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學習任務群“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在高考“語言文字運用”板塊中不斷創新實踐。本文以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22題為例,分析在語文活動中對語言現象的積累、梳理與情感認同,從中感受祖國語言的魅力。
關鍵詞:語言現象;積累梳理;語文活動;探索規律
1984年,我在縣城上高中。一天下午,同學們就班主任說的“課間趴會兒,抓緊時間恢復疲勞”這句話中的“恢復疲勞”展開了熱烈討論。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也列舉了類似的例子:“打掃衛生”“絕無僅有”“看醫生”“救火”等等。討論的結果是它們都有語病,卻一直這樣用,也就習以為常,約定俗成了。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40年后的2024年,高考試卷中竟然出現了高中生活中的一幕。
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三大題“語言文字運用”第22題:“文中畫波浪線的‘恢復疲勞’,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
高考答案是這樣的。示例1:可以使用。“恢復”應理解為使動用法,“恢復疲勞”是強調通過睡眠等方式使疲勞的狀態得到緩解和消除,恢復到不疲勞的狀態,從這個角度理解是符合邏輯的。(如果認為不合邏輯,可從“恢復”一詞的常見語義角度說明,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示例1是可以的,但沒有給出“示例2”不合邏輯的理由。就是說,如果單從常見語義角度說明,恐怕解釋不好約定俗成、通行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恢復疲勞”了。
由此可推知,“打掃衛生”中“打掃”也是使動用法,是通過清除、清理垃圾或灰塵等,使原本不干凈整潔的變得干凈整潔了。“絕無僅有”指從一定時空下“無”的形態中,發現了稀奇僅存的“有”,從“無”凸顯“有”的稀缺和珍貴。“看醫生”中的“看”也是使動用法,是讓醫生診斷自己病情。“救火”的“火”是“火災”,“救”則是援助人、物使之免于(災難),合起來就是滅火使人、物免災。
上述例子的解釋均屬“一家之言”,但似乎不通透。這樣的講解無論從語法結構、語義理解甚或引經據典,不管證據如何充分、論證多么嚴密,卻似陷入古書堆里咬文嚼字。
其實,這樣的語言現象還有很多,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差點兒”和“差點兒沒”這兩個詞語與人們社會生活實踐的心理預期有關。在人們不希望出現的情況下,句意一樣;在希望發生的情況下,“差點兒”是沒能實現(略有遺憾),“差點兒沒”是慶幸實現了。
“差點兒摔倒”和“差點兒沒摔倒”,“摔倒”是不希望出現的事情,所以這兩句意思一樣,都是“沒有摔倒。”
“差點兒考上大學”和“差點兒沒考上大學”,“考上大學”是希望發生的事情,所以,“差點兒考上大學”是很遺憾沒考上,“差點兒沒考上大學”是慶幸考上了。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語言現象作為人類活動的一種特殊現象,跟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有關。千百年來,祖國語言文字產生發展于社會生活、人際交往中,與一定的語境有關,以至于固化下來代代相傳,具有了馳而不息的生機和活力,也就習以為常、約定俗成了。也可以說,生活中的頑強會戰勝“邏輯”規則的力量,語法、邏輯應服務于語言文字交流,而非反向約束交流。這也是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普通高中語文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分別安排了7~9個學習任務群,而學習任務群——“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兩類課程。
“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旨在培養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梳理語言現象的習慣,在觀察、探索語言文字現象,發現語言文字運用問題過程中,自主積累語文知識,探究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性,進而提高探究、發現的能力。
新高考決定新評價,強調教、學、考三位一體,有機銜接。多年來,高考試題板塊“語言文字運用”是高考試驗田,是創新實踐新高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和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語文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發展、完善于生活。
語文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更需要我們在語文活動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注重發展語感,增強對語言運用基本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024年12月,八省八校2025屆高三部分重點中學12月聯合測評(T8聯考),語文第21題就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創新實踐題,而且與新教材研究性學習密切相關。
試題是:本學期你所在班級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是匯編一本《多義詞小詞典》,你的任務是整理“可”字的用法,請結合文中加點的“可”字,完成表1的填寫。

答案:②義項:表示值得。③文中例句:美人兒蕾梅黛絲飛上天空可不容易。(或:在我的小說里,可沒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的。)義項:表示強調。
拓展鏈接。《七子之歌·澳門》中“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這句中的“可”用在疑問句中加強疑問語氣。“可口可樂”的“可”當“適合”講,通俗地說,好喝好快樂。而“可是”,一方面表示轉折、對比關系,用于引出不同于前面所說的事實、情況或觀點;另一方面當“真是,實在是”講。等等。
因此,我們在語言文字運用實踐中要積極豐富積累、注重聯系,梳理歸納語言材料,琢磨語感,從中理解和掌握其規律和特點。活學活用,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新高考要開門備考,課堂內外相結合。教師在復習語言文字運用時,既要關注必修、選擇性必修兩類教材相關教學單元,也要關心生活中的語言、現實中的文字。觀察語言現象,情景化積累語文知識,探究不同運用規律,唯其如此,才能讓備考“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簡介:河北省涉縣第一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