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前,在信息化和數字化雙重驅動下,圖書館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相關研究具有現實意義。“標準先行”是我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一個重要經驗,對于智慧圖書館建設也同樣重要。文章在調研國內外智慧圖書館研究動態及分析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相關標準的基礎上,構建由文獻信息資源、技術與平臺、安全與保障、智慧空間、智慧服務、智慧管理6個一級指標組成的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框架。
關鍵詞:圖書館;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體系框架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智慧圖書館”這一概念最早由芬蘭奧盧大學圖書館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會議論文《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中提出[1]。圖書館的職能涵蓋收集、保存、處理、傳播文獻并提供利用,其發展與新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息息相關。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圖書館的發展歷經了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轉型,再向智慧化轉型的過程。智慧圖書館建設已被納入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加快了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步伐,使圖書館發展進入一種全新形態。近年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與圖書館相關的標準,包括公共圖書館業務規范、公共圖書館智慧技術應用與服務要求、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圖書館館藏資源開發與應用指南、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化加工規范、聯合圖書館體系建設管理規范、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圖書館指標體系等。圖書館標準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新一代技術的發展和業務需求的變化,在使用中不斷優化完善。本研究從資源、服務、技術、安全保障等層面,梳理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現狀、國內外智慧圖書館指標體系相關成果,同時借鑒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探索構建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
1智慧圖書館研究現狀
11國外智慧圖書館研究現狀
國外的智慧圖書館研究可分為萌芽期、探索期和成熟期3個階段。(1)萌芽期(2003—2010年):2003年首次提出“智慧圖書館”的理念,智慧圖書館是一個打破時空限制,能夠快速便捷地為用戶提供文獻資料的移動知識服務平臺[1,3];(2)探索期(2010—2019年):學術界對其評價主體、客體、建設模式、效益效果、政策引導進行了深入研究;(3)成熟期(2019年至今):研以致用,如丹麥技術大學智慧圖書館的高校實踐,通過研究政策引導、科學評價、政策環境優化等,不斷完善智慧圖書館建設體系。
國外聚焦從技術應用、智慧城市、文旅融合等視角研究智慧圖書館。一是從技術應用視角,致力于多邊合作,建立技術聯盟,明確標簽和讀寫器的選擇標準、構建通用技術交換機制,探索新技術的應用來優化現有產品的不足,從而為智慧圖書館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4]。二是從智慧城市視角,提出一種基于“智慧之城”構建“智慧之館”的協作共建新模式。這一理念認為,圖書館的智慧化變革只有與城市的智慧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推動智慧圖書館快速發展和有序進步[5]。三是從文旅融合視角,通過文化云的深入發展,創新管理與服務模式,多維度促進機構間的協同合作以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完善數據標準與行業規范,以實現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從而構建規范化、標準化的公共文化決策支撐平臺[6]。
12國內智慧圖書館研究現狀
以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為數據源,檢索條件為“題名=‘智慧圖書館’”,將檢索到的2509篇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總體趨勢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近10年,智慧圖書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文獻從2010年最初的1篇相關論文[7]到2019年以來保持每年280篇以上學術論文,除2022年略有下降后,其他年份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國內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包括萌芽與零星探索階段和實質探索階段。(1)萌芽與零星探索階段(2010—2019年),在我國經濟發達區域,諸多公共圖書館正積極探索建設智慧空間,涌現了大量用于實體空間感知和用戶即時服務的工具[7]。(2)實質探索階段(2019年至今)。2019年以來,隨著一批以“智慧”為建館理念建成的新圖書館開放使用,如上海圖書館東館等,智慧空間建設進入了實質推進階段[8]。同時,也引起了學術界對其建設標準、評價主體、客體、目標、制度、方法等的廣泛關注和研究。
基于中國知網就“智慧圖書館”2010年至2023年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主題分布和研究層次分布統計,再結合人工核對,研究結果顯示,有關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從最初對智慧圖書館概念的闡釋發展到智慧圖書館的應用研究、發展模式以及智慧圖書館的應用實踐,人們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具體。目前,國內研究聚焦智慧圖書館建設的理論基礎、評價標準及指標設定等。一是理論基礎層面。趙發珍等[9]闡釋了數字化轉型、以人為本、高質量發展等理論內涵。劉芳等[10]認為智慧圖書館建設要達到基礎設施智能化、信息資源集約化、讀者服務智慧化、業務管理精細化等建設效果?;亓值龋?1]從資源建設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務智慧化3個方面總結發展模式。趙發珍等[9]還提出促進主體間的連通性,推動開放與參與;增進智慧與安全;提升能力與效能是數字化轉型的內在機理。二是評價標準及指標設定層面。(1)評價主體。從宏觀層面看,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等作為評價主體[12];從中觀層面看,全國性行業組織作為評價主體,如中國圖書館學會及各分支機構、國家圖書館、省市級圖書館等;從微觀層面看,圖書館自身、讀者(用戶),行業內專家、學者成立專門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等[13]可作為評價主體。(2)評價客體?;亓郑?1]按照“全評價”理論,從形式(技術引入、智能設備設施應用的評估)、內容(智慧館員和館藏資源建設的評估)、效用(服務的智慧化水平)3個層面歸類復雜的評價客體。(3)評價目的分為基本目的和根本目的,增強智慧化服務能力[13],提升用戶對智慧服務的體驗感。(4)評價標準和指標。馬祥濤[12]創造性地將“全評價”理論應用于智慧圖書館建設評估體系;劉煒[14]參照《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的分類,圍繞業務、數據、服務和產品4個方面,提出智慧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框架;申曉娟[15]結合國家圖書館提出的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方案,構建了由基礎、技術、資源、服務、空間和管理6個方面的標準組成的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框架;賀晨芝等[16]將技術框架分為應用服務層、空間計算層、業務管理層(資源、人員、社區)、去中心化層以及基礎設施層。(5)評價方法。馬祥濤等[12]認為評價方法有定量評價法、定性評價法和定性定量綜合評價法等。(6)評價制度。單軫等[17]認為智慧圖書館評價制度應包括規范制度(評價的流程、內容和標準)、監督制度(確保評估流程合規依規,評估結果客觀真實)、反饋制度等。目前,國內智慧圖書館建設還處于實質性探索階段。
國內外學術界針對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的主體、客體、標準、目標、方法、制度、問題、對策等進行了非常深入且廣泛的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方法論參考。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重理論闡釋,輕實證研究。既有研究雖然構建了不同的指標體系,但是很少應用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體系對建設現狀進行整體分析,這也容易造成其標準體系的操作性難以確定,更難以通過現狀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差距和短板。二是重主觀評價,輕客觀分析。很多學者從主觀質性判斷的角度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個別案例進行了評估,但是缺少客觀的、定量的或者是第三方機構的評價分析,因此,存在主觀臆斷的可能。三是重問題剖析,輕對策建議。很多研究分析問題頭頭是道,但是所提對策建議要么輕描淡寫,要么放之四海而皆準,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對比分析國內外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構建適應我國發展需求的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顯得極為迫切。
2構建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體系
21構建原則
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旨在指導和規范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在制定智慧圖書館建設的標準和規范時,應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可靠性和有效性相結合、主觀指標和客觀指標相結合、系統性和差異性相結合,使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具有先進性、示范性、完整性、協調性、普適性、可擴展性。
211先進性原則
遵循和參考《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18],在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分析國內外圖書館智慧化建設成果及發展趨勢,并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科技的應用趨勢相結合,構建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
212規范性原則
二級指標主要由定量指標構成,輔以定性指標,可分為核心指標、擴展指標,在數據采集和開展評價工作時作為具體操作中相關定性或定量的指標項。
213系統性原則
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考慮國內各地區公共圖書館發展差異,既要堅持保障基本與系統性,又要尊重差異,形成質量梯次提升的智慧圖書館發展格局。
214協調性原則
注重與現行的圖書館評估指標體系的融合,參考數字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智慧技術應用與服務要求的相關指標體系,同時密切關注國家相關政策,以適應政策要求與行業發展的變化。
215安全性原則
保證信息資源、用戶信息、網絡等安全可靠。
216可擴展性原則
隨著圖書館業務、技術和應用的不斷發展,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也需要進行動態更新,以適應智慧圖書館建設與發展需求。
22體系結構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構建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體系,主要是對學術文章進行文本分析。以“智慧圖書館+標準”為關鍵詞,基于中國知網檢索2010年至今的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刊發的學術文章,以Phyton為工具,結合人工分析,提煉建設標準主題。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由文獻信息資源、技術與平臺、安全與保障、智慧空間、智慧服務、智慧管理6個一級標準和35個二級指標構成的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框架,如圖2所示。
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主要由基礎類指標和服務類指標兩部分構成:其中,基礎類指標主要包含“文獻信息資源、技術與平臺、安全與保障”3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服務類指標主要包含“智慧空間、智慧服務、智慧管理”3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指標的具體內涵如下。
221文獻信息資源
智慧圖書館是依托其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提供各項服務。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服務于不同的群體,因此,它們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上的側重點也各有差異。各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構建獨具特色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文獻信息資源指標具體包括館藏資源、專題特色資源、實物化資源、資源共建共享、知識加工、知識組織、知識存儲、知識獲取、知識關聯、知識圖譜、可視化呈現、數據互聯、數據挖掘等。
館藏資源:以采購的紙質圖書和數字資源為核心館藏,突出重點學科;推介使用開放獲取資源;加強圖書館聯盟之間的合作;注重資源共建共享,從而構建全面完整的館藏資源建設標準體系[3]。
222技術與平臺
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智慧服務平臺建設、智慧管理平臺建設。
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包含機器學習(ML)、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人工智能(AI)技術、數字孿生、5G/6G通信技術等。
智慧服務平臺建設:統一認證后可使用智慧圖書館的所有資源,提供資源一站式檢索服務、知識發展服務等,體驗各項智慧服務。深化信息挖掘、整合,開展多元化、多維度的數據分析服務。
智慧管理平臺建設:調用智慧管理的數據,對空間、設備設施、資源、服務等的實時動態監測進行實時數據展示,如流通量數據、人流量數據、借閱數據等。通過科學和多維度的評估,對智慧圖書館在管理效率和服務效能等方面進行評價,為圖書館的智慧利用、評估、決策、調整提供支持和指導。
223安全與保障
貫穿于智慧圖書館各個方面建設,主要包括信息資源安全、用戶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等,具體要求如下。
信息資源安全:涉及文獻資源、管理數據、數據接口等安全問題。用戶信息安全:涉及用戶個人隱私數據。網絡安全:應采取訪問控制、網絡防火墻等網絡安全防護措施,具體要求詳見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19]。
224智慧空間
主要包括智慧樓宇、數實融合空間、智慧閱讀空間。
智慧樓宇:圖書館的空調設備、照明設備及建筑設施等所有設備設施都能進行智慧化程序控制和管理。智慧樓宇里配備智能書架、自助預借取書柜、智能清點機器人、智能倉儲等智能設備。
數實融合空間:通過綜合運用多種數字技術,將傳統圖書館的實體空間與數字圖書館的數字空間進行融合,構建人與技術交融的數實融合空間[20]。以元宇宙為例,它強調虛擬與現實的無縫融合,可以通過應用元宇宙技術打造智慧圖書館的數實融合空間。
智慧閱讀空間:以閱讀資源為基礎,通過信息技術、智能設備等構建智慧互聯、智慧感知的智慧閱讀空間,展示、共享、傳播[21]知識,以滿足用戶個性化、智慧化、多元化的閱讀服務需求[22]。
225智慧服務
智慧服務超越并升華了傳統的知識服務,它不僅代表服務的方式,也是服務的核心內容。智慧服務涵蓋了智慧用戶、智慧館員、智慧流通、智庫服務、拓展服務、未來服務以及評價保障服務。
智慧用戶:實現智慧服務的核心在于人的參與。圖書館的用戶不僅僅是服務的目標群體,更是推動智慧圖書館發展的關鍵因素和主動參與者。
智慧館員:作為智慧圖書館功能實現的關鍵,智慧館員必須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智慧館員需要緊跟不同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同時具備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管理能力,創新和溝通能力,從而滿足讀者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智慧流通:包含RFID文獻/層架標識、RFID標簽數據處、RFID館藏盤點、RFID文獻防盜、自助辦證、自助借還、無證借還、智能分揀還書、在線預借、續借或轉借等[23]。
智庫服務:智慧圖書館為智庫服務提供文獻支撐等。
拓展服務:包含個性化服務、多元化知識服務、多元化文化服務、不同用戶群體智慧服務、沉浸式體驗服務和智慧自助服務等。
未來服務: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大語言模型應用于圖書館,開啟未來服務模式。
評價服務保障:用戶對圖書館提供的服務體驗進行評價。
226智慧管理
智能、感知、互聯和融合成為評估“智慧”的新標準。智慧管理包括數據管理、設備設施管理、人才培養、用戶互動與評估反饋、用戶管理與隱私保護、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
數據管理:感知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利用情況,支持智能文獻采購、智能文獻分析等,定期統計圖書館各類資源的使用頻次與效果,提供資源配備與調節的建議[22]。實現紙電一體化資源管理、多終端管理。
設備設施管理:對智慧圖書館設備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收集并分析設備設施分布、服務、狀態等數據。
人才培養: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圖書館員隊伍。圖書館需要培養適應時代變革的人才,吸引具備高水平技術能力的專業人士。
用戶互動與評估反饋:構建一個用戶與圖書館互動的平臺,確保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溝通渠道暢通無阻。
用戶管理與隱私保護:妥善管理用戶的個人信息,并采取保護措施極大限度地保護個人隱私,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用戶密碼等。
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構建科學規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3啟示與建議
31智慧圖書館發展主要存在的短板問題
一是圖書館標準數量供給不足、質量瑕疵,在實踐中,應用不理想和智慧圖書館標準短板最為突出;二是缺乏國家層面的總體統籌和頂層設計、數據開放機制有待完善、隱私保護政策尚未健全、績效評估標準未能實現有效量化等。
32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建設
(1)基于對圖書館領域現有標準體系的深入分析,參照國家圖書館提出的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方案,聚焦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重點業務和技術需求,智慧圖書館建設當前階段的重點關注領域,構建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框架。(2)重視多維度標準體系構建,以提升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的科學性與完備性。(3)深化標準制定領域的國際合作[3],積極參與圖書館國際標準制定和建構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4)制定主體多元化,推進各類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建設標準規范且各具特色的智慧圖書館。
33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實現路徑建議
(1)基礎設施方面,深化數據賦能,關注將關鍵技術應用于圖書館,通過推動新型技術的應用與治理標準的規范化,構建并分階段實施階段化發展路徑;(2)館員隊伍層面,采取多維度策略,打造圖書館標準化建設專業隊伍;(3)智慧管理方面,優化經費投入和產出,多措并舉補足制約智慧圖書館發展的短板。(4)文獻資源層面,數據開放共享、治理與應用并舉,以共贏理念加強聯合引導、以人為中心推動標準化以及轉變建設模式;(5)智慧服務層面,以文獻信息資源為基礎,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拓展智慧服務內容,構建全方位、深層次的智慧服務體系;(6)技術層面,不斷探索新技術(工具)的應用場景,同時應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圖書館的挑戰。
4結語
智慧圖書館,作為圖書館發展的新趨勢,開啟了文化與科技交融的新模式。但是在圖書館發展史上,智慧圖書館才是一個雛形,其建設標準規范正在不斷探索和完善中。本文對智慧圖書館的體系結構進行了較為深入地探討,構建了較為完整的標準規范框架體系。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沒有研制指標的計算方法與具體要求,各項指標未能具體量化且未獲得幫助和支持進行實證研究。隨著智慧圖書館相關理念、技術和應用的不斷發展,需要在建設實踐中不斷完善智慧圖書館建設體系,從而促進智慧圖書館這個有機體不斷生長壯大。
參考文獻
[1]AITTOLA M,RYHANEN T,OJALA T. Smart library:Location-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411-416.
[2]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 (2021-03-13)[2021-0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盧小賓,宋姬芳,蔣玲,等.智慧圖書館建設標準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1):15-33.
[4]LI X J, SHI X H ,XIE R,etc.Evaluating e-book vendors in the era of smart libraries[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23(3):101254.
[5]XU X C . Explor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ChatGPT in the field of smart libraries[J].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23(2):73-79.
[6]CHEN J . Research on the reading promotion model of universities based on smart libra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2023(11):59-63.
[7]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7):8-10.
[8]洪芳林,龔蛟騰.政策引導公共圖書館空間智慧化變革研究:來自京津冀、長三角與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的證據[J].圖書情報工作,2003(11):48-59.
[9]趙發珍.圖書館治理數字化轉型:理論內涵、內在機理及推進路徑[J].圖書館學研究,2023(3):2-8.
[10]劉芳,余望枝.智慧圖書館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2023(6):1-7.
[11]化柏林,苗美娟,李斯等.公共文化智慧化的發展模式與展望[J].圖書館雜志,2023(5):55-62.
[12]馬祥濤.“全評價”視角下智慧圖書館建設評價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3):103-109.
[13]鄧默言,彭松林,聶海燕,等.中國圖書館標準化建設研究報告(2022)[J].圖書館論壇,2023(11):15-23.
[14]劉煒,劉圣嬰.智慧圖書館標準規范體系框架初探[J].圖書館建設,2018(4):91-95.
[15]申曉娟,邱奉捷,楊凡.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的構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3(3):41-54.
[16]賀晨芝,劉倩倩,張磊,等.圖書館元宇宙應用相關標準規范及應用指南框架[J].圖書館建設,2023(4):36-45.
[17]單軫,陳雅,邵波.桎梏與突破:我國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圖書情報工作,2023(8):94-103.
[18]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GB/T 33356—2022[EB/OL].(2022-10-14)[2024-10-30],https://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9E763AE888758B5CCDCBC1AF7C797D73.
[19]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信息安全技術 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EB/OL].(2019-05-10)[2024-10-30],https://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BAFB47E8874764186BDB7865E8344DAF.
[20]吳江,陳浩東,賀超城.元宇宙:智慧圖書館的數實融合空間[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2(6):16-26.
[21]葛敏.“數字中國”戰略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智慧空間生態建設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18):111-115.
[22]楊茜,徐繼維.元宇宙視域下智慧圖書館沉浸式空間建設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7):90-94.
[23]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共圖書館智慧技術應用與服務要求:DB4403/T 169—2021[EB/OL].(2021-06-17)[2024-10-30],https://amr.sz.gov.cn/attachment/0/797/797453/9772236.pdf.
[24]楊曉娜.技術驅動下的智慧圖書館資源建設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18):86-89,101.
(編輯何琳)
基金項目:2024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年度課題(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廣西農家書屋智慧服務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4TQB002。
作者簡介:楊善茜(1984—),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智慧圖書館,閱讀推廣。
Abstract: At present, driven by informat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th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the research connotation of smart is constantly enriching, making related researche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Standard first” is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China, which is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trends of smart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standards for smart libraries construc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mart libraries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six first-level indicators: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technology and platform,security and guarantee,smart space,smart service,and smart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