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實質
為落實“雙減”政策下的高效課堂,新一輪教學改革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旨歸。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提出基于原有單元知識結構,圍繞主題對大單元內容進行重組、整合及創新,以推動“以知識教學為核心”向“以素養發展為核心”的教學轉變。大單元的教學過程就是準備、建構、應用、反思不斷交替,由本質問題引導思維在具體與抽象之間來回穿梭,喻示著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越來越精密。
種子課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從教師的滿堂灌到以學生為主的生成式學習,在學生心中種下數學的種子。作為關鍵課,橫向看它既是本單元的起始課,縱向看也為后續學段提供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要具備向內看的放大鏡思維,也要有向外看的望遠鏡思維。
大單元導向下的小學數學種子課教學,不僅關注數學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結構化教學設計和內容整合,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后續知識的思維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案例探索與思考
以小學數學三個學段的三節課例“乘法的初步認識”“分數的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將數與代數領域的數與運算和數量關系、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圖形的認識與測量的大單元種子課進行探究,結合筆者在自己教學實踐中的思考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數與運算大單元種子課探索
1.種子課的大單元地位。以人教版(2022年版)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為例。分數的認識是小學階段數概念的第一次擴展,是分數概念建立的起始課,也是小學階段學習分數的種子課,為后續分數的繼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其教學方式為其他的小學數學概念學習提供參考,其思維方式的培養也為大單元核心素養提供基礎。備課時從大單元的教學理念出發,將《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幾分之一》整合成《認識分數》,再到后續的《分數的再認識》。首先是方法上,讓學生感悟數概念認識的基本方法,包含分數產生的必要性和意義,讀寫法。第二是概念上,滲透“幾分之幾”的內容,從單一的知識點到貫穿整個單元乃至小學階段分數的認識。
2.三大表征建立概念。在本節課最核心的內容認識幾分之一上,筆者設計通過微課自學初步感知二分之一、動手操作深入理解二分之一、遷移應用認識幾分之一及其他分數,讓學生充分參與分數意義建構的全過程,體會數域的擴充。在自主建構、建立概念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行為表征、圖形表征和符號表征,從而更加深刻地建立分數的概念,這也為建立其他數概念提供了學習的方法。
3.滲透思政教育。為了讓“雙減”下的課堂提質增效,大單元教學理念的課堂作業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也要增強學生高階思維的訓練度。在“分數的再認識”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課堂練習,其中拓展練習選取了袁隆平爺爺在廣州黃埔大吉沙島種植雜交水稻實驗的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數含義的同時增強愛國情懷的教育,也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奧秘。
(二)數量關系大單元種子課探索
1.種子課的大單元地位。以人教版(2022年版)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為例。本節課學生的感悟從加法模型過渡到乘法模型,它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幾個幾,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認識并理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與乘法的關系,形成模型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
2.信息技術建立乘法概念。本節課利用情境導入、探究建模、深化建構、回顧提升的流程為主線,把連加算式到乘法進行建模。運用微課自學到小組對話建立模型,讓學生得以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學習,智能平臺分層推送使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益最大化。運用數據統計,教師根據起點測評,了解學生學情;學生獨立完成個別探究單,在匯報交流中開展同伴、師生互評,讓學生了解乘法,搭建加法和乘法的關系;課的最后,用平板電腦完成自評,從關鍵概念、學習方法和情感方面進行元認知,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整節課以“評”貫穿學習全過程,其教學流程也可以用于后續學習除法模型。
(三)圖形測量大單元種子課探索
1.種子課的大單元地位。以人教版(2022年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這些圖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本單元的學習是以長方形面積計算為基礎,以圖形內在聯系為線索,以未知轉化為已知的基本方法開展學習,其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推導過程也為后續繼續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立體圖形表面積、體積做鋪墊。
2.結構化整合優化設計。將原教材中建議的9課時歸并重構成8課時,從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新授1課時、練習1課時整合成新授課3節、練習課2節,這樣整合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三種基本平面圖形相互轉化的推導過程,積累公式推導的經驗,讓知識變得更有生命力。
三、成果與反思
(一)依托大單元的思維方式,使學生領悟數學學習方法
大單元視角下的教學設計保持向內看和向外看兩種思維方式同時運行。本文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總結出了小學階段種子課的教學方式,既是對學習分數概念方法的提煉,又為學生后續繼續學習其他數概念課指明了方向。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統整教學課時,將零散的數學知識整合成有序的知識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核,實現數學學習過程的最優化。
(二)有溫度的思政教育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數學學科應該承載育人的責任,不僅能讓兒童啟迪心智、激發智慧,還能涵育素養與精神,在日程的課堂中挖掘思政元素,從而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在拓展練習中舉例袁隆平院士的例子不僅讓學生對分數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民族自豪感,將學科育人的思政元素落實在目標的達成中。
(三)推送平板微課和練習,實現有選擇性的分層學習
改進了傳統的數學課堂學習方式,利用平臺推送學生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的微課內容,讓學生進行高效學習,同時智能練習也能更加高效幫助教師作出科學的決策,從而針對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漏洞或短板進行有效的輔導,這種新型的練習方式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數學學習的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