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價值共創理論視域下,本研究聚焦于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變革機理研究,系統剖析其理論支撐、主體交互、影響要素與進階路徑并構建系統理論模型,揭示價值共創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深刻轉型與效能提升的實踐路徑。通過機制創新與策略優化,提升高校圖書館核心競爭力與服務效能,促進知識服務深度與廣度的拓展,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價值共創;知識服務模式;變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1-0001-04
1 引 言
為支撐2035教育強國目標及國家“十四五”規劃,高校圖書館立足“雙一流”學科建設需求,聯結多元主體,構建價值共創理論視域下知識服務創新范式。通過整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生態,構建多元協同創新機制,重點解構知識服務模式的三維變革:深化用戶交互、強化傳承效能、優化應用創新路徑。通過“理論建模—機制創新—效能評估”閉環體系,驅動知識服務體系優化與效能躍升,為高等教育現代化提供范式突破的理論框架與實踐模型,推進學習型社會知識治理能力建設。
2 價值共創理論在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中的應用述評
2.1 價值共創理論綜述
21世紀初,價值共創理論因數字化進程加速而蓬勃發展,其主體從企業與客戶擴展至包括機器與人類智能體的多元實體,理論拓展至商業生態,視角從二元互動轉為多元動態網絡互動,強調所有經濟社會參與者及制度在價值共創中的重要角色[1]。學界對價值共創理論有兩種觀點:Prahalad和Ramaswamy提出的基于消費者體驗的價值共創理論,強調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以消費者體驗為基礎創造價值[2];Vargo和Lusch的服務主導邏輯,認為價值在使用中產生,消費者是共同創造者。兩者均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強調用戶與生產者共創價值。2008年,Vargo和Lusch完善了服務主導邏輯,使理論分支逐漸成為主流[3]。綜上,價值共創理論主張:價值源于用戶體驗反饋,由所有參與者共同決定,并體現在從傳遞到互動的過程中。在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實踐中,該理論尤為重要。需深度剖析利益主體需求構建服務模式,整合多元資源,設計交互機制,以促進協同合作,實現知識增值,提升服務質效,推動知識資源高效配置。
2.2 價值共創理論在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中的應用創新
自2014年價值共創理論被引入圖書館領域,其與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核心服務理念深度契合,促進了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構。國內學界聚焦于知識服務與空間服務的價值共創機制,如胡媛等[4]構建EAA知識服務模型實現資源整合與用戶參與的范式革新,鐘德強[5]基于鄰里圖書館案例剖析用戶參與對組織關系的重塑機理,史艷芬等[6]運用需求分層理論優化空間服務策略,高華[7]則從人機交互視角拓展共創主體范圍。國際研究側重于價值共創的可行性驗證與過程模型構建,如Baron S團隊為大英圖書館設計戰略框架提供制度性保障[8],Cigarini通過多主體博弈分析證實參與意愿與認知的積極關聯[9],Urquhart開發評估工具量化共創效能[10],Cruz則揭示組織運營機制對服務創新的傳導機制[11]。理論深化驅動圖書館服務范式三重轉型:服務主體從單向供給轉向生態共建,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構建協同生態,南通市圖書館聯盟實現用戶深度參與等;服務場景從物理空間擴展至虛實融合,如同濟大學圖書館重構空間功能,云舟知識空間智能適配服務場景等;服務效能評估納入多維價值指標,如DART模型與“參與主體—服務內容—評估階段”框架完善評估體系。
3 價值共創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型構建
3.1 技術支撐與影響要素分析
在價值共創范式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憑借數據挖掘、人工智能、云計算及虛擬現實技術的深度融合,展現出技術支撐體系的創新優勢。數據挖掘精準捕捉知識關聯與用戶需求,奠定個性化服務基礎;人工智能強化交互,促進知識深度發掘,提升服務智能化層級;云計算確保資源高效整合與動態響應,保障服務穩定性與高效性;虛擬現實豐富互動維度,深化用戶知識體驗。此技術集成推動了圖書館向智能化、個性化、高效化生態的轉型,實現了服務模式的革新與高質量發展,為用戶提供精準的智能知識服務。
此外,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深受外部多元環境因素的影響。政策法規為服務提供導向與社會基礎,高校支持確保服務實施,用戶觀念與接受度則成為服務成效的關鍵。知識服務內核由多元用戶群體(學生、教師、行政人員等)與關鍵要素(實體與虛擬融合的空間、前沿技術、豐富資源、規范管理、專業館員團隊)構成。這些要素與用戶群體協同作用,與服務內容、場景、技術緊密結合,共同塑造了一個穩定高效的知識服務系統,顯著提升了用戶滿意度與服務效能。
3.2 體系模型構建
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價值共創模型(見圖1),以知識服務場景、多元化空間、數據平臺及前沿技術為支撐,通過系統性融合與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知識服務向智能化、個性化發展。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價值共創模型構建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價值初創構建階段,聚焦空間融合、技術革新、資源整合、管理優化及館員隊伍建設,打造綜合服務平臺,利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精準服務,優化流程,構建技術與人文結合的團隊,滿足多樣化需求。價值共創執行階段,館員引領價值共創,構建五層遞進服務模型,從基礎保障到產業融合,深度嵌入用戶情境,提供科研支持與人才培養,預測研究熱點,促進跨學科合作,融入社會創新體系,推動服務升級與價值共創。價值評估優化階段,核心在于評估與創新運營,通過持續反饋與定期評估,融合技術、智慧與資源,提供精細化服務,管理用戶生命周期,優化服務模式,實現雙方價值最大化,推動知識服務持續升級。
3.3 應用場景
在“云數智”深度融合的新時代背景下,隨著AIGC、AI4S、5G/6G、數字孿生、量子計算及擴展現實(XR)等前沿技術的蓬勃發展,高校圖書館依托其在物理空間、信息資源、技術應用的綜合優勢,針對用戶群體日益多元化、深層次的知識需求,積極拓展服務維度,創新構建了涵蓋沉浸式、交互式、協作式及探究式等多元模式的教學科研知識服務場景。具體而言,通過集成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興前沿技術,高校圖書館能夠高度仿真教學場景、沉浸式科研、虛擬實驗等前沿領域,極大地豐富了知識服務的形態與內涵,有效激發了用戶的創新潛能。教學仿真場景能有效促進高校教師智能教學技能的躍升;智慧科研場景則為科研人員提供高度沉浸式的研究體驗[12]。此外,結合AIGC大模型的混合現實(XR)實踐場景,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實驗項目,在虛擬環境中操作器材,模擬實驗過程,深度探究不同參數條件下的實驗結果,極大地拓寬了學生學習體驗的邊界。這些創新場景不僅精準響應了用戶的學習與科研創新需求,更在價值共創理論的指導下,促進了圖書館與用戶間互動、協作、優化的知識服務生態的構建,實現了知識的有效共享、持續增值與深度創新。從價值共創的學術視角來看,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場景已成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用戶與知識資源的橋梁,為知識的多元應用與創新提供了廣闊平臺。
在各應用場景建設中,模型通過價值共識、共享、共筑、共贏四個階段,促進多元主體與用戶緊密互動,共同識別需求、設計服務,推動服務示范與機制建設。多主體作為組織者、合作者,用戶兼消費者、受益者、傳播者、評價者等多重角色,雙方建立有效溝通反饋機制,持續改進服務,實現合作共贏。模型的核心在于協同服務主體與用戶,整合學習資源,提供多樣化服務,以用戶需求與反饋為導向,實現價值迭代與教育學習相互轉化,推動教育服務創新。最終,模型在價值擴散階段實現價值的廣泛傳播與應用,為高校教育服務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理論與實踐支撐,系統化展示價值創造、傳遞、評價及擴散全過程。
3.4 核心服務模式
在價值共創理念指引下,高校圖書館構建了多維度、深層次的知識服務模式。其中,知識咨詢服務通過精準對接用戶需求,實現智慧共生,圖書館館員與用戶深度合作,共創貼合實際需求的服務產品,提升了服務滿意度與服務效率[13]。學科知識服務則采取分類施策策略,通過精細劃分學科館員角色,深度嵌入教學與科研活動,促進服務品質與用戶能力的雙重提升。專利情報服務聚焦情報轉化與應用,與用戶緊密協作,構建高校與企業合作橋梁,加速科研成果的商業化進程。信息素養教育通過多元協同、創新驅動的模式,不僅提升用戶的信息素養與綜合能力,還促進用戶間的深度交流與反饋。綜上,高校圖書館通過深度用戶參與和協同合作,精準匹配用戶需求,深度融入教學科研,推動成果轉化,創新信息素養教育方式,實現圖書館與用戶、社會價值的共創與共贏,為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繁榮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4 “價值共創”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實踐路徑
在價值共創理論視域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的轉型升級已成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與構建未來學習生態的核心驅動力。通過優化價值共創系統模型,圖書館不僅推動了用戶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共創,更促進了教育資源的高效整合與教學科研體驗的全面躍升。
首先,構建知識服務價值共創機制。高校圖書館通過持續且動態的用戶需求調查與精準識別,確保服務內容與用戶期望緊密契合。同時,全面審視并優化知識服務的場景設計,從內容構成、形式創新、獲取路徑到管理流程,均進行深入細致的考量與調整,以期全面提升用戶體驗與滿意度。此外,通過引入用戶參與的服務評價機制,依據實時反饋不斷調整服務策略,力求實現服務價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礎上,通過深入挖掘用戶合作型服務的深層價值,舉辦跨學科交流研討會、技能培訓等多元化合作活動,巧妙地將用戶資源與技能融入服務,共同推動知識創新與發展,開創了知識服務的新篇章。
其次,在強化外部環境與用戶能力建設方面,高校圖書館采取系列舉措以提升信息質量、優化服務水平、增強組織支持力。通過宣傳推廣與激勵反饋機制的建立,有效提升用戶的認知與興趣,為用戶參與創造更為優越的條件與激勵機制。同時,著重提升用戶的參與意識與能力,通過完善引導幫助體系,設計自我效能肯定機制,有效降低用戶的參與門檻,培育用戶的能力與自信,進而激發用戶的持續參與動力。
再次,高校圖書館還通過優化知識服務要素配置,對實體空間進行創新性重塑。將原本單一的空間轉變為集多功能、智能化、協作性于一體的新型服務場域,并設立專職崗位,培育高素質專業服務團隊,構建全館協同的高效運行機制。這一系列舉措不僅顯著提升了圖書館的服務效率與響應速度,更確保了服務的高質量與精準性。
最后,高校圖書館應高度重視服務宣傳與影響力拓展。充分利用多渠道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價值共創理念,顯著提升服務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同時,以成功案例為典范,增強服務的可信度與吸引力,成功塑造知識服務的品牌形象[14]。此外,還積極拓展服務邊界,與學院、學生活動中心等校內機構建立深度合作關系,不斷擴大服務覆蓋面與影響力,為構建更加開放、協同、創新的教育生態系統貢獻重要力量[14]。
5 結 語
在“云數智”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本研究以價值共創理論為核心,重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范式,構建“云數智—價值共創”雙輪驅動創新模型,深度解析服務主體動態演化與價值共創機理,將價值共創理論融入知識服務全生命周期,揭示主體互動中的知識增值與服務效能提升機制。研究為圖書館知識服務生態優化提供理論范式,通過協同治理策略,動態優化服務價值流,為智慧圖書館范式創新注入新動能。
[參考文獻]
[1]PRAHALAD K,RAMASWAMY V.Co-Creation Experiences: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4,18(3):5-14.
[2]VARGO L,LUSCH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JP]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17.
[3]HARKEN.Contextualization and Value-in-Context:How Context Frames Exchange[J].Marketing Theory,1976,11(1):35-49.
[4]胡媛,陳國東,官夢婷.協同視角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價值共創實現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4):28-35.
[5]鐘德強.圖書館與用戶共創服務模式研究:以鄰里圖書館為例[J].國家圖書館學刊, 2023,32(1):46-55.
[6]史艷芬.價值共創視角下大學圖書館空間服務優化策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8):83-89.
[7]高華,黃周婕.基于人機交互的移動數字圖書館價值共創行為研究[J].圖書館建設, 2023(2):98-105,130.
[8]CARVALHO M.Servio Experiencial em Bibliotecas Universitárias[D].Portugal:Universidade Trás-Os-Montes e Alto Douro,2016.
[9]ISLAM M.Institutions and Axioms:an Extension and Update of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6,44(1):5-23.
[10]OJURI O,PRYKE S,MILLS G.In Search of the Holy Grail:an Exploration of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Ecosystems Using Knowledge Network Analysis[C]//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and Data Mining.Lakeland Fl:Assoc Computing Machinery,2018:125-130.
[11]BEGLOU R,FATTAHI R,PARIROKH M.Value Co-Creation Among Digital LibrariesSoftware Beneficiaries(Users,Librarians amp; Designers)of Iran[J].Iran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mp; Management,2019,35(1):261-290.
[12]任萍萍.“云數智”融合視域下孿生圖書館應用情境模型與生態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1,44(12):41-47,9.
[13]董盼盼,李永明,朱彥.價值共創視角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3,35(7):39-51.
[14]畢麗萍,王穎慧,牛藝珂,等.虛實相融與價值共創:虛擬數字人技術賦能圖書館智慧服務[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4(3):78-86,95.
[作者簡介]任萍萍(1981—),女,碩士,研究館員,哈爾濱理工大學圖書館。
[說 明]本文分別系2021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云數智融合驅動下的智慧圖書館轉型升級模式與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TQE357)、2021年黑龍江省高校圖工委科研項目“云數智融合驅動下的智慧圖書館知識服務價值共創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1-036-A)、2021年哈爾濱理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云數智融合視域下的慕課嵌入式智慧服務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42021002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