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言意共生是一種教與學相融合的閱讀與運用策略,旨在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這種策略包括言意具象、言意結構、言意新生三個方向:言意具象通過呈現具體的畫面、意象和感知,幫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含義和表達;言意結構通過搭建支架、遵循階梯和展示維度等策略,幫學生構建語言結構和邏輯;言意新生通過延展、新解和重組,幫學生創新語言運用。
關鍵詞:言意共生;閱讀與運用策略;《曹劌論戰》
對《曹劌論戰》一文在“言意共生”三個方向的深入探究,教師要讓學生在語言具象、結構和新生層面理解這篇文章,并從中獲得探究性啟示。深入把握人物形象是品讀《曹劌論戰》的關鍵,通過辯論、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對曹劌與魯莊公的形象特點了然于胸,再以誦讀方式感受文本結構帶來的韻律和情感,最終融會貫通予以運用。
曹劌和魯莊公在言意具象上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1]。曹劌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能在戰前通過細致觀察和分析,發現敵人的弱點,制定出正確的戰術。在戰爭中,能冷靜分析形勢,抓準時機果斷決策,最終取得勝利。戰后,還能詳細解釋戰爭勝利的原因,展現出高明的戰略思想和戰術智慧。
《曹劌論戰》以論為主,主要探討戰爭前的準備策略和戰爭后的勝利分析。那么為何不以“長勺之戰”為題,而選擇用“曹劌論戰”為題呢?因為“曹劌論戰”更貼合文章主題,突出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雖然“長勺之戰”作為標題更具有震撼力,但與文章內容與關注點并不相符。
有同學認為曹劌戰前論述太過冗長,于是將其縮寫:十年春,齊師來犯。國君準備出戰,曹劌請見。曹劌問:“何以戰?”國君答:“以實情判斷。”曹劌應:“盡心竭力可戰。打仗時,請讓我跟從。”與原文第一節相比,這個縮寫省略了曹劌與鄉人的對話,無法展現曹劌他出身平民卻擁有超越貴族的卓越見識和智慧的特點。
鄉人對曹劌說:“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語氣中對曹劌充滿質疑。然而,曹劌表示自己的智慧可扭轉危機,同時也對那些只顧享受肉食而不思進取的人表示了不屑。通過對比鄉人和曹劌的言辭,凸顯出曹劌的遠見。若將曹劌與魯莊公對話從三次減少到一次,亦無法展現魯莊公逐漸認同曹劌的情思,難于明辨曹劌善于引導他人的超強能力。
從曹劌與莊公的三次問答中可以看出,曹劌認為在戰爭中取信于民至關重要。曹劌戰后論述時,則提到了兩個戰術關鍵點——何時進行反攻和何時進行追擊。他指出,當敵人力量衰竭而我方士氣仍然充足、敵軍行亂旗傾我軍旗幟飄揚之時,就是進行反攻和全力追擊的關鍵時刻。這兩個時刻的把握,對奪取戰爭勝利至關重要。
與曹劌相比之下,魯莊公在言意具象上具有鄙陋、魯莽的諸多問題。但從另一個維度看,春秋帝王多唯我獨尊,而魯莊公卻能放下尊嚴,虛心納諫,奠定了戰前取信于民的政治基礎。首先,魯莊公具有強烈的愛國意志與治國愿景;其次,他能禮賢下士,將有見識人的建議放在首要位置,使魯國在戰爭中取得先機;再次,魯莊公不僅關心軍隊的戰斗力,更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況,使他在民眾中贏得了廣泛信任和支持。戰勝齊國后,魯莊公沒有不懂裝懂,還展現出他不恥下問的胸懷。魯莊公的人物形象,是學生提煉和思考的焦點。教師可通過課堂上學生自由辯論探討魯莊公是否“鄙”的問題,激發學生質疑和探究的思維,引導他們勇敢發表自己的意見。
譬如正方說:“在戰前,莊公將戰勝敵國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支持和神靈的庇護上,這表明了他的鄙。”反方說:“從這點不能看出莊公的鄙。寄望于近臣可以理解,而寄托神靈庇護也因時代限制造成。此外,他在曹劌引導下認識到了民心是戰爭勝利的關鍵,非常可貴。”正方說:“莊公在戰中,上來就想擊鼓進攻,‘公將馳之’體現他急于求成。他對進攻與追擊時機判斷不佳。戰后,也沒有領悟成功玄機,足見他的鄙。因而,莊公這個人物是用來反襯主人公曹劌的。”反方說:“魯莊公雖急于求成,但他善于納諫。貴為君王,如此虛懷,何鄙之有?莊公在戰事頻繁的春秋時代,能長時間維持統治,在位時間很長,說明很有能力。曹劌縱有鴻鵠志,莊公若不給他機會,如何論戰?莊公表面鄙,實則雅量無限。”
教師開展教與學相融合的閱讀與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語言的結構和邏輯。具體而言,言意結構是指通過搭建支架提供語言結構和詞匯等支持,幫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遵循階梯原則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逐步提高文言表達能力。這可以從簡單的語言表達開始,逐漸過渡到更復雜的表達。展示維度則幫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從《曹劌論戰》文本出發,教師怎樣讓學生學到言意結構的技巧呢?教師應細致入微地逐段剖析,傳授如何通過巧妙的語序安排、豐富的修辭手法以及恰當的語氣運用,來實現精準而富有感染力的表達。教師還要下派任務,讓學生反復誦讀、串演,感受文言文語感、節奏,或者通過表演劇的方式,讓學生還原情境,加深認識。
而言意新生,則是鼓勵學生運用延展思維、新穎解讀和創意重組等手段,在新情境中靈活創新語言運用,從而更加精準且富有創意地表達個人見解和想法。
例如,筆者曾讓學生以《曹劌論戰》風格分析《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有學生寫道:“魯莊公:孫劉聯軍何以勝?曹劌:孫劉聯軍,各領優勢,借天時地利人和,最終大敗曹軍。魯莊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表明戰爭之勝利要靠天意,其言謬乎?曹劌:其言不謬,但只言其一二,借助天時、地利可取大勝,但若天時地利不濟,人和亦能斬獲小勝。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回觀長勺之戰,公能以弱勝強,最要者——君從善如流、知人善任;吾深思熟慮,積極建議,亦勝在人和矣。”這種寫作方式,能幫助同學更好地做到言意新生。
在《左傳》中,有《曹劌論戰》《子魚論戰》《宮之奇諫假道》等勸諫名篇。教師要求學生延伸閱讀《子魚論戰》和《宮之奇諫假道》,可以更好地洞悉“言意共生”的表達藝術。
參考文獻:
[1]王俊杰.經典文言文教學應指向言意共生:《曹劌論戰》課堂實錄[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學研究,2019(09):4.
作者簡介: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陳坡鄉希望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