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中提出,要通過學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動、義務教育強校提質行動、普通高中內涵建設行動等來改善教育資源的分配和質量,要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和參與式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互動式教學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基于此背景,以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橋》的教學為例,探討小學語文“教、學、評”體系下的互動式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設定互動教學目標,構建“教、學、評”體系
在《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設定互動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將教學理念與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效融合,促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圍繞共同目標而展開,最終通過“評”來完成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反饋和評估,以此提升互動教學的效率、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識字與寫字目標
掌握“咆、哮、嗓、揪”和“咆哮、擁戴、呻吟”等8個生字與11個詞語。
(二)閱讀與鑒賞目標
1.進行自主閱讀、深入思考,感受文本的語言美,初步形成對主人公的了解。
2.在閱讀后形成自我理解,標出作品中生動、優美的語言,或者總結閱讀問題,對不理解的地方做“?”標記。
(三)表達與交流目標
1.經過自主閱讀,在與教師、同伴及情境的互動中,真切感受洪水到來時給人們帶來的恐懼感。
2.能夠復述小說內容,較為生動地講述雨勢很大、形勢危急。
3.展開聯想,加深閱讀印象,感受本文運用大量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作用,與同伴交流分析其對營造氛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梳理與探究
1.在互動學習中感受老支書的神態、語言、動作,使人物形象更飽滿、立體。
2.體會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襯托作用,品味“他像一座山”的意蘊。
3.分析在山洪面前,作為支書和父親,老漢是怎樣用橋的。
二、明確互動教學細則,實現“教”與“評”一致
(一)細化教學內容
《橋》是一部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文章一開始就以突如其來的山洪作為開篇,很快吸引了讀者的注意,為后面劇情的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同時,利用環境的描述、人物的對話,很快烘托了故事的背景與氣氛。在這位老支書登場之后,劇情便進入了一個緊張階段,在老支書一連串的決定與行為中,逐步揭露了其中的矛盾與問題。故事的高潮是當這位老支書帶領村民們從大橋上撤退的時候,他所愛的人也面臨著生與死的選擇。最后,故事在老支書的犧牲與村民的獲救中結束,營造了一種悲壯的氣氛,讓人深思。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文本的劇情發展是緊張的,山洪暴發,老支書的指揮、村民的疏散、親人的矛盾等,環環相扣,將整個故事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這讓故事中的老支書、老支書的兒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因此,語文教師可以以課文中所發生的事件為中心展開與學生的互動教學并設計教學活動,從而提升互動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課文中的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并通過角色扮演體驗人物情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在緊急和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技能。
(二)明確評價標準
《橋》一課的知識掌握評價標準可以從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方面展開。在課文內容的理解方面,主要評價學生對課文主要情節、人物關系和主題思想的掌握程度;在生字詞掌握方面,主要檢查學生對課文中新詞匯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文學常識方面,主要評估學生對文學作品類型、作者背景和文學歷史等常識的了解程度。
1.在識字與寫字方面,主要評價學生是否會讀、會寫生字詞、多音字,這是基礎標準;能組詞、理解、運用字詞為進階學習標準;在復述中合理、精準地運用生字詞是最終要求。
2.在閱讀與鑒賞方面,可以通過問答、討論和測試等方式來評價學生對課文細節的理解程度以及對閱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主要評價學生能否進行自主閱讀,并形成初步的理解;是否能夠在教師引導下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描寫雨、洪水與橋來串聯故事走向的;是否能夠尋找文中的暗線,感受老支書的精神境界與作者的筆觸精妙。
3.在表達與交流方面,可以觀察學生在小組討論和課堂發言等互動學習過程中的表達情況,主要檢查學生是否能夠講述故事梗概;提煉課文關鍵點,并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讓學生思考老支書是如何臨危不懼的,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做出了怎樣的舉動與選擇。
4.在梳理與探究方面,評價學生能否感受文本的語言特點以及所運用的描寫手法,回味思考在結尾處老太太祭奠自己的丈夫和兒子,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這樣的表達有怎樣震撼人心的效果,借此評價學生能否體會課文中所傳達的精神內涵,在互動、探討、品味中進行思辨性閱讀與實踐探索。
三、創設師生互動情境,落實“教”與“學”一致
(一)情境導入,創設情境
教師: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學《橋》這篇課文。這是一篇很動人的文章。開始前,每個同學都閉上雙眼。我會朗讀課文中的有關片段,請大家想象自己身處山洪暴發之中,感受當時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教師朗讀課文片段)
學生:我感到急流太猛了,似乎任何東西都會被卷走。
教師:很好,你們都很有想象力。下面,我會放一段山洪暴發的視頻,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一下,理解面對自然災害時書中人物的心情。
(播放視頻)
教師:同學們,現在你們能體會到當時村民們的恐懼和無助嗎?
學生:我可以。我看到洪水沖毀了村莊、房屋,村民們在水里掙扎。如果是我,我一定會非常害怕。
教師:好的,孩子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橋》中所描述的場景。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這篇課文。
(二)問題引導,加深理解
在問題引導提問環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互動教學。
1.對環境描寫的細節進行探討
教師:課文中對山洪暴發的環境描寫非常生動,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危險而緊急的場景。讓我們仔細閱讀這些段落,找出具體的環境描寫細節。
學生:老師,我找到了一處描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教師:非常棒。這樣的環境描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緊迫感,還為后續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一處伏筆。
學生:老師,我也找到了一處:“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教師:這位同學找得對,這句話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洪水的來勢之猛、威力之大,也凸顯了村民們的危險處境。
2.對人物對話的深入分析
教師:同學們,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也非常精彩,它們揭示了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緒狀態。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對話。有沒有同學能舉個例子?
學生:老師,我找到了老支書和村民之間的對話:“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有人喊了一聲:‘黨員也是人。’老漢冷冷地說:‘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我感覺這段對話展現了老支書在面對緊急情況時的果斷和冷靜,以及村民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慌。
教師:說得很好,這一刻老支書的喊話就是大家的主心骨,對村民起到了引導和安撫的作用。
學生:我還找到了老支書和兒子的對話:“小伙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這段對話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父子間不舍的感情。
這段對話展現了老支書在危急關頭做出的艱難選擇,他選擇了保護村民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于身后。這種犧牲精神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感受到了共產黨人的使命與擔當。
3.對故事情節的討論
教師:通過對環境描寫和人物對話的探討,我們深入剖析了山洪暴發的場景和村民們的心理狀態。接下來,我們看一下老支書是如何應對這個挑戰的。
學生:我覺得老支書很勇敢,他不顧自己的安危,一直在指揮村民們撤離。
教師:是啊,老支書的勇敢和無私是我們大家應該學習的。他不僅是一位領導者,更是一位英雄。同學們認可這個說法嗎?
學生:老師,我認為老支書很有智慧,他知道如何正確地利用地形和環境幫助村民們安全撤離。
教師:說得非常正確,老支書的智慧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他能夠迅速做出決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這體現了他自身的領導能力和智慧。因此,當我們遇到突發事件時,是不是也要保持冷靜,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學生:是的,老師,越慌就會越亂,以后我一定要保持冷靜。
利用問題引導的對話,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深入探討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故事情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助推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主題和情感。
(三)情感共鳴,升華主題
1.感悟老支書形象
教師:同學們,課文的結尾展現了老支書在危急關頭做出的犧牲,這種犧牲不僅僅是對自己生命的放棄,更是對村民生命安全的一種承諾。大家說說老支書給你們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學生:我覺得老支書是一個非常勇敢且無私的人,他不怕危險,只想保護村民,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教師:確實,老支書的勇敢和無私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他面對生死抉擇,選擇了保護村民,這體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責任感。
2.啟迪學生情感共鳴
教師:同學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們有什么感悟或者觸動?
學生:我很感動,也很敬佩老支書。
教師:很好,這種感動和敬佩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我們要學習老支書的奉獻和犧牲精神,讓世界因為我們變得更好。
學生:對的,老師,長大后我要奉獻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教師:同學們,大家能說說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嗎?
學生:老師,老支書面冷心熱,將大家的生命放在自己的生命之前,這贏得了所有人的敬仰與認同。在今后,我要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成為一個讓人尊敬的人。
學生:老師,老支書在危難來臨之際盡職盡責,堅守到最后一刻,讓我很感動。在今后,我也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好好學習、尊敬師長、孝順父母,不讓長輩們為我擔心。
教師:很好,這樣的情感體驗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們要以老支書的精神為指引,培養社會責任感,努力回報社會。
4.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教師:通過老支書的故事,我們能夠感受到集體主義精神的魅力,這也是我們國家意識形態的優越之處,正是這樣的理念驅使著一個又一個人“舍小家為大家”,將集體的利益放置在個人利益之上。我們怎樣才能形成集體主義價值觀呢?
學生:我明白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集體的利益著想,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教師:非常正確,集體主義精神是我們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通過學習老支書的故事,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性,自覺成為集體主義精神的踐行者。
利用情感共鳴,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升華主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此外,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學習老支書的精神品格之際,將責任感和集體主義精神具體化,促使學生自發地培養社會責任感與個人品格。
四、開展生生互動學習,助力“學”與“評”一致
生生互動學習是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橋》的教學中,教師開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活動,并明確學生互動的評價標準,倡導學生在互動的同時觀察自己與他人的表現,并為自己和他人打分,以實現生生互動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教師:同學們,接下來,我們要進行一項特別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來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大家準備好了嗎?
學生:準備好了,老師!
(教師闡述活動規則以及學生評價標準)
教師:很好,現在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通過角色扮演來展現課文中的場景。
學生:我選老支書這個角色,我覺得他的責任感和犧牲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很好。其他同學也要積極選擇角色,準備好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表演。
(學生選擇角色,準備角色扮演)
教師:同學們,你們準備得怎么樣了?
學生:我們組已經準備好了,我選擇了村民這個角色,A扮演兒子,其他組員扮演村民。我們來展現《橋》這篇課文的故事發生場景。
教師:你們的思路很棒。我看其他組也準備好了。現在就讓我們開始表演吧!
(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課文中的場景)
教師:同學們,你們的表演非常精彩,對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也理解得非常到位。接下來,我們進入同伴評價環節。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和傾聽其他組的表演,并給予評價和反饋。
(教師重申評價標準,學生和小組互相打分)
學生:我覺得A組的同學在扮演村民時,很好地體現了村民的恐慌和無助。
學生:我同意,他們好像更加細致地表現了村民們的心理狀態,讓我感覺他們就是其中的一個人。
教師:A組的表現確實很好,同學們的評價非常到位。
教師:現在,讓我們來總結一下這次互動學習的成果。
學生:通過這次互動學習,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角色扮演的樂趣。
學生:我也覺得通過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教師:很好,大家通過互動學習,不僅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課后,大家要復習課堂教學內容,鞏固學習成效。好的,下課。
《橋》的互動式教學中展現了如何通過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細化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評價標準以及開展生生互動學習來構建高效的“教、學、評”體系,進而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方法。“教、學、評一體化”互動教學策略和活動的實施,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總的來說,《橋》的互動式教學實踐為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文章未能就每個步驟展開闡述。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繼續探索和完善互動式教學方法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南京古平崗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