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前兩個月還讓學員充值,我就是在那個時候又進行了繳費,充6000 元送6000 元。”原藝術教育培訓機構桔子樹的學生家長向記者表示。
另一位飛靈街舞培訓機構的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到了上課的時候發現關門了。問了其他家長才知道我們已經被其他機構接收。但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費用才能重新報課。現在培訓機構發展都不穩定,不敢輕易交錢?!?/p>
據悉,目前上述兩個培訓機構的學員被安排轉至魏公村藝術綜合體上課。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教育培訓行業競爭加劇和監管政策收緊,一些教培機構陷入“倒閉潮”“跑路潮”。消費者遇到退費難、轉課難的雙重困境。記者梳理多個案例以及采訪發現,預付費模式的風險以及機構“甩鍋式”轉課方案,正將消費者推向權益受損的旋渦。
如何提前規避預付費模式帶來的風險?北京嘉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占領表示,首先建議消費者選擇經營實力比較強的機構,其次是盡可能選擇預付費金額較低的,在相對較短時間內能夠完成消費。此外,消費者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注意查看合同條款中是否約定消費者可以中途退費,如果消費者單方解除合同要求退費是否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續費或者違約金。
(摘自《中國經營報》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