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補腎活血化濁方治療肝豆狀核變性伴肝硬化腹水的臨床治療效果,明確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肝豆狀核變性伴肝硬化腹水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分別予以常規治療及加用補腎活血化濁方治療30 d,比較2組患者病情改善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3.30%高于對照組63.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治療后,觀察組肝功能指標、電解質水平、炎癥指標、腰圍、24 h尿量及腹水深度較治療前改善(Plt;0.05),且治療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補腎活血化濁方治療肝豆狀核變性伴肝硬化腹水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生化指標及臨床癥狀,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關鍵詞:補腎活血化濁方;肝豆狀核變性;肝硬化腹水;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657.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25)01-0041-06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the Bushen Huoxue Huazhuo Prescriptionin the Treatment of Wilson's Disease with Cirrhotic Ascites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Bushen Huoxue Huazhuo Prescrip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Wilson’s disease with cirrhotic ascites and to confirm its clinical value.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Wilson's disease accompanied by cirrhotic asci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30 patients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tandard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Bushen Huoxue Huazhuo Prescription for 30 day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3.30%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0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liver function indicators, electrolyte levels, inflammation markers, waist circumference, 24-hour urine output and ascites depth compared to baseline (Plt;0.05). Furthermore,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lt;05). Conclusion: Bushen Huoxue Huazhuo Prescription demonstrates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Wilson's disease with cirrhotic ascites, effectively improving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nd clinical symptoms, which holds important valu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Bushen Huoxue Huazhuo Prescription; Wilson's Disease; Cirrhotic Ascites; Clinical Observation
肝豆狀核變性,又稱威爾遜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種由基因組DNA分子發生變異導致細胞內的銅不能被轉運到銅藍蛋白(ceruloplasmin,CP)上,導致其無法與銅藍蛋白結合并分泌到血液里,隨而廣泛積累在肝臟、[HJ3mm]腦部、腎臟、角膜和骨關節肌肉等處,進而出現相應的系統功能損害的遺傳性疾病。根據累積部位的不同,WD主要分為肝型、腦型、其他型和混合型。其中肝型WD發展到后期,會出現一系列肝臟結構及功能的病理性改變,最終引起肝硬化。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晚期的一種常見并發癥,主要由肝功能受損和組織循環限制引起,導致體液外滲和代謝受影響。在極端情況下,這種病狀可能導致脫水,嚴重威脅生命[1]。在處理WD晚期的肝硬化及其并發癥時,西醫治療方法通常包括促進鈉和水的排泄來減少體內液體積聚,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以減少腹水形成,以及通過穿刺抽取腹水來減輕腹內壓力等[2]。然而,這些措施通常不能長期控制病情的慢性進展。相比之下,中醫對肝病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延緩和抑制作用[3]。在中醫學中,WD伴肝硬化腹水被歸類為“鼓脹”,認為病位主要在肝、脾及腎[4]。病理特征包括銅毒內蘊導致肝失疏泄,進而影響血液循環和代謝,導致氣化受限,清濁不分,水液瘀結。因此,中醫治療著重于滋補肝腎、活血化濁。補腎活血化濁方是本院張娟教授針對WD伴肝硬化腹水病機的自擬方,根據疾病表象對癥下藥。此研究通過記錄補腎活血化濁方治療WD伴肝硬化腹水的臨床治療效果,旨在進一步驗證其治療效益,以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展示傳統中醫藥在現代醫學中的潛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使用Microsoft Excel進行隨機化處理,將60例WD伴肝硬化腹水患者分配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包括17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齡介于27~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45±6.68)歲。觀察組則包括18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齡范圍為29~63歲,平均年齡為(40.83±4.59)歲。2組間的基線數據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參與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豆狀核變性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5]及《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6]擬定診斷標準:(1)具有肝病史。(2)血清銅藍蛋白顯著降低。(3)角膜K-F環陽性。(4)腹部B超可見肝回聲不均勻增強、肝表面不光滑,且提示有腹水。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肝豆狀核變性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中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診斷標準,且臨床分型為肝型。(2)符合《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中肝硬化腹水的臨床診斷標準。(3)年齡在18歲以上。(4)意識清晰,能夠與醫護人員順暢交流。(5)對研究中使用的藥物沒有過敏反應。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為腦型患者。(2)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3)患有其他類型肝病(如乙肝、丙肝)。(4)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5)對研究中使用的藥物或治療有已知過敏反應。
1.5 方法 2組患者均予以基本治療措施,包括限制活動、控制飲食中銅的攝入以及水和鈉的攝入,并遵循低銅、低鹽和低脂的飲食方案。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西藥治療。予以二巰基丙磺酸鈉(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31021514;規格:0.125 g)靜脈滴注20 mg·kg-1·d-1,6 d 1療程,每療程后間歇期2 d補充鈣元素治療;還原型谷胱甘肽藥物(廠家: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號H19991068;規格:0.3 g)靜脈注射1.2 g,每天1次;呋塞米(廠家: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批號H31021074;規格20 mg)口服40 mg,每天1次;維持治療30 d。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予以補腎活血化濁方(藥物組成:熟地黃15 g,巴戟天10 g,五味子5 g,丹參15 g,莪術6 g,姜黃10 g,金錢草10 g,澤瀉10 g,黃連10 g,生大黃10 g)200 mL水煎服,每天2次,維持治療30 d。
1.6 觀察指標
1.6.1 肝功能指標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測定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堿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谷氨酰轉肽酶(GGT)水平。
1.6.2 電解質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測定鈉離子、氯離子及鉀離子水平。
1.6.3 炎癥指標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測定白細胞介素-4(IL-4)、白細胞介素-13(IL-13)、C-反應蛋白(CRP)、血漿降鈣素原(PCT)水平。
1.6.4 腹水癥狀 治療前、后比較2組患者的腹水癥狀,包括腰圍、24 h尿量、超聲腹水最大深度。
1.7 療效標準 評估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患者的腹水相關癥狀(如腹痛、腹部不適等)、腰圍以及生化指標均恢復到正常范圍,24 h尿量gt;1500 mL為顯效;臨床腹水癥狀明顯改善,腰圍減少gt;5 cm,生化指標明顯改善,24 h尿量gt;1000 mL為有效;治療后上述指標無明顯改善或呈現進一步惡化為無效。
1.8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軟件。對于計數資料,使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并通過卡方檢驗(χ2檢驗)進行分析;對于計量資料,使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并進行t檢驗。統計顯著性水平設定為Plt;0.05。
2 結果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2組的TBIL、ALP、AST、GGT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ALB水平較治療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此外,治療后觀察組的肝功能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電解質指標比較 治療后,2組鉀離子、氯離子和鈉離子濃度顯著高于治療前(Plt;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 2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后,2組的IL-13、CRP、PCT水平、IL-4水平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lt;0.05),見表4。
2.5 2組治療前后腹水癥狀比較 治療后,2組腹圍、24h尿量、超聲最大腹水深度較治療前改善(Plt;0.05),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Plt;0.05),見表5。
3 討論
肝豆狀核變性(WD)是一種由ATP7B基因突變引發的隱性遺傳性疾病。該基因負責編碼肝臟中的關鍵銅轉運ATP酶,突變會干擾肝細胞內銅的正常排泄,導致銅在肝臟內的積累并最終引起肝臟和神經系統的廣泛病變[7-8]。WD通常首先表現為肝臟病變,肝功能損傷是其最常見的早期臨床表現。近年來,隨著對WD病理生理機制的深入研究和診斷技術的進步,人們對WD伴發肝硬化腹水的認識也有了顯著提高。
肝硬化通常是WD進展的晚期階段,這一階段伴隨著顯著的肝臟纖維化。隨著疾病的發展,健康的肝組織被纖維化組織所替代,這種替代導致肝功能逐漸衰退,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9]。肝臟的結構改變和血管病變進一步導致血流動力受阻,特別是門靜脈系統出現阻塞,這是由于門靜脈高壓及其相關病理變化引起的。內臟血管的擴張和淋巴引流的增加是門靜脈高壓的直接后果,這些變化最終導致腹水的形成[10]。腹水是肝硬化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它不僅標志著肝硬化的嚴重程度,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腹水的積聚可以引起腹部不適、呼吸困難及其他相關癥狀,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腹部感染,如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這種感染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致命并發癥。因此,及時識別和管理肝硬化和腹水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關鍵。
在西醫學領域,對WD伴肝硬化腹水的認識和治療主要集中在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和綜合治療策略的應用上。首先,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機制復雜,涉及多個方面。肝臟內銅的積累導致氧化應激反應增強,自由基大量生成,進而引發肝細胞損傷和壞死,肝臟損傷引起的炎癥反應和纖維化過程進一步加劇了肝硬化的進展。門靜脈高壓和肝功能衰退導致的白蛋白合成減少是腹水形成的直接原因。治療WD伴肝硬化腹水的綜合策略包括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和必要的外科干預。藥物治療是治療的基礎,主要包括螯合劑、抗氧化劑和利尿劑。螯合劑如D-青霉胺和曲恩汀通過促進銅的排泄,減少體內銅的負荷[11]。抗氧化劑如還原型谷胱甘肽通過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保護肝細胞[12]。利尿劑如螺內酯和呋塞米通過促進鈉和水的排泄,減輕腹水癥狀[13]。
中醫學認為,WD伴肝硬化腹水屬“鼓脹”范疇,其病機主要為“肝脾腎三臟受損”。WD的發生主要與先天稟賦不足、臟腑功能失調及濕熱毒邪內蘊有關。銅毒在體內停聚,首先傷及肝臟,導致肝氣郁結,肝失疏泄,進而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濕濁內生;濕濁久蘊則化熱,濕熱毒邪蘊結,進一步損傷肝臟,導致肝硬化[14]。臟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被高度重視。根據中醫的理論,肝臟、脾臟和腎臟的功能緊密相關,它們各自承擔著維持體內平衡和健康的重要職責。當肝臟功能出現問題時,不僅影響其本身的生理活動,也可能導致脾臟和腎臟功能的失調。肝臟在中醫中被視為血液的主要儲存和調節器官,而脾臟主要負責消化和運輸營養,腎臟則掌管水液的代謝和排泄。如果肝臟因病受損,其調血作用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脾臟的運化功能和腎臟的水液管理。這種功能的失調會導致體內水液代謝異常,水液不能正常分布和排泄,從而在體內積聚。這種積聚的水液往往會在腹部形成,形成所謂的“腹水”。腹水的出現,是肝、脾、腎三者功能失衡的直接表現,反映出中醫理論中“肝病及脾,腎失司職,水液內停”的病理變化[15]。補腎活血化濁方針對氣血凝滯、濕毒內蘊、腎氣虧損的病機進行辨證治療,通過一系列精選藥材來達到療效。此方選用黃連、生大黃、丹參、莪術、姜黃、澤瀉、金錢草、熟地黃、巴戟天和五味子等藥材,以其綜合作用顯著改善肝豆狀核變性伴隨的肝硬化腹水癥狀。補腎益氣類藥物如熟地黃和巴戟天,主要通過增強腎臟的氣化功能和促進水液代謝來減輕腹水積聚[16]。這些藥物能夠提升機體的自然排液能力,從而幫助控制和減輕由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積聚。活血化瘀類藥物,如丹參和莪術,作用于改善肝臟的血液循環,有助于降低門靜脈高壓,從而預防肝細胞進一步的損傷[17]。這類藥物通過促進血液流暢,減少血液在門靜脈系統的淤積,有效減輕了門靜脈壓力,間接緩解了腹水的形成。化濁利濕類藥物,如澤瀉和金錢草,通過促進體內濕濁的排出,直接作用于減輕腹水癥狀[18]。這類藥物通過利尿和增強體液的正常循環,幫助清除體內積聚的多余水分,對于腹水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次臨床觀察可以看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補腎活血化濁方可明顯提高WD伴肝硬化腹水的療效。
WD伴肝硬化腹水發展過程中,銅離子的積累致使肝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常規的肝功能檢查中,肝功能指標如ALT、AST、GGT和ALP的升高反映了肝細胞功能的減退。同時,ALB水平的降低導致膠體滲透壓下降,這促使血管外液體積聚,最終形成腹水。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有顯著改善,尤其是ALB水平的提升,這表明其肝臟合成功能得到增強,從而有效地改善了臨床癥狀。有研究表明丹參酮IIA能夠有效改善肝纖維化表型變化,同時降低轉氨酶和膽紅素水平,并作用于TGF-β/Smads通路有效抑制肝纖維化,減緩肝細胞損傷進程[19]。同時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減輕脾大及門脈壓力從而減輕腹水癥狀[20]。金錢草可以抵抗氧化應激損傷,改善肝細胞結構形態病變,達到肝臟保護作用[21]。觀察組患者鉀離子及氯離子水平較對照組提升。黃連、大黃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配合澤瀉利水滲濕、瀉熱化濁,3種藥物聯合使用能夠加速代謝過程,促進體內滯留的水分和鈉的排出,從而調節機體的水、電解質平衡,減少腹水的積累,并有效控制腹水的發展[22]。IL-4、IL-13主要由Th2型細胞分泌,在肝臟的再生和纖維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WD伴肝硬化患者的肝臟長期處于慢性炎癥狀態,IL-4水平降低無法抑制炎癥發展,IL-13水平異常增高進一步加重纖維化反應。有研究表明[23],IL-13與IL-4Ra、IL-13Ra1相結合后的復合物,激發信號轉導的啟動,進一步激活下游的JAKs,促使STAT6磷酸化生成p-STAT6,加速肝硬化過程,可進一步加重腹水病情。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癥指標較對照組得到明顯改善。已有臨床研究表明五味子[24]中含有的活性成分五味子乙素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可明顯降低IL-4、IL-13、p-STAT6蛋白表達。莪術具有抑制炎癥因子釋放,調節腸道菌群的功能,從而取得改善肝臟硬度及腹水的效果[25]。姜黃中提取物姜黃素可明顯抑制NF-kB活化、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與細胞因子的交聯反應,降低血清CRP水平[26]。觀察組腹水癥狀較對照組得到明顯改善,可能因為熟地黃補腎益氣,增強腎臟水液代謝功能,促進體內水分排泄。相較于常規西藥治療,補腎活血化濁方在臨床上取得較為確切的療效,可以根據癥狀及根源同步治療,且安全系數更高。
綜上所述,補腎活血化濁方在治療WD伴肝硬化腹水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顯著療效。通過整體調理和辨證施治,補腎活血化濁方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腹水癥狀,還能調節機體的整體狀態,提高生活質量。隨著更多臨床研究的開展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深入,中醫藥在WD伴肝硬化腹水治療中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王崗,朱琦,唐娟,等.利水消臌方聯合中醫外治法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1,31(7):609-612.
[2]徐小元,丁惠國,李文剛,等.肝硬化診治指南[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9,22(6):770-786.
[3]張建玲,覃艷新,林鏞,等.中醫民族醫藥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0,30(5):475-477.
[4]周麗平,周靜汶,葉放.國醫大師周仲瑛辨治肝硬化腹水經驗[J].吉林中醫藥,2024,44(1):33-37.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遺傳學組.中國肝豆狀核變性診治指南 2021[J].中華神經科雜志,2021,54(4):310-319.
[6]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疾病專業委員會.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9):1171-1174.
[7]Litwin T,Czonkowska A.Wilson disease and other neurodegenerations with metal accumulations[J].Neurologic Clinics,2013,31(3):901-919.
[8]Ferenci P.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Wilson disease[J].Metabolic Brain Disease,2017,32(4):597-602.
[9]Arroyo V,Ginès P.Management of hepatorenal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2014,10(7):423-431.
[10]Weiss KH,Stremmel W.Cli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an effective medical therapy in Wilson’s disease[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12,1254(1):55-61.
[11]Brewer GJ.Zinc acet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Wilson’s disease.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2009,10(11):1807-1811.
[12]Roberts EA,Schilsky M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Wilson disease:an update.Hepatology,2008,47(6):2089-2111.
[13]張琳滋,孔慶輝.肝豆狀核變性合并肝硬化腹水醫案舉隅[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4,22(4):70-72.
[14]張勇,劉暢.肝豆狀核變性的中醫病機及辨治探討[J].中醫雜志,2017,58(10):871-874.
[15]陳華,王強.補腎活血化濁方治療肝豆狀核變性伴腹水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5,25(6):359-362.
[16]李明,周建.補腎活血化濁方對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電解質水平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18,46(8):1245-1248.
[17]吳華,李曉.活血化瘀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療中的應用[J].中醫藥導報,2019,25(7):659-661.
[18]趙健,王輝.清熱利濕中藥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功能的影響[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29(4):312-315.
[19]侯艾林,賀漢軍,唐劍萍.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替諾福韋酯治療對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肝臟硬度及血清Th1/Th2型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2,40(11):69-72.
[20]萬新煥,王瑜亮,周長征,等.丹參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20,51(3):788-798.
[21]田靜,李兆翌,蔣小琴,等.茵柏益肝湯不同配伍抗大鼠肝損傷作用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5,33(1):214-216.
[22]黃秀深,劉德芳,陳潔,等.大鼠中焦濕阻證與抗利尿激素關系的實驗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1):35-37.
[23]馬倩.柯里拉京通過調控M2細胞內IL-4/IL-13/STAT6信號通路對血吸蟲病肝纖維化的抑制機制[D].武漢:湖北大學,2017.
[24]白紅麗,趙梁育,鄭速征,等.五味子乙素對過敏性哮喘小鼠IL-4/IL-13/STAT6通路及氣道杯狀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2,38(11):1333-1337.
[25]黃曉峰,謝道俊,張娟.肝豆靈片對痰瘀互結型Wilson病肝硬化預后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24,34(4):296-300.
[26]夏卿.姜黃素治療大鼠重癥急性胰腺炎的實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