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革命英雄人物類文章《黃繼光》一文作為課例,探尋在新課標的背景下,革命文化題材課文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
一、重讀歷史,以學習情境和任務推動學習進程
(一)建立“革命歷史資源庫”
革命題材類課文應從歷史背景出發讀故事,重回崢嶸歲月是進入英雄人物單元學習的主旋律。整個學習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方式獲得相關歷史資料,構建學生學習該類文章的“革命歷史資源庫”,拉近學生與革命英雄人物之間的距離。學生通過搜集閱讀、辨別整理網絡資源、書籍資源、影視資源等,既為革命文化類文章做鋪墊,也為“歷史資源庫”的豐富提供路徑。
(二)情境任務貫穿學習
革命題材類文章在學習過程中若想打破時間和空間距離,需要通過多種手段將課文的單一情境轉換為能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情境。過程中為學生創設英雄單元大情境,每個學習階段走進不同的英雄人物。同時,因地制宜融合校本課程特色——紅色文化教育,為學生建構真實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拓展學生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實踐空間。 "(三)主題統領學習任務
英雄題材類課文以“英雄”主題統領,構建主題學習任務群。以任務情境成為“英雄故事宣講員”為驅動,依托于四個子任務展開教學:回顧英雄事跡、品讀英雄壯舉、宣講英雄故事和拓展時代英雄。課堂上引領學生在交流中品讀語言,在品讀中感悟人物,從而使學生在獲得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讀懂英雄人物精神,樹立文化自信。以主題統領學習任務展開教學突顯“素養導向 任務驅動 致敬英雄”這一設計理念。
二、有效對接,以語言文字運用為核心目標
(一)對接新課標,品讀賞析文字
本節課依托于革命文化整體教學,著力實現學生對課標中“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有效對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也使學生在“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味”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思考”。在學習任務引領下,學生探究學習,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
(二)言語實踐活動,落實核心素養
《黃繼光》一課中每個學習任務的教學中呈現四類語文實踐活動內容。1.識字與寫字:回顧英雄事跡這一任務中,通過對四組詞語進行提煉,復習認讀,鞏固識字的同時,也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做了鋪墊。2.閱讀與鑒賞:在品讀英雄壯舉這一任務中,聚焦描寫黃繼光三個動作和敵軍火力猛烈的語句,在閱讀鑒賞和對比辨析中,體會環境描寫對人物品質的側面烘托作用,體會黃繼光的英雄品質。3.表達與交流:宣講英雄故事這一任務最終指向語用,即語言的最終有效輸出。給予學生講的方法、講的情境,同時也提供給學生評價的標準,讓學生的言語學習有驅動、有輸出,更有有效評價,達到教學評一體化。4.梳理與探究:回顧英雄事跡這一任務中,借助四組關于故事起因、經過與結果的關鍵詞簡要概括英雄事跡。品讀英雄壯舉這一任務學習中,借助學習單,小組合作交流,通過聚焦人物動作,梳理與探究中建構英雄人物形象,形成閱讀感受。
三、立足起點,搭建語文能力提升的支架
(一)立足起點,把握學情
革命題材類文章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要對應相應的課程目標,站在課標的高度解讀教材,聚焦語文要素看年段目標,理清語文核心要素與單元和課時目標的相應關系。立足學生的真實學情,預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學習難點。明確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而非老師。做到此類文章在教學中達到“該學”“能學”“可教”“利評”的原則下,設計有螺旋梯度的學習活動。
(二)借助支架,梯度學習
搭建的支架要以突破課程的難點和要點為中心。《黃繼光》一課教學中為學生提供1.關鍵詞支架:宣講英雄故事是本節課的難點,課堂上給予學生三類關鍵詞,即關于事件時間和地點的詞組、人物關鍵動作的詞組、戰場環境描寫的詞組,借助關鍵詞復述故事既可以降低講述難度,也讓講述活動具有梯度性。2.評價支架:講述英雄故事時,給予學生評價支架,可視化表格的提供讓學生對于故事的表述有了評價工具。評價維度是多樣的、有層級的,從完整到生動再到精彩,學生在這樣層層遞進的評價體系中真正達到“一課一得”。3.資料支架:學生課前搜集的抗美援朝戰爭背景、上甘嶺戰役敵我雙方資料等,課堂上教師出示的黃繼光家書、黃繼光英雄連等資料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革命文化題材的文章,理解人物精神品質。4.圖片與影視支架:鮮明的人物圖片與插圖的出示更能觸動學生內心,加深學生對英雄形象的品悟;而影視資料的提供,讓學生對于英雄的形象有了延伸。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