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4年,在區域國別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學者對新加坡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在政治領域,高度關注黃循財擔任新加坡總理后的執政理念和政策走向;在外交領域,對新加坡平衡外交,尤其對新加坡與中美兩國關系、與東盟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新加坡在“印太經濟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較高關注;在經濟領域,持續關注新加坡宏觀經濟和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的發展;在安全領域,重點關注新加坡第四代武裝部隊建設、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犯罪治理等領域的研究;在文化、教育和社會領域,主要研究了新加坡各個方面發展對中國的借鑒和啟示;此外,對新加坡華人人口變遷、華文教育和華人文化等領域的研究也不斷深化。但是,新加坡研究作為小眾研究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均需學者們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共同促進新加坡研究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區域國別學;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經濟;華僑華人
[作者簡介]張磊,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廣西 南寧 530022
[中圖分類號] D733.9;D634.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1003-2479(2025)01-101-10
2024年,新加坡發展呈現出諸多新特點,黃循財接任新加坡第四任總理,人民行動黨完成新一輪權力交接,新加坡正式進入第四代領導團隊時代;堅持“大國平衡”和立足東盟的外交政策,平衡外交呈現新變化;經濟發展日益依賴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文化和社會領域的舉措受到國際關注和借鑒。這些內容也成為中國學者開展新加坡研究的主要領域,新加坡研究在區域國別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逐漸走深走實。
一、新加坡政權交替成為研究熱點
對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研究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1。2024年5月15日,黃循財接任新加坡第四任總理,人民行動黨權力交接和新加坡政權交替成為年度研究熱點。
(一)黃循財政府的執政理念
新加坡實行議會共和制,總統為國家元首,但總理掌握行政權力,2024年5月,黃循財接任總理標志著新加坡平穩完成政權交替,李文等認為新加坡進入“黃循財時代”2;部分學者則認為還不能說新加坡進入“黃循財時代”,但屬于新加坡的“黃循財時刻”已經來臨3。在此背景下,黃循財的執政理念成為中國國內學界研究的焦點。新加坡獨立以來一直采用的是以實用主義和理性思維為核心的政策,“超級理性主義”貫徹于新加坡的社會制度、政府治理和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從而形塑了“新加坡模式”4。保持政府延續性和穩定性是黃循財政府的關鍵考量1。許利平認為黃循財會延續上一屆新加坡政府的治國路線,其新內閣也沒有出現較大變化,較好地保持了政治連續性和穩定性。但是,黃循財在具體方針和政策上會有自己的評估2。黃循財在就職演講中也表示“將會以自己的方式領導國家”3,黃循財政府執政理念將依托“新加坡攜手前進”,實現“嶄新的新加坡夢”4。
學者們普遍認為“新加坡攜手前進”將成為黃循財政府的政策核心。《新加坡攜手前進》報告是在275場對話活動和20多萬新加坡人建言獻策的基礎上形成的,從教育、就業、家庭、養老、弱勢群體幫扶、長期規劃制定和社會團結互助等7個領域明確了新加坡發展藍圖5。“新加坡攜手前進”也是黃循財政府順應民眾呼聲,推進創新求變,應對國家經濟發展、保持戰略自主性、保持科技等領域領先地位等課題的關鍵舉措6。
(二)人民行動黨的創新求變
2024年,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依然受到中國國內研究者的關注。李新延在《新加坡政治發展研究》一書中系統研究了新加坡政治制度的變遷,認為新加坡由李光耀時期政治價值與政治制度互動的二元化格局逐漸向一元化趨同,其政治參與和管理不斷制度化,形成了現代化而又不西化的政治發展道路7。李韶鑒在《探究魚尾獅:新加坡治理體系的關鍵細節》一書中也認為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是新加坡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8。
隨著新加坡獨立后出生人口占比越來越高,人民行動黨面臨的政治壓力也持續增大。如何爭取新生代新加坡人的信任和支持、保持人民行動黨執政的穩定性成為黃循財執政后面臨的重要挑戰。在此背景下,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創新求變成為關注重點。徐貴等提出,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黨內政策的“自我更新”是新加坡政治現代化的要求,也是其完成黨內人才有序代際更新、樹立良好政黨形象的必然9。李文等認為,黃循財會在改組內閣時,引進青年才俊,實現經驗豐富的部長與能夠提供新視角的新成員之間的良好平衡,同時,還認為加強人民行動黨的包容性和應變能力,樹立更親民、更廉潔,更加深入融入民眾中的政黨形象,照顧社會最弱勢群體的新舉措將成為人民行動黨創新求變的主要方向10。劉暢認為,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通過平穩推進代際交接、靈活分化反建制力量、制定和實施長期發展戰略,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和凝聚力,在本國政壇上走強并對反建制力量保持優勢地位。黃循財就任新加坡總理便是推進代際平穩交接的體現11。
此外,也有學者關注到在新媒體時代,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面臨一些問題,如動員力和號召力受到明顯挑戰、有效回應民眾關切的困難加大、黨內負面新聞疊加效應凸顯、年輕一代的政黨認同模式亟須調整等,需通過政治架構和政策過程新媒體化、網絡協商化,在建設性對話基礎上有效引導民意,在價值層面塑造信任,更加重視與年輕群體的溝通等舉措來有效應對信任危機1。但是,新加坡的政治穩定性較高,很少出現較大的政治風險2。
二、對新加坡“大國平衡”外交的研究更加豐富
“大國平衡”是新加坡自李光耀政府以來一直堅持的外交原則,呈現連續性高的特征。黃循財和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也將繼續推動大國間的平衡外交,并重視東盟的“中心地位”,這也是2024年中國學者研究的重點領域。
(一)新加坡的中美平衡戰略
2024年,中國國內學者持續關注新加坡的中美戰略平衡。新加坡是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高峰期吸納了美國在本地區超過80%的投資。同時,新加坡與中國的關系也在不斷升級發展。許利平認為,新加坡將在中美關系的平衡中發揮力所能及的積極作用3。新加坡在東盟的平衡外交中扮演了“掮客”角色4。曹德軍、王梓元等從“昂貴信號”的理論視角分析了中美戰略競爭對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根據該理論,中美大國競爭進一步助推了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的對沖行為策略5。新加坡在2017年出現了政策轉變,由2011—2016年支持美國策略轉向在中美間平衡的“對沖”立場,具體表現為新加坡既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又大力支持美國的“印太戰略”等,中美對新加坡的信號成本機制作用強度相近是其政策轉向的重要原因。中美兩國釋放出的信號對新加坡均具有較高可信度,因此其選擇“對沖”以規避“選邊站隊”可能帶來的風險6。還有學者對新加坡“大國平衡”戰略的新變化進行了研究分析。王傳劍等提出,新加坡在中美間的平衡外交出現兩個新變化:一是對美外交以尋求支持為重點,提高對美合作的主動性。新加坡既通過加大接觸力度提升美國戰略支持的力度,又在經濟領域以關鍵技術合作為突破尋求美國的支持,還不斷加強軍事安全合作。二是對華外交以增進互信為重點,堅持理性務實的主基調。新加坡重點推進與中國的互信水平提升、經濟合作的深化和安全合作的拓展7。
此外,美國多途徑發展與新加坡的關系也受到學者的關注。張晉山等研究了美國“東南亞青年領袖倡議”在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實施情況,通過2013—2023年47位新加坡人參加“東南亞青年領袖倡議”的“學術研究員”項目,以及在新加坡實施的“東南亞交易所”項目,提升了新加坡青年群體對美國的好感度8。景麗娜分析了亞洲基金會在美國對東南亞民主輸出中的角色實踐和影響9。
(二)“印太經濟框架”中的新加坡
美國通過“印太戰略”“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進一步鞏固與東盟的關系1。積極參與“印太經濟框架”是新加坡“大國平衡”外交的重要體現之一。2024年,關于新加坡在IPEF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呈現增多態勢,進一步豐富了對新加坡“大國平衡”外交的研究。新加坡是IPEF的創始成員,并承辦了IPEF的首次高級官員和專家會議及第3輪談判。2024年6月,IPEF第4次部長級會議在新加坡舉行,會議簽署了《清潔經濟協定》等3個協定2。這一系列活動反映出新加坡對IPEF的積極支持態度。同時,新加坡作為《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創始成員之一,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的成員,將在IPEF中有關數字經濟發展、提高地區供應鏈韌性等支柱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由于IPEF自身的不足和美國主導的重構地緣規則壓力,新加坡仍難以明確自身能從參與IPEF中獲得多少現實收益,這也導致其對IPEF持一定的保留態度3。
(三)中新關系的發展
2024年,新加坡實現政權交替背景下中新關系的發展成為中國國內學者研究的熱點。許利平認為,黃循財外交經驗不甚豐富仍需進一步成長,如何平衡中美關系仍是其面臨的考驗4。新加坡積極發展與中國的良好雙邊關系,2023年將兩國關系升級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5。經貿合作仍是學者研究的重點領域。周士新認為中新關系的亮點一直是經貿合作6,截至2024年,已經運營30周年的蘇州工業園、運營10周年的天津生態城,以及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成為中新合作的代表性項目,雙方均對未來的合作持有信心。例如,2024年8月,《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4—2035年)》獲中國國務院批復。2023年以來,中新天津生態城孵化跨境電商出口企業40余家,累計落地直播和跨境電商基地70個,注冊企業218家7。
新加坡與中國互為重要投資目的地,雙方的投資合作受到中國國內學者的持續關注。2013—2022 年,中國對新加坡直接投資存量為734.5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總投資存量的2.7%、中國在東盟投資存量的47.49%,吸引中國投資的主要因素是新加坡的市場規模、經濟發展潛力、技術水平和政治環境質量8。楊程玲等在1979—2022 年新加坡在華投資企業數據的基礎上,利用ArcGIS 軟件分析了新加坡在中國產業園區投資的歷史變遷和主要原因,以及主要分布地區,提出1993年、2006年和2021年是新加坡對華投資的高峰期,其中,1979—2009年是新加坡在華投資企業進入產業園區的快速增長期,主要影響因素是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及園區的稅收優惠政策,且新加坡在華投資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蘇州、北京、深圳和廣州等發達城市9。
中新自由貿易協定在2023年實現升級后,兩國貿易合作持續深化,推動雙方經貿合作進入新階段,但中國對新加坡的出口總體呈下降態勢,主要是因為新加坡相對需求不斷下降1。此外,中國與新加坡在第三方市場合作、數字服務貿易合作等貿易新業態的研究逐漸增多。近年來,中國與新加坡數字服務貿易額保持穩定增長,由2012年的 55.14億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179.08億美元,主要集中在其他商業服務、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使用費等領域2。第三方市場合作是中新兩國國際合作的新形式,具體表現為直接投資、合資共建、融資合作、TOD等主要模式,代表性案例為澳大利亞能源網項目、“一帶一路”物流資產私募基金、馬來西亞柔佛紡織廠、雅加達—萬隆高鐵走廊等,但兩國的第三方市場合作也面臨投資地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合作項目易引發他國敵視,以及新加坡“大國平衡”外交政策的不斷變化等壓力3。
(四)新加坡與東盟及其他成員國的關系
“立足東盟”是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原則之一4。東盟也通過“平衡”和“借勢”斡旋于中美之間5。新加坡通過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多邊機制,保持與大國關系的平衡及維持與周邊國家關系的穩定6。新加坡地區外交“再平衡”也是其“大國平衡”外交的新變化之一,意在通過東盟的平臺作用,不斷提振外界對“東盟中心”的信心,為新加坡的平衡外交創造更好的條件7。新加坡積極參與東盟年度的各項活動,與東盟成員國保持密切聯系8。新加坡總理黃循財也表示,將積極尋求改善與其他東盟成員國,尤其是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關鍵鄰國的關系,確保新加坡在區域內的穩定地位9。
三、持續關注新加坡經濟發展的研究
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艱難、經濟發展日益依賴新動能的背景下,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因其高度外向、創新驅動等特征,獲得研究者的持續關注。
(一)宏觀經濟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內學者關注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盟經濟發展。王勤對2023—2024年新加坡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及展望,認為2023年新加坡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收緊貨幣政策讓新加坡元加速升值、制定產業轉型藍圖2025等多項舉措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外部需求萎縮導致的制造業復蘇緩慢制約了高度外向型的新加坡經濟的發展10。張磊等對2023年新加坡宏觀經濟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經濟總體保持平穩;三次產業結構成熟,服務業和建筑業成為新加坡經濟穩定發展的主要動力,尤其旅游業穩健復蘇、數字和綠色經濟快速發展,成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新動能11。張維對新加坡建設自由貿易區、商業園、工業園和科技園等特殊經濟區域的創新發展進行了系統研究,指出以特殊經濟區域為載體,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產學研協同的模式,共同促進了新加坡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1。此外,2024年新加坡金融業2等相關優勢產業也獲得了中國學者的研究關注。
(二)數字經濟發展
新加坡是數字經濟發展較為領先的東盟國家,其數字經濟發展政策、推動產業數字化發展的舉措等日益成為國內學者研究的重點內容。新加坡通過“數字連接藍圖”等政策引導、推動數字經濟國際合作等,實現了數字經濟的快速增長3。于立新等認為,新加坡優良的市場經濟營商環境是推動其數字經貿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數字企業在良好的營商環境中獲得自由發展,同時,新加坡的數字經貿規則也有效規制了數字企業的行為4。中小企業占新加坡本土企業總數的99%左右,也是新加坡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新加坡已經相繼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計劃”(2017年)、“數字化啟動計劃”(2019年)、“數字企業藍圖”(2024年)等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根據“數字企業藍圖”,將幫助的2萬名中小企業員工獲得數字技能培訓5。
2024年,新加坡數字貿易規則和數據治理等成為中國國內學者關注的新內容。跨境電商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業態在新加坡得到快速發展。新加坡作為東南亞最成熟的電商市場之一,在跨境電商發展方面擁有平臺眾多且特色各異、數字基礎設施完善、消費空間廣闊等優勢,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6。
數字貿易規則的“新加坡模式”首創了雙邊數字經濟協議的單行體例,開放性更高,并強調加強政府對數字貿易的監管,聚焦貿易信息保護、數字產品非歧視待遇、加密數字產品、數字貿易包容性與電子商務等“特殊問題”,但是,“新加坡模式”也因其經濟厚度和輻射有限,導致其所倡導的數據本地化、數字金融和數字貿易標準等內容與很多數字發展中經濟體的發展訴求相背離7。石有為從新國家主義視角切入,在網絡互聯、數字能力、安全監管、數字轉型、創新創業和國際合作等6個方面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數字經濟產業政策進行比較研究,認為新加坡的數字經濟產業政策覆蓋范圍更全面、設計更合理8。新加坡作為《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發起國之一,也有學者對數字經濟協定的“新加坡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此外,與數字經濟發展相伴生的數據治理問題也日益得到學者的關注。胡裕嶺9、嚴馳10等對新加坡數據治理體系、生成式人工智能數據治理等進行了借鑒研究。
(三)綠色經濟發展
在“雙碳”目標下,推進綠色經濟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新加坡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舉措也受到中國國內學者的關注。例如,新加坡推出“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將原有氣候目標從2050年達到凈零排放爭取提前到2045年實現。為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新加坡實施了國家氫能戰略,加快調高碳稅,擴大綠色貸款,促進電網脫碳,成立“未來能源基金”等舉措1。為實現綠色發展,新加坡將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的主力電源,其光伏可用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39.5%。預計到2030年,其光伏裝機可達到2GW2。此外,全力建設綠色和數字航運走廊,加強綠色經濟國際合作也是新加坡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3。
四、不斷拓展對新加坡軍事安全領域的研究
2024年,中國學者持續關注新加坡安全領域的研究,其中,對新加坡第四代武裝部隊建設、網絡安全和人工智能犯罪治理等領域的研究得到拓展。
新加坡十分重視軍事力量的建設,當前其聚焦未來威脅挑戰和戰爭發展趨勢,積極推進第四次部隊轉型建設。李洋認為,新加坡此次軍事轉型建設的主要任務是組建數字和情報部隊以提高網絡防御能力、武器裝備迭代更新、持續推進貫徹全民防御理念、培養新型科技和網絡安全人才、加強安全合作等。其中,數字化和智能化成為新加坡軍隊力量建設、開展行動及文化培育的實施路徑4。
網絡安全當前已經成為各國面臨的重大非傳統安全威脅,新加坡通過實施網絡安全戰略進行風險防范。張洪對新加坡網絡安全戰略的發展歷程和主要路徑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其網絡安全戰略可以劃分為萌芽階段(2005—2008年)、發展階段(2009—2014年)和成熟階段(2015年以來),并呈現戰略規劃目標具有延續性、實施態勢具有主動性、覆蓋范圍具有擴展性、發展視野具有國際性等特征5。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相關領域的犯罪治理也日益成為研究的熱點。新加坡在人工智能技術犯罪治理領域的舉措受到中國國內學者的關注。例如,王彩玉等對新加坡人工智能犯罪生態治理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新加坡從構建安全可信的人工智能生態視角出發,通過“眾治”為人工智能安全生態提供多元力量、“德治”為人工智能安全生態提供向善指引、“法治”為人工智能安全生態提供制度保障、“技治”為人工智能安全生態提供工具支撐等理念與路徑6。
五、持續關注新加坡文化、教育和社會領域的借鑒研究
新加坡屬于儒家文化圈,其文化、教育及社會治理對中國相關領域具有一定啟示作用7。2024年,中國國內學者持續關注這些領域的借鑒及比較研究。
(一)文化政策
語言政策是文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陳秋靈研究了1965—1979年新加坡在現代化建設初期的語言政策,認為新加坡獨立后便推進語言政策的改革,受李光耀個人的語言觀、新加坡面臨的種族問題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等影響,新加坡將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4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且一律平等,并大力推廣英語的使用1。司朝龍等提出新加坡在實用主義執政理念指導下,通過強力推行以英語為共同語,英語和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同為平等官方語的語言政策,構建和增強了國民的國家認同感2。此外,張磊等對《新加坡文化遺產計劃2.0》和“年輕變革者文化遺產啟動津貼”政策等進行了分析,認為這些文化政策提高了新加坡創新開發利用文化遺產水平,也增強了新加坡人的身份認同3。圖書館在公共文化發展和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羅藝杰等在對新加坡基層圖書館發展歷程、法律法規及主要特征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堅持依據標準建設、注重用戶需求、促進基層機構融合、助力城市化發展等對中國基層圖書館建設的啟示與建議4。
(二)教育發展及啟示
新加坡教育發展的經驗借鑒連續多年受到中國國內學者的關注。韓駿5、陳雪梅6、馬亞男等7對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以及與中國職業教育的交流和比較等進行了研究。在數字化發展浪潮中,多位學者也關注到新加坡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康誠軒等立足官、產、學三螺旋理論,分析了新加坡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政府、學校和企業的關系,并提出應以多方協作為核心,凝聚合力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政府政策為主導,優化教育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以學校教育為基點,加強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培養;以產業發展為依托,促進教育數字化實踐平臺建設等建議8。馬瑄蔚則對新加坡教師數字素養的提升及啟示進行了研究9。還有學者對新加坡世界人才高地建設的歷程、經驗及啟示10,“卓越教師總統獎”的作用11,科學教育改革12,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13的政策措施及企業等進行了研究。
(三)社會治理
李韶鑒在《探究魚尾獅:新加坡治理體系的關鍵細節》一書中全面分析總結了新加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經驗14。王拓涵研究了新加坡城市治理基層組織體系,認為完善的動員和激勵措施促進了社會和諧、提升了社會凝聚力、鞏固了執政黨基礎,是新加坡基層治理的成果經驗15。李忠東指出實施“樂齡計劃”“職業轉換計劃”、調整公積金制度、加強中年人職業培訓等是新加坡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主要舉措16。此外,還有學者對新加坡以“安居”為核心的住房制度17、行業協會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18等進行了研究。
六、對新加坡華僑華人的研究熱度持續提升
根據新加坡國家人口及人才署發布的《2024年人口簡報》,截至2024年6月,新加坡總人口首次超過600萬,約為604萬人1,其中華人占比約為74%。新加坡作為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中國國內學者對其華僑華人的研究熱度持續提升。
(一)華人人口變遷
在新加坡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速和華人出生率不斷降低的背景下,新加坡華人人口變化受到學者的關注。于丹根據新加坡官方人口統計數據,全面總結分析了1960—2023年新加坡華人人口的發展特征,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華人占新加坡總人口的比重持續下滑,至2023 年降至歷史最低水平。華人人口結構呈現少子化和快速老齡化的顯著特征2。
(二)華文教育、華人文化
2024年,中國國內學者持續關注新加坡的華文教育、華人文化等研究。嚴春寶對新加坡獨立后的華文教育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在“雙語教育”政策下,新加坡華文教育迅速走向式微3。因閩語系方言群體占到新加坡華人的半數左右4,郭玉瓊等對新加坡福建方言戲曲的演出空間和變遷進行了研究,認為新加坡福建方言戲曲在廟宇中的演出一直延續至今,獲得了較好傳承,但其商業價值已經衰落,文化功能日益凸顯,實現了從移民生活空間向國家文化空間的轉換5。同時,學者通過華文報刊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發展理念在新加坡的傳播也給予了較高關注,如有學者基于《聯合早報》研究了海外華文傳媒對中國“共同富裕”理念的認知6。華語電影也是研究新加坡華人文化的重要路徑之一,新加坡華語電影的研究本質上反映了全球研究力量的對抗,即中國對“本土文化”以及全球華人影響力的關注與歐美對“異域文化”的獵奇以及對中國影響力的忌憚7。此外,還有學者對《孫子兵法》8《紅樓夢》9,以及中醫院與中醫藥文化10等在新加坡的傳播進行了分析。
七、總結與展望
2024年,在區域國別學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的新加坡研究保持了研究內容豐富、研究視角多元等特征。學者們的研究緊跟新加坡發展的熱點,重點開展了黃循財擔任新加坡總理后的執政理念和各種政策的走向,以及制造業發展乏力的背景下新加坡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發展動能的研究,并持續關注了新加坡的文化、教育、社會治理和華僑華人等領域。但是,新加坡研究仍為小眾研究,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在政治領域,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如何創新求變、更好地保持執政的穩定性仍可繼續深挖;在經濟領域,新加坡制造業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如何恢復制造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等仍需探索;在外交領域,新加坡平衡外交在第四代領導團隊帶領下將呈現出哪些新變化值得進行系統研究。同時,中新關系仍有很多領域值得深入探索,例如,新加坡對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倡議的態度、認知,中國與新加坡的數字經濟合作,新加坡新生代華人及華人新移民等。此外,在研究方法方面,當前的研究仍主要為質性研究,未來可以從量化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面進行更多探索。
(責任編輯:劉" 嫻)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Studies (2024)
Zhang Lei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 In 2024, Chinese scholars further deepened their investigation into Singapor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area studies. 1) There was a strong focus on analyzing Singapore's Prime Minister Lawrence Wong ShyunTsai's governing philosophy and policy directionin the political realm; 2)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re has been in-depth research on Singapore's balanced diplomacy, particularly its relations with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EAN. Attention was also given to Singapore's positioning in the 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3) In the economic sector, there is a continuou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s macroeconomy, digital economy, and green economy; 4) In the aspect of security, the exploration has concentrat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ngapore's fourth-generation armed forces, cybersecurity, and AI crime governance, etc.; 5) In the domains of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the main probe was to draw on inspiration of Singapore's various development for China; and 6)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demographic change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among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has also been delved deeper.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mple spac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Singapore studies as nic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ologies should be further expanded and deepened to joint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studies.
Keywords: area studies; Singapore; People's Action Party of Singapore; economy; oversea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