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資源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教育功能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從古代文明到現代科技,從自然奇觀到人文藝術,博物館資源幾乎涵蓋了人類知識和文化的各個方面。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放利用和博物館教育資源方式途徑。這些政策條例為博物館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方向,也為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英語學習的重要性
在前期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語用輸出能力不足,對中外文化了解不夠深刻,跨文化交際意識較為薄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小學英語課程對博物館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很少有英語教師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英語教學。本研究旨在通過挖掘博物館資源的教育價值,能夠有效補充國家教材,促進英語學科與博物館課程資源的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提升文化理解力,提高語言語用能力并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混合式學習的優勢
(一)線上線下結合豐富學習資源。混合式學習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最大化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運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讓學生在虛擬空間中探尋博藏資源,感受博物魅力。線上課程可針對博物館主題設計豐富的情景對話、互動評價等活動。AR、VR等技術的運用,為學生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同時,線上教育平臺與云技術的應用使得博物館的資源可以隨時隨地為學生所用,構建了持續、全面的學習環境。
(二)變革學習方式打破時空局限。混合式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的學習途徑。學生可通過線上平臺,獲取資源,完成相應的任務,查看自己的學習進度并開展自主學習,還可通過完成任務獲取積分,提高參與度。實地參觀可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藏品和展覽的具體信息,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場所,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文化意識和語用能力。
(三)滿足個性需求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不同主題和難度的博物館課程資源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設計不同主題和難度的博物館英語校本課程。例如,教師設計以科技、食物、自然、藝術等主題的小學英語博物館課程,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在線下參觀過程中,通過手工制作、視頻講解等拓展活動,鞏固所學,提升積極性和體驗感。
三、實施路徑
(一)組建團隊,挖掘博物館線上資源。英語骨干教師組成的課程開發團隊深入挖掘、系統整理和細致分析博物館資源。信息技術教師、博物館領域的專家以及熱心的博物館志愿者共同參與指導,確保課程內容具有豐富性、科學性和實踐性。課程根據中高年段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身心發展特點,分主題擬定目標、設置任務,深入研究國內外知名博物館資源,選取了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教育意義深遠的博物館藏品和展覽作為課程素材。團隊教師充分利用線上資源,搜集博物館官方信息、視頻介紹等資源,為課程開發提供豐富素材。同時,團隊根據不同種類的博物館,設計英文研學手冊,介紹博物館的基本信息和參觀指南,為學生提供了系統的學習資料。
(二)共商共研,構建博物館慕課體系。研究團隊進一步共商共研,構建系統化的博物館慕課體系。在課程設計上,團隊采用“功能-結構-話題-活動”相結合的方法,確保課程內容既符合英語教學規律,又能有效融入博物館資源,滲透英語核心素養。每一單元圍繞一個特定的博物館主題展開,通過情景對話、視頻講解、圖片展示等引導學生了解博物館的藏品和文化內涵。同時,課程還設計了豐富的互動環節和實踐活動,如在線問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增加互動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三)實地參觀,融入跨學科任務探究。教師積極開展進行實地探究,實地考察南山博物館、蛇口海洋博物館、中國版畫博物館等本土博物館,通過研究展品、設計參觀動線,提取適合學生學習的展品信息,查找相關資料,設計學習手冊。參觀前,通過導學活動了解博物館基本信息;參觀中,查找手冊中展品關鍵信息,做好記錄并提出疑問;參觀后,根據手冊要求和拓展練習,開展拓展練習,如手工、視頻采訪、研學記錄等。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能力,基于博物館課程資源的主題設計強調“跨學科性”。博物館課程資源在主題選擇的時候就融合各學科的知識,先梳理各學科知識圖譜,建立主題內容與學科知識間的關聯,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主研究,學生以“問題解決”為研究主線,通過方法融合、活動融合、價值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實施多元評價促進五育發展。在智育方面,通過知識問答和任務分析,評價學生的知識范圍、語言運用和思維品質;在德育方面,通過參與和實踐過程,評價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在科育方面,通過學生對于探究過程,評價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在藝育方面,則注重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的提升;在勞育方面,根據學生的實踐活動和手工作品等,考查勞動觀念和動手能力。
四、創新與成果
(一)打造博物館課程學習資源庫。我們深入挖掘博物館資源的教育價值,構建了博物館線上課程資源庫、學生作品集及學生系列研學手冊等。這一系列資源涵蓋了不同主題的相關英語資源,涵蓋了基于博物館資源的教學活動、拓展素材、及跨學科學習任務等,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同時促進了課程體系的建立,有利于資源的共享和有效率用。
(二)融入信息技術創新學習方式。通過構建線上慕課體系,實現了隨時隨地的學習訪問;通過虛擬場景技術等人工智能,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反饋。通過設置師生“游覽世界各國”的虛擬體驗教學環節,進一步拓展豐富學生的博物館文化知識。該部分每一個博物館主題都有一位主講人,并都創設不同的情節故事之中。學生利用虛擬場景技術、影片合輯、圖片長廊和虛擬人物對話等多種形式多方位感知博物館。
(三)發揚傳統文化增強國際理解。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我們結合國內外博物館,注重發揚中國傳統,增強文化自信,同時增加國際理解元素。例如,在學習盧浮宮和北京故宮的課程中,通過不同的藏品和文化特色介紹學習,對比文物和藝術作品的不同,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異同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不同國家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并增強國際理解和包容性。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