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載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還原教育本色,回歸教育本真,追求教育真諦,守正創新教育改革,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讓優質教育惠及尋常百姓家,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本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永恒主題。
教育本色不是單調的、呆板的,而是豐富的、多彩的、靈動的、有生命力的。
學校不挑學生,學生不挑學校,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標志體現。
學校不挑學生,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實現有教無類、機會均等,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標。學生不挑學校,則是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試金石。這就亟須聚焦教育本質,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動搖,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強力支持公辦學校優質成長,做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把孩子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都辦成名校、好學校,從源頭上解決擇校問題,緩解“擇”的焦慮。真正的教育人不挑選適合教育的學生,而是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讓孩子跳著上學,唱著放學,是學校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學校真正的樣子應該是以孩子為根本,基于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快樂幸福的氛圍中健康成長。我們的學生不僅需要優質的教育教學質量,更需要健康、需要運動、需要藝術、需要科技、需要真善美的熏陶和追求、需要唱起來跳起來動起來嗨起來、需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假期還給孩子,動感的暑假,溫馨的寒假,快樂的周末,原本就是兒時不可或缺的幸福時光。
走進大自然經歷風雨,走進社會實踐歷練成長,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人生必修課。統籌組織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實踐這個大熔爐里,去體驗社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錘煉意志、陶冶品行、完善人格。積極探索校外社會實踐“1+N”模式,形成豐富多樣的活動路徑。切實遵從學生的興趣愛好意愿,開展科技素養、體育、美育等多種實踐活動,帶學生走進高校校園、紅色主題教育場所、博物館、社區和大自然,開展主題教育、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教育的回歸,不是機械的、簡單的回歸,而是升華的回歸,理性的回歸,有溫度的回歸。
回歸公辦教育主體,彰顯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這明確表達了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公益性,是公辦教育主體地位的法律保證。
回歸教育的本真和價值,需進一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布局,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夯實各級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充分尊重和發揮好公辦教育的主體性地位與作用。
回歸學校教育主陣地,全面提升辦學治校水平。教育的主陣地在學校,教育的核心功能也體現在學校,要辦好高質量的教育,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期盼,就必須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回歸學校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實施系統化、有針對性、特色鮮明的教育教學活動。鞏固深化拓展“雙減”成果,全面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強化教育評價和教科研的支撐作用,不斷優化學生成長評價方式,扭轉教育功利化短視化傾向,促進學生五育融合全面發展。把數字化、人工智能等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全過程。
回歸課堂主戰場,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學校的核心是教育教學,教育教學的核心是課程,課程的核心是課堂?;貧w課堂主戰場就必須聚焦課堂、直擊課堂、發力課堂,練就廣大教師的課堂硬功夫,緊緊抓住課程課堂質量建設的關鍵和根本,持續深化課程課堂改革,弘揚教育家的精神和情懷,培養出更多的名師尤其是名家。
回歸教育純粹,讓教育人專注干教育的事,讓專業的人專注干專業的事。全社會要進一步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指數,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地位、待遇、尊重和尊嚴。切實減輕教師負擔,通過制度建設為教師賦能減負,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溫暖,讓教師專注課堂、安心從教、舒心育人,永葆教育情懷和活力。
朝完美了想,往更好了做。朝浪漫了想,往純粹了做。朝復雜了想,往簡單了做。從事教育行業一定要注重細節,追求極致,才能不斷趨向完美。即便一時不能至,依然心向往之、拼搏之。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民族育未來,要弄清楚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方向性問題。把黨的教育方針貫穿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過程,引領學生奮力攀越知識的高地、情感的高地、思維的高地、人格的高地。釋放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允許孩子多次選擇,反復選擇,為孩子留有充足的生長機緣和空間。發現并鼓勵孩子的興趣、愛好、甚至是偏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從小在孩子的心底播下家國情懷的種子,增強血液里和骨子里的歸屬感。
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教材是遵循、是范本、是課程本源,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教材里有真理、有家國、有民族希冀。必須絕對確保教材的方向性、科學性、規律性、嚴謹性、純粹性和真善美。加強專業教材編審,規范各類兒童讀物審核發行,確保其專業性、教育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
培養好習慣勝過若干一百分,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礎。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養成良好的習慣決定著一個人的成功走向。義務教育階段,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關鍵時期,要堅持全面發展人、塑造人的事業,作為教育工作者,堅守自己的使命擔當,恪守自己的教育初心,一心一意立德樹人,聚精會神抓好教育教學質量。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社交習慣、思考探索習慣、動手實踐習慣,塑造全面發展的人,用好習慣指導孩子一生發展。
思維的啟迪有可能撬動孩子的一生,讓智慧之光閃亮靈動。課堂不僅教授知識,更是啟迪學生的思維。思維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頂端,要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真正開動起來,真正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自主學習和思考深度。經過思維認知的課堂,就有了靈魂、有了魅力。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找到“開鎖”的“鑰匙”,更要幫助學生學會怎樣配制“鑰匙”,方法比答案更有價值和意義。老師要幫助學生打開心扉,給孩子的心中照進一束光,這束光就是思維之光、靈動之光、智慧之光、成長之光、快樂之光、幸福之光。
最終,教育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擁有自己的舞臺、成為最好的自己、講好自己的故事。教育者要關注關心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進步,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學識、接受能力、成長環境等實際情況,在整體發展中實施差異化教育,個性化培養,引導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成才路徑。
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哲學學士,現任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長,系西安教育兩大創新品牌,即西安“名校+”、西安好課堂的首創設計者和全程推廣者,2022年4月均入選教育部第四批“雙減”推廣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