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使用的是新教材,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由“自我認識”到“我與自然”“我與家庭”“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把學生的認識和生活范圍不斷擴展,落實到課程內容中,則用“入學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文化”這五個模塊來展開教學,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圍作為建構課程的基礎。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新教材中,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貫穿全主題,讓每一課的主題特點更加直觀和鮮明。這樣的繪畫形式既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也關注兒童成長規律,讓一年級的兒童也能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系的邏輯,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育主題,強化了課程設計的整體性,也更好地聚焦一年級的核心素養。
一、以繪畫主題鏈接兒童精神成長
在繪畫故事中,圖作為重要的敘事要素,不僅直觀展示著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也可以簡明有力地烘托故事氣氛,表現人物的活動、感受及故事的發展邏輯等。
一年級上冊的新教材中,安排了四個單元內容:《第一單元 我是小學生啦》《第二單元 過好校園生活》《第三單元 養成良好習慣》《第四單元 我們講文明》,而這四個教學內容所指向的學生成長的世界分別對應為:身份新世界、校園新世界、品行新世界、社會新世界。教材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敘述,從這四方面實現一年級學生的精神成長鏈接,逐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1.說明式繪畫敘事——生動呈現內容
說明式繪畫多出現在我們教材里的正文部分,畫面較大,一般是通過清晰的圖示方式,生動地呈現本課內容和活動的形式。比如在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的第2課《我向國旗敬個禮》“升國旗了”這一欄目中,第一幅圖就以兩個頁面的篇幅呈現,畫面中,升旗手規范地升旗,畫面中有戴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行著標準的隊禮;有新入學的小朋友和老師、保安叔叔立正行注目禮;還有脫帽肅立的學生。繪畫上還配有簡潔的語言,旨在通過清晰直觀的畫面讓學生知道升國旗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引導學生更加規范地參加升旗活動。緊接著后面第二幅圖,也以兩個頁面來呈現本課的第二個欄目“學唱國歌”。圖中黑板完整書寫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臺上的老師與臺下端正坐著的同學一起學唱國歌。第2課《我向國旗敬個禮》也是新教材新加入的內容,這個內容在舊教材里是沒有出現的。畫面上呈現的是老師引導學生在唱國歌時需要注意的事項,讓學生知道唱國歌時要嚴肅認真,聲音響亮,還引導學生體會唱響國歌時內心的感受,讓學生正確認識國旗、國歌,得到初步的基本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一年級核心素養中“政治認同”的培養。
2.講述式繪畫敘事——巧構教材環節
講述式繪畫敘事更多地像繪本故事一樣,但在我們一年級新教材中,講述式繪畫敘事又有不同的分化。一種是講述連續場景的敘事方式。如《第6課 拉拉手,交朋友》的欄目《我的好伙伴》,以8幅關連的圖畫,講述了小兔和小貓等動物從不認識到交上朋友的完整故事,這種繪本故事式的方式有連貫的故事情節,既喚起學生最初與同學們交往的回憶,也可以引導他們在與朋友交往過程中應該如何更好地相處,讓他們體會友情,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另一種講述式繪畫敘事方式是道理式繪畫敘事。內容不是連續的情節,而是幾幅相互獨立的圖畫組成來共同說明一個道理,或讓學生習得某些技能。如《第14課 人人愛護公物》的欄目《校園里的公物》,通過四幅校園里公共場所的圖畫,說明校園里,各公物給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的便利,讓學生明白到要好好愛護校園里的公物,不能破壞公物,這個繪畫內容就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實現一年級核心素養中“法治觀念”的培養。
二、以靈動教學方式激活繪畫內涵
1.以繪畫故事串連教學線索
一年級上冊新教材中,很多繪畫故事與教學內容環節相互適配,可以作為本課的教學主線串連起整個課堂教學。如《第15課 我們不亂扔》,副版的《不只是為了干凈》是連續講述的繪本故事形式,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個故事作為整節課的線索,根據繪本內容創設《今天我們去研學》這樣的大情境,結合正文的圖畫,第一環節:先讓學生說說在研學路途中,看到干凈的環境和臟亂的環境,你會喜歡哪個環境?第二環節:將正文圖畫和副版繪本內容相結合,引導學生懂得分辨,哪些行為是正確的,能保持干凈衛生,哪些行為是錯誤的。通過故事串連敘述進入第三環節,引發他們思考:在自己和同伴身上,有沒有做過不衛生,破壞環境的事情?最后,通過涂五色花,規范自己的行為,懂得講究衛生,保護環境的重要。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規則意識”這些核心素養也在教學中受到了滋養。
2.以繪畫故事構造獨立環節
在一年級教材中,道理說明式的繪畫故事,可以與其他的教學方式,比如課堂討論和分組演示等相結合,構造成獨立的教學環節。比如《第13課 我們小點兒聲》第一個欄目“教室里面有點兒吵”,由四幅圖畫構成。第一環節,根據圖畫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分組演示教室里各種吵鬧的場景,在演示中感受吵鬧給大家帶來什么煩惱。然后再拋出問題引出第二環節,交流感受:教室里吵鬧的聲音讓人感覺如何?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最后,可以請小組上臺,根據文中繪畫場景,演示在教室里如何保持安靜的正確做法。通過這種多元的活動形式,活用教材里的繪畫,不僅給學生創造更多交流的方式和思路,在靈動的活動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責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
2.以繪畫故事拓展課外實踐
教材中有些繪畫故事,只要我們稍加利用,不僅可以更好地激活課堂教學,還能豐富學生課外的實踐活動,用課堂的繪畫故事指導學生課外的生活。如《第16課 大家排好隊》,內容是引導學生知道有序排隊的好處,學習如何才是排好隊,會排隊,懂得遵守規則的好處和重要性。本課內容中,副版有一個繪本故事《守規則,懂禮讓》這是一個連續性的繪本故事,講述一位小男孩跟媽媽外出時應該怎樣才能做到守規則,懂禮讓。故事后面有兩幅帶有“?”的圖畫。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們就可以將此繪畫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創設一個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帶著畫面里的思考,周末假期與家人外出時,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們會是怎樣做?如何做才能做到既守規則,又能禮讓。通過活用這些繪畫故事,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教育和啟迪,還能更好地指引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以正行,也能更有效地影響他們的核心素養。
三、以辯證態度發揮繪畫作用
低年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知識缺乏等特點,決定了低年段,尤其是一年極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需要通過大量的圖文結合來呈現教學內容。而由于教科書承載的教學功能,致使教材中的繪畫在制作和內容上都需要更加簡潔。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中的繪畫時,還是要根據學生實際和課程內容,讓繪畫內容能夠“活起來”,比如內容的重組合拼使用,或刪減、重選補充其他繪畫內容等,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讓繪畫中的生活場景與人物做法作參考,從繪畫內容相伴走出,回到兒童自身的生活實踐中,更好地指引自身的言行規范,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
結束語
一年級教材中的繪畫式敘事,直觀生動地呈現了教材內容,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貼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需求,以巧妙的方式,用繪畫主題鏈接兒童精神成長,以靈動教學方式激活繪畫內涵,同時,用辯證的態度去發揮繪畫的作用,讓教材中的繪畫與兒童的精神成長教育緊密連接,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