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融媒體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本文探討在融媒體時代做好科技館“科普+”高質量傳播的策略,通過分析當前融媒體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結合科技館的科普使命職責,提出“科普+宣傳”“科普+體驗”“科普+品牌”“科普+教育”“科普+活力”等策略,以期推動科技館科普的高質量傳播,促進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科技館;科普;融媒體;高質量傳播
一、融媒體時代科技館科普傳播的機遇與挑戰
(一)融媒體時代科技館科普傳播的機遇
1.科普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政府部門陸續出臺加強科普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和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
2.傳播途徑廣泛多元。融媒體傳播途徑廣,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快手等新媒體平臺,有助于科技館創新“科普+教育”形式,為科技館科普傳播與科普宣傳提供了多元化的傳播渠道。
3.內容形式多樣化。融媒體支持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內容和形式,科技館可根據不同的科普主題活動和受眾需求,選取適當的形式進行多樣化宣傳。
4.公眾互動性需求增強。融媒體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公眾互動性需求增強,科技館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分享等方式,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二)融媒體時代科技館科普傳播的挑戰
1.信息過載與選擇困難。據統計,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建成并對外開放科技館達477個。公眾面臨信息過載、選擇困難的問題,如何在同質場館中脫穎而出,吸引公眾的關注,對于每一個科技館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2.專業技術能力要求不斷提升。融媒體宣傳需要宣傳工作者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新媒體運營技巧,科技館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以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要求。
3.粉絲數量和用戶黏性倒逼發展。融媒體時代,科普宣傳的主體越來越多,除了科普場館、高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外,高水平科技人才、科普愛好者亦參與其中,宣傳策略尤其多樣化。增加粉絲數量、增強用戶黏性,成為當前科技館科普傳播面臨的一大挑戰。
二、融媒體時代科技館“科普+”高質量傳播的策略
(一)打造傳播矩陣,做好“科普+宣傳”
科技館應整合各種傳播渠道,建立多平臺聯動的科普宣傳體系,打造多元化傳播矩陣。掌握運用信息技術和新媒體運營技巧,打造一支年輕有活力的科普宣傳隊伍,強化資源征集、調度機制,緊跟熱點順勢宣傳。例如,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網站上發布詳細的科普文章和展覽信息,同時在微博上進行實時互動,分享有趣的科學瞬間和活動預告。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科普專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深入解讀科學知識、科學活動。目前,短視頻直播平臺成為科普宣傳新渠道,在抖音、微信視頻號、小紅書、快手等平臺上發布精彩的科普短視頻。對于復雜的科學原理,通過動畫、視頻等形式直觀展示。對于趣味性強的科普內容,可以通過漫畫、段子等形式傳播。對于重大節假日活動、特色活動,注重總結,加強與上級單位、新聞媒體、合作單位等合作,通過多平臺聯動,不斷增加粉絲數量和增強用戶黏性,擴大科普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增強公眾互動,做好“科普+體驗”
科技館可以利用融媒體的互動性,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活動,提高公眾的參與度。通過線上知識競賽、線下比賽的方式,吸引公眾參與。線上競賽在微信平臺進行,公眾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答題等方式參賽,主辦方給優勝選手寄送獎品,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線下比賽則在科技館內舉行,通過報名等方式,選手們現場比拼,主辦方及時公布比賽結果,對獲獎選手給予一定獎勵。例如,江西省科技館聯合其他科技館開展現代科技館體系“科技奧運”主題科普活動,推出“科技奧運”主題線上知識競賽,結合2024年巴黎夏季奧運會等熱點,分主題吸引公眾線上答題;推出“小小科技志愿者”講解活動,吸引公眾現場駐足觀看、聆聽,并參與互動投票;加強數字科技館建設,推行“掌上通”等項目,讓公眾實現線上沉浸式體驗展品,聆聽AI講解,體驗科學探索之旅。
(三)創新內容形式,做好“科普+品牌”
做好新時代科普工作,要求科技館堅持導向為魂、內容為王、創新為要,堅持守正創新,強化價值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將主流價值觀和主旋律、正能量融入宣傳內容。以滿足公眾需求為導向,持續提升科普作品原創能力,優化科普資源供給。同時,運用大數據等,不斷創新科普傳播形式,創作具有吸引力的科普作品,推出科普精品。制作系列科普視頻、動漫作品,同時借鑒博物館傳播方式,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介紹展品,講述科學故事和科學原理,將線下品牌活動錄制成視頻,開設專欄進行線上推廣。堅持服務大局,聚焦“四個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科學家、科普專家、媒體機構合作,與知名科普博主合作,推出科普直播等活動,共同創作高質量的科普內容,吸引公眾觀看,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打造科普品牌。
(四)加強合作共建,做好“科普+教育”
科技館作為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除了結合自身實際發展外,還應堅持以“重在融合,內外聯動”為原則,推動“請進來”“走出去”有效聯動,與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單位、科技館等合作共建、資源共享,通過館校合作、項目合作、課題研究、項目指導交流等方式,助力校內外科學教育融合。科學教育課程、科學實驗、科普劇、科普“劇本殺”等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時事熱點,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加強項目、課題、活動合作開發,對科普文章進行科學性審核,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通過場景式、體驗式教育,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切實做好“科普+教育”,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五)凝聚團隊力量,做好“科普+活力”
科技館應加強人才培養,整合人力資源,建立一支科普人才隊伍,培養更多優秀的科普人才加入科普活動團隊。通過繼續教育、專業培訓交流,夯實科技館科普人才的基本功,提升其業務能力,挖掘科普資源和科普教育知識,不斷創新科普內容與形式。同時,加強新媒體運營和融媒體信息技術培訓,通過外請專業人才、到融媒體中心單位學習等方式,使團隊成員掌握基本的融合創新、智能傳播的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引進專業的新媒體人才,為科技館科普宣傳注入新的活力,為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融媒體背景下,科技館科普傳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科技館應積極順應新時代科普傳播的目標要求,充分利用融媒體的優勢,做好“科普+宣傳”“科普+體驗”“科普+品牌”“科普+教育”“科普+活力”等,推動科技館科普高質量傳播,促進公眾科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美力,楊洋,宋岳龍,等.2023年全國科技館運行情況分析[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4,9(2):5-12.
[2]葉影,葉洋濱.“雙減”背景下家校社協同開展小學科學教育的思考——以浙江省科技館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3,8(4):50-58.
(作者單位:江西省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