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下,學生對于小學數學學科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解題、算題層面,并未發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與實踐價值。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效果不理想。為了全面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應該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相輔相成,協調統一。幫助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提升應用實踐能力,將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基于此,數學教師應該全面深入了解“教學評一致性”理念,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一、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1.沿用傳統教學理念,忽視學生主體作用。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已經進行了新的轉變與嘗試。但是不能忽視的是,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部分環節中依舊會將自己視為課堂的主體,會采用直接講解、任務分配等方式讓學生被動的完成數學內容的學習。這樣雖然一方面確保了課堂教學步驟的有序進行,但是學生缺乏足夠思考與探究的機會。由于師生互動不足,課堂氛圍顯得單調乏味,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通過教師直接傳授的課上重點、難點內容,學生在掌握上也會出現不理解、掌握不扎實的情況。
2.過于注重學科知識,忽視綜合能力培養。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數學考試中獲得優異的成績,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已經數學學科知識的傳授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而將學生應用能力、思維發展等綜合素養放在次要的位置。受到這種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了機械化的“流程”,整節數學課通常是在復習上節課知識點、學習新課知識、練習鞏固知識點的模式中完成。學生并未在數學課堂中提升自身的思維意識,沒有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3.評價方式、內容單一,教學內容不全面。傳統的教學評價通常是以考試的形式進行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教學的內容在不斷地豐富,但是部分小學家是依舊沿用著單一的考試評價的方式,這樣就造成了對學生學習中心的引導。單一的考試評價主要是結果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在這樣單一評價方式的引導下,小學生會將答對題目作為檢驗自我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忽視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核心素養下“教學評一致性”在小學數學中的意義
教學活動是以學科知識為出發點制定的實踐活動。如果想真正的發揮出課堂教學活動的價值,并非單一的將課堂教學的主體交到教師手中或是學生手中,而是要圍繞核心素養,將教、學、評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使三者有效統一,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上,如果教師忽略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就很容易將雙向的互動教學過程變為單一灌輸式的教學過程。讓數學課堂教學變得乏味。同時如果教、學、評缺乏一致性,就會讓教學活動呈現出單一化的目標。使教學活動只能滿足教師、學生的單方面發展需求,阻礙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尤其是對于部分分析、理解能力較差的小學生而言,如果缺乏教、學、評的有效統一,學生則難以構建整體的數學知識體系。使學生困難的開展學習活動。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的實施策略
1.根據學生發展需求設定教學目標。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教學時,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進行了解,如學生是否掌握了測量長與寬的方法、學生對于面的定義是否有準確的認識,學生的接受能力如何。在了解學生后,再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目標制定。在課堂引導中讓學生來進行課桌桌面的測量等設計,讓學生完成對面積單位有全面的認識,并且能夠感受到面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2.結合學生發展需求,實現多維化評價。在進行小學數學過程性評價時,評價方式要呈現出多維化。作為小學教師要敏感的認識到學生在知識基礎與學生能力上的顯著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內容教學中,在過程性評價開展中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小數加、減計算法則,更應該通過實際的應用題,感受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小組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對于實踐應用進行探究。評價共分為100分,其中學生對于數學活動的結果正確度占40分,學生探究中的表現占40分,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占20分。這樣的評分結構也讓過程性評價更具有全面性。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