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2點30分,在北京市水務局法制處、北京市節水辦、北京市節水中心指導下,由20多名青少年組成的北京星火青年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從陶然亭公園南門出發,沿北京南二環的南護城河西段而行,開啟“牢記回信囑托 我們都是收信人”巡河普法志愿服務活動。
北京依水而建,中軸線以水而定。本次巡河普法志愿服務活動的巡河路段——南護城河,是歷史遺留下的北京水系的一部分,是老北京凸字形城市格局的地面標志,與中軸路橫縱交疊,具有重要的城市景觀和歷史文化價值。
雖然是冬季,但這個周末的北京不再清冷,反而有一些暖意。陽光灑在微波蕩漾的護城河水面上,也照亮了志愿者們充滿青春朝氣的臉龐。
在幾名大學生志愿者的帶領下,青少年志愿者們沿途向附近居民和行人進行普法宣傳,講解節水用水、河長制等相關法規政策,發放《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辦法》《北京市河湖保護管理條例》《北京市節水條例》等普法資料。途中遇到帶孩子的居民時,志愿者們還會重點向他們宣傳防溺水安全知識。
青少年志愿者們既是普法志愿者,也是“環保小衛士”。巡河過程中,志愿者們積極號召過往群眾共同參與水生態環境保護,杜絕隨手扔擲垃圾、傾倒廢物等行為,傳播幸福河湖生態環保理念。同時,青年志愿者們自己也相互分工配合、仔細檢查沿岸河道邊、草叢和灌木叢等,如發現煙頭、塑料袋、空瓶子等各種垃圾就逐一清理,身體力行維護護城河兩岸良好的河湖環境,守護“水清、岸綠、安全、宜人”的濱水空間。
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初一年級的楊宗澤作為小志愿者感嘆道:“在整個巡河活動中,每撿起一片垃圾,每向一位路人宣傳節水知識,我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為守護護城河貢獻自己的力量。而通過我們的行動與宣傳,也在帶動著更多的力量加入其中。美好的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的守護。”
來自北京第一實驗小學紅蓮分校六年級的小志愿者高玉鉉是第二次參加巡河普法活動。“我覺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不僅能學到很多知識,還能交到新朋友。雖然走了很遠很遠的路,但我一點兒也不覺得辛苦,反而因為自己能為北京的環境保護作出一點點貢獻很開心。”高玉鉉說。
中央民族大學視覺傳達專業學生楊家霽也是第二次利用寒暑假開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了。楊家霽表示:“巡河普法活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不僅讓我們增長了知識,還鍛煉了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我們的法治和環保意識。”
活動中,小志愿者們經常會向楊家霽等大學生志愿者提出各種關于水資源保護的問題,這讓楊家霽迫切感覺到提升相關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我利用業余時間深入學習水環境知識,并向專家虛心請教,努力提升自己解答問題的能力,希望能更好地傳播知識,讓更多人了解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楊家霽說。
2024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回信,并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向全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者、志愿者致以誠摯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強調,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長遠發展和人民福祉,保護好水源地生態環境,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需要人人盡責、久久為功。希望你們繼續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帶動更多人自覺守水護水節水,攜手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巡河普法活動的發起人、青年志愿者李曉東告訴《中國報道》記者,本次“牢記回信囑托 我們都是收信人”巡河普法志愿服務活動正是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帶動更多人自覺守水護水節水而展開的。
1月19日的巡河普法活動間隙,志愿者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趙思云的領學下,集體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給湖北十堰丹江口庫區的環保志愿者回信。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殷切希望,讓志愿者們倍感振奮、備受鼓舞。
“通過本次學習,我認識到了平衡好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只有守護好綠水青山,才能讓發展更有質量、更合理。”趙思云說,“保護水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內容,是全民都應自覺承擔的一項任務。作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我會繼續自覺維護生態環境,帶領身邊人一起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努力。”
北京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李江暉表示:“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十堰環保志愿者的回信,讓我深受觸動。有幸參與巡河普法志愿服務活動,我看到了河流生態與法律守護的緊密聯系。親手清理垃圾、宣傳法規,我不再只是旁觀者,未來我會持續踐行環保理念,帶動身邊人,為守護好綠水青山出力。”
李曉東表示,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思政教育的踐行者和引領者。他們通過自身的行動,將環保理念傳遞給中小學生,讓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在實踐中得以生動體現。這種大中小學學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形式,為思政教育的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我在志愿服務隊里也只是一名普通志愿者,只不過巡河普法活動確實是我建議并發起的。”李曉東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今年29歲的李曉東,在北京市水務局法制處從事非現場監管工作。談起巡河普法志愿服務團隊創立的初衷,李曉東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他從高中時期就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活動,早在2012年就注冊成為志愿者、如今志愿時長已過千小時。
李曉東第一次知道巡河是2017年在河海大學讀大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當年的新年賀詞中特別強調,‘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河海大學成立了河長制研究與培訓中心,我也在大二時參加過一次巡河志愿服務活動。”
2024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這是系統部署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對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促進志愿服務事業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勁風催人疾,縱馬快揚鞭。李曉東表示:“中央對志愿服務的新要求、全國志愿服務發展的新形勢,極大地激勵了我。作為一名資深志愿者,我覺得應該做點什么。于是,我向自己家所在地的團工委建議,在‘志愿北京’(北京市的志愿服務信息平臺)上申請注冊了一個志愿團體,把鄰居們的孩子組織起來,發起了巡河普法志愿服務活動。”
自2024年4月以來,李曉東發起的志愿服務隊共開展巡河普法志愿服務7次,帶動200余名青少年參與。
據李曉東介紹,巡河一般要沿河走4個小時。考慮到現在很多青少年志愿者平時疏于鍛煉,耐力跟不上,他們會在路線途中選定幾個交通便利的點位,堅持不住的志愿者可以在走完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時中途退出,讓他沒想到的是基本所有的志愿者都選擇堅持走完全程。

“有位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院的女博士研究生志愿者,中途她顯得很疲憊,我們告訴她可以選擇中途退出,她說既然選擇了參與就要堅持到底。這讓我有種莫名的感動。”李曉東回憶道。
李曉東告訴記者,現在志愿服務體系逐漸健全,學生、國家機關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的青年參加志愿活動可以當作評獎評優的輔助材料,但他們的志愿隊伍中有不少志愿者并非來自上述單位,單純是因為真心熱愛公益事業而參與志愿服務。“我時常被他們這種純粹的熱情所感染。”李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