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旨在系統回顧和分析關于社區博物館設計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首先對社區博物館的概念和演變發展進行了梳理,隨后總結了社區博物館設計內容與方法,最后展望了社區博物館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文章為社區博物館的設計與實施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目的在于促進社區博物館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服務于本地社區,成為促進社區內外文化交流和發展的中心。
關鍵詞:社區博物館;設計研究;居民參與;綜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4.027
0 引言
與傳統博物館不同,社區博物館是“新博物館學”運動的產物,社區博物館著力解決人與社區之間的問題,成為社區文化交流和身份構建的平臺。在當前的社會文化格局中,其作為連接過去與現在、本地與全球的橋梁,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和技術的進步,社區博物館的設計和功能也在不斷演化①。
我國的社區博物館相較國外起步較晚,通過分析可知,目前社區博物館設計方面主要還存在著以下問題:其一,社區博物館旨在為社區居民服務,但社區居民實際的設計參與度不高,很少讓他們參與設計過程,很難滿足其情感需求;其二,社區博物館設計的相關方法還沒有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本文將從國內外社區博物館的歷史演變、現狀評述、案例分析、設計研究內容等方面進行闡述,探討社區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以期為社區博物館的設計與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 社區博物館及其概念
1.1 社區博物館概念界定與演變過程
1.1.1 社區博物館的概念
社區博物館經常與生態博物館的概念相混淆,甚至在一些政府官方文件中,比如2011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關于促進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的通知》中,都將其統稱為“生態(社區)博物館”。然而,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和學者的持續討論,目前,生態博物館和社區博物館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已經變得非常明確。這兩種博物館類型雖然在目標和功能上存在交集,但各自的焦點和實施方式已經清晰區分②。呂建昌在《新博物館學運動的姊妹館—生態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辨析》一文中指出,生態博物館主要體現在對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整體的保護,而社區博物館主要體現在解決和關心當下社區的現實問題,很少涉及自然環境和自然遺產方面。社區博物館主要關注社區歷史和文化的保存及展示,強調社區的參與和教育功能,目標是增強社區成員的文化認同③。社區博物館在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區博物館是關于社區的博物館,包含社區內外,利用社區資源進行發展的博物館;狹義的社區博物館就是把一個社區或一個街區作為一個博物館,其大多集中在城市社區,也有一小部分在鄉村、少數民族區④。
1.1.2 社區博物館的歷史演變發展
社區博物館的實踐探索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彼時是美國社區劇變的時期,民權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許多城市的非裔社區面臨貧困、失業和缺乏教育等問題。1967年,史密森學會在華盛頓黑人社區建立了安納考斯提亞社區博物館(Anacostia Community Museum),其目標就是記錄和展示非裔社區的歷史、成就與文化,促進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⑤。
時隔僅僅四年,1971年,喬治·亨利·里維耶(Georges-Henri Rivière)和于博·德·瓦爾斯(Hugues de Varine)等博物館學家在法國的勃艮第地區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生態博物館—克雷厄斯生態博物館(écomusée du Creusot-Montceau)⑥。克雷厄斯生態博物館的成立標志著生態博物館這一概念的誕生,在最初創立階段,其宗旨是保存和展示當地的工業遺產和自然文化資源,與社區緊密合作,強調地方居民的積極參與,以及展示勃艮第地區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和文化變遷,并將整個地區視為一個開放的博物館,將自然環境、傳統活動和社區文化作為展示內容。此舉讓博物館不再局限于建筑內部的展覽,而成為整個地區的象征與傳承者。由此之后,克雷厄斯生態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在全球各地推廣,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并建立類似機構。
進入20世紀90年代,社區博物館的理念更進一步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推動本地文化認同與社區發展的一種方式⑦。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地,社區博物館不僅保護本地文化,還積極參與解決貧困、教育不公平等社會問題⑧。
21世紀,社區博物館發展迅速。社區博物館通過展示歷史建筑、社區發展歷程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生動地詮釋了社區文化的豐富內涵。例如,北京的史家胡同博物館,自2013年對外開放以來,成為北京首個專注于胡同文化的社區博物館。其主要收藏了大量20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的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用品,訪客可以通過胡同博物館的環境布局和豐富的展品,深入了解北京胡同的歷史文化和當地居民的生活點滴。
如今社區博物館努力通過在線展覽、虛擬博物館和數字檔案庫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以及吸引民眾參與進來。社區博物館積極策劃,致力于多樣化服務,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化保護,而是希望與社會發展、藝術創新和經濟振興等方面結合。相比傳統博物館,其數量不多。其中的“急先鋒”以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館為代表,它是建立在恭王府遺址基礎上,以王府歷史文化為研究、展示、傳播核心的綜合型社區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館雖然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但其在定位上將其與周邊的民居環境考慮進去,是什剎海大社區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目前通過建立起恭博數字社區,通過社會共享、共同研究、共同開發的數據庫,讓公眾參與到博物館建設當中,包括文物的研究、保護與修復,以及展覽策劃、產品開發、知識傳播等,實現與公眾的有益互動。
1.1.3 社區博物館的現狀評述
現今社區博物館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覆蓋了城市、鄉村等不同區域。同時社區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和創新,有的注重展示歷史文物,有的注重展示當地民俗風情,有的注重展示社區居民的生活記憶,在促進社區身份認同和社會包容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⑨。再者,社區博物館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完善,部分社區博物館已經建立了專業的管理團隊,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021年5月24日,九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特別提到了推動社區博物館以及相關的生態博物館和鄉情村史博物館等的建設。該指導意見的發布,標志著國家層面對社區博物館及其相關形式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意在通過博物館這一渠道更好地服務于社區發展,強化社區居民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自覺⑩。
然而,社區博物館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面臨著一些社會經濟的問題和專業化需求的挑戰。大部分社區博物館以非國有形式或者行業形式存在,其每年的參觀量較少。據國家文物局最新統計,江蘇省陸巷社區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次僅為0.914萬,湖北省武漢大余灣社區博物館每年接待參觀人次略多一些,也僅為7.7萬人次。究其原因:一方面,社區博物館通常缺乏資金和人力資源支持,很多社區博物館的建設和運營面臨困難;另一方面,社區博物館的定位和功能存在明顯的不足,有的社區博物館只是簡單地搭建了展覽空間,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特色。加之展覽項目數量有限、藏品資源稀缺,許多社區博物館的年度展覽內容單一,無法持續吸引觀眾。教育活動的開展頻率也較低,甚至有些社區博物館幾乎沒有相應的教育項目,導致其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不足k。為充分發揮社區博物館在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中的潛力,未來亟須加強政策支持,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規范,以提升其整體質量和公共服務能力。
1.2 社區博物館設計進展研究現狀
早期的社區博物館設計主要集中于建筑美學和展品安排,目的是保護和展示地方歷史文物。20世紀中葉,隨著社區參與意識的提升,研究開始關注博物館如何成為社區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研究著重于如何通過展覽設計增強社區成員的參與度和文化身份認同。進入21世紀以來,研究不僅關注于如何通過設計提升博物館的物理空間和展覽效果,還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創新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增強社區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影響力,以及以社區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強調通過與當地社區的緊密合作來實現博物館的功能定位。研究表明,這種社區參與導向的設計不僅可以提高博物館的使用率,還能增強社區成員的文化認同和社會凝聚力。比如Schreiber等人l的研究展示了如何通過共創設計來增強社區博物館的可持續性,通過集體的價值觀和假設,規劃彈性和分散的人員配置,促進了社區與博物館之間的長期合作和高質量的互動體驗。社區博物館設計中的人本主義設計方法逐漸受到重視,參觀者的需求和體驗被置于設計的核心位置。基于這一理念,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以人為本的設計評價方法,用以衡量和提升博物館的設計質量。Guo等人m通過收集和分析參觀者的反饋數據,不斷優化博物館的設計,科學地評估社區博物館的設計質量,提出了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設計評價系統,提升參觀者的體驗質量。
此外,數字技術的應用也為社區博物館的設計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社區博物館設計研究開始融入更多的技術元素,如數字化展覽和虛擬互動。研究者探索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提升訪客體驗,如通過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使展覽更加生動、教育性更強。博物館期望通過新技術的介入提供更為生動和個性化的展覽,吸引了更多年輕學生和技術愛好者的參與。
2 社區博物館設計研究內容與方法
2.1 社區博物館設計研究內容
社區博物館設計研究內容包括外觀的建筑設計、內部的環境設計及展陳設計等多個方面。在建筑設計中,需要探討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展示社區文化遺產,如何設計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風格,以吸引游客和社區居民n。建筑的外觀設計應該與周邊所在建筑物的融合。內部的環境設計,包含合理規劃展覽區、互動體驗區、教育區和服務設施的布局,確保動線流暢且功能分區明確。展陳設計則關注根據社區文化和歷史設計展覽主題,并通過實物、圖像、多媒體等形式展示相關內容,通過燈光、展品選擇等手段,展示社區歷史、風土人情,讓游客在參觀中獲得知識和啟發。
2.2 社區博物館設計方法
社區博物館在設計時,需要考慮到社區的文化背景、歷史傳承以及居民的需求和喜好,可以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2.2.1 堅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原則
在社區博物館的設計原則中,原真性要求展示內容必須真實、準確地反映社區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方式,避免過度美化或曲解;完整性則要求設計和展示應全面涵蓋社區的重要文化元素,確保社區博物館設計時在文化、歷史和社會記憶方面都得到妥善呈現。在實際操作中應注意:其一,展覽內容應基于翔實的歷史和文化資料,通過口述歷史、文獻研究和實地考察等方式,確保展示的社區故事、工藝品、照片和物件都能真實地反映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傳統。展品的選擇應代表社區的核心特征,讓參觀者真正了解和感受社區的獨特性。其二,在博物館運營和商業活動中保持平衡,避免過度商業化。商業化策略應服務于社區的實際需求,而非犧牲原真性來迎合旅游市場。應確保在盈利活動的設計中,優先尊重當地文化和傳統,防止文化商品化導致的扭曲和誤解。其三,在社區博物館設計時,應尊重社區原有的文化與社會結構。比如在建筑設計上可以保留當地傳統風格,并考慮重要的社區象征、歷史遺跡或公共空間,以保持博物館與社區的聯系。
2.2.2 協同設計方法
采取協同設計的方式,通過多種參與式方式,比如舉辦研討會、訪談和論壇等方式,收集當地居民關于社區博物館展覽策劃和內容形式的意見,積極傾聽社區居民的建議,確保能夠準確反映社區的文化與歷史,并將居民們的想法融入設計方案中。研究發現,社區參與能夠促進文化自信和社會凝聚力的形成,強化社區認同。通過社區博物館中的藏品展覽來構建居民的新舊集體記憶,包括博物館建立起的永久性展覽的關鍵敘事,以及定期更新的當代性展覽o。以上這些措施確保博物館能夠代表社區的聲音和文化,從而打造一個更加符合社區特點的博物館。
2.2.3 靈活和適應性設計方法
社區博物館空間設計時優先考慮多功能和靈活的空間布局,使展覽、教育和活動空間能夠隨需求改變,以滿足不同規模和類型的社區活動。可以從展陳設施入手,比如使用可移動的展板、模塊化的家具、可折疊的座椅等。根據不同展覽的需求進行空間布局調整,將社區博物館從常規的展覽快速轉換為科普教育講座、研討會或社區娛樂聚會的場所。由此,社區博物館進入可持續性的經營模式,多變的文化活動形式增加了社區博物館的日常利用率,更好地服務社區未來多樣化的需求。
3 社區博物館設計發展趨勢
社區博物館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應圍繞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并促進他們與展品之間的互動,這也是目前社區博物館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相信隨著社區博物館在城市和鄉村的普及,未來的社區博物館可以通過舉辦各種社區活動、開展社區教育項目等方式,與社區居民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促進社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社區博物館未來發展也面臨著一些關鍵挑戰。其中之一是如何平衡社區博物館的商業化與社會責任。隨著社區博物館的發展,可能會出現過度商業化的傾向,導致展示內容的質量下降,失去了對社區的服務功能。因此,未來社區博物館需要在商業化運營的同時,保持對社區的服務和責任感,確保展示內容的教育性也是設計者需要關注的要點之一。
4 結論
社區博物館在整個博物館體系中處于獨特的地位,與傳統博物館和專業博物館相比,其不專注于敘述歷史的宏大事件,而是為那些經常被忽視的地方文化和民間記憶提供一個展示和表達的平臺。這種類型的博物館更加貼近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博物館的功能不再僅僅局限于服務文化精英,而是真正地服務于更廣大的公眾。本文對社區博物館的設計進行綜述分析,希望這種分析能夠為未來社區博物館提供新的展示方式和設計方法,從而更好地滿足社區成員的需求和期待,推動社區博物館的發展。
注釋
①彼得·馮·門施,肖靈軒.博物館學:關于博物館的科學[J].博物館管理,2024(2):15-21.
②李曉斌.基于CiteSpace的國內生態博物館研究進展可視化分析[J].美術大觀,2021(3):143-147.
③呂建昌,嚴嘯.新博物館學運動的姊妹館:生態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辨析[J].東南文化,2013(1):6.
④曹磊,王苗.以社區博物館為概念之傳統街區保存與經營[J].中國園林,2012,28(9):4.
⑤黃永林,孫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的城市社區博物館研究[J].文化遺產,2017(4):8.
⑥胡小宇.法國生態博物館的創設緣由及影響[J].文化遺產,2024(4):120-128.
⑦胡富艷.榕江擺貝苗寨社區博物館設計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23.
⑧勞蘭·博尼拉-梅查夫,蔣鳴明.讓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博物館定義、前景和潛力委員會“博物館的未來”圓桌會議[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21,69(Z1):146-155.
⑨Crooke E.The “Active museum”:How concern with community transformed the museum[M].New York:John Wiley amp; Sons,Lnc,2015.
⑩丁浩.鄭州市社區博物館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3.
k鄭惠倫.博物館融入與服務社區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4.
lCallahan Schreiber,Robby Megan Goeke,Marjorie Bequette.Community‐informed design:Blending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museum design approaches for sustainable experience development[J].The Museum Journal,2024(2):441-457.
mGuo Sifan,Xuesen Zheng,Timothy Heath.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ommunity museums based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J].Sustainability,2022(17):10802.
n許浩生.新博物館學視角下中小型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的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oKelly,Meghan,Simone Taffe.When digital doesn’t work:experiences of co-designing an indigenous community museum[J].Multimodal Technologies and Interaction,202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