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當扎根于學生的真實生活,強化內容的針對性與現實性,聚焦問題導向,通過提升學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進而全面增強其綜合素養。本文致力于探討如何基于生活體驗,為小學生創設生動且適宜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情境。期望通過分析當下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為一線教師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創設生活情境的意義
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學科教學中常見如下問題。一是小學生原本更依賴具象思維,但課堂教學常與學生的真實生活脫節,他們難以通過抽象的書本知識深刻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內涵。二是現行教學多采用“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往往側重于單向傳授,缺乏互動和實踐,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使他們真正掌握課程的核心理念,削弱了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擴展。三是課程內容碎片化,不利于學生構建相對系統的知識體系,影響他們整體認知和跨學科整合、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的能力。四是評估方式較為單一,大多僅依賴考試和紙面測評,側重考查記憶而非實踐能力、道德品質,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在情境和實踐活動中的進步。
基于學生生活體驗,創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習情境有著諸多現實意義。首先,這種教育方式能夠使道德與法治的概念從抽象變為具體,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便于他們在真實情境中理解學科知識,認識到這些規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次,情境化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這種情感上的認同往往比單純的知識學習更有影響力。此外,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知識的實際作用。最后,情境化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能夠運用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通過創設融合不同學科知識和方法的情境,教師能夠推動學生在多學科領域內的思維發展,助益其全面發展。
基于生活體驗的情境創設策略
首先,情境化教學設計,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回歸生活本源。情境化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師應創造真實、貼近生活的案例,將課程內容自然融入學生的認知體系;避免片面強調抽象的法律條文,而是通過生動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復雜概念。如在教授“誠信”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在家庭、學校或社區中遇到的真實故事,通過這些實例,他們能更直觀地理解誠實守信的價值。
其次,實施跨學科融合教學,打破學科壁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此策略能助力學生構建多領域關聯的知識網,增強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融合其他學科知識方法,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更深入地理解問題。這不僅能引起他們認知、情感、行動上的共鳴,使他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還能使他們從知道“是什么”向學會“如何做”邁進。
最后,開展互動式學習活動與情境模擬實踐活動,全方位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互動式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在討論、合作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情境模擬與實踐活動將學生置于具有實際意義的社會場景中,讓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道德與法治原則的認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錘煉自己的能力,具備良好的道德判斷力和法律意識,并能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實際行動,實現“知行合一”的目標。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這一系列教學策略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責任感、法治意識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會公民。由此,學生不僅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日常生活,還能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