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探討跨媒體閱讀行為,分析其定義、特點及類型,并基于全國閱讀調查,指出數字化閱讀普及,跨媒體生態形成。文章定義跨媒體閱讀,討論其與傳統閱讀差異,總結定義和類型,分析高校圖書館推廣服務的機遇與挑戰。實證分析顯示用戶閱讀習慣變化,提出提升服務策略。強調多元協同、大數據、跨媒體場景和智能平臺在推廣中的關鍵作用。
關鍵詞:跨媒體閱讀;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數字化閱讀;用戶行為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于2024年4月揭曉了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數據[1]。調查顯示,2023年,我國成年人的綜合閱讀率(涵蓋了紙質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達到了819%,相較于僅閱讀紙質圖書的比例,高出21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方式已廣泛融入國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中,通過聽書和觀看視頻講解書籍的方式越來越受到成年人群的青睞。劉喜球等[2]指出,隨著數字媒體迅猛發展,閱讀的形式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紙質書籍,而是擴展到了包括電影、短片、在線內容、社交媒體賬號以及有聲讀物在內的多種媒介,形成了多元化的跨媒體閱讀生態。這種跨媒體閱讀模式極大地拓寬了讀者的體驗范圍,使得閱讀活動變得更加生動和多樣化,但也對閱讀推廣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閱讀的相關概念
11閱讀
對于“閱讀”,不同的研究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在圖書情報領域,“閱讀”這一術語指的是個體在社會互動中,通過解讀書面文字或符號來理解其內涵的行為、實踐活動以及信息處理過程[3]。傳播學領域,閱讀是一種知識傳遞過程,這個過程是基于文本和其他媒體實現信息生產者和接受者的溝通。在心理學視角下,閱讀被視為一個認知過程,其中外界信息通過感官被輸入大腦,隨后與大腦內已存的認知結構相互激發和影響。在此過程中,大腦對接收的信息進行解碼和解釋,這表明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4-5]。教育學領域將閱讀定義為讀者對媒介所承載的信息進行解釋和處理的過程,是讀者同時獲取理解和感悟的一種心理過程和社會行為[6]。本文認為閱讀是用戶通過對書面或其他媒介符號的解讀,從中獲取理解和感悟的一種信息過程、心理過程和實踐過程,是一種社會行為。
根據用戶獲取和解讀媒介符號的介質不同,本文在已有研究[7]基礎上將閱讀方式分為平面式閱讀、屏幕式閱讀及沉浸式閱讀3種,其中平面閱讀主要指紙質閱讀,其信息的組成元素主要是文字和圖像;屏幕閱讀涵蓋電視和網絡等多種媒介,其內容構成不僅包括文本,還涉及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種信息元素,其中以音視頻的信息為主;而沉浸式閱讀主要是借助VR等技術使用戶實現視覺、感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嗅覺等感知信息的三維立體閱讀。
12閱讀行為
《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3]對“閱讀行為”的界定是:它是讀者在閱讀時所的生理和心理活動的外在體現。這一行為通常涉及3個基本要素:讀者、閱讀材料和創作者,它們共同構成了實現閱讀目標和效果的關鍵。閱讀行為實際上是讀者對文獻信息符號和內容的識別與理解過程,因此,它不僅帶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也是個體心理特征的一種體現[3,8]。
根據閱讀深淺程度的不同,可以將閱讀分為淺閱讀和深閱讀兩類。其中淺閱讀是一種閱讀方式,其核心目標在于追求簡便、輕松以及實用性或娛樂性,屬于較為表面的閱讀層次。淺閱讀具有無強制性、快餐式、跳躍性和碎片化特點[3],是一種粗糙、邏輯斷層、瀏覽式的閱讀方式[9]。深閱讀更強調對閱讀內容的分析和理解,包括分析閱讀和理解性閱讀兩種形式。分析閱讀是以文本或符號分析理解為核心,從讀物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閱讀,主要應用于學習或研究中的精讀材料;理解性閱讀側重于深入把握文本的詞匯、句法、結構、創作技巧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和其在社會中的價值。深閱讀更強調讀者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闡述及反思,讀者通過深度閱讀信息吸收新的知識并將其轉化為思維結構或者信息儲備,為讀者日后的行為選擇做儲備。從價值機理的角度出發可知,深閱讀能夠促進讀者對文本的反思性,培養讀者的理性思維能力,同時提高讀者對文本的解釋水平[10]。
2跨媒體閱讀研究現狀
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11]在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中,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能力,旨在教導學生如何在不同媒介間獲取、展示和傳遞信息,分析和思考不同媒介中語言文字的使用情況,識別并研究它們的獨特性和規則,增強在不同媒介間分享和交流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對媒介傳播內容的理解、分析和評價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來審視信息的思想深度,培養求真求實的態度[11-12]。該標準中“跨媒介閱讀”培養目的與本文“跨媒體閱讀”培養目的相同。
為全面系統地收集相關文獻,本文先通過知網(CNKI)、讀秀、Web of Science、EBSCO等學術資源平臺,對中英文文獻進行了全面的檢索,檢索詞分別用“跨媒體”“跨媒介”“閱讀”“cross-media”“transmedia”“read”等進行篇名和主題組配檢索。在獲得初步文獻集合基礎上,通過文獻追溯法進一步收集資料。
本文對文獻整理后發現,跨媒體閱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1)對跨媒體閱讀的定義、特點、類型的闡述;(2)跨媒體閱讀的理論基礎;(3)探索跨媒體閱讀在不同研究領域的應用或針對不同資源開展跨媒體閱讀推廣,如國學經典跨媒體閱讀推廣策略研究[13]、兒童繪本的跨媒體閱讀路徑研究[14]。
21跨媒體閱讀的定義
對于跨媒體閱讀的定義,不同的研究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具體如表 1所示。
通過對不同研究者對跨媒體閱讀的定義可知,跨媒體閱讀是指用戶基于對多種媒體技術的認識和了解,綜合運用多種閱讀載體(如符號、文本、語言、圖片、音頻、視頻等)來捕捉并解讀信息[13-28]。跨媒體閱讀是一種新型閱讀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同時實現文字閱讀、圖像閱讀、聲音聆聽、影像欣賞等,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隨需進行瀏覽、碎片化閱讀、鏈接式閱讀。跨媒體閱讀方式實現了從個體化閱讀向社交化閱讀的轉變。借助多平臺、多界面的信息推薦與分享以及VR、AR等新技術的應用,跨媒體閱讀為用戶帶來了全新的沉浸式閱讀感受。跨媒體閱讀消除了不同媒介內容之間的界限,匯集了各類媒體的優勢,使得在不同平臺上圍繞同一主題的信息解讀和整合變得更加便捷,使用戶能夠全面立體地獲取和理解信息的內涵[29]。跨媒體閱讀實現了4個融合:首先,促進了信息環境的整合,重新構建了人類的媒介生態,轉變了信息的傳播途徑;其次,實現了用戶身份的整合,在跨媒體閱讀的框架下,不同媒介的用戶實現了身份的統一;再次,促成了閱讀方式的整合,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媒體界限的模糊和信息單元的數字化為多種閱讀方式的融合創造了條件;最后,實現了閱讀場景的整合,隨著媒介終端的變化,信息接收場景的轉換重新定義了閱讀的時間和空間[30]。
22跨媒體閱讀的特點
結合跨媒體閱讀的定義可知,與傳統閱讀相比較,跨媒體閱讀具有以下特征。
(1)閱讀載體的多元化。實現跨媒體閱讀不僅僅是單一的文字、圖片或者音視頻等的展示,它已轉化為多種載體在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下同時展示相同內涵的信息。例如,經典文學作品改變成電影、電視等。這些不同載體所承載的信息共同構建成文學作品本身的內涵。
(2)閱讀內容的互文性。互文性指某一文本與其它文本存在相互關聯性。跨媒體閱讀作為跨越多種介質的閱讀,其不同介質所承載的信息之間有強烈的互文性,如文字與圖片之間的相互補充,視頻與音頻之間互為語境等。
(3)閱讀活動的互動性。跨媒體閱讀一個最明顯的優勢是使得閱讀活動具備了社交的性能,讀者可以利用媒體的優勢對信息內容進行探討與分享。
(4)閱讀體驗的多維化。通過不同媒體對相同或相似內容的展示,讀者在閱讀某一信息時,不再局限于某一感官體驗,而是通過視覺、感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嗅覺等多種維度、虛實結合而感知信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利用多種信息手段、調動所有感官系統,獲得更加全面立體、系統的閱讀信息和閱讀體驗。
(5)閱讀時間、空間的即時化。讀者可以不限時間、空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的優勢進行自由地閱讀。閱讀場所不再僅限于圖書館、書店等,而是變成了“泛在”的空間。
23跨媒體閱讀的類型
對于跨媒體閱讀的分類,不同的研究者依據不同的標準對跨媒體閱讀進行了分類。
依據閱讀載體的不同,李志勇等[27]將跨媒體閱讀分為:以電子書為代表的圖文類閱讀;以聽書播客為代表的音頻類閱讀;以b站為代表的視頻影像類閱讀;傳統紙媒閱讀。黃海彬[16]將跨媒體閱讀劃分為3種形式:移動設備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以及通過U盤閱讀。
依據跨媒體形式的不同,Gary Hay將跨媒體閱讀分為4種方式:跨媒體閱讀10即推送式閱讀、跨媒體20即拓展式閱讀、跨媒體閱讀30即觸發式閱讀、跨媒體閱讀40即共創式閱讀[31]。跨媒體閱讀10指的是將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分發到多個平臺上供用戶瀏覽。這種閱讀模式是跨媒體閱讀的基礎形式,主要是為了實現閱讀的便捷性。跨媒體20是指閱讀的內容主題以不同形式展示,形成一條完整的內容產出鏈,通過跨媒體整合提升閱讀內容的價值,進而增強信息傳播的效能。跨媒體閱讀30是指跨媒體形式所展現的內容喚醒了用戶的需求,將跨媒體作為一個橋梁,完成一個完整的閱讀旅程,引導用戶從一個平臺跳轉到另外的平臺去深入探索。跨媒體閱讀40指信息是由生產者和用戶“共同創造”,這個閱讀最大的特點是互動,從而交織出以閱讀為基線的社交網絡。
3高校圖書館跨媒體閱讀推廣現狀
31跨媒體閱讀推廣相關研究現狀
跨媒體閱讀在傳統閱讀方式與數字化閱讀方式的基礎上,利用新技術,將文字、音樂、視頻等內容融合在一起,以移動設備為平臺展示出信息內容,這種閱讀衍生出了一種類似于“混合式”的新型閱讀形態。跨媒體閱讀綜合了不同媒體的優勢,多角度立體式地為用戶展示閱讀內容,滿足多媒體時代下用戶的閱讀需求。跨媒體閱讀有五大特點:便捷、互動與參與性、免費獲取、數據驅動的思考、優化的用戶體驗。王瑋[32]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圖書館跨媒體閱讀推廣模式,分別闡述了在傳統媒介、新媒介、空間媒介3個不同媒介環境下的閱讀推廣服務,并從中歸納出圖書館跨媒介閱讀推廣的新方法。在實踐方面,Carol A. Gordon[33]建設了跨媒體閱讀推廣網站,對比分析了青少年在使用該網站前后的閱讀能力,通過跨媒體方式展示閱讀激發了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提升了閱讀能力。張東靖[34]對高校圖書館新媒體閱讀推廣模式進行研究,提出了適應新媒體環境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策略,總結了新媒體環境下閱讀特征:(1)閱讀方式轉變,閱讀載體更加多元;(2)閱讀內容片段化,深度淺化;(3)閱讀活動的互動性、參與性、娛樂性增強;(4)閱讀不再受時間、空間因素影響。
32高校圖書館用戶跨媒體閱讀現狀研究
筆者統計了2019—2023年華東地區某大學圖書館紙質圖書、電子圖書的下載量和多媒體視頻播放量,作為高校圖書館用戶跨媒體閱讀情況的一個反映,研究高校圖書館用戶閱讀習慣的變化。
321紙質圖書借閱情況
紙質圖書借閱是高校圖書館最傳統最基本的服務。據統計,華東地區某211綜合類大學師生在2019年的紙質圖書總借書量185457冊,2020年總借書量65014冊,2021年總借書量93910冊,2022年總借書量55472冊,2023年總借書量64554冊。整體來看,這5年間紙質圖書借閱量在逐年下降,尤其是在2020—2022年受到疫情影響,紙質圖書的借閱情況大幅度下降,具體如圖1所示。
322電子圖書下載情況
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是一個中文在線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電子圖書資源,其含書量約百萬余種。本文以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為例,分析統計2019—2023年用戶下載圖書的情況。如圖 2所示,用戶電子圖書下載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323多媒體視頻播放情況
針對多媒體視頻的播放情況,本文以網上報告廳為例,對師生2019—2023年多媒體視頻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網上報告廳”是一個多媒體資源庫,主要內容為視頻專家報告或學術講座。如圖3所示,師生對多媒體視頻庫的點擊播放量也在不斷提高。
從圖1—3的比較來看,高校圖書館用戶對紙質圖書的使用整體呈下降趨勢;而用戶對電子資源和多媒體資源的使用量逐年增長。這從側面反映了在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用戶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逐漸從紙質資源轉向了電子資源、多媒體資源。這給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帶來了新挑戰和新思路。
4高校圖書館跨媒體閱讀推廣提升策略
41協同多元主體,規范閱讀推廣流程
圖書館資源的閱讀推廣工作是以“圖書館用戶”為中心開展的,因此推廣工作應基于用戶的實際需求來規劃服務策略。在閱讀推廣前期的準備工作、活動中以及對活動實際效果的反饋都應與圖書館用戶保持密切溝通,以用戶的需求作為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高校圖書館應該成立專門的閱讀推廣工作委員會,對于整體的推廣工作計劃、宣傳、實施等環節精準細分到具體的部門和具體的人員。
閱讀推廣工作不僅僅是圖書館的工作,要與學校的宣傳處、師資處、學工辦、團委、人文學院等通力合作,共同開展。專業教師也可參與閱讀推廣工作,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背景為具體的閱讀書目提供專業建議。此外,加強與學生社團如讀書協會、新聞社團等的合作,擴大閱讀推廣范圍。
42利用大數據賦能,精準用戶畫像
通過圖書館用戶的數據信息采集、數據挖掘、用戶標簽等指標,精準構建圖書館用戶畫像。其中數據采集包括用戶的人口學屬性(性別、年齡、專業、年級)、閱讀行為資料(閱讀內容、閱讀時長、搜索信息、瀏覽信息、點擊信息、借閱信息)、調查數據(問卷調查、用戶反饋等)信息。數據挖掘是指在對信息進行清洗之后,運用人工智能、機器深度學習、模型特征識別等技術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數據群體關聯度綜合分析、聚類分析等,從而對用戶群體進行分類。用戶標簽是指在對用戶群體進行分類后對其屬性進行揭示和標注的過程。基于上述的分析,可以實現深描個人用戶畫像和群體用戶畫像。用戶畫像是用戶的一種認知表達,也是圖書館開展資源分發、構建跨媒體閱讀場景植入的起點。
43基于元數據倉儲,構建跨媒體場景
元數據是數據的數據,用以描述和規定數據的特征、相互關系即相應操作的數據集合[35],對圖書館資源進行元數據倉儲是圖書館實現跨媒體閱讀推廣的基礎。此外,利用VR、AR等技術創建一個具有自適應、游戲化的跨媒體場景。圖書館資源元數據倉儲實現了圖書館同一主題或內容的信息融合,減少了用戶間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同時搭建了跨媒體閱讀場景,使用戶在享受沉浸式閱讀的同時能夠進行自由、開放的討論。
44打造智能平臺,科學引領用戶
跨媒體閱讀體現了全媒體時代下用戶對閱讀的多維體驗需求和文化訴求。高校圖書館以文獻資源、設備資源等資源為基礎,借助于智能定位、深度學習、人機互動、智能篩選等技術支持,打造高校圖書館資源智能平臺。通過與用戶畫像的匹配,為用戶提供精準的資源,使用戶在智能平臺中能獲取到同一主題不同形態的內容。在跨媒體閱讀過程中,智能平臺還應正確合理地調用場景,發揮場景的價值,引導用戶正確理解不同媒體的正負效應,科學合理分布內容形態,做好內容閱讀的入口引導。
5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跨媒體閱讀推廣已經成為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應創新服務模式,加強與技術發展的同步,不斷優化閱讀環境,提高用戶的閱讀體驗。通過跨媒體閱讀的推廣,高校圖書館充分發揮其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及促進創新創業事業中的社會價值,將為構建知識型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進一步推動知識的傳播與文化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第21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發布[EB/OL].[2024-04-2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4/content_6947066.htm.
[2]劉喜球,宋科瑩.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路徑的新思考:基于大學生閱讀載體偏好數據分析[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2(4):25-29.
[3]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名詞[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4]賴文沁.小學語文跨媒介閱讀教學的現狀、問題和建議[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5]張必隱.閱讀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6]王玨,劉世清.論多媒體閱讀行為的雙重特征[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12):26-30.
[7]南長森,朱尉.跨媒體傳播與國民閱讀方式變革對文化消費的啟示[J].圖書館論壇,2010(6):276-279.
[8]吳琳.同伴閱讀對大班幼兒閱讀效果影響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9]宗少青,劉宗元.流媒體環境下的移動閱讀思考:以得到APP電子書為例[J].出版廣角,2020(2):77-79.
[10]王會珍.新媒體時代深度閱讀推廣的優化進路[J].中國出版,2020(3):41-45.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2]周雅梅.初中跨媒介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策略初探[J].新校園,2020(12):52-55.
[13]李守紅.國學經典跨媒體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出版廣角,2017(23):62-64.
[14]宋占美,孫倪明,屈燕.多模態幼兒英語電子繪本開發與應用的實證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2(2):52-57.
[15]黃丹俞.跨媒體閱讀: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新趨勢[J].圖書與情報,2012(5):26-30.
[16]黃海彬.跨媒體閱讀在圖書館的應用探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2(22):86-87.
[17]徐雪峰.高校圖書館跨媒體閱讀的推廣及其解決方案[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23):145-147.
[18]任明滿,鄭國民,王彤彥.“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內涵、實施策略與挑戰[J].語文建設,2018(28):4-8.
[19]程元.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的理解和思考[J].語文建設,2018(28):8-11.
[20]王立.跨媒介閱讀的課程建設及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18(25):73-76.
[21]陳琳.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5):32-35.
[22]劉路.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及其實施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23]李守紅.跨媒體融合式親子閱讀推廣策略研究[J].新閱讀,2020(12):36-38.
[24]潘涌,陳蘇仙.基于MIL評估框架的“跨媒介閱讀素養”及其建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5):108-114.
[25]張文彥,武廣宇.跨媒介閱讀時代的全民閱讀生態體系建設[J].出版廣角,2022(8):27-31.
[26]任睿,莫世亮.數字時代下跨媒介閱讀素養:特征、架構與培育路徑[J].比較教育學報,2022(5):108-121.
[27]李志勇,趙玉,梅錦萍.跨媒介閱讀效能影響因子實證研究[J].調研世界,2024(2):76-87.
[28]王佑鎂.跨媒體閱讀:整合O2O與MOOCs的泛在閱讀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5(1):22-28.
[29]李煒.跨媒體閱讀的場景轉換與出版路徑構建[J].科技與出版,2021(2):43-47.
[30]李煒.跨媒體新聞閱讀類型、特征與優化路徑[J].中國出版,2021(22):27-31.
[31]Gary Haye.Cross media[EB/OL].[2020-05-28].http://www.personalizemedia.com/articles/cross-media/.
[32]王瑋,王麗麗.圖書館跨媒介閱讀推廣模式探析: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微服務為例[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5 (02):11-13,43.
[33]Carol A. Gordon. The role of the library in supporting the emerging literacy of adolescents: a transliteracy approach to summer reading[EB/OL].[2019-01-17].https://www.ifla.org/past-wlic/2011/114-gordon-en.pdf.
[34]張東靖.高校圖書館新媒體閱讀推廣模式研究[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2):51-55.
[35]林海青.數字化圖書館的元數據體系[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 (4):59-64,69.
(編輯李春燕)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知識生態視角下圖書館創新服務研究;項目編號:2021SJA0864。201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大數據環境下面向用戶的圖書館資源跨媒體知識服務研究;項目編號:19BTQ030。
作者簡介:惠瀾(1991—),女,館員,碩士;研究方向:學科服務,信息素養。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cross-media reading behavior, analyzing its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reading survey, it points out the popularity of digital read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 cross-media ecosystem. The article defines cross-media reading, discusses its differences from traditional reading,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s and types, and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romoting service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changes in users’ reading habit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improve service promotion. It emphasizes the key role of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big data, cross-media scenarios, and intelligent platforms in pro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