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在前文所構建的“運動技術課課會”學理模型基礎上,聚焦運動技能從認知、聯結到自動化三階段的差異化特征,系統探究如何通過體育教學八大要素協同優化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每節體育課都能獲得“可見、可測且可感知”的技術進步。具體策略包括:在認知階段以低負荷與清晰示范鞏固基本技術;在聯結階段通過適度對抗與節奏變化強化動作連貫與應用;在自動化階段以高難度對抗和靈活創新挖掘更高潛能。研究結果表明:唯有分階段統籌負荷控制、動機維系、目標量化與分層補練,方能保證學生運動技戰術的靈活運用與遷移。
關鍵詞:體育教學要素;運動技術課課會;教學策略;學理;三階段模型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2-0010-04
在筆者的前文(一)中,立足宏觀視角梳理了“運動技術課課會”所需的多學科支撐,并構建了涵蓋教學目標、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八大體育教學要素的學理模型,旨在闡明如何經過多要素協同聯動,幫助學生實現運動技術的每課進步。為進一步促進該理念的實踐落地,本文將圍繞運動技能學習的認知、聯結與自動化三階段展開針對性的教學策略論述。
本研究在延續前文“運動技術課課會”理念的基礎上,將“運動技術課課會”教學策略界定為:基于“運動技術課課會”理念與相關學理,為實現“學生在每節體育課都能獲得可見、可測且可感知的技術進步”之目標所制定的整體實施方案。據此,本文結合學生技能發展的三階段特征與多學科學理,著重闡述如何分段整合體育教學八大要素的教學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更具操作性與針對性的實踐指導。通過“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設計,使學生在各階段均能清晰感受到自身技能的持續進步,并最終實現運動技戰術的靈活運用與遷移。
一、“運動技術課課會”教學策略設計的核心學理
在承接上篇對“運動技術課課會”學理模型所做的系統梳理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聚焦于“分階段技能發展、負荷控制、動機維系、可觀測產出、自我效能提升”五大關鍵議題,分別從技能學習“三階段”模型[1]、認知負荷理論[2]、自我決定理論[3]、成果導向教育(OBE)[4]以及自我效能[5]與掌握學習理論[6]六條核心學理,為“運動技術課課會”教學策略設計進行多視角支撐。
其中,“三階段”模型奠定了從認知到自動化的階段化設計思路,認知負荷理論強調難度與信息量的動態控制,自我決定理論關注學生動機與參與熱情的持續激發,成果導向教育(OBE)要求目標量化與課時環節的逆向設計,而自我效能與掌握學習理論則保障學生可在成功體驗中穩步積累對自身能力的正向認知。六大學理的綜合交融,為“運動技術課課會”教學策略的落地提供了堅實理論支撐與系統化實踐框架。
二、“運動技術課課會”八大要素教學策略設計
本部分聚焦體育教學八大要素的三階段策略設計。鑒于籃球技戰術具有代表性且便于差異化呈現,下文所有階段性示例均選用籃球項目(如運球、傳球、投籃、突破及其組合技術)進行說明。教師亦可結合實際教學條件與學生水平,將此思路靈活遷移至其他運動項目。下文將依次從各要素的三階段策略要點進行闡述。
(一)教學目標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目標應聚焦于低負荷、易分解、可量化的短期任務,讓學生在尚未形成穩定動作表征時獲得看得見的“微進步”(如“近距離投籃命中1次”)。此時目標量不宜過多,避免理解或體能負擔過重,通過及時反饋與肯定,使他們快速積累自信與早期成功體驗。
步入聯結階段,目標需超越基礎動作準確度,逐漸融入速度、對抗或節奏變化(如“在8秒內行進間運球并完成投籃命中1球”),引導學生強化動作連貫與策略選擇。可設置分層目標或分段測評,使他們在適度挑戰中持續修正與進階,既維持內在動力,又不斷提升技術熟練度。
至于自動化階段,目標應著重高水平操作和靈活應對,以高速度、多線任務或強對抗形式(如“全場攻防中保持運球失誤率≤10%”)推動學生在高強度情境中突破個人極限。此時給予學生更大自由度,引導其自定或自選更高標準,以實現個性化挑戰,讓學生在復雜對抗中檢驗自動化程度并追求創造性表現。
(二)學生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學生對新動作原理尚不熟悉,若面對高難度或大信息量,易喪失信心。宜采用低負荷、短時任務與及時回饋(如“慢速助跑上籃完成2次”),讓學生迅速體驗“我能行”的早期成功。
到了聯結階段,學生雖掌握基本技術,但在速度或對抗提升時仍易暴露不足。可通過分層任務與小組互動評估(如“行進間傳球后原地投籃命中≥50%”)引導學生自發糾錯與微調動作;保持適中負荷難度,既讓學生感受到挑戰又不至于頻繁失敗,以強化動作銜接與自我效能感。
進入自動化階段,學生需在高壓力或多變情境下發掘更高水平的應用能力及個性化潛能(如“對抗下行進間投籃命中≥3次”)。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主決策,鼓勵創造性配合或策略思考。
(三)教師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教師應以清晰示范、分步呈現與高頻糾錯幫助學生獲得鮮明初步印象(如“逐段示范運球與腳步銜接”)。務必控制信息量與任務難度,防止學生在初學時因多重指令混雜而焦慮。
到聯結階段,學生雖掌握要領,但需更多實戰或節奏變化練習。教師可設置中等速度對抗(如“中速行進間運球+投籃”),鼓勵學生在試錯過程中主動修正??赏ㄟ^分層目標或小組討論激發動力,并隨時觀察失誤類型,提供個別化指導,避免難度突然過高導致大面積挫敗。
進入自動化階段,教師更多扮演高強度或多線情境的設計者,引導學生在復雜對抗中不斷突破(如“多人協防下運球突破配合投籃”)??山M織比賽與賽后分析,讓學生檢驗高階技能及決策,教師僅在關鍵處給予提示或簡要修正。
(四)教學內容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教學內容應聚焦低負荷與基礎要點,宜將復雜技能拆分為單項或簡短動作鏈練習(如“原地投籃10次”)避免一開始就整合過多細節。
步入聯結階段,內容可適度增加組合技能并加入輕度對抗或節奏變化(如“行進間運球后傳球銜接投籃”),使學生在中等負荷下檢驗動作連貫度與實戰適應力。
在自動化階段,內容更趨向開放與實戰化,多線任務或高強度攻防(如“全場快攻+連續傳運投”)可極大鍛煉學生運動技術的高級運用與臨場應變。
(五)教學過程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教學過程宜采用“示范—模仿—短練—糾錯”的循環,讓學生在低干擾環境里反復熟悉基本要領(如“分段示范原地運球+慢速練習”),避免流程過長或過繁,以防專注度被分散。
步入聯結階段,學生已具備初步技能,但在較高速度或輕度對抗中仍需反復打磨??蛇\用多輪短練、合作討論及小范圍測評(如“分組對抗后投籃命中率統計”),讓學生在適度提高負荷下再三嘗試并即時修正。
到自動化階段,過程應轉向高強度或多線任務的實戰模式??山M織短暫高壓對抗或真實比賽(如“半場3v3快速攻防”),讓學生在高速節奏與多重信息中驗證動作自動化水平。
(六)教學環境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環境應安全、弱對抗并易于觀察,讓學生能專注領會核心要領(如“分隔示范區與個人練習區”)。避免雜亂或碰撞導致初學者緊張,讓學生在低干擾條件中獲得基礎技能與自信。
步入聯結階段,可適度增加節奏或對抗要素(如“分區進行中速運球+互相干擾投籃”),使學生在略具真實氛圍的環境中強化動作穩定性。要控制對抗強度及信息量,保持試錯~糾錯循環的順暢;在較緊湊的環境中多回合練習,讓學生逐步習慣接近實戰的挑戰。
至于自動化階段,環境可轉向更高強度、更多變的對抗情境(如“全場進攻防守轉換”),讓學生面臨隨機規則或多方位襲擾時依然保持技術品質與戰術機變。教師只需在關鍵節點簡要提示或設計更具挑戰性的情境,引導他們自主發揮個性化打法并持續改進,幫助其在近實戰的氛圍中邁向高級表現。
(七)教學方法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教學方法可采取直接示范、分步講解與高頻糾錯,讓學生在低負荷條件下迅速掌握基本動作(如“細化上籃步驟逐段演示”)。需謹慎安排指令順序與數量,避免一次性要求過多而導致挫敗或混淆。通過多次短回合練習及教師即時反饋,可令學生穩固關鍵動作并保持動力。
在聯結階段,學生雖掌握了基本技術,但仍需多次高頻練習與小組交流才能在快速動作或中度對抗中鞏固??刹捎冒腴_放與合作探究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適度挑戰里自主討論與微調(如“中速對抗時交流傳球與跑動銜接”)。教師可通過對瓶頸問題進行示范糾錯,使學生在頻繁互動與適度壓力中逐漸形成更協調的動作模式。
當自動化階段來臨,方法重心應轉向高自由度與賽練融合,讓學生在強對抗或高速場景中主動調整并嘗試新技巧(如“全場快攻對抗中靈活突破并投籃”)。教師可利用比賽與賽后復盤手段,引導學生深層剖析動作失誤和成功要素,激發主動思考與創新,而非僅依賴教師單向指令。由此,學生能真正達到靈活、穩定且風格化的高級運動技能遷移運用。
(八)教學評價要素的三階段教學策略設計
在認知階段,評價宜簡潔且即時,以檢驗學生對基本動作或技戰術要領的初步掌握(如“定點投籃命中率”)??稍诤喍剃P鍵技術測評后立刻反饋,讓學生明確“自己在進步”。
到了聯結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技術基礎,但在快速動作或輕度對抗下仍需查漏補缺。評價可采用多維指標(如準確度、動作連貫性、輕度對抗下的成功率)并進行階段性測評,鼓勵自評、互評和小組匯總。針對尚未達標者可提供個別或分層補練機會(兼顧分層化與短期強化雙重內涵),讓學生在再學習和再測試循環中持續提升技術表現。
當自動化階段到來,評價重點應放在高對抗或多變情境下的實戰表現和個性化創新(如“全場對抗中的命中率與配合效率”)??山Y合賽后數據、視頻回放或團隊研討,讓學生深層剖析失誤根源并積極探索新的打法策略,從而在自我評估與團隊探討的深層互動中不斷跨越技術瓶頸并邁向高階表現。
(九)要素協同:從倍增效應到全要素綜合推進
在整體教學實踐中,各要素經常并行運作、相互影響:目標的清晰分層能不斷激發學生進取心,學生要素決定課堂動力與技能習得深度,教師可在關鍵時刻示范與指導,內容的分解與遞進促使學生構建連貫技能,過程中的科學節奏讓不同環節有序銜接且螺旋式進階,環境的對抗強度與安全支持需適度匹配學生負荷水平,方法的靈活轉換或探究式互動可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意愿與創造力,而評價的即時反饋與多角度量化則讓進步得以被看見并指明優化方向。
當某一要素特別突出且能與其他要素有效銜接,往往會帶動整體課堂效能倍增,形成“多要素協同”帶來的正向放大效應;但若某一要素未達預期(如教師策略缺乏靈活度或評價手段單一),則會造成系統瓶頸,限制學生技能發展進程。故而在“運動技術課課會”的三階段教學設計中,必須統籌規劃八大要素的同步推進與分階段調適,使學生在每堂課都能穩步感受到“可見、可測且可感知”的技能提升,并為后續更高水平或更復雜對抗條件下的競技與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三、結語
本研究在解析運動技能學習三個階段及其多學科學理基礎的前提下,進一步落實了“運動技術課課會”理念在具體教學策略設計中的可行途徑。首先,通過將體育教學八大要素與認知、聯結、自動化三階段分層串聯,明確了各階段要素的針對性與相互耦合;其次,結合負荷調控、動機維系、目標量化與學生自我效能等核心向度,系統剖析了在不同階段如何實現學生運動技術的每課進步;最后,在自動化階段融入更高強度的對抗與情境創新,使學生在嚴苛條件下依舊保持動作質量并激發創造潛能,從而有效促進運動技戰術的靈活運用與遷移。
研究結果表明,唯有將分階段思路與多學科學理深度融合,并結合體育教學八大要素統籌規劃與動態調適,方能使學生在“課課會”框架下穩步實現技能從初學階段到高水平運用乃至創造性發揮的跨越式發展?;诖耍磥砜稍诟噙\動項目或更復雜的對抗條件下持續檢驗與完善相關策略,同時輔以信息化資源或跨學科技術,為“運動技術課課會”理念拓展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傊ㄟ^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學生不僅能在每節體育課切實感知個人技術的持續提升,也能在更高競技挑戰與終身體育發展中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實現技戰術與綜合素養的雙重提升。
參考文獻:
[1]宋金美,張凡濤.運動能力形成過程階段劃分探究[J].體育學刊, 2024,31(02).
[2]許雙星,王紫樂,祝松楠,等.基于工作記憶的認知負荷抑制還是增強分心干擾?[J].應用心理學,2024,30(04).
[3]王琛,劉海元.歐洲CSPAP的學生激勵措施評析與啟示:基于自我決定理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36(04).
[4]孫海民,蔡永華,李秀云,等.以成果為導向的學習活動教學設計[J].高教發展與評估,2022,38(06).
[5]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1).
[6]喬桂娟,李楠楠.布盧姆“掌握學習”的理論釋義與現實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