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數字城市成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政府數據開放雖對提升政務透明度、激發市場活力有重要意義,但也面臨數據泄露、隱私侵犯等風險。文章分析了政府數據開放現狀和風險識別與評估,并從技術層面、管理層面和法律層面三方面探討了安全保障策略。同時,深入研究并構建安全保障機制,為數字城市背景下政府數據開放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數字城市;政府數據開放;風險管理;安全保障
中圖分類號:TP309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城市已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通過整合信息技術與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城市能夠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優化公共服務效率,并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體驗。作為數字城市建設的核心要素,政府數據開放不僅推動了政務透明化與公民參與度的提升,還激發了市場創新活力,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然而,在開放和利用政府數據的過程中,如何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實現高效共享,已成為數字城市建設面臨的關鍵挑戰之一。
1數字城市背景下政府數據開放現狀分析
從政策層面看,我國已出臺一系列政策導向和法律法規,為政府數據開放提供制度保障[1]。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法規奠定了開放的法律基礎,各地政府也積極響應,紛紛建立數據開放平臺,推動政務數據的共享與利用。
在技術層面,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政府數據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云計算技術實現了數據的高效存儲、快速處理和便捷訪問;大數據技術通過深度挖掘數據價值,為政府決策和社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而區塊鏈技術憑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點,為政府數據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從實施效果看,我國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建設已初見成效,形成了如上海市政府數據服務網、浙江省政府數據開放平臺、北京市政務數據資源網等典型案例。這些平臺涵蓋了經濟、教育、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的數據,并逐步從靜態數據發布向動態數據更新、交互式查詢等高級模式轉變。此外,政府數據開放還有效促進了跨部門、跨領域的數據協同共享,為政府科學決策和精準治理提供了支持。
在成效評估方面,政府數據開放對經濟發展、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的推動作用日益顯著。通過開放數據,企業能夠獲取更多市場信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公眾則能更加便捷地獲取公共服務信息,改善生活質量、提升滿意度。同時,這一舉措還推動了社會治理創新,增強了政府決策的透明度與公信力。
2政府數據開放風險識別與評估
當前,政府數據開放主要面臨以下四類關鍵風險:數據泄露、數據濫用、數據質量問題和隱私侵犯。
數據泄露風險通常表現為未經授權的訪問、數據竊取或非法傳播等。這不僅威脅政府數據的機密性和完整性,還可能嚴重損害政府聲譽和公眾信任。數據濫用風險則指數據被不當使用,例如用于非法目的或違反使用協議的行為,可能導致資源浪費、誤用,甚至引發社會不公和倫理爭議。數據質量風險則與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時效性不足有關,影響數據的分析效果和決策支持能力,進而引發政府決策失誤和公共服務質量下降[2]。隱私侵犯風險主要涉及個人敏感信息的泄露或不當使用,不僅直接侵犯個人隱私權,還可能引發社會恐慌和法律糾紛。
針對上述風險,可以通過風險評估模型對其進行量化評估。風險矩陣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過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對風險進行分類和排序,以確定優先處理的風險項。此外,故障樹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通過逆向推導,追溯風險發生的根本原因,為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提供依據。在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政府數據開放的具體情況與需求,靈活選用適當的評估方法,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全面量化分析,從而為制定科學的風險管理策略奠定基礎。
3政府數據開放風險管理策略制定
為有效應對數據泄露、數據濫用、數據質量不高及隱私侵犯等風險,需要從技術層面、管理層面和法律層面構建全面、系統的風險管理策略體系[3]。
31技術層面
311數據加密技術
數據加密技術是保障政府數據安全的核心手段之一。通過應用先進的加密算法,政府數據在傳輸和存儲過程中均能獲得有效保護。在數據傳輸階段,采用 SSL/TLS 等加密協議可防止數據在網絡傳輸中被竊聽或篡改,從而確保數據的機密性和完整性;在數據存儲環節,則可采用 AES 等對稱加密算法或 RSA 等非對稱加密算法對數據進行加密,即使數據被非法獲取,也難以破解其內容[4]。此外,密鑰管理是加密技術的關鍵環節,需要制定完善的密鑰管理制度,涵蓋密鑰的生成、存儲、分發與銷毀等流程。通過引入密鑰托管和分散存儲等技術手段,可顯著提升密鑰管理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312訪問控制機制
建立嚴格的訪問控制機制是防范未經授權訪問和數據泄露的有效途徑。政府應依據用戶身份和權限實施精準的訪問控制,確保數據的合規訪問。具體而言,身份認證應采用多因素認證、生物識別等技術,準確驗證用戶身份;在權限管理方面,根據用戶的角色與職責分配訪問權限,嚴格限制數據的訪問范圍,防止越權操作。此外,需建立完善的數據訪問日志審計機制,記錄用戶每一次訪問行為,并定期審查與分析日志數據,以便及時發現并應對潛在的安全隱患和異常操作,從而進一步增強數據防護的嚴密性與可控性。
313數據脫敏技術
數據脫敏是降低敏感數據泄露風險的重要手段,同時確保數據在使用中的可用性和分析價值。根據實際需求,數據脫敏可采用多種形式。
(1)部分脫敏:對敏感字段進行局部處理,例如將身份證號碼部分數字替換為星號或隨機數,保護隱私同時保留分析所需信息。(2)完全脫敏:徹底處理敏感信息,使其無法識別個人或組織身份,適用于對安全性要求極高的場景。(3)動態脫敏:根據使用場景和用戶需求,靈活調整脫敏策略。例如,在數據分析階段使用部分脫敏,以保留足夠的信息供分析;在數據展示階段采用完全脫敏,全面保護個人隱私。
32管理層面
321完善數據管理制度
政府數據開放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數據安全與有效利用的基石[5]。為確保制度有效實施,應明確數據開放的范圍、方式和責任分工。首先,根據數據的性質、敏感程度及公眾需求,合理界定開放范圍,對涉及國家安全、個人隱私等敏感數據采取謹慎處理措施,在保護隱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共享。其次,制定統一的數據開放標準與格式,確保數據的規范性、可讀性和可分析性,并建立定期更新與維護機制,以保障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此外,應明確各部門在數據開放中的具體職責和分工,落實責任,確保數據收集、處理和開放的各個環節高效運作。同時,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強化信息共享與溝通,提升整體開放效率。
322加強人員培訓
人員的專業素質與安全意識直接影響政府數據開放的成效與安全性。因此,加強培訓是提升數據開放管理水平的關鍵。應定期組織針對政府數據開放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內容涵蓋數據安全、數據管理、數據分析等領域,提升其專業能力和安全意識,為數據開放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撐。同時,應搭建學習機制與交流平臺,鼓勵人員自主學習和持續改進,并定期分享數據開放工作的經驗與教訓,推動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323建立責任追究機制
為確保數據開放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必須構建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對違反數據管理規定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首先,應明確數據開放全流程中各環節的責任主體,包括數據收集、處理和開放等步驟,做到責任到人、分工明確。其次,制定嚴格的處罰措施,對數據泄露、濫用等違規行為依法依規進行處理,強化數據管理的責任落實。同時,應加強監督檢查機制,定期對數據開放工作進行全面監督和審查,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確保數據開放的安全性、規范性和持續改進。
33法律層面
331制定或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通過立法,需明確數據開放的范圍、程序和條件,清晰劃定可開放數據與需保密數據的界限,確保數據開放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進行,平衡開放與安全之間的關系。同時,應明確政府、數據提供者和數據使用者在數據開放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強化各方的法律責任,形成協同合作的良好秩序。此外,法律法規還應規定數據保護的技術要求,包括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和數據脫敏等手段,并制定數據泄露事件的應急響應與處置機制,以全面保障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安全,防范數據濫用和泄露風險。
332加強執法力度
法律法規的制定僅是保障政府數據開放安全的起點,確保其得到嚴格實施才是關鍵。為此,應構建健全的監管與檢查機制,定期對數據開放全過程進行監督與審查,及時發現并糾正違法違規行為,確保法律法規的有效落實。
針對違反數據開放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應依法依規從嚴處理,并適當加大處罰力度,形成有力的震懾效應,強化各方對數據安全與法律責任的重視。同時,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與教育,通過媒體傳播、培訓講座等方式提升公眾的法律意識與遵從意愿,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維護數據開放秩序的良好氛圍。
4政府數據開放安全保障機制構建
41安全監測與預警系統
411實時監控
實時監控應覆蓋數據開放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訪問、傳輸、存儲等關鍵環節,以全面保障數據安全。通過引入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監控系統可快速分析和識別潛在的安全風險與違規行為。其核心在于實時性,能夠動態反映數據變化并快速捕獲異常,確保實時發現和應對威脅,從而降低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和影響。
412異常檢測
異常檢測機制通過設定閾值和規則,對監測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精準識別潛在的安全隱患。其特點包括:
(1)高靈敏度。快速捕捉數據安全的細微異常,提升風險發現能力。(2)智能性。運用機器學習算法,系統可持續優化,以適應數據的動態變化,不斷提高檢測效率與精度。(3)可配置性。支持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靈活設定規則與閾值,以滿足不同環境的安全需求。這些特性使異常檢測機制能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有效運行,為數據監測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413預警機制
在發現安全風險或違規行為時,預警機制應即時響應并發出警報。其關鍵特征包括:(1)及時性。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信息,使相關部門能夠快速響應并采取措施。(2)準確性。提供詳盡的預警信息,包括風險類型、等級和影響范圍,幫助相關人員精準判斷形勢并制定應對策略。(3)多渠道性。通過短信、郵件、電話等多種方式發送預警信息,確保所有相關人員能及時接收到信息,最大限度提高應對效率。
42應急響應與處置能力
應急響應與處置能力是政府數據安全保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在數據安全事件發生后迅速控制局勢、降低損失、恢復系統正常運行。
421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應急響應工作的前提保障,需在事件發生前細致制定,內容包括:(1)分類設計。針對不同類型的安全事件(如數據泄露、數據篡改、系統癱瘓等),制定具體的應對措施,確保能夠迅速匹配合適的處置流程。(2)分階段流程。明確從事件發現、報告、分析、處置到恢復的全流程操作步驟,確定每一階段的責任人及執行規范,確保流程高效運行。(3)資源調配機制。建立快速調配資源的機制,涵蓋人力、技術、資金等方面,確保突發事件中所需資源能夠及時到位,為處置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422快速響應
快速響應能力是控制數據安全事件擴散的關鍵。
(1)應急小組:組建專業的應急響應團隊,成員包括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確保事件處置的科學性和權威性。(2)通訊渠道:建立雙向通訊機制,一方面保障團隊內部信息傳遞高效無誤,另一方面確保與外部機構(如執法部門、安全供應商等)的協調暢通。(3)信息傳遞:在事件發生后快速搜集關鍵信息并上報,及時傳達處置指令,確保執行高效且有序。
423處理能力
有效的處理能力是恢復系統安全與功能的核心。
(1)數據恢復:依靠數據備份和修復技術,快速恢復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用性。(2)系統修復:通過漏洞修補、系統重啟等措施,恢復系統正常運行,阻斷安全威脅的進一步擴散。(3)追蹤溯源:通過日志分析、流量監控等技術手段,查明事件的根本原因與責任方,為后續改進和問責提供依據。
43技術創新與應用
技術創新是保障政府數據開放安全的核心動力。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提升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實現數據的安全共享與應用。
431人工智能輔助安全分析
人工智能技術為政府數據安全帶來了重大突破。利用智能算法,系統可以對龐大的數據流量進行實時分析,精確捕捉潛在的安全威脅,提升監控與預警的效率。通過智能識別與分類,能夠迅速辨別異常流量并及時阻斷潛在攻擊,從而有效防止數據泄露或篡改。此外,深度學習技術通過分析歷史數據,構建精準的安全模型,能夠實時監測新流入的數據流量,及時發現異常并發出預警[6]。
432隱私保護技術
隨著政府數據開放的深入,隱私保護成為重點關注問題。差分隱私與同態加密等前沿技術為數據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1)差分隱私:通過在數據中添加噪聲,使得單條數據記錄對整體分析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在保障個人隱私的同時實現數據開放。(2)同態加密:允許在數據加密狀態下進行計算與分析,無需解密,確保數據隱私在開放共享過程中得到有效保護。結合這些技術,政府可以建立一個全面的隱私保護框架,既滿足數據開放需求,又確保個人隱私的安全。
433技術創新激勵
為推動數據安全技術的持續發展與創新,政府應采取多種激勵措施:(1)創新基金。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數據安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吸引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其中。(2)創新大賽。通過舉辦大賽,展示技術成果,推動技術的快速普及與應用。(3)產學研合作。促進政府、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協作,整合各方資源,推動數據安全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44跨部門協作機制
441政府內部協作
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統籌數據安全工作,定期研判數據安全形勢,制定應對策略,并協調各部門的聯動行動。構建信息安全共享平臺、制定共享規范,確保數據安全信息的即時傳遞與有效利用。通過加強數據互聯互通與協同管理,確保政府內部各部門間數據流通順暢,共同應對潛在風險。
442政企合作
政府通過政策明確企業在數據安全領域的責任,設立數據安全認證制度,激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和應用。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降低企業在數據安全技術研發方面的成本,推動企業創新發展。設立聯合實驗室,政府與企業共同研發數據安全技術,開展項目合作,共同推動數據安全技術的實踐與示范,為數據安全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貢獻力量。
443科研合作
設立聯合實驗室,匯聚各方資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數據安全技術的快速發展。通過合作研究和實踐,攻克數據安全領域的技術難題,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深化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參與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及時掌握技術前沿,持續推動數據安全技術進步。
5結語
在數字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政府數據開放已成為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然而,數據開放也伴隨著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一系列風險,這些風險不僅涉及個人隱私和權益,還可能影響社會穩定與公共安全。因此,政府數據開放的風險管理與安全保障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深入探討了政府數據開放中的風險管理與安全保障策略,為相關領域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積極助力數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信息技術和數據安全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政府數據開放的風險管理與安全保障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為數字城市的繁榮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施彥軍.大數據時代政府數據開放利用的現實困境及其法治保障路徑[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70-78.
[2]馮子軒.我國政務數據開放的風險及其法律規制[J].甘肅社會科學,2024(2):118-127.
[3]冉連,吳銘洋.政府數據開放安全影響因素互作用框架的元綜合分析[J].情報雜志,2024(10):199-207.
[4]杜荷花.我國政府數據開放平臺隱私保護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情報雜志,2020(3):172-179.
[5]完顏鄧鄧,宋婷.我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平臺的安全風險測評[J].圖書館論壇,2022(2):119-128.
[6]王英,馬海群.數據要素視角下公共數據安全保障的若干問題研究[J].現代情報,2024(8):4-12.
(編輯張碧雪)
基金項目:2024年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課題;項目名稱:數字城市背景下政府數據開放風險管理與安全保障研究;項目編號:24WSK266YBM。
作者簡介:邵云娜(1984—),女,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及信息安全技術。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gital cities have become the key to modernizing urban governance. Although government data open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hancing transparency of government affairs and stimulating market vitality, it also faces risks such as data leakage and privacy infringe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government data openness, and explores security protection strategies from three aspects: technical, management and legal. At the same time, in-depth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mechanisms will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data opennes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