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點30分起床、7點20分抵達醫院。8點開始進行交接班工作,并帶隊查房。9點鐘,進手術室開始手術。中午在手術室外區域用餐,稍作休息后,繼續投入到手術中,直至晚上10點鐘才能勉強結束一天的工作。
這是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元院區肝膽胰外科科室副主任醫師封冰春節假期的工作寫照,也是無數堅守“醫”線的醫護工作者平凡又忙碌的一天。
“春節假期,醫院會迎來就診高峰。所以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很緊湊。”封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過去一周內,他們團隊已經完成了12臺手術,平均每天1至2臺手術,每臺手術時長基本在3至6小時。
對于醫護工作者而言,春節期間堅守崗位已是家常便飯。很多醫護人員不僅無法回家過年,有時還要加班加點,甚至需要24小時在崗,封冰亦是如此。
由于春節期間返鄉人員眾多,醫院接診的患者數量相較于平時更為集中且龐大。封冰向記者透露,春節期間,因油膩飲食和過度飲酒引發的胰腺炎病例較多。
此外,他們還需要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突發情況。封冰曾在除夕夜接診過一個7歲小男孩。由于遭遇車禍,男孩腹部受傷,肝臟破裂并伴有嚴重出血,生命岌岌可危。面對這一情況,他迅速組織團隊進行診斷,并即刻安排手術。手術最終取得了成功,小男孩也順利出院。
封冰所在的肝膽胰外科科室共有6名醫師,春節期間,根據既定安排,4名醫生被分配至一線崗位,負責處理患者的日常情況;而另外兩名主任醫師擔任二線崗位,專門應對突發事件,發揮緊急響應與保障的作用。
作為醫師,封冰深知自己肩負著首診負責制的重任,這意味著他要從患者初診一直負責到其康復出院。盡管他已經承擔了除夕到大年初三4天的值班任務,但面對需要特別關照的重癥患者,他還要每天巡視病房、細致檢查并記錄患者各項健康指標。
外科室里的年夜飯,也與平時沒什么不同。封冰告訴記者,通常由醫護工作者自備餐食或是由醫院食堂供應。為了確保隨時有人在崗,醫護工作者需要抽空輪流用餐。如果剛好遇到患者有緊急情況,他們可能無法按時吃上年夜飯。
張碩是肝膽胰外科科室一名“95后”醫生。2024年剛入職的他,今年除夕和大年初一都需要堅守崗位,這也成為他第一個在醫院度過的春節。
“春節本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但一些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他們也只能選擇在醫院里過節。患者不管什么時候都希望能夠隨時見到自己熟悉的主治醫生,得到及時的病情反饋。”張碩告訴記者,“盡管父母希望我能回家過春節,但他們同時也對我的職業表示理解與支持。”
對像封冰、張碩這樣的醫護工作者們而言,他們并沒有明確的節假日意識。對患者負責,也就決定了他們無法像其他職業群體那樣享受規律且固定的假期。
“選擇一份職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特定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同時也意味著接受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封冰表示,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并積極擔起這份職責。

今年是封冰成為醫生的第13個年頭,回顧自己這10多年的職業生涯,苦樂參半,但那些讓他深感職業成就感的時刻,也依然清晰。
每次將患者從生死邊緣拉回,親眼見證他們康復,看見患者家人展露的笑顏,這些都成為封冰職業生涯中最幸福的瞬間,每一次經歷都讓他內心涌動著更深一層的喜悅與滿足。
與患者成為朋友是封冰職業生涯中為數不多的寶貴收獲。他曾救治過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生,在那次生死攸關的搶救之后,兩人的關系變得深厚起來。 “盡管我們的專業領域不同,但他與我時常交流工作上的心得。從那之后,我們便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封冰說。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里,醫生被賦予了神圣的職責,如同能“妙手回春”的神祇,肩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想要成為一名稱職的好醫生并不容易,需承受沉重的精神負擔、社會的高度期待,并時常要直面各種誤解與沖突。
身為外科醫師,封冰的日常職責涵蓋了查房、開具醫囑、執行手術,以及和病患家屬保持有效溝通。 “有一段時間,我需要同時管理20多位患者,并為每位患者制定詳盡的治療計劃,這讓我感到身心俱疲。”談及此,封冰略顯無奈,因為時間緊任務重,難免會在一些細節上出現疏忽,部分病患家屬的不理解,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挫敗感。
在封冰看來,一方面,部分患者由于期望值過高以及對醫療信息的差異理解,容易引發矛盾;另一方面,患者心理往往較為脆弱,情緒波動大,一旦無法及時了解主治醫生的治療進展,便會感到不安,這種不安的情緒進而可能導致矛盾和糾紛的產生。
13年前,封冰從南京醫科大學畢業來到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那時的他信心滿滿地投入到醫療事業中。“始終站在病人角度思考問題”是他當初給自己定下的職業原則。時至今日,雖然封冰仍堅守這一原則,但在此基礎上,他也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更嚴格的準則——“時刻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
“只有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才能更全面、細致地考慮問題,才能更全心全意保證病人的安全。”封冰告訴記者,醫生這一職業對技術要求極高,而醫患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等會導致出現信任危機。因此,與患者及時進行溝通,建立信任,確保信息的透明與共享,尤為重要。

醫生是一門技術門檻極高的職業,它要求醫生不斷學習,跟上醫學知識的更新、掌握治療病種的變化,以及適應現代醫療設備的更新換代。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封冰也親身體會到了中國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
封冰向記者闡述道,在肝膽胰領域,中國當前的醫療水平頗為先進。鑒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作為乙肝和肝癌高發國家的現狀,國家非常重視肝癌防治并且投入了較多的資金。
“以往面對肝癌,大家都感到無計可施。即便進行手術,愈后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如今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而是采用腹腔鏡手術,這不僅提升了手術操作的熟練度,還顯著降低了手術失誤率。”封冰告訴記者,此外,手術設備也在不斷革新,如熒光追蹤技術、3D成像技術等,這些均基于加速康復的理念,為患者實施微創手術,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縮短了恢復周期,這也是今后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趨勢。
除了醫療技術層面的顯著提升,醫藥與醫療器械設備價格下降是封冰從業以來感受到的另一顯著變化。
“近年來,藥品和醫療器械價格實現了大幅度下降,越來越多的醫療資源惠及到了更廣泛的民眾。這一變化充分體現了國家醫療改革的核心目標,‘不讓老百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封冰說。

例如,1月1日,新版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正式實施,91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目前藥品總數增至3159種。91種藥品中,有89種以談判/競價方式納入,2種國家集采中選藥品直接納入,同時43種臨床已被替代或長期未生產供應的藥品被調出。疊加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因素,預計2025年將為患者減負超500億元。
“如今,醫院內的藥品價格甚至比外部藥店更為親民,患者切實享受到了實惠。”封冰表示。
對于未來,封冰期望能有更多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如醫療人才的引進、大醫院專家坐診、醫療器械更新換代等。最為關鍵的是,要讓患者在自己所在的縣域內就能完成常見病的診治,而三級醫院可以逐步轉型為疑難雜癥的診治中心,長遠來看,可以使患者獲得更為便捷和高效的治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