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側重于知識概念的講解,形式單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學生也難以理解抽象的理論觀點。在核心素養導向下,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探索,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和法治意識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立足道德與法治學科,將教師教學準備(研)、師生學習過程(學)和綜合評價反饋(評)相結合,構建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研—學—評”一體化教學策略,促進教學目標達成,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一、研為先導: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準備
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準備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過程,涉及對主題內容、教學目標、實施路徑等進行深入理解和精心策劃。
1.明確項目主題
我們把項目主題分為學科類與綜合類。學科類主題應緊扣國家教材《道德與法治》的單元內容進行統整;綜合類主題依據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設計。項目主題應具有趣味性、實踐性和現實意義,如家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傳承、動植物保護等方面的主題。
2.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創設是項目式學習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如“兒童頭盔的設計與改造”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放學時間,許多學生乘坐電動車時不佩戴頭盔,有的說頭盔太重了,有的說戴頭盔太悶熱了。交通法規定,乘坐電動車必須要佩戴頭盔,這是保護乘客安全的重要措施。作為小學生,如何讓大家都喜歡戴頭盔?在這個情境中,教師把生活情境轉化為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知欲。
3.設計素養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既有理論形態,又有實踐要求。教師在設計素養目標時,應將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與21世紀中國學生發展的5C關鍵能力相融合,以情感價值觀目標、學科知識目標、關鍵能力目標三維體系進行表述。
4.規劃實施路徑
實施路徑既是學生學的過程,也是教師教的過程,具體包括分析情境、確定問題、體驗探究、創作成果、展示分享、總結評價六個主要步驟。
5.搭建學習支架
在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中,學習支架分為四類:內容支架,包括書籍、案例、多媒體素材、網站、場地、專家等;方法支架,包括提綱、計劃、方案、問卷、指導手冊、報告、交流平臺等;范例支架,包括文獻、研究報告、說明書、平面圖、多媒體資源等;思維支架,包括談話、思維導圖、流程圖、時間線等。
6.制定評價方案
課標中強調,評價要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通過改進評價結果,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在本策略中,主要采用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三種方式。
二、學為中心: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的教學過程
以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案例“賡續雷鋒精神,打造主題展覽”為例,具體分析教學過程的六步法。
1.分析情境
教師播放《那年那兔那些事》視頻片段,引導學生對視頻的主人公——雷鋒,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雷鋒精神是什么?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向雷鋒學習?我們如何向雷鋒學習?”課堂上學生在情境中結合生活實際,大膽地表達想法。
2.確定問題
教師提出了“如何策劃并布置雷鋒主題展覽?”的核心問題,在幾輪的頭腦風暴后,師生最后確定4個子問題,分別是“雷鋒主題展覽應包括哪幾個方面?”“展覽品應通過哪些方式呈現?”“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展覽空間的設計方案?”“如何使該展覽更好地落地執行?”。
3.體驗探究
體驗探究是項目式學習的重點環節,也是耗時最長的部分。在案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線上和線下結合的形式,化身為展館體驗員、資料研究員、信息處理員、校園策展人身份進行體驗探究,讓學生在體悟過程中,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促進素養的發展。
4.創作成果
教師指導學生制作了導覽手冊,手繪了4.5米長的畫卷《雷鋒的童年》,錄制了不同版塊的展覽語音講解,創編了《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情景劇,還有雷鋒精神主題書簽,領導人題詞及論述軟筆書法作品,《我們身邊的“雷鋒”》專題采訪視頻,雷鋒主題文創產品等,以展覽的形式向全校師生展出。
5.展示分享
學生以開展校園展覽的形式,共同籌備展覽開幕儀式,記錄展覽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調整,在校園內招募展覽志愿者,促使更多同學積極了解展覽內容。半個月的展覽,不僅得到全校師生的高度贊賞,也在校園內掀起了一股學雷鋒的熱潮。
6.總結評價
項目結束后,師生對項目都進行了復盤。教師認為,好的問題是項目成敗的基礎,學習支架的提供對過程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需要結合不同小組的問題、不同學生的水平設計切實有效的學習支架。學生說,過去“雷鋒”對于他們來說就像一個“符號”,經過探究學習切實感受到“學雷鋒”不僅是一句口號,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身邊也有像雷鋒一樣的人物,自己也可以從許多生活小事做起。這個項目,不僅讓學生懂得了怎樣辦一場展覽,更成為了雷鋒精神的宣揚者和踐行者。
三、評為保障: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的評價機制
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評價是多元且豐富的,包括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策略,以及多元主體參與的評價方法,以促進學生真實有效的學習。
1.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主要考查學生的認知策略和實踐,重點關注每個子問題的開展,在不同的子問題下制訂評價細則,如“我能圍繞核心問題搜索資料,我具有團隊意識,我與同學友好合作,我能提出有創意的表達方式……”。評價細則越具體越好,采取自評、他評、師評方式進行。
2.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主要考查目標達成和成果質量,具體表現為五個方面:品德行為、學習態度、方法能力、價值能力、成果成就。如在品德行為維度上,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與看法,能主動幫助他人共享探究成果,在合作時遵守規則、誠實守信。
3.增值性評價
增值性評價的重點在評估從立項前到結項后,學生在智慧技能、動作技能、認知策略、言語技能、學業管理、學業毅力、合作技能、自我效能八個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如在認知策略方面,能夠按照活動方案一步一步的推進項目,在小組內積極對問題進行合理適當的討論,能夠對研究中的問題和困難進行反思,能夠認真聆聽老師、同伴對項目的建議并優化。
在日新月異的教育環境中,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亟需創新與變革。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研—學—評”一體化模式的實踐,正是對這一挑戰的積極回應和有力探索。通過系統的教學準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以及多維評價體系的實施,學生將在核心素養及關鍵能力上逐步得到提升。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素養導向的‘生活德育’項目式學 習實踐研究”(編號:2023ZXDY027)成果】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