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跨境產業鏈合作在中越兩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重要合作伙伴,中越兩國在產業合作、貿易往來和技術轉移等領域的協同發展逐步深化。特別是在制造業、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等領域,中越合作展現出廣泛的互補性和潛力。然而,在全球供應鏈重構、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加劇,以及兩國政策協調難度增加的背景下,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面臨諸多挑戰。文章通過梳理中越跨境產業鏈的現狀,系統分析兩國在產業協同、技術創新及市場整合等方面的成效,并探討合作中的瓶頸與挑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優化政策協調、加強技術創新、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及跨境人才培養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現狀;挑戰;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黃旭文 廣西社會科學院越南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廣西 南寧 530022
[中圖分類號] F133.3;F125"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3-2479(2025)01-072-14
一、問題的提出
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關鍵議題。隨著中越兩國經濟互補性日益增強,跨境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呈現出巨大的潛力與前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越南則憑借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日益成為全球產業鏈轉移的關鍵承接地。中國制造業在尋求外向型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越南作為重要的生產基地和市場,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與技術轉移,從而推動了兩國經濟深度融合。然而,盡管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仍面臨許多挑戰。首先,產業鏈的布局和分工尚存在不平衡問題,尤其在高附加值產業和技術創新領域,兩國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遠未達到預期水平。越南盡管逐漸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之一,但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仍停留在低附加值的生產加工環節,未能充分向高端制造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拓展。其次,跨境產業鏈的高效運作依賴于良好的基礎設施與政策協調,但兩國在這些領域仍面臨不少障礙。雖然兩國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加強了合作,但基礎設施建設與政策協同不足、市場準入壁壘等問題依然存在,影響產業鏈的優化與升級。最后,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增多,中越跨境產業鏈的穩定性和韌性面臨嚴峻考驗。如何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確保跨境產業鏈的持續穩定發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相關研究回顧
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作為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議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境產業鏈的形成機制、影響因素、合作模式及政策優化等方面。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的推進,學者們開始關注中越經濟合作中的產業鏈協同效應及其在區域一體化中的作用,研究內容日益豐富,且呈現多維化發展趨勢。
首先,關于產業鏈現代化的理論研究,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產業鏈現代化理論,為理解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其概括了產業鏈現代化的內涵,明確了其根本目標是夯實產業基礎能力,推進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發展,強調企業和企業家在其中的主體作用,提出產業鏈現代化方向應聚焦于數字化發展,同時要實現綠色化,以開放合作為國策1。宋華等指出,產業鏈的現代化不僅僅是結構優化,更是涉及網絡結構、運營流程與價值要素3個維度的協同發展2。產業鏈的現代化要求在補鏈、延鏈、協作暢通、動能再造、優化布局及開放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從而推動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3。因此,產業鏈現代化的理論框架需全面把握其核心內涵,并注重現代化目標的特征與導向,確保產業鏈能夠適應全球經濟變革中的新要求。
其次,關于全球產業鏈發展的新動向和新趨勢。近年來,全球產業鏈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日益加劇,地緣政治變動和突發極端事件頻繁發生,這些因素嚴重沖擊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迫使發達國家加強制造業的韌性與恢復力4。在此背景下,全球價值鏈呈現出向低成本中心轉移、向發達國家回流,以及向消費市場分散的趨勢,尤其是發達國家逐漸加強對高技術環節的控制5。跨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也采取了更加多元化的布局策略,通過增加供應鏈備份、推進鄰近生產等手段,實現產業鏈的本土化、分散化、區域化、數字化、服務化及扁平化轉型6。在全球產業鏈韌性方面,應維護全球公共產品屬性,構建“以我為主”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補鏈”和“強鏈”,并建立協同創新機制7。面對這一趨勢,確保國內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采取精準且綜合的政策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最后,關于中越跨境產業鏈的研究。近年來的學術討論普遍認為,中國對越南的經濟參與推動了越南經濟的轉型升級,而并非削弱其經濟主導權8。越南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盡管如此,其位置仍處于價值鏈的底層9。中國制造業對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動機較為多樣,包括新型投資替代貿易、產業鏈配套、市場開拓以及成本尋求等10。此外,越南在中國產業鏈的框架內逐步形成了以中間品生產和加工出口為核心的產業分工模式11。
當前,學術界對中越跨境產業鏈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產業轉移、區域經濟合作等領域。少數研究關注產業鏈協同效應的提升與產業升級的路徑。此外,雖然已有研究對中越兩國產業鏈的合作模式有所探討,但大多數聚焦于短期經濟效益的提升,跨境產業鏈在全球經濟變革中的長遠可持續性與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仍然較少。因此,本文擬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現狀、面臨的挑戰及其優化路徑,重點分析技術創新、產業布局和國際形勢等因素對合作深度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高質量推進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對策建議。
三、越南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現狀分析
(一)越南外來投資增長與趨勢分析
近年來,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顯著增強。越南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凈流入規模逐年上升,2013—2024年,越南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長7.5%。2024年,越南實際利用外資額達253.51億美元,同比增長9.4% ,為近10年來的最高。新增外來投資項目數達3375個,較2023年增長1.8%。境外投資者新增注冊資本、調整及出資、股份購買和出資購買(GVMCP)總額近382.3億 美元,同比下降3% (圖1)1 。
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47個國家和地區在越南投資,越南每年吸引外商投資項目數及外資總額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越南外資投資項目數量從2014年的17499個增長至2024年的42002個(圖2),數量翻了一番;注冊資本總額從2014年的2506.67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5028億美元,增長2倍2。越南已成為東南亞地區外來投資規模增長最迅速的國家之一。
(二)越南外資來源的多樣化與區域分布特征分析
越南吸引了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等。在投資項目數方面,根據越南計劃與投資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在對越南投資的147個國家和地區中,韓國累計項目數達10102個,項目總數位列第1;其次是日本5489個,位列第2;中國大陸5111個,位列第3,其后依次是新加坡3914個、中國臺灣地區3262個、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805個、美國1425個等1。
在吸引各國外資規模方面,截至2024年12月,韓國在越南的注冊資本總額達920億美元,居首位;其后依次是新加坡831.32億美元,位居第2;日本776.6億美元,位居第3;中國臺灣地區409.16億美元,位居第4;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387.13億美元,位居第5;中國大陸308.34億美元,位居第6;美國119.27億美元,位列第11(圖4)2。
雖然在當前,中國大陸累計注冊資本總額未能排進前3,但是,近年來中國大陸對越南投資項目數增長迅速,2023年和2024年,對越南投資新增項目數分別達707個和955個,連續兩年在各國(地區)新增項目數排名中位列第1,截至2024年12月,中國大陸在越南投資累計項目數占越南外來投資項目總數的比重已達12%1。
(三)外資在越南產業領域的布局與投資結構
目前,外資在越南涉及的產業領域廣泛,越南國民經濟21個行業中有19個行業有外資投資。其中,加工制造業是外資企業在越南最主要的投資領域。截至2024年12月,該行業累計外資注冊資本總額達3087.63億美元,占越南外資資本總額的66.9 % ;其次是房地產業,外資注冊資本總額超過731.75億美元,占越南外資資本總額的16.5 %;排名第3的是電力生產和配電業,外資額超過419.27億美元,占越南外資資本總額的8.33%;此外,住宿及餐飲服務業,批發及零售業和建筑業的注冊資本總額均超過百億美元,分別為138.32億美元、120.22億美元和109.43億美元(圖5)2。
(四)越南外資投資的地理分布特征與區域差異
越南在地理上被形象地稱為“一根扁擔挑兩個米筐”,外資在越南全境投資的分布也呈現出類似的特點。當前,外資投資已覆蓋越南64個省及直轄市,主要集中在以河內為中心的北部紅河三角洲地區和以胡志明市為中心的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從吸引外資的規模看,據統計,截至2024年12月,胡志明市外資注冊資本總額達589.56億美元,項目數達13620個,位居越南各省(市)利用外資的首位;位列第2的是平陽省,外資注冊資本總額達424.83億美元,外資項目數達4401個;越南首都河內市外資注冊資本總額達423.38億美元,外資投資項目數達7574個,位列第33(圖6)。
四、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現狀與成效分析
(一)中國企業在越南的投資現狀
1.中國企業在越南投資規模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在越南的投資總體上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金額逐年增加,中國已成為越南重要的外資來源。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重組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在越南設立生產基地或與越南企業開展合作,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規避貿易壁壘等。根據越南統計總局的數據,2014年,中國(包括臺灣地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在越南的累計注冊資本總額僅為518.15億美元;到2024年12月,注冊資本總額已達到1104.63億美元(其中,中國臺灣地區409.16億美元,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387.13億美元,中國大陸308.34億美元),十年間增長了2倍多(圖7)。
2. 中國企業在越南投資的行業結構與重點領域
(1)制造業。制造業是中國在越南投資的重點領域,占投資總額的78%1,特別是電子、紡織、化工和鋼鐵等行業。例如,富士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富士康)在越南累計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電子生產基地,提升了越南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在富士康、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訊精密)、歌爾股份有限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領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巨頭的帶領下,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上市企業赴越南投資的已達200余家。
(2)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企業對越南基礎設施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交通、港口和產業園區等領域。如由中國浙江省前江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越南前江省投資建設的越南龍江工業園,總投資額約為1.05億美元。截至2020年7月底,龍江工業園共吸收47家企業入園,其中有36家企業已經正式投產,實現工業產值超過10億美元,為超過2萬人創造了就業崗位2。
(3)能源開發。中國在越南投資的能源項目涵蓋了水電、火電和新能源等。如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與越南合作投資建設越南永新一期熱電項目,投資總額達17.5億美元。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中資企業在越南北江省投資了總額近20億美元的光伏產業,承建了越南大部分光伏電站3。
(4)服務業。中國在越南投資的服務業包括金融、教育、醫療和旅游等。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越南設立了分行,支持雙邊經貿往來和投資合作。
3.中國企業在越南投資的地域分布與重點區域分析
(1)河內及周邊地區。越南北部以河內為核心,北寧、北江等地區的工業化進程較為顯著,形成了多個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如北寧的桂武工業園區、河內的石室工業園區,以及北江的光州工業園區等。得益于完善的產業配套設施和優越的區位條件,該區域吸引了大量中國企業布局。其中,電子制造、機械加工、通信設備,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占據了主要投資份額。如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選擇河內作為投資地,立訊精密和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江均有深度的產業鏈部署。這一地區憑借便捷的交通和較低的運營成本,已成為中國企業進入越南市場的理想地點。
(2)胡志明市及周邊地區。作為越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胡志明市及周邊地區以其密集的工業園區和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吸引了外資的持續涌入。據統計,越南南部的外資流入額占其全國總量的半數以上。中國企業在該地區的投資集中于制造業、房地產和服務業,覆蓋廣泛的產業鏈條。如OPPO、VIVO及小米等品牌在胡志明市建立了制造基地,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在平陽省建設了家電生產線。得益于政策支持與經濟活力,胡志明市成為中資企業融入越南經濟的重要據點。
(3)越南沿海經濟區域。越南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沿海防、順化、峴港、廣南和平定等省(市)分布著各大港口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中資企業的目光。尤其是以峴港為中心的中部地區,近年來在能源開發和產業升級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該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油氣儲備、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跨境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中國企業在這一帶的投資涵蓋港口物流、能源開發和海洋經濟等領域,如海防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順化的光大國際建設工程總公司,以及廣南的重型機械設備項目等。
(4)北部邊境省市。越南北部的芒街、老街等邊境省市與中國的廣西、云南接壤,是跨境合作的重要樞紐。這些省市以跨境貿易、物流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導,吸引了眾多中國企業的參與。中資企業在這一地區的投資涵蓋了交通設施、物流中心、跨境電商等領域,不僅促進了雙邊經貿往來,還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成效與多維影響分析
1.產業協同效應逐步顯現
中越跨境產業鏈的合作在產業結構上實現了良好的互補與協同。越南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電子、紡織和鞋類制造等)與中國的高技術制造業(如汽車、電子設備和機械設備等)形成了較強的互補性1。越南承接了大量國際產業鏈轉移,尤其是低端制造業,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則借助越南廉價的勞動力和寬松的生產環境,提升了生產效率,并在全球市場上增強了競爭力。以電子產業為例,近年來,越南成為全球電子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根據越南通訊傳媒部的數據,2024年,越南通訊傳媒部門營收達4244萬億越南盾(約合166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其中,數字技術(ICT)產業收入約3878萬億越南盾(約合1511.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電子和硬件產品出口成為ICT產業的亮點,全年出口額為1323.4億美元,同比增長16.78%2。這一成就的背后,中越跨境產業鏈協作成果功不可沒。例如,越南是中國手機制造商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VIVO等的重要制造基地,這些企業將一部分生產線和裝配線轉移到越南,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時,使越南電子硬件產品生產規模大幅增長,在世界市場的版圖不斷擴大,增強了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2.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中越跨境產業鏈的合作為兩國經濟帶來了顯著的增長,其中,制造業領域的產能協同與出口貿易的結構性互補成為核心驅動力。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中越雙邊貿易額連續3年突破2000億美元3,2024年1—11月,中越雙邊貿易額達2354.43億美元,同比增長14%。其中,中國對越南出口額為1451.15億美元,同比增長18%;自越南進口額為893.28億美元,同比增長8%4。中越的進出口額增長顯著,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從貿易結構看,中國對越南出口以機電產品、機械設備及零部件為主,直接服務于越南制造業的中間品需求;越南對華出口則以加工電子產品(如三星手機模塊)、紡織品及農產品為主,體現兩國產業鏈的垂直分工特征。這種貿易增長本質上是跨境產業合作深化的結果,中國通過向越南轉移勞動密集型制造環節(如電子組裝和紡織加工),既緩解了國內成本壓力,又推動了越南工業化進程;越南則憑借勞動力與區位優勢承接產業轉移,并通過再加工產品返銷中國或出口第三方市場,形成“雙循環”協同效應。
同時,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最為直接的影響之一便是促進了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中國廣西、云南等邊境省區依托與越南的緊密合作,形成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作為中越經濟合作的重要省區,廣西通過與越南的跨境產業鏈合作,推動了沿邊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廣西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動產業協同,形成了以電子、機械、化工等為主的區域產業集群,顯著提高了區域的經濟附加值。截至2024年年底,越南已連續26年成為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2024年,廣西對越南進出口額達295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4%,占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9%,占廣西對東盟貿易進出口總額的74.3%,創下歷史新高1。同時,通過“沿邊開放”戰略,廣西不僅加強了與越南的產業合作,還提升了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文交流,從而實現了經濟與社會的雙重融合。
3.促進越南社會穩定與民生改善
跨境產業鏈合作對社會的影響尤其體現在就業和收入的增長上。隨著中越合作的深化,特別是在制造業和高新技術領域,越南吸引了大量外資,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電子、汽車和紡織行業,中越產業鏈合作有效促進了當地就業市場的優化。如華為已經在越南發展25年,其間與300多家越南當地企業和伙伴開展合作,在ICT領域為越南本土創造了數萬個就業機會,建立了一支專家團隊,其中80%以上是平均工齡超過12年的本地員工,并培養了1.8萬多名數字人才2。
同時,跨境合作也帶動了越南勞動力技能提升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改善。中資企業在越南不僅提供了大量對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崗位,還推動了技術工人和管理層的技能提升,使得當地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隨著高附加值產業的崛起,越南勞動力的收入水平也出現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在技術密集型產業,越南的工人薪資已顯著增長。
此外,跨境產業鏈合作為社會的穩定和民生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就業機會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緩解社會不平等、推動社會和諧,越南的社會穩定性得到了增強。特別是在越南的邊遠地區,中越產業鏈合作不僅增加了當地的就業機會,還推動了社會基礎設施的改善,例如,交通、教育和醫療等方面的投資不斷增加,從而顯著提升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五、深入推進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面臨的挑戰
(一)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中的政策協調與法規適配挑戰
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順利推進,離不開兩國政策與法規環境的協調與適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中越在貿易、產業和環保等領域的政策協調變得日益復雜。政策與法規的不協調和不適配,不僅制約了產業鏈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也影響了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一是在政策不對稱與對接難度方面。中越兩國在產業政策、貿易政策,以及政府干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產業政策傾向于推動高科技、創新型產業的升級,尤其在5G、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等高附加值產業方面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與之相對,越南的產業政策則更加注重外資引入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電子制造、紡織等低成本生產領域。因此,盡管兩國產業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但政策的不對稱性也為產業鏈的深度整合帶來挑戰。例如,中國企業在向越南投資時,往往需要面對越南政策變化頻繁、執行力度不足的風險,而越南在引導高附加值產業升級方面的政策力度較弱,導致產業合作未能充分突破中低端環節。
二是法規差異對產業鏈高質量運行產生制約。中越兩國在法律體系、標準制定及執行等方面的差異也極大影響了跨境產業鏈的高效運作。首先,越南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尚不完備,缺乏對創新技術的足夠保護力度,這使得中國企業在技術輸出時面臨較大風險,限制了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的規模與質量。其次,兩國在環保法規、勞工保護等領域的差異也可能導致產業鏈運作中的成本上升,甚至引發貿易摩擦。部分中國傳統制造業在環保和能耗方面仍在轉型過程中,面臨越南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要求,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合規成本,也加大了跨境合作的政策風險。
三是政策執行的差異性與執行力不足。雖然中越兩國在理論上已就跨境產業鏈合作達成多項協議,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兩國政府的政策執行力存在差異。中國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對外投資的政策執行較為迅速,而越南則在吸引外資方面面臨更大的內部治理挑戰。越南在政策執行中往往受限于地方政府的決策權與政策落實的速度,導致跨境產業鏈的穩定與長期發展具有不確定性。
(二)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中的技術差距與創新能力瓶頸
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深度和質量受到兩國產業技術與創新能力差距的影響。雖然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重要位置,尤其在技術創新與高端制造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但越南在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上的不足制約了跨境產業鏈合作的高質量發展。兩國在產業技術水平、創新體系建設及技術轉移效率方面的差距既是合作發展的潛在障礙,也是進一步深化合作的關鍵挑戰。
一是技術差距與產業鏈上游突破的難度較大。當前,中國已在多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尤其在5G、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具備強大的技術研發與產業化能力。相比之下,越南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仍較薄弱,主要依賴外資與技術轉移。越南的制造業多集中于低端制造,盡管在承接全球產業鏈轉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產業技術的創新動力較弱且技術集中度不高。這使得越南在產業鏈高端環節的競爭力有限,限制了兩國產業合作的層次和質量。例如,在電子產業領域,中國的華為和富士康等企業已具備自主研發、創新及生產的能力,推動全球供應鏈向中國高端環節轉移。然而,越南作為生產基地,主要承擔的是低附加值的組裝和加工環節。盡管越南吸引了大量的外資,特別是中國企業的投資,但創新能力的缺乏導致越南很難從單純的“世界工廠”向自主品牌的生產轉型。
二是技術轉移的效率較低,本土化創新存在瓶頸。技術轉移是中越產業鏈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一過程面臨效率低下與本土化創新的瓶頸問題。中國在技術輸出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尤其是在數字化、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但是,技術轉移的本土化問題卻成為限制合作的主要障礙。首先,越南的企業對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相對較弱,技術的消化吸收速度較慢,導致技術轉移后能夠投入應用的效果不佳。其次,越南本土的技術研發投入相對不足,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制約了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盡管越南政府積極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但相較于中國,越南在科研投入、人才培養和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差距,仍使其難以擺脫依賴外資和外部技術的局面。此外,由于越南的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的程度較低,本土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過程中也面臨較高的風險。
(三)跨境投資與產業鏈供應鏈的協調性問題帶來的挑戰
跨境投資與產業鏈供應鏈的協調性是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面臨的重要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中越兩國在經濟合作中日益依賴彼此的產業鏈協同,跨境投資與產業鏈供應鏈的匹配性、資源配置效率及穩定性成為影響合作深度和質量的關鍵因素。
一是中越跨境產業鏈面臨跨境投資流動性與穩定性的挑戰。跨境投資流動性及其穩定性是影響中越產業鏈協同的重要問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對外投資國之一,在向越南投資時,往往面臨越南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準入等問題。越南的政策環境雖在不斷改善,但在某些領域仍存在審批周期長、政策執行力度不足等問題,這直接影響了中資企業的投資決策與跨境產業鏈的穩定性。例如,在一些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和高端制造業領域,投資的波動性較大,使得雙方在合作中面臨較大的風險。另一方面,越南也面臨著吸引更多高端投資的挑戰。盡管越南擁有廉價的勞動力和優惠的投資政策,但其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導致對高附加值產業的吸引力較弱。特別是在高技術產業和智能制造領域,越南的投資環境和創新體系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導致跨境投資的流入難以持續保持較高水平,限制了產業鏈的升級與整合。
二是供應鏈整合與資源配置的協調性問題。供應鏈的整合性和資源配置的協調性是影響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效率的關鍵因素。中越兩國在產業鏈的上下游環節存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產業優勢,這就要求跨境合作在生產、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實現更高效的整合。例如,盡管越南在低端制造業中的優勢與中國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中的優勢形成了互補,但這一合作關系的深度和廣度受制于供應鏈管理的復雜性。中資企業在越南的生產基地往往面臨原材料采購、產成品運輸和資金調配等環節的協調問題,特別是在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中,如何確保供應鏈的高效運作,避免資源配置上的不匹配,是提升產業鏈效率的關鍵。
同時,跨境電商和物流體系的發展使得中越兩國的供應鏈協同面臨新的挑戰。盡管雙方在跨境電商和數字化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物流、支付和關稅等多方面的協調仍然是瓶頸,尤其是在大宗商品的跨境運輸中,如何降低物流成本、縮短供應鏈周期、提升供應鏈的整體效率,依然是未來中越產業鏈深度合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對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挑戰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持續變化,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面臨的外部風險不斷加劇。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對跨境產業鏈的穩定性、可持續性,以及高質量發展構成了重要挑戰。尤其是中越兩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定位,以及在區域和全球經濟中的相互依賴性,使得外部不確定性對跨境產業鏈的影響尤為深遠。
一是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是中越跨境產業鏈面臨的最大外部風險之一。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已經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顯著影響。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制裁措施,使得全球供應鏈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作為全球制造中心的角色受到挑戰,越南作為中國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例如,全球需求的下降和國際市場的不穩定可能導致越南的出口訂單減少,進而影響兩國間產業鏈的持續發展動力。
二是國際政治局勢的波動。地緣政治風險是另一個重大挑戰。盡管中越兩國在政治上保持穩定的關系,但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緊張局勢,尤其是南海問題和區域安全領域,可能給兩國的跨境產業鏈合作帶來外部壓力。中美等大國的戰略博弈,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到中越之間的貿易政策與投資流動。政治風險不僅可能導致投資信心的動搖,還可能引發貿易壁壘、監管政策變化等不利因素,從而影響產業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三是國際市場需求的波動。中越跨境產業鏈的合作高度依賴全球市場需求的穩定性,這一需求受國際經濟周期、區域經濟政策,以及消費者偏好變化的影響。隨著全球經濟周期的波動,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時期,國際市場需求的急劇下降可能導致越南在出口導向型產業鏈中的作用受限。越南作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一環,其生產模式的低附加值特性使其更容易受到全球需求波動的沖擊。同時,全球產業鏈重構和貿易摩擦的加劇也可能導致兩國產業鏈中的外部需求減少,從而影響產業鏈的生產和流通效率。
六、高質量推進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策協調與制度保障
高質量推進在中越跨境產業鏈合作的過程中,政策協調與制度保障是決定兩國合作深度與穩定性的核心因素。面對日益復雜的全球經濟形勢,應建立更加高效的政策協同機制,并通過制度創新增強跨境合作的法律保障,確保產業鏈的高效運行與可持續發展。
一是優化兩國政策體系的銜接與協調機制。一方面,應推動兩國在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上的定期溝通,確保政策方向的一致性和前瞻性,減少因政策差異帶來的投資風險;另一方面,應通過建立兩國政府間的聯合協調機構,推動政策的同步制定和執行,尤其是在綠色發展和技術創新等關鍵領域,確保兩國在合作過程中共享資源、形成合力。
二是提升法律執行力,強化跨境法律合作。政策法規的執行力是推動產業鏈穩定運行的關鍵。當前,越南在部分領域的法律執行力和監管體系尚有欠缺,特別是在跨境投資的稅收、勞工保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隱性壁壘。為提高跨境合作的穩定性,建議加強兩國在法律執行上的協作,通過信息共享和跨境法務平臺的建設提升政策執行的透明度和一致性。
三是推動跨境合作的制度創新與靈活性。隨著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等新興產業的崛起,中越跨境產業鏈面臨的新挑戰要求兩國在制度上進行創新。兩國應基于產業變革和科技發展趨勢,優化現有的法律框架,推動跨境產業鏈的智能化、綠色化和數字化轉型。通過制定跨境數字經濟合作的特別法規和綠色貿易規則等,增強跨境合作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高技術水平的方向發展。
(二)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協同發展
中越跨境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協同來實現。兩國經濟結構的互補為產業鏈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潛力,技術創新則是推動這一潛力轉化為實際效益的關鍵。
一是推動共建創新平臺,提升雙邊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不應僅僅依賴單向轉移,應通過共建創新平臺實現雙向技術協同與共贏發展。中國在先進制造和智能化技術等領域具有領先優勢,越南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市場接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兩國可以通過共建跨境創新中心,結合中國的技術研發與越南的市場拓展能力,推動高技術產業和創新能力的雙向提升。中國的技術創新成果可以通過越南市場的實驗與反饋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同時,越南本土的需求也能夠反向促進中國技術的優化和改良。
二是加強產業鏈上游技術的雙向協同。推動產業鏈的高端化升級關鍵在于技術的雙向協同發展, 中國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和5G等領域的技術優勢與越南在生產基地、資源整合和市場拓展的優勢相結合,能夠共同推動產業鏈的向上升級。通過在智能制造、物聯網和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共享與合作,雙方可以在提升生產效率、產品附加值的同時,推動產業向智能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實現兩國產業的同步升級。
三是促進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綠色發展趨勢的加強,中越跨境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應進一步加強綠色技術創新的合作。中國在綠色制造和新能源等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可以為越南提供低碳發展路徑,越南市場的綠色發展需求也能推動中國綠色技術的進一步應用和優化。兩國可以通過共享綠色技術和標準,共同推動產業鏈的綠色升級,為全球市場提供更多環保、高效、可持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實現雙贏。
(三)優化跨境供應鏈與基礎設施
中越跨境產業鏈的高效協同,不僅依賴于兩國政策的有效對接和技術的相互轉移,更依賴于跨境供應鏈和基礎設施的整體優化。在當前國際形勢和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提升供應鏈的韌性、優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兩國經濟合作的現實需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
一是提升供應鏈的協同性與韌性。當前,全球供應鏈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何提升中越跨境供應鏈的韌性,確保其在全球波動和地區風險中的穩定性,成為關鍵課題。為此,兩國應推動跨境供應鏈管理的協同性提升,特別是在資源調配、生產計劃和物流運輸等環節,通過建立中越跨境供應鏈協作平臺,實現信息共享、訂單協調和物流聯動,確保兩國在產業鏈中的上下游企業能夠高效銜接。同時,應充分依托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增加庫存和生產計劃的靈活性,增強供應鏈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升兩國合作的整體穩定性和適應性。
二是加快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提高運營效率。基礎設施建設是跨境產業鏈順暢運作的基礎,提升跨境產業鏈的效率,應推動中越基礎設施的深度一體化。兩國可以在加快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兩廊一圈”戰略對接的基礎上,推動沿線交通、物流、信息和能源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跨境物流的效率和成本效益。尤其是在兩國邊境地區的物流中心、集裝箱港口和跨境電商樞紐等設施建設上加強合作,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打通運輸瓶頸,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
三是推動高效低碳基礎設施與可持續供應鏈建設。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經濟轉型的核心趨勢。中越兩國應積極推動綠色供應鏈的建設,特別是在清潔能源、綠色物流和綠色制造方面,促進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應朝著低碳方向發展,通過綠色建材、節能技術和環保設備等技術的應用,確保基礎設施的可持續性。通過綠色供應鏈和低碳基礎設施的共同建設,不僅能提升兩國產業鏈的綠色競爭力,還能推動全球綠色經濟的共同發展。
(四)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并行發展的背景下,中越跨境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不僅依賴于雙邊合作,還需要借助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優勢,促進國際的互聯互通與供應鏈整合。
一是加強中越雙邊合作,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中越兩國在產業鏈協作中,應深度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特別是加強與東盟、RCEP等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結合。通過推動區域產業鏈的深度整合,兩國能夠共享區域市場的擴大與政策協同帶來的紅利。同時,中越雙方還應進一步加快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兩廊一圈”戰略對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供應鏈互聯互通,尤其在交通、物流和通信等領域構建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此外,還可以通過合作建設跨境電商平臺和智能物流樞紐等,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推動跨境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利用多邊國際平臺促進產業鏈全球布局。除了雙邊合作,中越兩國還需在國際多邊合作框架下,推動產業鏈的全球布局。通過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及RCEP等國際平臺上的積極參與,兩國可共同推動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全球供應鏈的優化。特別是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規則制定與貿易便利化,不僅有助于提升中越跨境產業鏈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也能夠為兩國的經濟增長提供更加穩定的外部環境。
(五)加強跨境合作人才培養
中越跨境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人才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源泉,也是產業升級與合作深化的關鍵因素。為了推動兩國在跨境產業鏈上的深度協同,中越應加強人才培養與跨境合作,通過構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知識共享平臺,提升兩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
一是建立中越跨境人才培養機制,提升產業鏈人才素質。中越兩國應聯合開展人才培養計劃,推動高端技術與管理人才的跨境流動。通過合作建設雙邊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人才培訓平臺,提升兩國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和綠色技術等新興領域,兩國可通過聯合學位課程、專業培訓等方式,培養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此外,還可以鼓勵和扶持兩國青年學者和技術人才的交流,促進技術經驗與管理知識的雙向流動,增強兩國在產業鏈中的技術主導權。
二是推動跨境知識共享與技術創新合作。人才的培養不僅限于學術教育,還需要通過知識共享與技術創新合作來實現。中越兩國應共同建設跨境知識共享平臺,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協同創新。通過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對接,中越兩國可以在綠色技術、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領域形成合作優勢。特別是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標準對接方面,中越兩國應通過多層次的合作機制,確保創新成果的共同受益,提升產業鏈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三是鼓勵跨國企業的全球人才網絡建設。跨國企業在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越兩國應加強在跨國企業人才網絡建設中的合作,通過共享管理經驗、技術能力和全球人才資源,提升雙方企業的國際化競爭力。通過建立跨境企業人才交流項目,提升雙方企業的全球布局和人才資源整合能力,促進中越跨境合作的深化與產業鏈的全球化擴展。
(責任編輯: 張" " 磊)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Vietnam Cross-Border Industrial Chain Cooperation: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Xuwen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Nanning, 53002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ross-border industrial chain cooperation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Vietnam. As key partners within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China and Vietnam have gradually deepened thei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 areas such as industrial cooperation, trade exchang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especially in strategic sectors like manufacturing, green economyand digital economy, China-Vietnam cooperation has demonstrated broad complementarity and potential. However, amidst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increased uncertainty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and growing difficulties in policy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re are numerous challenges facing China-Vietnam cross-border industrial chain coopera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China-Vietnam cross-border industrial chain,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in industrial coordin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and explores the bottlenecks and challenges in coopera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furth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policy coordination,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hancing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reinforc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fostering cross-border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China-Vietnam cross-border industrial chain; cooperation status;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