理念,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成8人小組,并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與搭檔互相配合做好細致分工,在溝通與探討中完成作業。探究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困惑在討論中無法解決,教師則從中給予指導建議,提供解決問題的方向,例如“特殊角的鄰補角容易通過反向延長角的一邊得到”等啟發學生思考方向。
4.反饋評價,總結提升——評價變革促進學生主體發展。一是通過細致觀察并記錄分析學生的學習歷程,及時地向學生提供反饋與指導,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二是通過成果展示關注到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全面且公正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情況;三是安排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評價和小組間的相互評價,以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學習,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項目作業創特色,核心素養行落實
1.鼓勵動手操作,提升實踐性能力。例如,課題學習“設計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長方形紙盒制作的基礎上布置如下作業:請你與同伴交流共同規劃,用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等基礎立體圖形進行組合設計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例如動物、建筑物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用所學知識描繪現實生活。
2.設計分層任務,實施差異化學習。例如,數學活動“找規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就書本的內容進行改編擴充,形成一份項目式作業設計供學生分層挑戰:階段一為由前3個圖的數量特征推導到第10個圖、第2024個圖的數量;階段二為由前3個圖的數量特征推導到第n個圖的數量;階段三為階段二的題型變式練習,并根據該變式練習總結歸納解決找規律的方法和步驟,與同伴分享。引導學生分階段探索,在各層次中均能學有所獲。
3.擴展學科視角,融合跨學科學習。例如,在信息技術應用“電子表格與數據計算”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學習場所改為電腦室,以計算機為媒介布置如下作業: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用電子表格進行整式加減的計算,體會用信息技術解決復雜統計問題中的數據處理。
【注: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2023年度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實踐研究”(2023C05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