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村莊公共空間構建與共同體再造

2025-03-11 00:00:00金江峰劉一凡
決策與信息 2025年3期

[摘" " 要] 改革開放以來,村莊社會公共空間日漸萎縮,呈現碎片化趨勢。這一過程也是中國鄉村社會日益私性化,社會共識、社會規范和村莊共同體不斷解體的過程。公共空間萎縮和碎片化引發了村莊社會的價值危機、倫理危機和治理危機,使得重構鄉村社會公共空間,再造村莊共同體刻不容緩。通過對浙江省L鎮X村實地考察發現:1.村莊公共空間的建構既是對村莊社會碎片化公共空間的整合,以滿足村民間的交往需求,同時對彌合村莊階層分化、實現村莊文化再造提供了新思路;2.以村莊公共空間為依靠,以村莊社會活動/事件為動力,以建立村莊社會關聯為突破,成為再造村莊規范和秩序的有效途徑。因此,鄉村共同體的再造應該是國家、基層組織和村民三者互構的過程,其中國家作為公共物品和公務服務的提供者,以保障國家對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為主;基層組織(或基層政府)通過組織社會活動/社會事件打破農民間的交往壁壘,將分散的農民聯系起來,充分發揮其與基層組織的協調作用;而激活村民自組織能力則是建構鄉村社會共識、規范與權威的關鍵,是村莊共同體再造的核心。

[關鍵詞] 村莊公共空間治理;村莊共同體再造;公共服務供給;基層組織;鄉村振興;基層治理

[中圖分類號] G249.27;D4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5)03-0061-10

一、問題緣起與文獻回顧

改革開放后,農村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其一,村莊社會的原子化;其二,基層治理弱化。特別是農業稅費改革以后,基層組織不僅失去了村莊公共物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同時對村莊公共事務的管理也進一步弱化,鄉村社會的離散化更加嚴重,村莊共同體形聚而神散。在國家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指導下,政府自上而下的資源投入,致力于通過縮小城鄉差距,建設宜居農村社區,從而重構農民對村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尤其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之后,國家對農村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年均超過萬億元。國家資源輸入的效果和對村莊共同體再造的作用,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有學者提出“公共空間是村莊社區興衰的晴雨表”[1],因此,本文以村莊公共空間構建為切入點,探析國家資源輸入對村莊共同體再造的作用。

對村莊公共空間這一概念的理解源于不同學科和學者的研究目標和取向。建筑學認為,公共空間屬于一個三維的物質實體,承載著景象與容納的功能;傳播學定義的公共空間更多是指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平臺;地理學主要關注公共空間對生產、生活、交換等活動的演繹功能,也是一個實體概念。而政治學和社會學則側重于關注公共空間對社會生產、生活規范的形成、秩序的構建和價值的生產能力,是一個被賦予了政治、文化內涵的社會成員互動場所。從政治學與社會學這兩個關聯緊密的學科分析,不同學者對公共空間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德國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哈貝馬斯(J" rgen Habermas)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范式的公共領域——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在哈貝馬斯看來,公共領域是介于國家公共權力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中間地帶[2],是公民在各種自發的公共聚會和共同團體談話中逐漸形成的,其存在的基礎是公民興趣和目的的聯結,如為各種學術協會、宗教團體和私人社團提供活動空間的劇院、博物館、咖啡館等。在公共領域中,公民不像商人和專業人士那樣處理私人事務,也不必如同某個合法社會階層的成員那樣服從國家官僚機構的法律限制,每個個體可以對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有集會、結社和表達的自由。當公共團體較大時,公民之間的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來傳遞信息。今天,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就是公共領域的媒介[2]。盡管哈貝馬斯在概念表述中并沒有明確提到作為公共空間的“公共領域”,但是我們依然能意識到公共空間作為具象的公共領域在其理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哈貝馬斯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西方市民社會的根基,在現實的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二者形成互構。受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和市民社會理論的影響,中國學者多從國家——社會框架和鄉村社會關聯兩個角度分析農村公共空間對孕育鄉村社會權威、秩序與民主、公正的可能[3]。如王笛通過對成都的街頭、廣場、廟宇、橋頭和茶館等物質性公共空間的考察,揭示了這些看得到、摸得著的實體性公共空間如何轉變成社會和政治的空間[4]。受王笛關于成都茶館研究的影響,戴利朝從村莊社會變遷的角度分析茶館與基層社會整合之間的關系[5]。曹海林則從類型學上區分了正式公共空間與非正式公共空間,并指出村落公共空間在鄉村社會變遷中的演變趨勢折射出了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及其性質演變的機理和邏輯[6]。何蘭萍從轉型期中國社會大背景出發,分析了公共空間的重構在國家對農村社會控制與社會整合中的意義[7]。此外,王春光等人指出,村莊公共空間的內涵包括有社會組織、社會輿論和村莊精英,這三者構成了村莊的規范和權威,對村莊社會有著整合作用[8]。

總體而言,當前政治學和社會學對農村公共空間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交織在一起,其研究視角主要集中在農村公共空間如何促進村莊共同體的構建。雖然以往學者基本上都是從歷史變遷的角度考察農村公共空間的變化,提出了不同歷史時期農村公共空間對建構社會秩序與規范、整合社會資源的作用,但這類文章大多依循著國家政治、經濟制度轉型導致鄉村社會共同體瓦解的分析邏輯,從而提出了兩條看似關乎農村現實,實則人云亦云的村莊治理路徑:其一,外部建構性秩序在鄉村整合中已經失去作用,鄉村社會共同體的形成更多依靠村莊內部的自然秩序;其二,分散與分化的鄉村社會難以自我組織,國家行政權力的嵌入成為構建鄉村秩序的關鍵。然而,轉型期鄉村社會最大的現實是,國家通過資源輸入為農村提供了大量的公共物品,農民公園、文化禮堂和廣場等公共空間聚集了大批農民。盡管如此,農民的自組織動力仍然不強,需要發揮基層組織的領導能力。因此,村莊共同體構建的真正現實應該是國家、基層組織和農民三者互動的結果。國家承擔資源供給的角色,基層組織承擔組織領導的角色,而農民自組織則是構建共同體規范與秩序的關鍵。從歷史宏大敘事的角度,通過事件——過程的微觀視角,逐步揭示村莊公共空間構建與共同體再造的過程。

本文考察的自然村X村在合村并組之前是行政村,村組合并之后仍然是村委所在地。X村作為鎮上的典型村,承接著大量來自國家的資源。因此,文章以X村作為研究對象,能夠很好地透視國家資源輸入對村莊共同體再造的影響。

二、國家在場與多元公共空間構建

L鎮位于浙江省中北部,20世紀90年代在國家民營化浪潮下,鎮上辦起了一批印染工廠和鑄件鍛打企業,吸引了來自周邊農村的許多剩余勞動力。X村位于鎮郊,在鎮區的幾次擴張過程中,耕地幾乎全部被征用,村民多在鎮上工廠打工。X村是個多姓聚居村,有1700多人,分成10個村民小組。受市場化、工業化浪潮的沖擊,X村經濟分化較為嚴重,社會原子化發展趨勢明顯。整個村莊處于一種弱社會關聯狀態,村莊內部缺乏規范和價值生產能力,村民生活私性化趨勢加強,村莊公共空間成為村民表達交往需求的重要場所。

X村公共空間從性質上可以分為正式公共空間和非正式公共空間,其中正式公共空間多與國家制度性組織和村莊制度性活動有關,在X村有村委和專辦紅白喜事的“文化禮堂”;非正式公共空間則是村民可以自由進入和自由表達的場所,如由祠堂改建的老年人活動中心、農民公園、小賣部、麻將館、路口、溪邊以及老太太念佛場地和開放的手工作坊。從參與主體、聯系紐帶和參與規模上看,每一個公共空間都存在差異(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類型公共空間的參與主體不同,聯系紐帶不同,承載的社會事件也有差異,并且公共活動的規模也不一樣。村委作為村莊正式公共空間的代表,在村委辦公室搬到村中心小學樓上之后,村民代表會議和選舉等都在農民公園舉行,村委實則成為村干部的私人場所,很難再履行公共議事職能。承辦紅白喜事的文化禮堂雖然依舊發揮著文化價值再生產的作用,但是通過集體儀式間歇性地強化村民身份認同感,在儀式內容已經形式化的X村,文化禮堂對村莊規范的形成已然缺乏動力。加之如今紅白事的范圍一方面超出了宗族和血緣關系,另一方面在村莊社會又以血緣關系為界限,從而對村莊共同體再造的意義不大。村莊非正式公共空間多以趣緣和業緣聯系起來,公共空間參與的主體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且規模都不大。非正式公共空間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性別、年齡劃分比較明顯,婦女之間組成一個趣緣或業緣團體,男性之間也形成了只適合男性參與的小團體,且老人和年輕人在公共活動空間上劃分明確。在X村調研中發現,老人“麻將圈”主要聚集在祠堂的老年人活動中心,中、青年很少出入祠堂;中、青年多在村里小賣部打麻將,周圍“觀戰”的也都是同一年齡段的人。念佛場地和手工作坊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私”的性質,是老太太聚會的地方,村口和溪邊偶爾會出現兩三個婦女站在一起聊天的場景。總體來看,X村公共空間以趣緣、業緣和地緣關系構成了一個個“麻將圈”“手工圈”“信仰圈”和“熟人圈”,每個圈子都有明確的邊界和進入規則。村莊小團體主義的出現,使得原本已經分裂的公共空間進一步碎片化[9]。如何改變團體分立的村莊公共空間格局,重新喚起村民公共生活熱情,整合村莊治理資源,成為擺在國家和基層組織面前的難題。

2013年X村村干部通過鎮政府村建辦從縣里爭取到了“農民公園”建設項目,該項目是L鎮“一事一議”制度落實的典范。項目預算資金是55.4萬元,按照80%的比例,縣政府撥付44.3萬元工程款,其他資金由村“兩委”用于籌資籌勞。項目建設前后共花費60多萬元,超支的20多萬元都來自村民的自愿捐款和義務勞動。現在,“農民公園”不僅路面硬化率達到90%以上,同時還配備了兒童娛樂設施、老年人健身器材、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以及照明、音響設施等。每天晚上去公園散步、健身、運動的村民達數百人,可以在農民公園的廣場上看到跳廣場舞的中老年婦女(甚至有男人),打籃球的中青年男人,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婦女、兒童,圍在一起說“天話”的村民,還有一個七八人規模的小型吹打班子,賽場邊圍觀的村民不時發出叫好聲,很是熱鬧。40來歲的何某全說:“以前夫妻倆下班回家吃完飯要么看電視,要么去麻將館搓兩盤。農民公園建好后,陪著小孩來玩,老婆喜歡上了跳廣場舞,自己和大家在一起打球,感覺有趣多了。當年打麻將的時候,有錢人和有錢人一起打,沒錢的和沒錢的一起打,感覺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大。現在打球只要技術好,跟誰都可以在一起玩。”喜好打乒乓球的王某麗說:“玩還分什么老人小孩,只要不是太笨都可以一起玩,有些老太太比我們年輕人還精哩!”

農民公園作為村莊公共空間,建成之后對村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從每天晚上聚集在公園村民的數量、年齡和身份可以看出,農民公園這一現代意義的村莊公共空間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村民。那么,農民公園作為X村最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間,它對村莊共同體的再造有什么意義呢?

三、村莊公共空間建構與社會生活再造

農民公園是國家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農村的惠民工程,展現了國家對農村地區的人本主義關懷。同時,也給鄉村社會內部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一)對村莊社會碎片化公共空間的整合

受地緣、業緣與趣緣因素的影響,X村形成了一個個路口/溪邊的熟人圈、手工圈和麻將圈,甚至還有在同一個工廠工作的工友圈和有著共同信仰價值的信仰圈。這些村莊團體規模小的只有2~3個人,大的也不超過10人。每個小團體內部有自己的規則與秩序,外人很難進入。如一個老太太要想進到手工圈,必須在里面有熟人、有朋友,在熟人、朋友的介紹下,再通過其他老太太的考核同意,才能正式參與組織。信仰圈的要求更高,X村有三個由老太太組成的信仰圈,每一個信仰圈有8~10人,圈外的人要想參與她們的組織,不僅要有熟人介紹,而且要經過領頭老太太和其他人對其表現進行審查,并要考察其是否是真的信仰。再如中、青年人的麻將圈,分為婦女麻將圈和男人麻將圈,麻將圈內部的人必須經濟相當,而且在長期的互動中建立起了信任,其他人想進入不僅要過經濟關,還要過信任關。

復雜的小團體將村莊原本分散的公共空間進一步細碎化,村民生活在彼此的小家庭和小團體中,只關心自己家庭利益和團體利益,對村莊共同體則缺乏認同感與歸屬感。村莊公共空間從原本可以自由進入的“公”,變成了越來越具有競爭性的“私”。這不僅對村莊社會穩定構成威脅,而且給基層治理帶來阻礙。農民公園的修建為有交往需求的村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公共空間,原本受到小團體主義禁錮的村民可以借此機會突破自己的小圈子,改變以往局促的公共生活狀態,獲得新的交往機會。

(二)滿足村民交往需求

調研中,村民告訴筆者,改革開放之后X村的社會交往活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大集體時代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說“天話”時期,那時候每天到了晚上,大家吃完晚飯就喜歡聚在小組曬場上、大樹下聊天。老人是聊天的重心,經常講那些年輕人想都難以想到的村莊歷史和國家大事,所有人圍在一起聽老人說“天話”,感覺日子過得很充實。那時候在一起說閑話的婦女不會被別人看成多嘴多舌,反而是那些不參與進來的婦女,會讓村里人感覺不好接觸。婦女在一起說得最多的閑話還是誰家鬧矛盾、哪家兒子、媳婦不孝順等,都是說別人家的事情。大家說完就忘了,沒有人會計較。90年代之后,村里興起了打麻將的風氣,哪個人家里有麻將,就成了大家聚會、聊天的公共場所。麻將打得小,1毛錢一炮,輸贏不大,都是為了在一起打發時間。后來麻將打得越來越大了,矛盾也越來越多,正好村里各家各戶都買了電視機,麻將就打得少了,有時間都窩在家里看電視。電視普及之后,看到電視里別人的生活,每個人的私心都重了,只管把自己家里搞好,沒人關心村里的事情。近些年,各家各戶都有了網,又有手機,有時間都在家里上網、玩手機。在網上打牌比現實中打牌輕松多了,大家玩不到一起可以罵人,罵完換一桌重新玩,很自由。雖然網絡上有很多精彩的東西,但是上網、玩手機久了,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讓人感覺很枯燥。現在總是想著原來大家在一起說“天話”的日子!

這可以說是揭示了30多年來X村村民社會生活變遷的軌跡,從作為博彩業的麻將進入,到技術的侵蝕,村民面對面交往的頻率在急劇降低,村莊社會公共生活式微。但是,村莊社會面對面的生活空間又刺激著村民的交往需求,在現代技術對村民形成社交疲乏時,農民公園作為一個可以自由進出的公共空間,其包容性與多樣化滿足了村民對閑暇時間的消遣需求。每天晚上都有數百村民聚集在農民公園運動、跳舞、聊天或閑逛,農民公園成為村民打發閑暇時間的即時性交往平臺。

(三)對村莊階層分化的彌合

區隔是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針對文化趣味的階層差異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如果用這個概念來解釋經濟分化造成的鄉村社會階層分化似乎過于嚴重。但是,在現實的村莊社會生活中,由經濟分化和競爭帶來的社會階層分化與對立越來越明顯。經濟分化造成的一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社會交往的圈層化,老板和包工頭逐漸將普通村民排斥在自己的社交圈、婚姻圈和人情圈之外。村莊出現所謂的有錢人圈子、沒錢人圈子和窮人圈子,各個圈子之間互不來往,甚至相互對立,形成了社會交往的區隔。X村在經濟上分成了三個層級,第一等級是老板和包工頭組成的富人階層,占村莊家庭的10%。他們的社交圈基本在村外,有錢人在村莊形成的麻將圈,普通村民是沒有實力,也沒有資格參與的。第二等級是中間階層,占村莊家庭的60%。村莊中間階層有著向上走的動力,但由于社會資本的匱乏,始終難以躋身富人階層。只能在本階層內部依靠業緣、地緣和趣緣等建構成交往互動的小團體。第三等級是經濟處于弱勢地位的下層,占村莊家庭總數的30%。經濟弱勢群體在村莊社會生活中往往受到富人和中間階層的排斥,成為村莊的邊緣人。正因如此,經濟弱勢群體容易形成一個個信仰圈。在對X村的訪談中,有一位40多歲男性村民,他是村里民間信仰的精英,熱衷于各種宗教活動,但村民們都稱他“懶漢”,有人甚至嘲笑他連自己都養不活。

經濟條件的好壞成為橫亙在村莊各階層交往中的一道無形屏障,“人以群分”是村莊社會交往的現實。農民公園建成后,其所具有的公共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各個層級的村民都可以自由進出,并且不同層級的農民可以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而交往。農民公園打破了各層級之間的交往壁壘,為村民的交往提供了一個開放、平等、包容的公共空間。正如村民何某全說:“我們這些打工的原來哪有機會和他們當老板的打交道,別人開著小車在路上跑,我們騎個摩托車風吹雨淋的,他們老板瞧不起!現在,我們晚上還經常一起打(籃)球,關系變好了,鎮上看到了都會打招呼!”50歲的陳某是村里廣場舞的領隊,在農民公園建成之前,閑下來時她就在家里看電視,家里負擔重也不好意思出去玩。現在,她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去農民公園和其他人一起跳廣場舞,還帶了兩個徒弟,而且都是村里數一數二的老板娘。農民公園作為村莊活動的公共空間,承載著許多現代都市生活的元素,如廣場舞、運動場和健身場,沖擊了以往村莊社會以地緣、血緣和業緣等為基礎的交往圈,趣緣成為滿足村民交往需求的重要因素。

(四)村莊文化再造

鄉村社會關系的私性化與社會交往的去倫理化是轉型期鄉村社會變遷的重要結果之一,村民生活公共性的缺失成為村莊公共文化式微的重要原因,其本質是鄉村文化的“公共性消解”[10]與“內生性”不足[11]。再造鄉村公共文化成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學術界普遍認為鄉村公共文化再造的首要任務就是鄉村公共空間的建構,使之成為創新性發展先進文化、提高鄉村發展能力、培養新式農民的孵化器和鄉村精神成長的搖籃[12]。那么,從現階段國家資源輸入的效果和成就看,鄉村公共空間建設在村莊公共文化再造中的作用如何?如果從國家大背景和村莊變遷的事實著眼,稅費改革之后國家資源輸入在鄉村社會建設中收獲的成效并不是很大,甚至出現資源的浪費。但是,從單個村莊,或是單個項目的微觀視角分析,國家對村莊公共物品的投放在重構村莊公共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農民公園建設完工之后,不僅村莊閑話空間被激活了,村民通過聽“天話”而對村莊的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村民在農民公園辦起了民樂“吹打班”并搭起了戲臺。民樂吹打班由七八個60歲以上的老人組成,他們每天晚上都會在農民公園“集訓”,嗩吶、笛子、二胡和薩克斯等中西方樂器一應俱全,吸引了不少村莊男女老少。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作為當地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即道教真武大帝的誕辰),村民都會在農民公園搭起戲臺,唱三天三夜的戲。而且在這一天,村民會舉行游神儀式,即在農民公園舉行舞龍、舞獅活動,吸引全村人的關注。應該說農民公園的建設不僅為村莊傳統文化的再生與傳播提供了一個優越的公共空間,而且為村莊文化的傳承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然而,村莊公共空間對社會公共生活的恢復并不等于村莊共同體的再造,農民公園只是在形式上提供了一個可以包容各個層級和群體交往的空間,而參與交往的村民猶如一只只在森林中尋找伙伴卻又怕被傷害的小鳥,他們在與伙伴交往時必須處處小心,不敢越雷池半步。就像村民陳某所說:“大家在一起跳舞,隨進隨出也沒人管,我跳了這么久,都不知道自己后面站了哪些人!中間休息的時候大家也都很少聊天,就算是聊也都只說說那些不痛不癢的話,像夸哪個今天衣服好看,說誰換了個新發型,或是索性就聊娛樂新聞,沒有人會說別人的閑話。只有傻子才會去說別人閑話!”在多數村民看來,農民公園只是為大家打發閑暇時間提供了一個公共空間,在這里不僅可以消解自己被壓抑的交往需求,還可以通過運動達到娛樂身心的目的,自己可以隨進隨出,不受約束。因為村莊社會規范和制度的缺失,村民在公共生活中以不去觸及他人的“私”和村莊的“公”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因此,這種公共生活只是形式上的關聯,村民在公共空間的交往活動并不能讓彼此間建立信任、達成共識,形成對交往行為的預期,因而也就不存在對村莊公共規范和秩序的構建、對村莊共同體的再造。正如有學者所說,“在共同體里,盡管有種種的分離,仍然保持著結合;在社會里,盡管有種種的結合,仍然保持著分離”[13]。按照滕尼斯(Ferdinand T" nnies)對共同體(或社區)的解釋,共同體與社會不同,它是以歷史、傳統、信仰和倫理團結為紐帶自然形成的,整體本位的、彼此忠誠、相互信任和守望相助的人際關系[14]。由此不難看出,村莊共同體的形成總體而言是村民的自組織行為,在缺乏規范和秩序的村莊,分散的村民既沒有自我組織的勇氣,也沒有組織的動力。因此,村莊公共空間對村莊共同體的再造本質上是被動的,且受制于村莊治理資源與村民的自組織動力。怎樣激發基層組織的治理能力,調動村民的自組織積極性,成為村莊共同體再造的關鍵。

四、多元整合與村莊共同體再造

在村莊社會分散、經濟分化的轉型期,挽救日漸式微的村莊共同體是國家“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公共物品均等化政策的題中之義。但是,國家對村莊的資源輸入與政策輸入效果并不明顯,村莊共同體的消解趨勢依然難以逆轉。究其根源在于國家資源輸入和政策落實過程中基層組織和村民的缺位,基層組織完全成為國家在鄉村社會的“腿”,缺乏基層自治的能力,進而出現政策消解治理的現象。同時,基層自治中作為治理主體的農民缺位,是造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再生產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筆者從X村農民公園這一村莊公共空間的現實狀況出發,提出一個村莊共同體再造的框架:即國家承擔公共物品提供的職能;基層組織(或基層政府)承擔公共活動和公共事件的組織職能;村民在基層政府或基層組織的領導下培養自我組織能力,并且最終承擔起自組織的責任。國家、基層組織、農民在村莊共同體再造中形成互構的、三位一體的結構。

(一)保障國家對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

稅費改革之后,國家自下而上提取資源的壓力型體制得到改變,基層組織不再承擔替國家收取稅費的責任:一方面農民與國家關系得到緩和,農民對國家的認同空前提高;另一方面基層組織不再向農民收取各種稅費和提留、統籌,也緩和了基層干群關系。可是,由稅費改革帶來的政策福利很快就被村莊治理的現實困境所消解。其中,后稅費時代鄉村治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供應能力不足。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體制,使得基層組織有能力組織起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村莊生產、生活設施建設。改革開放后,基層組織通過向農民收取“三提五統”等費用,也能夠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和農民生活需要。稅費改革之后,基層組織失去組織農業生產、進行農村公共物品投放的資金來源,有的村莊甚至出現組織運轉困難的現象,基層治理面臨著諸多問題。

為緩解基層治理壓力,國家通過自上而下地向村莊輸入資源,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當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其一,國家財政型供給,即由各級各類國家相關部門向農村劃撥各種專項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其二,村社自助型供給,即“一事一議”制度與國家“民辦公助”“以獎代補”政策相結合。無論國家財政型供給還是村社自助型供給,鄉村建設資金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國家項目資金[15]。

(二)發揮基層政府和基層組織的協調作用

國家項目制資源供給緩解了基層組織治理壓力,但財權的上收同時打擊了基層組織治理的積極性,基層組織“懸浮”化嚴重。加之在國家自上而下的維穩壓力下,穩定成為各級政府對下考核的重要指標,“不出事”成為下級政府對基層組織的基本要求[16]。在這樣的情況下,基層組織普遍出現“無為而治”的怠政行為。國家政策消解治理成為鄉村治理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怎樣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政策的實施效果雖然尚未真正破題,但通過L鎮的實踐,似乎可以從中找尋到辦法。

2014年10月,L鎮在全鎮范圍內組織了兩場文化大賽,一場是“村民廣場舞大賽”,一場是“村民籃球賽”。比賽以行政村為單位,每項比賽每個行政村最多只能組織一支隊伍參賽。比賽通知下發到X村之后,村“兩委”開會決定各組織一支隊伍參賽。因為村支書何某均的妻子經常在農民公園跳廣場舞,所以廣場舞大賽就由她負責聯系;籃球賽對體力和技術有一定的要求,臨時抱佛腳肯定來不及。于是村里把任務交給了經常在農民公園打籃球的何某全,由他組織隊伍參賽。經過村委和相關負責人的積極奔走,村里組織起了一支由8名婦女組成的廣場舞大賽隊伍和一支由9個人組成的籃球隊。廣場舞隊伍組織起來后,每天晚上大家下班都到農民公園集合,從選舞、選歌到隊伍調整,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磨合,8個人之間越來越熟悉,成了親密的朋友,并戰勝鎮上所有參賽隊伍拿了第一名。一名參賽的婦女告訴筆者,“雖然比賽拿到了好名次,為村里爭光很值得高興,但是真正值得高興的是通過比賽大家都成了好朋友。平時有時間會邀著一起去逛街,聚在一起聊天,就連家里辦事情也會互相邀請,相互送人情。現在村里跳廣場舞的人有時候可以達到四五十個,大家關系越來越好”。參與籃球賽的何某全說:“籃球賽不僅是自己喜歡,同時也可以為村里爭光;而且幾場籃球賽下來,大家都混熟了,就感覺是兄弟一樣!”

從依托于農民公園這一公共空間的“廣場舞大賽”和“村民籃球賽”的運作來看,其對資金的要求其實并不高,甚至是零成本的投入。然而,從其實施效果來看,籃球賽和廣場舞大賽不僅很好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而且將原本松散的個體很好地凝聚在一起,彼此間建立起了信任,達成了共識,觸動了村民繼續交往的熱情,甚至激活了村莊小范圍內的人際交往,這對構建村莊社會關聯和社會規范,促使村莊共同體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可以看出,在比賽全程中,基層組織發揮著協調作用。而正是基層組織的協調,將原本在公共空間交往中謹小慎微、有社交顧慮的村民有效地組織起來,成功地打破了彼此之間長期存在的缺乏信任、行為預期與規范而相互建構的交往屏障。

(三)激活村民自組織能力

國家自上而下的資源輸入,以及基層政府、基層組織積極組織社會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然而,建立在歷史、信仰、傳統、風俗和信任基礎上的村莊共同體一旦分裂,就很難再次整合,這與農業社區的封閉性有著天然的關聯。農民在打破彼此長期建立的信任與共識之后,進入了一個人人自危、充斥著理性的社會公共空間。在這一公共空間內,每個人對他人都懷抱著警惕,他們像身上長滿倒刺的刺猬,彼此稍微接近就會相互傷害。因此,如何消除他們的防范意識,在彼此間建立起關聯,成為村莊共同體構建的首要任務。基層組織作為村莊社會獨立的管理機構,通過組織社會活動在村民之間建立起了關聯,并依托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間消除了村民的顧慮,激發了他們的交往勇氣。村民通過參與公共活動相互之間建立了信任、達成了共識,并建構起了公共規范。對彼此行為有了預期的村民,有了自我組織的動力與積極性,并且進一步擴大了交往的范圍和活動的空間,信任機制和共識在整個村莊內部擴展開來,由點到面,由一個小團體到一個大團體,最終,通過農村的自組織,村莊共同體得以再造。

綜上,國家、基層組織和農民在建構村莊公共空間和再造鄉村共同體的過程是互構的,是一個由外而內,由點到面的動態過程。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村莊共識、規范和權威也在不斷地被重新建構。

五、結語

公共空間對村莊共同體的再造似乎是一個獨立的命題,或許也是一個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學術界對此頗為關注,實踐派也在積極行動。從理論的角度出發,許多學者認為鄉村共同體的再造應當發揮農村社會的自組織力量[17],或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社組織;實踐派則多從國家政治實踐的角度出發,認為國家應當加大農村公共物品的投放力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服務將分散的農民重新聯系起來。然而,鄉村社會現實往往是一個交織著諸多問題的大熔爐,單純依靠國家資源輸入或許能夠滿足農民生產和生活需求,卻無法逆轉村莊共同體的碎片化趨勢;發揮農民的自組織能力對村莊共同體的再造確實具有著顯著的成效,然而,面對村莊社會分散、經濟分化,村民之間缺乏共識和信任、村莊規范缺失等問題,如何打破鄉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是一個除了基層組織之外,國家政權和個體村民都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發現,鄉村共同體的再造應該是國家、基層組織和村民三者互構的過程。其中國家作為公共物品和公務服務的提供者,基層組織(或基層政府)通過組織社會活動或社會事件來打破農民的交往壁壘,將分散的農民聯系起來。而農民的自組織行為則是建構鄉村社會共識、規范與權威的關鍵,是村莊共同體再造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怎樣提高國家項目資源輸入的瞄準率和效率,提升基層組織的治理能力,進一步調動農民的自組織積極性,都是關乎村莊共同體再造的重要議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玲.鄉村公共空間與基層社區整合——以川北自然村落H村為例[J].理論與改革,2007,(1).

[2]"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3]" 董磊明.村莊公共空間的萎縮與拓展[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5).

[4]" 王笛.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M].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戴利朝.茶館觀察:農村公共空間的復興與基層社會整合[J].社會,2005,(5).

[6]" 曹海林.鄉村社會變遷中的村落公共空間——以蘇北窯村為例考察村莊秩序重構的一項經驗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5,(6).

[7]" 何蘭萍.從公共空間看農村社會控制的弱化[J].理論與現代化,2008,(2).

[8]" 王春光,孫兆霞,羅布龍,等.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和文化網絡——對貴州省安順市J村農村公共空間的社會學研究[J].浙江學刊,2004,(1).

[9]" 林輝煌.變遷社會中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基于浙江J村的調查[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0,(6).

[10]" 吳理財.鄉村文化“公共性消解”加劇[J].人民論壇,2012,(10).

[11]" 賀芒,李心雨.外生賦能與內生激活:新內生發展視角下鄉村文化治理機制研究[J].決策與信息,2023,(10).

[12]" 馬永強.重建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與實現途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1,(3).

[13]" 項繼權.中國農村社區及共同體的轉型與重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

[14]"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5]" 羅興佐.農村公共物品供給:模式與效率[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3.

[16]" 賀雪峰,劉岳.基層治理中的“不出事邏輯”[J].學術研究,2010,(6).

[17]" [美]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M].龔小夏,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汪智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9999在线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女人一级毛片|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久久动漫精品|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a亚洲天堂|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99re精彩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xx在线观看|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综合网天天| 无码人中文字幕|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高清不卡毛片| 99久久精彩视频|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精选自拍|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国产精品999在线| 色网站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秋霞国产在线|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v天堂中文在线|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