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背景下,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顯著。網絡輿情因其特性,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是雙向的,既可以弘揚主旋律,端正價值選擇,又可以模糊價值認知,歪曲道德選擇。因此,如何積極引導,使之發揮正向育人功效,是當前亟待研究的重要任務。本文分析了網絡輿情的新樣態、新特點,探究了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的新意涵與新挑戰,厘清了網絡輿情與大學生價值觀的關系,為有效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輿情;價值觀;價值取向
一、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輿情的新樣態與新特點
(一)新樣態
網絡輿情以網絡為媒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1]網絡輿情在潛伏、發端、形成、消退等各階段聚集了人們各種價值觀的交互與碰撞。人們通常在網絡的 “角落”中通過評論、轉發等方式表達對某一事件的觀點和看法。這些信息源在此基礎上又通過快速傳播、再 “加工”的裂變過程,最終形成 “熱點”。
(二)新特點
1.即時化與交互性
在新媒體環境中,網絡輿情的傳播具有即時化的特點,信息可以跨越時間和地理的傳播局限,瞬間傳播至網絡的各個 “角落”。同時,網絡輿情傳播還具有交互性的特征,用戶不僅可以作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這種自主性使得網絡輿情更加多元和開放。在信息雙向傳播的過程中,不同的觀點可以在網絡上發生交流和碰撞,對社會 “熱點”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理解。
2.多樣化和碎片化
網絡輿情的傳播受到文化圈層化和信息碎片化的影響。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網絡用戶選擇性接觸信息的方式,使他們更容易接觸到與自己興趣愛好、價值觀和社交圈子相契合的信息,容易導致他們對某些事件的理解和判斷出現偏差。與此同時,網絡信息的碎片化使信息傳播更加迅速,熱點事件往往先在網絡上以片段化的形式被曝光,隨后迅速發酵,形成強大的輿論聲浪。網絡信息的碎片化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和誤導性。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與挑戰
(一)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的新意涵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群體價值觀的形成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在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群體更加關注個性與自我表達,更加珍視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差異,同時,他們也需要具備更強的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以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
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的趨勢。當前,大學生開始接受并認同多種生活方式,形成了更為豐富和多元的價值取向。這種多元化不僅體現在對社會現象的不同看法上,也體現在對個人發展、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多樣化選擇上。同時,大學生個體更加注重個性化表達和對價值目標的追求。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微博、視頻平臺等渠道,積極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性化發展,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成功模式,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的新挑戰
新媒體革新了 “傳播者”與 “受眾”的二元單向傳播模式,互聯網平臺將麥克風重新遞交到每一位個體手中,傳播主體的泛化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體觀點的表達實現了空前的自由,人們可以自由地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等多模態媒介分享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在此背景下,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與話語體系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沖擊,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和話語模式的更迭。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正是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青年大學生群體。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
1.新媒體 “去中心化”的信息傳播模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變得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這種 “去中心化”的傳播模式影響了傳統媒體的 “領航力”,為有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來了新的挑戰。
2.網絡空間的多元價值觀和輿情的快速變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和認知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在各種觀點和思潮的交織碰撞中,大學生容易陷入價值觀的迷茫和困惑中,難以形成穩定的價值判斷標準。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 “糟粕”和文化 “泥沙”不斷沖擊著他們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認知,不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
三、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一)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輿情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1.拓寬價值認知邊界
網絡信息的廣泛性使得大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和觀點,從而拓寬了他們的價值認知邊界,豐富了價值觀選擇的渠道和視野。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網絡信息,了解社會動態,認識到不同領域、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域的思想,樹立多元、開放、包容的價值觀念,激發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進而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和選擇。[2]
2.提升輿情甄別能力
在網絡輿情傳播中,不同的觀點和聲音相互碰撞,需要大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理性思辨的能力。有效的正向引導,可以幫助大學生求證分析、還原輿情事件本質,從而促進思辨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的提升。在面對網絡上各種復雜多變的信息時,大學生需要辨別真偽,理性分析,避免盲目跟風或被錯誤信息誤導。
3.建立積極互動關系
大學生通過主動對網絡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能夠實現獨立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的 “同頻共振”,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在網絡平臺上積極參與討論和表達,大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還有助于增強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責任感。這種參與感和認同感能夠促使他們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在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之間建立起積極的互動關系。
(二)新媒體背景下網絡輿情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
1.理想信念的偏差
網絡輿情呈現出多元性、復雜性和動態性的特點,這使得其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作出一些錯誤引導。網絡上迅速傳播的虛假信息和未經證實的消息,往往會對大學生產生誤導,使他們形成錯誤的觀點或做出不恰當的行為。此外,網絡輿情中充斥著大量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信息,這些信息容易導致大學生過分追求個人利益,忽視社會責任和集體利益,從而形成理想信念的偏差。
2.網絡行為的失范
新媒體環境的虛擬性和隱匿性,使得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缺乏道德約束。在這種環境下,一些大學生可能會在網絡上發表不當言論。網絡欺凌、虛假信息傳播、網絡暴力行為等現象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時有發生,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學生在匿名的情況下,更容易做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從而對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產生負面影響。
3.價值取向的極端
輿論形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同 “溫層”的過程,人們往往認為人多即是正確的,因此,輿論的觀點往往盲從而單一。大學生為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往往會迎合群體意見以求獲得接納。長期處于群體極化狀態下的大學生,可能會逐漸形成極端的價值取向。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對不同意見缺乏包容和理解,容易形成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不利于形成全面、客觀、理性的價值觀。
四、優化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積極影響的應對策略
(一)構建網絡輿情長效處置機制,聚焦正向賦能
1.分級施策,構建網絡輿情識別和監測機制
高校網絡輿情識別和監測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建立健全一項完備的網絡輿情識別和監測機制,可以做到早預判、早防范。即使出現突發網絡輿情,也可以及時把握網絡輿情的發展方向,早控制、早教育、早引導。在此方面,高校應整合并優化資源,加強網絡輿情監測體系的構建,建立 “網格—宿舍—班級—系部—二級學院—學校”六級聯動機制,分級施策,打通學生與老師的溝通渠道,幫助學生樹立主體觀念,主動參與、主動識別、主動監測。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收集輿情信息,加強常態化跟蹤,關注發展方向,進行篩選分級。一事一策,引導學生看清事中因、事中人,從而積極看待網絡輿情。
2.上下聯動,完善網絡輿情處置和引導機制
網絡輿情處置是否得當,事關高校的形象和校園的穩定,更事關學生價值觀的發展方向。高校應充分認識到網絡輿情的重要性,建立高度的危機意識,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輿情處理。成立網絡輿情領導小組,分析網絡輿情發展規律,研判公眾關注度和網絡輿情擴散范圍,搶占網絡輿情高地,轉變網絡輿情處理方式,以平等、真誠、尊重的態度為大學生答疑解惑,提高集體的公信力,引導大學生相信真相、相信集體,樹立積極的社會價值觀。[3]
(二)做好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夯實主導力量
1.構建多元化的隊伍結構
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輔導員、團學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是網絡輿情引導團隊的主要力量,他們輿情敏感性高,熟悉網絡語言特點,能夠圍繞網絡輿情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同時,他們政治上可靠,知識儲備豐富,課程中的師生交流和對話,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形式。網絡思政的廣度實現了對大學生的群體化教育,深化了育人效果。
2.加強隊伍的專業培訓
專業性和高效性是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學習提高的重要方向,加強專業培訓和交流是提高團隊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應依托網絡思政育人工作室等形式,整合校內外資源,定期組織交流培訓,鼓勵團隊成員參加專業的研討會,進行網絡輿情案例分析和交流,開拓視野,總結經驗,切實提高網絡輿情引導和處置能力。
3.充分發揮朋輩引領作用
朋輩影響在高校網絡輿情引導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應選拔和培養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成立朋輩引領工作室,發揮他們在同齡人中的榜樣作用,使他們成為網絡輿情正向處置中的 “領袖”,正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 “小喇叭”“廣播員”,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和感染其他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網絡行為和態度,促使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引導、自我成長的良性循環。[4]
(三)打造網絡育人高質量新陣地,營造良好環境
高校應積極構建網絡宣傳陣地,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通過多渠道搭建網絡育人平臺,盡快抓住網絡輿情發展的主動權,以滿足學生實際需求與社會熱點相結合的主題育人活動。
1.構建多平臺傳播矩陣,形成網絡育人合力
高校應充分挖掘網絡媒體傳播優勢,切合青年學生的關注點,拓展學校的官微、抖音、微博等網絡宣傳平臺的育人功能,堅持平臺優勢互補,內外聯動,“上”“下”同聲,“點”“面”同頻,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網絡文化產品及周邊,聚攏千萬星火,匯成萬千力量,從而構建多平臺傳播矩陣,用網絡講好育人故事。堅持價值引領,扎實推進網絡育人。
2.以優質內容筑牢高地,推進文化品牌建設
優質的網絡文化內容是網絡育人平臺的靈魂和核心。應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形式,育人內容以影視、動漫、故事化推文等形式推出,吸引學生 “流量”,聚焦學生的關注點,遵循事件發展的客觀事實,將價值引領融入網絡內容,堅持內容有 “顏”、有 “料”、有趣,整合資源,打造精品網絡文化產品,讓網絡品牌貼近學生、走近學生、影響學生。[5]
(四)培育大學生的媒介素養認知,強化網絡思維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在面對各種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時所具備的一系列綜合能力。大學生媒介素養包含了認知和使用兩個能力層面,包括但不限于選擇合適的信息來源、理解信息的深層含義、甄別信息的真偽、質疑信息的可靠性、批判性地分析信息以及反思信息對自身的影響。
1.培養大學生熟練掌握媒介知識
改變觀念,要從認知和掌握開始。通過班會、主題講座、校園宣傳等途徑,培養大學生全面認識媒介產品形成的整個過程,包括信息獲取、采編、制作、發布等內容,了解全媒體環境下各領域媒體的差異化特點,通過正反面案例分析和討論,提高學生對虛假報道的甄別能力,引導學生對網絡輿情保持謹慎的認知態度,探究網絡輿情背后的真相和實際,從而端正和規范網絡行為。
2.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媒介
在當今信息化社會,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和生活工具。高校應加強多方協同,建立健全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媒介的教育體系,充分利用學校官微、網站、抖音等現有的網絡平臺,做好學生網絡媒介實踐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己也是網絡輿情的參與者和傳播者,應清晰認知網絡正向傳播力和負面傳播力。引導和規范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媒介,提升對網絡輿情的正確解讀能力,從事件發展的客觀規律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五、結束語
大學階段正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速發展的網絡世界,信息傳播的開放性和參與角色的虛擬性對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遇與挑戰并存。高校應掌握網絡輿情發展的主動權,善于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網絡輿情管理中遵循事實與規律,樹典型、守正氣,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塑造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
參考文獻:
[1] 蘇靖童.新媒體環境下供電企業輿情管理策略分析[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 孫旭.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
[3] 吳忠坤.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體系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08):46-47.
[4] 蘆娜.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2.
[5] 董子涵.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4.
基金項目: 1.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 “輔導員工作”專項課題 《媒體融合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研究成果 (編號:FDYGZ202309);
2.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 “教學質量提升”專項課題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研究》 研究成果 (編號:JK202407)。
作者簡介: 劉梅,女,漢族,江蘇沭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梓,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
李宇彤,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網絡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