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闡述江蘇體育產業發展的歷程、成效與啟示。江蘇體育產業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顯著進展階段、加快發展階段、健康快速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五個階段,取得了基本形成江蘇特色體育產業體系和打造了一批江蘇品牌賽事的成效。通過完善體育產業發展政策,全面促進體育消費,優化體育產業結構,構建特色品牌賽事體系,打造專業體育人才隊伍,做好體育產業發展的保障工作,為新征程江蘇體育產業發展助力。
關鍵詞:體育產業" 歷程" 成效" 啟示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5-082-3-ZL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強國必先強省,體育強省作為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堅實基礎和重要支撐。體育強省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體育強省是積極貫徹新時代體育強國戰略的根本遵循,特別是在全民健身、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加快建設體育強省顯得尤為重要。體育產業是體育強省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引擎,發掘體育產業發展優秀典型案例進行經驗總結并推廣,有利于推動體育強省建設加快推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加快建設體育強國。近年來,江蘇體育強省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體育產業總規模約占全國的1/6,整體水平和實力位列全國第一方陣。江蘇體育產業堅持融入中心大局,厚植特色優勢,注重從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端刺激同步發力,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推動體育服務業補鏈、強鏈,持續促進體育消費,激發體育市場活力,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因此,分析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體育產業發展的歷程,總結其成效經驗,對新時代新征程江蘇體育產業、體育強省乃至體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借鑒價值。
1、江蘇體育產業發展的歷程
一是體育產業起步階段(1988—1995年)。在此期間,江蘇體育產業開始起步,體育改革推動體育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992年,開始全面發行江蘇省體育彩票。1993年,在南京召開的全國體委主任會議上對體育產業發展展開討論,為1995年頒布《全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打下了基礎。1993年,江蘇體育系統積極開展體育旅游、廣告、競賽、表演、服裝器材等經營活動,體育場館堅持以體為主、多種經營。
二是體育產業顯著進展階段(1996—2001年)。在此階段,改革開放全面加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推動了江蘇體育產業取得顯著進展。1997年,江蘇體育場館全面向群眾開放,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8年,電腦體育彩票正式發行,體育彩票市場健康發展。在此期間,體育健身服務、體育培訓、體育旅游和體育服裝、器材,以及場館開發開放、賓館、餐飲服務等經營活動的經濟效益逐年增長。2000年,體育彩票銷售額突破18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三是體育產業加快發展階段(2002—2011年)。進入新世紀,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北京舉辦奧運會、江蘇承辦十運會,江蘇確立了建設體育強省的目標任務,為體育產業提供了加快發展的新動力。實施體育產業振興計劃,2006年,制定實施《江蘇體育產業振興計劃綱要》;2010年,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實施意見》。體育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建立起競賽表演、健身休閑、技術培訓、中介咨詢四大門類的體育市場體系。體育彩票發行和管理體制逐步理順,銷量逐年攀升,連續6年保持全國第一。辦賽能力進一步提高,成功承辦了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第六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以及一系列世界高水平單項比賽,一批以南京奧體中心為標志的功能齊全的體育場館遍布全省各地。
四是體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階段(2012—2019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體育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江蘇全面啟動新時代體育強省建設,體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產業結構逐步優化,推動體育與旅游、健康、教育等行業深度融合。2018年,編制《江蘇省體育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認定首批20個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賽事、精品線路;體育旅游、體育康復、體育培訓等新興業態加速發展,打造了20個國家級和100家省級體育產業基地,涌現一批年銷售額在5億元以上的大型體育企業。創新全省體育產業發展路徑,率先啟動體育健康特色小鎮地共建工作,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體育服務綜合體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推動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搭建體育產業發展平臺,舉辦4屆江蘇體育產業大會,組建長三角體育產業集團聯盟。穩步推進渠道發展,抓好重點營銷活動,大力推進依法治彩,總銷量在全國體彩業界領先。打造江蘇品牌賽事,承辦全國以上體育賽事的數量和質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成功舉辦南京青奧會、亞青會、第53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等大型國際賽事,形成了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等一批自主品牌賽事,南京啟動建設亞洲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體育名城。
五是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至今)。黨的二十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推動江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力助企紓困解難。針對疫情影響,制定出臺了“江蘇體育產業九條”等措施,促進體育服務業強鏈補鏈,認定6個體育場館自主品牌賽事(活動)、7個體育培訓示范項目和4個智慧體育場館示范項目,蘇州太湖體育運動休閑小鎮獲評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推進體育產業載體建設,南京市江寧區獲評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等3家單位獲評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打造促進體育消費“江蘇樣板”,南京、蘇州、常州三市成功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強化產業發展平臺載體建設,出臺《長三角地區體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助推長三角體育產業快速發展。開展體育產業統計和消費調查工作,江蘇體彩總銷量繼續位列全國體彩業界第一。
2、江蘇體育產業發展的成效
一是基本形成了江蘇特色體育產業體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發展,特別是2014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到新的轉折點,江蘇搶抓機遇、謀篇布局,明確“創新驅動、開放互動、梯次帶動、協同推動”四大發展戰略,從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向發力,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以資源市場配置為導向,主動向社會和市場釋放體育資源,積極引入各類行政、市場、社會資源,提升體育發展所需要素的市場配置效率。近年來,體育市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先后出臺“江蘇體育產業15條”“江蘇體育產業九條”《深化服務體育企業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等紓困政策,江蘇體育產業生產總量呈現穩步增長,體育產業創收數增長100倍以上,體彩銷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一。江蘇體育產業呈現速度加快、結構優化、主體壯大、多元投入、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打造政府主導、市場推動、社會參與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多業并舉、結構合理、規范發展、領先全國的體育產業體系。
二是打造了一批江蘇品牌賽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一直是全國體育競賽活動活躍的省份,承辦全國、亞洲級及世界性的競賽數量位居全國前列。1995年,江蘇承辦第三屆城市運動會,體育場館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省培養了一批專業化的競賽組織人才隊伍;2005年,以十運會的成功舉辦為顯著標志,江蘇體育競賽水平躍升至全國先進行列;2014年舉辦青奧會,使得江蘇辦賽能力和水平得到進一步增強,體育競賽不斷繁榮發展。江蘇重視品牌賽事打造,推動“一市一品”建設,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已成功舉辦11屆,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宿遷生態四項賽等成為城市名片。隨著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升,以社會力量投入為主體的辦賽數量顯著增加,體育競賽對提升城市影響力,促進體育消費增長的作用明顯增強,同時也豐富了江蘇體育產業內涵。
3、對新征程江蘇體育產業發展的啟示
一是完善體育產業發展政策。全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體育部門的職能轉型,明晰財政、人社、國土、城建、科技等相關部門的權責關系,促進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為體育企業提供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制定實施深化服務體育企業優化體育產業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加強政企溝通聯系,依托智慧服務平臺促進惠企政策直達快享。完善江蘇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 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等國家部署要求,制定江蘇貫徹落實的相應政策文件,包括與體育產業發展相關的稅收、土地規劃、人才培養、就業等方面的政策,將體育服務、制造等內容及其科研技術納入地方事業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
二是全面促進體育消費。推動江蘇省內體育產業圈建設,積極培育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場館服務業、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制造業等優勢產業群。推動國家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不斷挖掘社會消費熱點,開發體育消費創新場景,申報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動態創建省級體育服務綜合體。增強居民體育消費意識,制定便捷惠民的群眾體育消費政策,創新體育消費的支付和參與方式,利用江蘇體育賽事品牌的影響力,激發全民參與消費健身的熱情。大力發展數字體育經濟,推動體育服務業數字化升級,發展“互聯網+體育”消費模式,引導線上消費、定制消費、智能消費,開展智慧體育城市建設試點,鼓勵支持體育市場主體推進“智改數轉”,打造體育企業智能車間、智慧體育場館示范項目。
三是優化體育產業結構。壯大長三角地區和沿海地區體育產業集群,培育區域特色體育產業,打造地方特色城市名片,支持南京建設亞洲體育中心城市和世界體育名城,無錫和鹽城建設智慧體育城市,常州建設運動健康城市等。加強體育制造業與體育服務業融合互動,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提高江蘇體育制造業的智慧化水平,加快體育制造業向體育服務業轉型,提升體育制造業與體育服務業的融合度。加快推進體育產業各要素的集聚融合,將體育產品、體育品牌、體育設計、體育技術等關鍵要素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以體育為核心主體的新業態發展模式。加快文商體旅大融合,通過體育與文化、商業、旅游業的跨界融合,促進資源的智慧整合與高效配置,賦能體育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展現江蘇城市魅力與國際形象,激活江蘇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
四是構建特色品牌賽事體系。加強省級政府部門對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支持力度,制定相應的賽事政策制度,鼓勵體育企業贊助體育賽事,積極籌辦重大國際賽事。構建江蘇體育特色品牌賽事體系,提高自主賽事的質量與影響力,結合江蘇的城市資源、民族文化、地理環境打造特色品牌賽事,對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宿遷生態四項賽等優質賽事進行創新升級,以品牌賽事打造城市名片、拉動消費、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在全省范圍內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能夠推動競技水平提升、帶動群眾廣泛參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自有品牌賽事,拓展“一帶一路”“大運河”“長三角”等系列品牌賽事活動,構建“一城市多品牌,一縣區一特色”的體育特色品牌賽事體系。
五是打造專業體育人才隊伍。加強學校體育教育,提供多樣化的體育項目和活動,鼓勵學生和運動員積極參與,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熱愛。建立完善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包括選材、訓練和競技等環節,通過科學的訓練計劃和方法,提高運動員的體能、技術和心理素質,全面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強化教練隊伍建設,加大對教練員的培訓和能力提升的投入,提供系統的教練員培訓和進修機會,提高教練員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加大高層次體育人才引培力度,實施體育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依托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體育人才。完善人才流動機制,探索制定運動員、教練員等體育人才跨地區流動政策,鼓勵各類體育人才通過兼職服務、技術攻關、項目引進等多種方式實現柔性流動。面向社會加強體育人才信息系統建設,分級分類建立各類體育人才數據庫,用好體育人才數據庫,組建體育產業專家智庫,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4、結語
數智時代下,加快發展體育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利用好新質生產力這一利器,轉變發展方式,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激發體育產業內生動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新征程背景下,江蘇體育產業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價值導向,明確體育產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發展體育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向,實現體育產業的價值功能和使命任務,賦能體育強省和體育強國建設。
參考文獻:
[1]朱傳耿,王凱,車冰清等.新時代體育強省建設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2]陳少軍.努力建設新時代體育強省[J].唯實,2022(10).
[3]劉健.在助力體育強省建設中發揮獨特作用[J].唯實,2024(6).
基金項目:1.2022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青年專項(C/2022/01/58);2.2023年南京體育學院第二批“1+1”優秀學術團隊項目(XSTD202320);3.2023年度南京體育學院教改研究課題(JG202327)。
作者簡介:經煥娟(1980-),女,江蘇溧水人,碩士,經濟師,研究方向:體育管理;
通訊作者:吳文婷(1984-),女,江蘇常州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體育史、體育文化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