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學科在整個小學教育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基于日常教學活動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依托班級學情及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來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教材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應用能力。
一、課標解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提到,小學數學教師應將“時間”相關的知識講解放置在第一學段的綜合實踐板塊中,并將該部分知識細化為四個分支:“什么是時間”“1分鐘能做哪些事情”“時間在哪里”以及“計時工具”。由于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在初次接觸這一概念時會感到十分抽象,亦難以理解時間單位間的換算進率。教師應當認真研讀課標,緊密聯系學生實際來設計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體驗、實踐和觀察中形成正確的時間觀,有效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力。
二、教材分析
“時、分、秒”部分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理解鐘表半時、整時概念上而設計的,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秒”這一時間單位,并掌握基本的時間計算方式。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并理解時、分、秒的概念,使其建立完善的時間觀。數學教材內融入了大量小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元素,筆者在講解“秒的認識”時為學生呈現了春晚全國人民一起等待新年鐘聲的主題圖;而在“做一做”模塊中編者要求學生用心感悟1分鐘的時間有多長;而在“時間的計算”模塊中編者要求學生探析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火車到站的時間、超市營業的時間以及大家作息的時間等。如此貼合學生生活的教材情境能夠將晦澀、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繼而幫助學生切實領悟時間的重要意義,最終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生活習慣。
三、學情分析
相比于重量、長度這些具象化知識,三年級學生在學習本單元內容時較為吃力,時、分、秒的單位進率換算的內容較為抽象。實際上,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充滿了大量的時間單位,數學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實踐經驗,利用多元情境拉近學生生活與數學教材間的距離,深化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三年級生已經形成了較為嚴謹的邏輯意識,能夠基于課堂活動自主探析學科知識,且善于從各類活動中總結學習經驗。因此,數學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生活中的時間問題,鼓勵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積累豐富的經驗。
四、教學目標
1.能夠基于課堂學習理解時、分、秒這些常見的時間單位,明白60分鐘等于1小時,且60秒鐘等于1分鐘,并能夠獨立完成相關計算問題。
2.通過學習本單元知識自主構建完善的時間觀,并養成珍惜時間、遵守約定的良好生活習慣。
3.能夠基于生活化課堂情境開展深度學習交流,有效探析時、分、秒等時間單位背后的邏輯聯系;能夠基于實踐操作活動深刻感知1秒、1分鐘的時間長度,繼而更好地領悟時間概念。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帶領學生理解時間單位的換算進率,明白60分鐘等于1小時,且60秒鐘等于1分鐘;巧借數形結合思想,組織學生挖掘數字與時分秒間的關系,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鐘表精準度量時間的長度。
教學難點:帶領學生深刻感知不同時間的差異,自主構建1秒鐘、1分鐘以及1小時的時間概念;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時間的基本方式,鼓勵學生從多元角度探析時間算法,并能夠將所學內容運用至實際生活中。
六、學前預習
(一)了解何為“時、分、秒”
時、分、秒為度量時間的基本單位,在學生的生活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時間自主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微課視頻,并獨立完成如下預習作業:(1)什么是時、分、秒?(2)怎樣換算時、分、秒?(3)生活中哪些場景中有時、分、秒?當學生完成教材及微課的預習內容后,就能夠輕松解決上述問題,明白時、分、秒均為表示時間長度的單位,60分鐘等于1小時,且60秒鐘等于1分鐘。生活中處處隱藏了時間的足跡,如家長能夠在1小時內做出香噴噴的晚飯,學生能夠在1分鐘之內穿好外套、戴上圍巾等。
(二)利用相關知識來解決疑難問題
當學生掌握時、分、秒的定義及內涵后,教師可為其布置難度較高的數學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經驗來解答:(1)早上起床后需要用多長的時間來刷牙?(2)從校門走進教室需要用多長時間?(3)每天課間操耗時多久?此外,教師還能夠引導學生合理規劃周末的作息時間,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時間意識。實踐表明,學生能夠在解決生活化問題的過程中深刻理解教材知識,并能夠熟練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趣味情境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數學學習的狀態,教師能夠借助信息技術設備為學生呈現圖1所示的鐘表圖片,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圖片,踴躍說出鐘表上的具體信息,繼而了解班級學生對時間的認知程度。
師:大家說說圖1展示了什么物品?
生1:鐘表。
師:日常生活中同學們會使用鐘表來查看時間嗎?
生2:不會。我一般會用父母的手機或者自己的智能手表。
生3:我會。每天下午上學前我都會看一眼客廳的鐘表,以防自己遲到。
生4:我不怎么會看鐘表,我主要使用電子手表看時間。
師:哪一位學生能夠說出圖1上鐘表的時間呢?
生(異口同聲):12點。
師:回答正確,看來大家預習了本節知識。鐘表是怎樣表示時間的呢?大家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得出它為12點呢?
生1:圖1中分針與時針均指向數字12,所以此時應當為12點。
生2:分針、時針對應的單位應當為分和時,通常我們看時間只要觀察這兩個指針的位置就行。
師:大家的分析很正確。通常情況下我們用時、分、秒來作為時間單位。由于秒代表的時間極為短暫,大家在生活中不常用到。
(教師再次利用PPT展示圖2板書,為學生理清本節的學習邏輯。)
師:既然大家已經知道了這三種時間單位,哪位同學能夠說出三者的換算方式呢?分和秒間誰更大呢?分和時間又是誰更大呢?
生1:秒比分小,分又比時小。一眨眼基本上就是1秒鐘的時間,而我們穿衣服的時間大約為1分鐘,中午午休的時間更長,是1小時。
生2:60分鐘就等于1小時,且60秒鐘就等于1分鐘。我在預習中發現三個單位主要按照六十進制進行換算。
師:大家都很了不起,看來同學們已經學到了很多知識,下面一起跟隨老師的腳步觀察圖3,看看上述內容是否和你理解的一樣呢?
(教師利用PPT展示圖3板書。)
在導入環節中,數學教師通過提問形式引導學生逐步挖掘本節知識的奧秘,并根據班級學生回答的內容了解他們的預習情況及學習水平,繼而及時調整后續教學內容,便于學生理解相關知識。趣味化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在大膽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習思維。
(二)探索時、分、秒的內涵
師:相信大家在剛剛的導入環節中已經對三個時間單位建立了基本認知。實際上,生活中我們除了會使用這些單位來記錄時間的長度,還會用到更大的單位,如日、月、年、光年等,未來我們會一一講解。現在我們回到剛才的邏輯中,想象鐘表上的秒針、分鐘以及時針是如何表示時間的呢?它們又是怎樣運轉的呢?
生1(不確定答案,帶著不確定的口吻回答):時針走了1圈的時間可能是1個小時。
生2:不對,鐘表上時針繞一圈應當代表12個小時。
師:生2你的回答是正確的。我們一天的時間為24個小時,因此鐘表上的時針需要繞兩圈才行。下面請大家觀察圖4的鐘表,大家能夠發現,鐘表被均勻地劃分為12個空間,且每一空間內又會細分成5個小格,因此表盤內總共含有60小格。當分針走過1小格后代表了1分鐘,走過一整圈代表了60分鐘,即一個小時;同理推出,秒針走過1小格后代表了1秒鐘,走過一整圈代表了60秒鐘,即1分鐘;時針走過5小格則代表了1個小時。因此秒針的轉動速度更快,其代表的時間長度也最短。
教師帶領學生梳理、總結本節基本概念:
秒:能夠精準測量時間間隔,且能夠表示較為短暫的時間長度,符號是s,英文為second。
分:能夠用于表示中等長度的時間,符號是min,英文為minute,且60秒等于1分鐘。
時:能夠表示更長的時間間隔,符號是h,英文為hour,且60分鐘等于1小時。
基本概念為學生學習其他理論知識的基礎。教師需組織學生理解三者概念,掌握三者的換算方式,繼而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單元知識體系。
師:現在大家已經掌握了三個時間單位的基本概念。下面請思考,假如我們現在有1個小時的時間,但是本節數學課只需用40分鐘的時間,此時還剩余多少時間呢?
生1:要想計算最終結果,就需要將兩個單位進行換算。因為60分鐘等于1個小時,所以我們可以用60分鐘減去40分鐘,最終得出結論:還剩余20分鐘。
師:回答正確。那老師再增加一點難度,假設王同學放學的時間為下午4:20,而他需要花5分鐘走向公交站,再花費25分鐘坐公交,下車后步行12分鐘才能夠到家。因此,王同學最終到家時間應該是多少呢?
生2:應該把所有時間加在一起,12+25+5=42,所以一共用了42分。
生3:還需要加上原來的放學時間,4:20加上42分,此時將多出的兩分鐘進位至小時,因此最終應該為下午5:02到家。
師:大家的想法是正確的,不過計算思路略顯凌亂。我們可以先把放學時間轉換為4小時20分,然后再加上后續花費的時間,這樣能夠提高正確率。
(三)隨堂練習
1.填一填。
(1)15秒+1分鐘=( ")秒
(2)40小時-22小時=( ")小時
(3)92分鐘-1小時=( ")分鐘
(4)1分鐘+17秒=( ")秒
(5)60分鐘+93小時=( ")小時
2.請在下列常識題中填上正確的單位。
(1)播放一集電視劇的時間通常為50( ")。
(2)小學生跑100米耗時13( ")。
(3)夏天大家午休的時間一般為1( ")。
(4)正常狀態下脈搏跳躍10次大約為8( ")。
(5)老師從講臺走到最后一排會用5( ")。
3.比一比。
(1)4分( ")200秒
(2)1時( ")10分
(3)50秒( ")5分
(4)60分( ")1時
4.觀察時鐘,記錄時間。
不同形式的隨堂練習題目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內容。教師也能夠利用隨堂練習考查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繼而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四)課后作業
學生在經歷課前預習、導入激趣以及深層探究等學習環節后,已經對本單元的知識建立了完善認識,且能夠熟練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數學教師能夠結合教材知識為其布置如下課后作業:
1.將你一天的時間規劃繪制成時間圖譜,并在上面詳細標注具體的時間信息及完成的事項。
2.認真觀察生活現象,挖掘兩個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并運用本節知識進行解答。
3.動動小腦筋,提交一份時間相關的文章,闡述自己對本單元知識的感悟及理解。
八、教學總結與反思
(一)教學總結
本次教學中,數學教師主要為學生安排了課前預習、情境導入、深度探究、隨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等教學流程,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時、分、秒”的相關知識,強化學生對三者概念的理解,并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融入案例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本節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學生在學習結束后能夠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并愿意科學規劃自己的生活,繼而形成惜時、愛時、守時的良好品德。
(二)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小學數學教師需著重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運用意識,并利用多元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內容解決生活問題。因此,數學教師在講解“時、分、秒”時,應傳授學生更多的數學學習技能,基于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完善學生的數學思維,有效提高小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及核心素養。當前部分數學教師在講解“時、分、秒”時,只是為學生普及教材基礎內容,卻較少采取措施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這一教學模式必然阻礙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繼而導致學生無法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探究,亦無法形成良好的批判能力與創新能力。后續教學中,數學教師應從過去的淺層教學模式轉變為更深層次的教學活動,利用情境活動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反思、交流空間,幫助學生突破傳統思維的桎梏,切實提高學生的反思意識與創新意識,采用更為科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新寧鎮中心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