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統編教材選編有許多古代勸諫類文章,教師需要從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高度認識勸諫類課文教學的重要性,在如下四方面做好功課:補充完善勸諫文的歷史背景,明確其教學作用;傳承勸諫的技巧藝術及優良文化;弄清教材編排勸諫類選文的目的;做好勸諫類選文的教學評價,優化教學實踐。
關鍵詞:勸諫選文;教學點要;勸諫文化
高中統編教材選編的古代勸諫類課文主要有《鄒忌諷齊王納諫》《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以及勸諫意味十足,但未被歸入此類選文的名篇《出師表》。如何依據課程標準要求,聚焦勸諫類選文的教學要點,更好地完成此項教學任務,成為困擾一線教師的一大難題。
從教學角度審視教材的勸諫類選文的編排,既要有初高中銜接的教學考量,又不能脫離勸諫選文自身特點,故需要將教學要點聚焦在四方面:勸諫背景補充方法與教學應用,勸諫的技巧傳承與技巧選用原則,勸諫選文編排目的和蘊含的教學設計要點,勸諫類選文教學評價及優化勸諫類選文的教學實踐。
勸諫行為一般發生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勸諫者的初衷,為后續教學實踐鋪平道路。
一、勸諫文歷史背景的介紹方法
1.勸諫類選文多為議論性的文體,其歷史背景一般可從勸諫的內容里獲得蛛絲馬跡。如“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是《諫逐客書》的中心論點,其陳述的重點是:我私下認為“驅逐客卿”這件事是錯誤的。在這樣的觀點面前,有關是否驅逐客卿的討論就是其發生的背景。
基于這樣的教學思路,教學勸諫類選文之前,一定要學生明確選文的中心論點。明確中心論點的方法有二:一是中心論點高頻出現的位置;二是中心論點的與眾不同之處。中心論點多出于文章的標題、文章的首段或尾段,特殊的位置就是文章的過渡段。《鄒忌諷齊王納諫》《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這三篇課文的題目之所以能夠被判定不是中心論點,是這些題目不能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因而,在學生把論點的判定聚焦于中心論點經常出現的位置上時,還要向學生指出中心論點的與眾不同之處——中心論點必須是一個判斷句。就如“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一樣。
2.勸諫背景也可從針對性介紹里獲取,主要包括對勸諫發生緣由的介紹與勸諫過程的說明。如為什么會發生“驅逐客卿”這件事呢?其針對性介紹語段有:據《史記》記載,秦王逐客的導火線是“鄭國渠”事件。韓國為了破壞秦國統一天下的壯舉,趁秦國廣招天下英才之際,派水利專家入秦,蠱惑秦國修建灌渠。在這看似助力秦國之舉的背后,實則是借助修建灌渠來消耗秦國國力的陰謀。韓國的計謀敗露之后,就有人乘機要求秦王驅逐眾客卿,李斯也在驅逐之列。為了糾正秦王的錯誤,李斯就寫了這篇勸諫之作。
有針對性的背景,首先需要有史實根據。《鄒忌諷齊王納諫》《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這些文章所述之事都發生得比較久遠。與野史相比,《史記》所陳述的事實更會被大眾認可。在《史記》里,不僅提到了“鄭國渠”事件,而且還明確提出“鄭國渠”事件是秦王逐客的導火線。其次需要介紹事件發生的背景。前邊的介紹只是憑借《史記》的記載,肯定了秦王逐客與“鄭國渠”事件相關,但沒有提及“鄭國渠”事件的謀劃者——韓國,更不能使學生意識到秦王逐客與李斯之間的關系。正因為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他的勸諫才更彰顯其家國情懷。從這點上講,把背景介紹與作者關聯,更有助于學生明確勸諫的重要性。
3.勸諫背景還可從他人的述評來獲取。如李斯的《諫逐客書》有很大的說服力。李斯是擁護秦始皇的,思想上屬于荀子一派,主張法后王。后王就是齊桓公、晉文公,秦始皇也算(毛澤東語)。從毛澤東評語可窺知:正是因為李斯擁護秦始皇,他在發現秦王之誤的時候,敢于勸諫。從這段評語里,還可發現李斯的勸諫“有很大的說服力”,言外之意就是李斯的勸諫是成功的。事實也是如此:秦王不僅接受了李斯的建議,而且也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他人對勸諫背景的述評,還會涉及對勸諫者的評價。《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與《新序·雜事二·第六章》中,關于鄒忌勸諫齊王的事件,還有如下的記載:淳于髡聞訊拜見鄒忌,向他提出幾點建議,包括謹事國君、安撫百姓、選拔官吏、修訂法律等,鄒忌都一一接受,并以此為綱領開始推行改革。從中可以看出,鄒忌不僅是善于勸諫的人,更是一個善于納諫的人。若他不聽從淳于髡的建議,或許就不可能有《鄒忌諷齊王納諫》所載的故事了。從另一方面講,淳于髡勸諫鄒忌的行為也值得我們深思。盡管淳于髡自己不能勸諫齊王,但他卻借助鄒忌的力量,完成了對齊王的勸諫。因此,無論是淳于髡的勸諫初衷,還是他的勸諫思路,都值得教師在課堂上講一講,說一說。
二、勸諫文歷史背景的教學作用
1.依托勸諫背景,構建教學情境。上述背景介紹主要明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秦王已經下令驅逐客卿,二是身為楚國人的李斯也在驅逐之列。整合這兩個問題,就產生了構建教學情境所需要的話題:秦國該不該驅逐客卿?用修建灌渠之事來否定秦國的全部客卿,顯然有以偏概全之嫌。因而,如何阻止秦王驅逐客卿,就成了所需要的教學情景。
依托勸諫背景,構建教學情境,一般不能過度地展開。正是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學生對“鄭國渠”事件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的理解,因而,這里只需要明確秦王驅逐客卿是以偏概全之舉就可以了。
2.依托勸諫背景,強化對文本內容、技巧及勸諫功用的理解。李斯反駁秦王驅逐客卿的事實依據主要有:穆公求士,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惠王用張儀,以橫破縱;昭王得范雎,強化集權。從論證角度看,上述諸事實的整合可使論證充分;從論證目的角度審視,諸多事實證明了一個觀點:客卿有功于秦。據此可推導出:秦王驅逐客卿是錯誤的。如果再與李斯勸諫的結果整合,還可得出最終結論: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1]。
勸諫類選文的文本解析,不能只局限于文內人物的視角。特別是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講解中,就需要把淳于髡聞訊拜見鄒忌并向其提出建議的過程納入,否則學生對“勸諫”的理解就只能局限于“諷諫”上了。其實,“勸諫”不只包括“諷諫”,還有“戇諫”“規諫”“順諫”“直諫”等形式。
無數歷史事實證明:勸諫需講技巧,掌握技巧可使勸諫事半功倍,忽視技巧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功虧一簣。因而,對勸諫類選文的教學,既要關注文本內容,又要重視勸諫方法的傳承。
一、常見的勸諫技巧
古往今來,常見的勸諫技巧主要以諷諫和直諫為主。
1.“諷諫”之“諷”在《鄒忌諷齊王納諫》注釋里被解釋為:委婉地規勸。為了勸說齊王,鄒忌以身設喻,通過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的事實,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從而既保住了齊王的尊嚴,又使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見,諷諫往往需要引經據典,因而,舉例論證、事實論據的使用就相對較多。李斯之所以能成功說服秦王,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諷諫技巧的正確運用。
2.“直諫”中“直”字,可理解為“當面直言得失”,也可理解為“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魏征所著《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展現直諫技巧的經典之作。其勸諫以直白語言敘述事實,就讓人容易理解。如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之中,只有一個“浚”相對難于理解,即使編者不為其注釋,似乎也不會增加理解上的難度。從上句引出的“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似乎更容易理解。在如此明確的類比推理下,不必說太宗這樣的思維敏銳的人,就是今天普通的學生也能理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要義。
二、勸諫技巧選擇的藝術
1.“以諷諫為主,以直諫為輔”是一種共識。比較教材所選的勸諫類選文可知,無論被勸諫者是誰,職務有多高,其“諫”就是依托語言魅力去規勸君王或長者糾正自己的錯誤,委婉的語言容易為人接受,“諷諫”就成為首選。鄒忌以切身經歷為例,勸諫齊王,面對“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的結論,齊王的反應是:“‘善。’乃下令。”在此語境里,一個“善”字表明:一是齊王接受鄒忌建議和暗示,二是意在夸贊鄒忌勸諫藝術的表達。在這兩種表達之中,筆者更傾向于后者:“善”字后邊的“乃”字表明了齊王對鄒忌建議的反饋速度。只有接受他人的建議并認可他人的建議,才會立刻采取相應的措施,把他人的正確建議付諸實踐。本文后邊的“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之語,則再次證明了此分析和判斷。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與其說是盛贊齊王,不如說是對諷諫藝術需要肯定和傳承的暗示。
2.勸諫要因人而異。秦王與唐太宗都為國君,一個是聽信他人意見,驅逐客卿;一個是逐漸顯露出了驕奢忘本之態。魏征頻頻上疏,以陳得失。加之魏征的性格和太宗對魏征的器重所致,直諫就是他的最佳選擇。
因為被勸諫者的權勢過大,事發突然,很多場合還要選擇“順諫”的方式。“晏子順諫赦燭鄒”就是一個例證。為了安撫氣憤不已的齊景王,晏子先列燭鄒的罪狀,使齊景公誤以為是幫助自己。繼而指出如果因“亡鳥”之事而殺燭鄒,就會導致眾人誤認為齊景公是一個“重鳥而輕士”的國君。這既消除了齊景公內心的憤怒,又使之意識到了自己莽撞行事的后果,從而救下了燭鄒。晏子的這一行為,與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學習勸諫藝術,不能局限勸諫技巧本身,而且還要拓展到根據勸諫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勸諫方法上。
3.勸諫要因事而異,選擇適當的勸諫技巧。勸諫者都希望自己的建議能夠為他人接受。“良言一句三冬暖”中的“良言”,其實講的就是選擇語言的技巧和藝術。
明確統編教材勸諫類選文編排目的,有助于獲取正確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設計。
一、勸諫類選文編排目的
“有連類取譬的婉轉諷勸,有懇切誠摯的進諫獻言”——這是初中教材在《鄒忌諷齊王納諫》前的單元導語。“本單元所選作品,或剖析社會矛盾,宣示歷史使命;或概括偉人貢獻,致以崇敬之情;或是上書言事,諫阻逐客;或為臨終絕筆,直抒心志。這些作品表現出革命導師、志士仁人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擔負時代使命的精神”——這是高中教材在《諫逐客書》一文前的單元導語。
從上可知:“連類取譬的婉轉諷勸”的重點是講勸諫技巧,“懇切誠摯”揭示的是語言運用,“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擔負時代使命”強調的是勸諫者的家國情懷。綜合而言,勸諫類選文的教學要點就是勸諫技巧、語言運用和家國情懷。
二、勸諫類選文的教學設計
勸諫類選文教學設計的要點可歸納為:一是“誦文本”實踐中的語言積累與建構;二是“析諫術”過程中的勸諫技巧傳承;三是“啟智思”中的思維能力培養。
教學設計還可增加“體悟古代士人勸諫藝術背后的良苦用心”的環節。體悟勸諫者的良苦用心,其目的是達成此類選文的育人價值:既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力,又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統編教材勸諫類選文教學還應該關注學段的銜接。若無《鄒忌諷齊王納諫》為知識鋪墊,直諫與諷諫的區別就有些難于理解。同樣,沒有《鄒忌諷齊王納諫》與《諫逐客書》的整合,學生恐怕也較難理解諷諫的豐富外延。
勸諫類選文的教學,還需要進行必要的補充。據《孔子家語》所言,古代的勸諫有:譎諫、降諫、直諫、戇諫、諷諫等五種之多。統編教材里直諫、諷諫類的選文相對較多,對其他類型的勸諫,鮮有選文可供了解。針對這樣的編排,我們有必要在課余選擇一些其他勸諫類型的代表性作品進行拓展閱讀。
為了使學生明確順諫的內涵,我們可把《晏子諫殺燭鄒》這樣的故事作為教學補充。一則這樣的故事簡短易懂;二則這樣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勸諫方式。
“降諫”是指低聲下氣地規勸君主。表面看這有損勸諫者的尊嚴,但這背后卻有勸諫者為國、為民的思考。賈詡勸曹操立曹丕為太子的故事就是被視為降諫。無獨有偶,魯肅勸孫權抗曹的故事情節,也把“降諫”的內涵演繹得淋漓盡致。
做好勸諫類選文的教學評價,可為優化此類選文教學的實踐提供重要參考。
首先,教學評價是否完成了語言積累的任務。進諫成功與否,與進諫者的措辭陳述密不可分[2]。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中的“下愚”與“明哲”的對比,既有對現實中君臣關系的明確,又有依托對比迫使太宗接受建議的語素。所以,以語言積累與建構實踐為特征的勸諫類選文教學,不能只關注某些實詞的積累,還要關注重點語句中副詞的語氣構件。
其次,評價勸諫技巧的傳承效果。對勸諫技巧的評價,可與議論文寫作中的論證技巧整合到一起進行評價。如論據充分與否,論證方法的運用是否恰到好處,都要成為評價的重點。因此,需要把運用勸諫技巧進行的議論類文體的寫作與教學訓練相匹配開展。
再次,勸諫精神的傳承。勸諫精神的本質,是家國情懷的彰顯。勸諫不僅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氣。勸諫類選文的教學評價一定要把學生的使命擔當作為評價的重點。對此,可以依托高中語文教材編排的演講稿進行寫作。如在題為“我們的使命”的演講中,就要評價學生是否把古人勸諫精神進行了時代化的演繹。
由上可見,勸諫是自古就有的優良傳統,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必備語言表達能力。統編教材精選的勸諫類文教學,更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教學此內容,就需要從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高度,認識勸諫類選文的分類、特點、作用和藝術技巧等。
參考文獻:
[1]曲兆秋.學習勸諫藝術 理性表達觀點:《諫逐客書》《諫太宗十思疏》群文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4(17):66-68.
[2]李文偉.《諫太宗十思疏》進諫技巧淺談[J].中學語文教學,2021(11):61-62.
作者簡介: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天山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