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是初中階段語文教材的重要文體之一,以小說作為依托指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可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主動參與各項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將深入探究初中語文小說類整本書閱讀的技巧方法,希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探索語文知識,提升教師小說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說類;整本書閱讀;指導
整本書閱讀是近年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整本書閱讀優勢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培養學生的精讀和速讀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增強學生的思維集中能力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等。當前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對于整本書閱讀的重視度雖然有所提升,但是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許多學生的閱讀是由教師及考試重難點所決定的,學生在閱讀時始終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學習積極性不足,無法深刻理解小說的內容,沒有真正掌握閱讀方法與技巧,學習興趣低迷。因此,對小說類整本書閱讀方法與技巧進行分析就顯得極為有必要,這樣可以有效解決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一、引導學生科學信息重組
相較于單篇閱讀,小說整本書閱讀的篇幅長,閱讀所需花費的時間更長,小說涉及了人物、環境、情節等的描寫,小說閱讀過程中對人物、環境、情節等進行分析是掌握小說主旨、了解故事內容的重要手段。小說中的人物、環境及情節是多變的,這也是小說吸引人的原因,當然作者在創作時筆下的人物、環境和情節都有其獨特性,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讓學生對小說中主要人物、環境、情節及次要人物、環境和情節進行梳理分析,能幫助他們形成更清晰的閱讀思路,提高閱讀的專注性。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
一是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特點。一部經典小說往往有多個人物,這些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他們身上往往有著獨特的閃光點,也正因如此才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學生在小說整本書閱讀時對人物形象特點了解不清晰,就難以理解人物種種行為的動機,進而會影響他們對小說主旨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偏好進行人物形象特點分析,如寫閱讀筆記、給人物做小傳等,記錄小說中主要人物的特點,通過這種方式初步建立對人物形象的認知。
以經典名著《水滸傳》為例,林沖作為一百零八好漢之一,是小說中的一個主要人物。小說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林沖的身份也有著顯著性變化,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時,就可以讓學生閱讀與林沖有關的篇幅,讓學生討論交流,林沖在小說中經歷了哪幾種身份,這些身份對他的人生軌跡產生了哪些影響,所對應的故事是什么,這些故事對他的身份轉變有什么影響。在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或是創作人物小傳,深化學生對人物的了解和認識。
二是完整呈現小說中重要事件的經過。在小說中一些重要的事件表達了作者的創作意圖、風格等,而且完整事件還能展現出人物的形象特點,對于學生后期閱讀小說中的其他內容也有一定幫助。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整本小說時,可以圍繞其中的某一個完整事件作為切入點,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梳理小說中重要事件發生的原因、發生之后對小說故事的走向有什么影響以及重要事件展現了人物哪些特征,幫助學生逐步建構完善的認知。
以《西游記》為例,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學生并不陌生,而在小說發展的不同階段,小說中人物的形象特點也并非一成不變,當然不論他們的身份如何變化,其背后也有共通之處。小說主要描寫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路降妖伏魔,救贖了普通百姓,也將自己性格中不好的因素剔除,救贖了自己。在閱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前預設一些小任務,如讓學生分階段進行閱讀,思考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前、取經中及取經后他們的身份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與哪些事件有關系。任務驅動可以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小說之中,了解小說中每一個角色的人物弧光體現在哪些方面,并深究這些人物的變化是否對小說中故事的結局走向有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時,可以通過任務以及問題,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重大事件對于小說結局的走向以及與人物性格之間的關聯性,理清楚小說中人物、事件之間的關聯性。
三是分析環境描寫特色。環境是小說中故事發生的場地,也與人物的性格特征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性,對小說中環境描寫的內容進行解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核心思想內容。環境描寫分析雖然至關重要,但是在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更容易被鮮明的人物或是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他們在閱讀時存在囫圇吞棗的情況,只記住了故事的情節,對于環境描寫的重視度明顯不足,這樣就容易導致閱讀不連貫,閱讀理解不夠深刻。因此,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就要讓學生真正地沉浸到閱讀中,感受環境描寫的獨特魅力。
以《水滸傳》為例,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節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部分內容作為課文,在課文中分別描寫了三次“風雪”的場景,這些場景出現時間不同,內涵及寓意也不同。如第一次“風雪”是林沖以及同伴前往草料場時出現的,這一次風雪既是對自然環境的展示,也預示著林沖接下來的生活會不太平,他的人生即將發生重大的變化;第二次“風雪”則是林沖在寒冷的環境下,準備出門買酒驅寒,這一次的“風雪”表明林沖此時的生活條件并不理想,他的內心愁苦萬分;第三次“風雪”則是林沖買完酒之后返回山神廟。這時“風雪”不僅是一種惡劣的自然環境,同時也為小說故事的后期發展埋下了伏筆,展示了林沖悲慘的命運,為他后期走上梁山身份的轉變作了充分的鋪墊。通過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環境在推動故事發展,展現人物內心情感以及渲染氛圍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小說整本書閱讀時,要關注環境描寫的相關內容,持續提升學生的環境描寫分析能力,借此加深學生對于小說的理解和認知。
二、分析小說重復內容特色,深化主題理解認知
在小說閱讀時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即一個人物、一句話、一個場景甚至是一個動作等可能會在小說中反復多次出現,作者之所以如此安排有著多重寓意,如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性格、表示人物的身份等,對重復內容進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創作主旨思想的表達,明確這些內容出現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深化學生對于主題的理解和認知。
一是引導學生捕捉重復出現的語言。語言是小說的枝葉,它可以直接傳遞信息。小說主人公在不同的場景中可能會說出同樣的語句,這些語句并非無用,如有的情況下它可能是為了表明主人公的身份,有時則可能是展示主人公的理想抱負,還有可能是凸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等。對這些重復出現的語言進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小說中人物的形象及作者創作的意圖、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等。
以《三國演義》為例,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劉備在向他人介紹自己時,經常會說道:我乃漢室宗親。這句話實際上不只是為了向外人介紹自己的身份由來,更重要的在于彰顯自身的正統地位。劉備所生活的時代,漢朝皇室式微,群雄崛起,當時的人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正統”的關注度較高,劉備在與其他群雄逐鹿時,表明自己的漢王室身份,說出自己想要匡扶漢王室,相較于曹操、孫權及袁紹等來說,顯得更加名正言順。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相關語言進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真切感知作者創作的意圖,降低閱讀難度。
二是捕捉重復出現的動作。小說中部分主人公可能還會有重復出現的動作,這些動作的描寫實際上也有作者的思考融入其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明確其背后的原因,由此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以《紅樓夢》為例,在這部小說中林黛玉和薛寶釵是兩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她們的性格差異巨大,為了凸顯兩人之間的差異,作者不僅在語言以及環境描寫等方面大量著墨,還在人物動作上下功夫,細致描繪了她們反復出現的動作,比如說,結瓔珞、送宮花以及送燕窩是薛寶釵反復出現的動作,這些動作行為展現了薛寶釵在為人處世上的圓滑,而林黛玉則冰清玉潔、性子高傲、敏感甚至還有些許自卑,因此林黛玉比較常見的動作就是撫琴、讀書、葬花及寫詩等。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讓學生深入分析書中人物形象的重復動作,明確這些動作與人物的性格特點有哪些關聯性,能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學生可以準確感知小說中兩個女性角色命運走向的主客觀原因,閱讀得到了升華。
三、對照比較閱讀,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部分小說中會描寫多個故事、多個人物,這些故事的情節內容及人物形象各有特色,通過對照比較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結局走向以及主旨思想等。在小說整本書閱讀指導期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同一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環境描寫等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分析作者如此創作的原因。以《儒林外史》這一小說為例,作者通過對人物外貌、言行舉止等描寫,辛辣地諷刺了虛偽的禮教、科舉對于個體心靈所產生的種種影響。以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范進中舉》這個故事為例,范進在中舉之前生活窮困潦倒,仰自己妻子的父親“胡屠戶”的鼻息生活,胡屠戶瞧不上范進只會讀書,屢次落第,對他的態度十分惡劣,日常非打即罵,說他是個“沒用的人”,但是當范進中舉的消息傳來后,胡屠戶則一改之前的態度,對范進十分恭敬,在語言上也前所未有的謙卑,如說他是“天上的星宿”“文曲星下凡”。胡屠戶前后態度的變化,并非因為范進個人性格發生了變化,僅是因為其身份地位發生了變化,他從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搖身一變成了“舉人老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照分析,感受作者在創作時對同一人物在不同階段的行為變化的描寫背后有什么深層次的寓意,實現與文本的有效對話,讓學生能真正吃透文本。
四、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閱讀素養,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為學生后期的語文學習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以小說這一情節豐富多變的文體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切入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小說類文體的魅力,優化語文教學質量,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梁穎.初中小說整本書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與實施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3.
[2]陳靜,姚連軍.文化視角下初中語文深度學習能力提升路徑分析:以《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36):11-13.
[3]王健,劉曉敏.名著閱讀有“方法”,課堂“任務”要“活動”:淺談初中語文名著整本書閱讀課堂教學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2):15-17.
[4]施英.讀書應知出入法:淺談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2(3):69-71.
[5]曹浩雋.初中語文古典小說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以《西游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為例[J].新智慧,2021(3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