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僅以用戶使用數據分析已不足以全面支撐資源采購策略的科學制定,為了更精準地滿足用戶需求,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高校圖書館還需深入調研用戶的實際需求、使用體驗以及滿意度等多維度信息。文章通過對燕山大學圖書館用戶電子資源使用與需求進行調研,從用戶使用電子資源現狀、資源類型偏好、使用動機與障礙等多維度進行分析。發現電子資源在高校學習與研究中普及度高,但仍有優化空間,不同用戶群體在資源需求和服務方式上存在差異,用戶反饋障礙明顯。文章提出,圖書館要深化用戶認知,強化技術支持,優化資源管理及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優化內容與服務等提升電子資源利用率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資源建設;用戶需求;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12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在知識爆炸與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高校圖書館作為學術研究與知識創新的重要陣地,其地位與作用愈發凸顯[1]。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電子資源以其獨特的優勢——海量存儲、即時更新、便捷訪問,正逐步取代傳統紙質資源,成為師生們探索學術新知、深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2]。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不完全統計,2022年高校圖書館館均電子資源購置費占館均文獻資源購置費的665%,均值自2006年開始,基本呈上升趨勢,但是館際電子資源購置費差距明顯且有逐年增大的趨勢[3]。近幾年,各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購置費多有不同程度縮減[4],然而隨著電子資源價格上漲、用戶需求多樣化以及經費資源的有限性[5],如何確保電子資源的高效利用,精準對接用戶多元化、專業化需求[6-8],同時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成為高校圖書館面臨的重要課題。
利用用戶行為數據對電子資源的使用績效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已成為高校圖書館優化資源采購決策的關鍵策略[9]。然而,高校圖書館在數據獲取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當前主要依賴于外文電子資源的COUNTER標準數據。相比之下,除中國知網外的其他中文電子資源的使用數據仍由各電子資源銷售商提供[10],存在統計口徑不一、統計標準不規范的問題,給綜合分析帶來了諸多問題和挑戰。
鑒于上述情況,單純依賴用戶使用數據的分析不足以全面支撐資源采購策略的科學制定。為了更精準地了解高校用戶對電子資源的使用與需求情況,開展相關的調查與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電子資源使用與需求的調查,圖書館可以準確掌握用戶的使用習慣、需求特點和存在的問題,不僅為優化電子資源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提供了依據,也為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提供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圖書館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變化,調整電子資源配置和更新,助推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有效利用。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問卷設計嚴格遵循了學術研究的規范與原則,確保問卷內容全面、客觀、易于理解。問卷內容涵蓋了用戶身份識別[11]、資源使用情況、資源需求偏好、服務方式選擇、服務滿意度評價等多個維度。為了增強問卷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特別將資源內容類型、反饋渠道及部分受眾相對狹窄或屬于通識范疇的電子資源名稱融入問卷題目中,旨在同時實現精準獲取用戶需求與有效宣傳資源及服務的雙重目標。同時,考慮到不同用戶對電子資源的了解程度存在差異,根據用戶的了解程度對題目進行了差異化設計,以減輕用戶答題負擔,進而提高問卷完成率與數據質量。此外,問卷措辭簡潔明了、積極正面,以確保用戶能夠輕松理解并積極參與調查[12]。
本次調查采用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發放方式。線上方面,充分利用學校電子問卷平臺,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海報等多種渠道廣泛推送問卷鏈接地址,鼓勵師生積極參與;線下方面,在圖書館內設置了專門的紙質問卷發放點,由工作人員現場指導填寫并即時回收。最終,共回收531份有效問卷,其中線上回收329份(占比6196%),線下回收202份(占比3804%),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數據分析階段,主要采用了描述性統計分析、交叉分析和非參數統計等方法,對用戶的電子資源使用情況和需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數據分析,揭示了不同用戶群體在電子資源使用上的差異、影響電子資源使用的多種因素及用戶的資源與服務需求。
2高校用戶電子資源使用與需求分析
本次調查吸引了來自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等17個學院及多個職能部門的廣泛用戶群體,共計531位參與者,充分展示調查的廣泛性與多元性。數據顯示,本科生占據了主要比例(375人),間接反映出本科生對圖書館活動的響應最為積極;而教職工與研究生在資源了解度上的顯著優勢,揭示了不同用戶群體在資源認知上的差異與深度。這種差異不僅為圖書館提供了優化資源配置與服務策略的線索,也突出了針對不同用戶群體開展個性化服務的必要性。
21用戶使用電子資源的現狀
深入分析參與調查的531位用戶對學校提供電子資源的使用情況。結果顯示,高達417位用戶曾使用過這些電子資源,這一比例高達7853%,充分彰顯了電子資源在高校學習與研究中的普及與重要性。進一步分析這些用戶的反饋,發現超過半數(具體比例為5827%)的用戶對現有的電子資源給予了積極評價。他們認為目前電子資源內容豐富、實用性強,能夠很好地滿足其大部分學習與研究需求。這一反饋不僅是對電子資源質量的肯定,也反映了學校在電子資源建設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用戶(占比3765%)表示,現有的電子資源基本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些用戶認為,學校提供的電子資源在內容上具有廣泛的覆蓋性,同時也有一定的針對性,能夠較好地支撐不同用戶的多樣化需求。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日常學習,這些資源都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便捷地獲取途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仍有少數用戶(占408%)反饋其需求滿足度不高。這些用戶認為,在電子資源的種類、更新速度、獲取便捷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為了滿足更多用戶的多樣化需求,未來圖書館應繼續加強電子資源的優化與拓展工作。一方面,要不斷豐富電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確保用戶能夠獲取到更全面、更深入的信息;另一方面,還要提高電子資源的更新速度,確保用戶能夠及時獲取到最新的學術成果和研究成果。同時,還應關注電子資源的獲取便捷性,為用戶提供更加友好、高效的使用體驗。
22不同用戶群體對電子資源類型偏好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在各類電子資源中,期刊論文、學位論文以及電子圖書以其豐富的內容和學術價值,成了用戶最為偏好的資源類型,這一結果直接且深刻地反映了廣大用戶對高質量學術資源的迫切需求與渴望。進一步深入剖析數據,發現不同用戶群體在資源偏好方面呈現出鮮明的差異性特征:本科生群體在學習和備考過程中,更加傾向于選擇考試題庫、模擬試題等實用性較強的資源,以滿足其應試與日常學習的即時需求;相比之下,教職工與研究生則因科研與學術探索的需要,對期刊論文、學術專著等具有深度分析和前沿探索性質的資源有著更為迫切和顯著的需求。這一發現不僅清晰地揭示了處于不同學習階段用戶群體在資源需求上的差異性,同時也為圖書館在資源采購策略的制定與服務推廣模式的優化方面提供了極具針對性的參考與建議。
除此之外,專業資源與用戶身份的匹配性也是值得深入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職工與研究生作為科研創新活動的主力軍,其研究領域的專業性和深度決定了他們對專利資源、行業標準、研究報告等高端專業資源有著更為顯著的偏好與需求;而本科生群體則因其學習內容的廣泛性和多元化,對外語學習資料、視聽多媒體資源等能夠拓寬知識視野、提升綜合素質的資源類型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與熱情。
23用戶使用電子資源的動機與障礙
深入探究用戶使用電子資源的動機與障礙,本次調查揭示了用戶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及面臨的挑戰。學習需求、研究目的以及完成學業任務是驅動用戶頻繁使用電子資源的核心動力。這些需求不僅體現了電子資源在學術追求和學業完成中的不可或缺性,也彰顯了其在知識獲取與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休閑閱讀作為用戶放松身心、拓寬視野的方式,職業發展需求作為用戶提升自我、規劃未來的途徑,同樣成了推動電子資源使用的顯著動因,不容忽視。
然而,在電子資源使用過程中,用戶也面臨著諸多障礙。其中,“對資源種類不了解”成為首要難題,許多用戶在面對海量電子資源時,往往因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知而感到迷茫和無從選擇。另外,“檢索方式不熟悉”也是制約用戶高效利用電子資源的關鍵因素,部分用戶因缺乏必要的檢索技巧而難以快速準確地找到所需信息。此外,“信息獲取渠道不暢”也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礙,信息閉塞或渠道單一往往導致用戶錯失重要資源或延誤使用時間。
此外,用戶主動推薦電子資源意愿較低的問題也值得圖書館高度關注。為了激發用戶的參與熱情和推薦意愿,圖書館應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推廣方式。例如,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分享和互動,通過口碑傳播和社群營銷等方式擴大電子資源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同時,圖書館還可以設立獎勵機制或積分系統,鼓勵用戶積極推薦和分享優質電子資源,形成良性循環和良好氛圍。
24用戶對電子資源相關服務需求
在用戶檢索與使用電子資源的過程中,大多數用戶展現出了高度的自主性,他們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工具和方法獨立完成檢索任務。然而,對于那些在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需要外部支持的用戶而言,他們更傾向于選擇便捷且靈活的幫助途徑。這種偏好不僅反映了用戶在信息獲取方式上的現代化和多元化趨勢,也凸顯了他們對高效、即時響應服務的強烈需求。
在數據信息的獲取途徑上,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憑借其便捷性和即時性,成了用戶的首選。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這些平臺訪問和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與此同時,口碑傳播,如老師或同學的推薦,也在用戶選擇電子資源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圖書館在推廣電子資源時,應充分利用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推廣體系,以擴大電子資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見圖1)。
在電子資源的推介方式上,用戶普遍傾向于通過圖書館網站或微信公眾號接收相關信息。這進一步強調了數字化推廣渠道在現代圖書館服務中的重要性。然而,不同用戶群體在推介方式上的偏好也存在差異。例如,學生群體更偏愛通過海報展等形式了解新資源,而教職工則更傾向于參加講座或研討會等活動。因此,圖書館在制定推介策略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差異,針對不同用戶群體制定個性化的推介方案,以提高推介效果和用戶滿意度。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推介方式,圖書館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推動電子資源的廣泛利用和深入發展(見圖2)。
25用戶對電子資源建設的意見與建議
用戶對圖書館電子資源建設及服務的意見與建議,涵蓋了宣傳推廣、資源內容、訪問便捷性等多個關鍵維度,為圖書館未來的戰略規劃與服務升級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見圖3)。
在宣傳推廣層面,用戶普遍期望圖書館能夠加大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提升電子資源的可見度與吸引力。建議圖書館不僅要利用傳統的宣傳手段,如海報、宣傳冊等,還應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官方網站等,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展示電子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用戶還呼吁圖書館加強對資源檢索技能的培訓,通過舉辦講座、開設在線課程等方式,幫助用戶掌握更加高效、便捷的檢索技巧,從而更好地利用圖書館提供的電子資源。
在資源內容方面,用戶對于電子資源的豐富性和針對性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他們希望圖書館能夠不斷擴充電子資源的種類和數量,特別是加強在特定學科領域的資源建設,以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和學術需求。此外,用戶還建議圖書館加強對資源的更新和維護,確保電子資源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為用戶提供更加可靠、權威的信息來源。
在訪問便捷性方面,用戶提出了更加具體且迫切的需求。他們希望圖書館能夠提供移動端訪問服務,讓用戶能夠隨時隨地通過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電子資源,實現學習與研究的無縫銜接。此外,用戶還建議圖書館優化資源訪問界面和操作流程,提升用戶體驗和滿意度。
3電子資源利用率提升策略
31深化用戶認知,促進電子資源普及
為有效提升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的利用率,首要任務是深化用戶對電子資源的認知與理解。這不僅需要廣泛而深入的宣傳,還需要教育活動的持續支撐。
311多元化宣傳策略
為了有效推廣電子資源,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渠道,打造多元化的宣傳策略。首先,在圖書館主頁和學校官網上設置電子資源專區,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詳盡的使用教程和常見問題解答,使用戶能夠輕松獲取相關信息。同時,結合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等)和校園廣播站,定期發布電子資源的更新信息和使用技巧,增強用戶的關注度。此外,設立“電子資源宣傳月”活動,通過系列講座、研討會和在線課程等形式,集中展示電子資源的優勢和使用方法。這些活動可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分享交流,也可以組織用戶進行實操演練,提高用戶的實踐操作能力。
312分層級教育活動
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設計并實施分層次的教育活動。對于初學者,提供基礎操作指南和實操演示,幫助他們快速掌握電子資源的基本使用方法。通過面對面的培訓課程、在線教程和視頻課程等形式,使初學者能夠逐步熟悉電子資源的檢索、瀏覽、下載等功能。對于高級用戶,聚焦高級檢索策略和元數據管理等高級功能。通過開設高級檢索技巧培訓班、元數據管理研討會等活動,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操作能力。同時,鼓勵高級用戶參與電子資源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如參與數字化項目、提供資源推薦等,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
313交互式學習體驗
為了提升用戶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打造交互式學習體驗。例如,開發互動式學習模塊和虛擬實驗室,使用戶能夠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和模擬實驗。這些模塊和實驗室可以涵蓋電子資源的各個方面,如檢索技巧、數據分析等,幫助用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建立用戶反饋機制,定期收集并優化教育內容。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等方式,了解用戶對教育活動的滿意度和建議,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形式,確保教育活動的時效性和實用性。
32強化技術支持,優化資源管理
高效的技術支持團隊是提升電子資源利用率的關鍵。因此,加強團隊建設與培訓,優化資源管理流程,成為提升利用率的必要保障。
321專業團隊建設
選拔并培養具備專業技術背景、熟悉電子資源體系且能快速響應用戶需求的技術人員。這些技術人員應具備扎實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定期舉辦技術培訓,涵蓋電子資源檢索、數據庫使用技巧及信息素養教育等內容,提升團隊整體實力。此外,建立技術人員考核機制,根據工作表現和服務質量進行獎勵和懲罰。通過激勵機制,激發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推動團隊不斷向前發展。
322跨部門合作
與教學部門緊密合作,將信息素養教育融入相關課程,如“文獻檢索與利用”等。通過課程合作、講座交流等方式,推動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同時,鼓勵教師和學生參與電子資源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如參與數字化項目、提供資源推薦等,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此外,還可以與科研機構、企業等外部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電子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通過合作共享資源和技術,推動電子資源的創新應用和發展。
323動態更新機制
建立電子資源評估與更新機制,定期評估資源質量,制定更新計劃。通過市場調研和用戶反饋等方式,了解電子資源的最新發展趨勢和用戶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資源采購策略。同時,建立高效的資源更新流程,確保資源的時效性和相關性。在更新過程中,注重資源的多樣性和互補性。通過采購不同類型的電子資源(如學術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等),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同時,加強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工作,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效益。
33用戶需求導向,優化內容與服務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優化電子資源的內容與服務,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的關鍵。通過擴大優質資源覆蓋、提供個性化服務方案等措施,不斷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331擴大優質資源覆蓋
進行市場調研,了解各個學科領域內被廣泛認可的電子資源,與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通過采購高質量的電子資源(如知名學術期刊、數據庫等),提升圖書館的資源質量和學術影響力。同時,加強與國際知名學術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引進更多優質的國際資源。建立高效的資源更新機制,確保資源的時效性和相關性。通過定期評估資源質量、制定更新計劃等措施,確保資源始終與學科發展保持同步。同時,加強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工作,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效益。此外,通過用戶反饋機制了解用戶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資源采購策略,不斷優化資源結構和內容布局。
332個性化服務方案
基于用戶需求分析,設計并實施個性化電子資源服務方案。建立用戶畫像系統,為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服務方案;建立學科館員制度,由具有專業知識的圖書館員提供一對一咨詢服務。學科館員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和興趣點,為其推薦相關的電子資源和學術動態。開發智能推薦系統,根據用戶的歷史數據和偏好,精準推送相關的電子資源。通過算法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術,發現用戶的潛在需求和興趣點,為其推薦更符合其需求的資源。同時,智能推薦系統還可以根據用戶的反饋和使用情況不斷優化推薦算法和結果;鼓勵用戶參與資源建設,如提供反饋、參與數字化項目等。通過用戶參與的方式,增強用戶對資源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結語
高校圖書館豐富的電子資源已成為高校師生汲取知識與信息不可或缺的源泉,其在支撐教學活動與科學研究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電子資源與高校用戶實際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不僅直接關系到電子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績效表現,更深層次地,它還影響著高校的學科建設方向與學科發展的整體態勢。本研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深入而全面地調研了高校用戶對于電子資源的使用現狀與實際需求,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電子資源利用率的策略,進而為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堅實的資源支撐。
參考文獻
[1]金國峰,潘英杰.基于K-Means與Apriori算法的資源利用率研究:以高校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24(4):62-68.
[2]孫艷紅.新時代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現狀調查分析及優化建議[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3(7):45-47.
[3]吳漢華,王波.2022年中國高校圖書館基本統計數據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3(6):63-72.
[4]吳英梅,李書寧,毛蕓.數據驅動的高校圖書館精準化資源建設保障機制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3(3):183-188.
[5]梁茹,李建霞.經費緊縮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優化及策略路徑研究:以華東理工大學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3(6):79-87.
[6]李冰.高校圖書館的精準化資源建設[J].文化產業,2024(18):49-51.
[7]刁羽,薛紅.高校圖書館典型用戶群體電子資源行為數據分析實證研究:基于創文圖書館電子資源綜合管理與利用系統[J].新世紀圖書館,2022(7):59-64,71.
[8]陽昕,張敏,廖劍嵐,等.社會網絡視角下的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研究:以復旦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1(15):91-99.
[9]孫瑾.電子資源績效評估系統對比分析研究:以山東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雜志,2022(6):83-87,115.
[10]萬莉,孫德福,劉士義.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使用情況分析研究:以山西師范大學外文數據庫為例[J].甘肅科技,2024(1):102-105.
[11]董文鴛,吳娟仙.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研究:以嘉興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建設,2008(9):30-33.
[12]路錦怡,徐建華,孫宣.問卷調查法的設計與實施及其在圖書館學領域的規范應用[J].圖書情報工作,2024(11):4-13.
(編輯何琳)
作者簡介:石麗紅(1986—),女,館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圖書館資源建設。
Abstract: "Relying solely on user usage data analysis is insufficient to fully support the scientific formulation of resourc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more accurately meet user needs and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iversity libraries also need to conduct in-depth investigations into users’ actual needs, usage experiences, satisfaction, and other 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This study conducted a survey on the use and needs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among users of Yansha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analyzed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users’ electronic resource utilization, preferences for resource types, usage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It was found that electronic resources are highly prevalent in university learning and research, bu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optimization. Different user groups exhibit differences in resource needs and service preferences, and user feedback indicates significant obstacles. The study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libraries to enhance electronic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s by deepening user understanding,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support, optimizing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orienting content and services towards user nee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