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是個體教育歷程的核心部分,并對整個教育體系具有根本性影響。班級作為學校的基本教學單元和基層管理組織,在現代教育體系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班級教學是當代教育的典型模式,因此,高效的班級管理對于確保教育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高中階段學生普遍面臨著學習壓力,校園生活單一。構建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不僅能夠優化班級管理結構,還能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發揮關鍵作用。班級文化建設可以提升學生的歸屬感,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并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通過班級文化建設來豐富學生的校園體驗,是提升其學習動力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特色班級文化;班級管理;實踐策略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
班級文化是社會、學校倡導的主流文化與教師文化、學生文化整合后形成的一種文化,反映班集體的價值取向和生活狀態,是班集體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班級文化對每個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卻受到畢生難忘的教育,而這種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二、構建特色班級文化的意義
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教育改變傳統班級管理模式勢在必行。在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中,教師在師生關系中呈現出明顯的權威性特征。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擁有班級管理中的絕對話語權。雖然班級會制定班級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往往只反映班主任的個人意志,形成一種“一言堂”的現象。這種模式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文化根源,它植根于中國傳統教育觀念,這種觀念強調服從和權威。因此,家長通常會教導孩子要“聽老師的話”,而老師也認為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這種班級管理模式有其優勢,讓教師更容易進行班級管理,并讓班級能夠快速形成統一的班級風貌和秩序。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國家發展對創新人才需求的不斷增長,這種班級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整齊劃一的班容班貌、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是“虛假繁榮”,隱性的師生矛盾很有可能一觸即發。學生對于班級沒有主人翁意識,不會主動為班級的發展出謀劃策。從短期而言,這樣的班級凝聚力不強;從長遠來看,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甚至學生的家國情懷、愛國意識、奉獻精神都受到一定影響。因此,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改變傳統班級管理模式都勢在必行。
構建特色班級文化是優化班級管理模式的一項行之有效的舉措,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的精神處于一種朝氣蓬勃的發展狀態,還讓學生與教師能夠在和諧美好的班級氛圍中加深交流。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又達到了有效管理班級的目的。
三、構建特色班級文化,優化班級管理模式
班級管理在學校管理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班級擁有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學生就能在多方面得到健康的發展。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形成,離不開班級文化的支撐。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化,學生可能會缺乏方向感和團隊精神,就像一盤散沙,缺乏核心和凝聚力。因此,構建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和優化班級管理模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構建具有精神內核的班級文化
要優化班級管理模式,教師可以從德育入手,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美好品格、集體意識與觀念,從而形成合力,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在構建具有精神內核的班級文化時,德育要占據首要位置。德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個體成長的核心要素,還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德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與智育同等重要,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德育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
教師在管理班級時,應堅持“育人為本”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班級治理理念。該理念旨在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律、自重和自主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生學會做人、負責、感恩和堅強,學會學習和生活。在班級管理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班會、社會實踐和勞動教育等來構建具有精神內核的班級文化。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意識形態的高價值引導,幫助學生自我管理和約束,從而建立良好的班級紀律,并最終實現班級管理模式的優化。這一過程是相互關聯且相輔相成的。
(二)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特色班級文化
在教育管理實踐中,教師應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塑造富有生命氣息的特色班級文化。班級文化不僅是班級發展理念和水平的外在表現,更是班級精神的核心。然而,當前教學實踐中,班級文化往往呈現出功利性和模式化,這主要是因為學校為了應對各級檢查和搞“面子工程”,忽視了班級文化應有的活力和創造性。因此,構建一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班級文化,必須重視學生的實際參與,即使文化內容在形式上不夠精致,也要體現學生的生命力。這種文化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思想和創造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以教師的兩個工作實例為例,展示如何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特色班級文化。
實例一,班干部的選拔。班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對班級管理至關重要。在優化班級管理模式后,教師把自薦與民選作為選拔班干部的重要環節。具體實踐方式為:第一步,教師了解和觀察學生。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級后,投入約10天的時間,對全班學生進行系統的觀察與評估。第二步,公布班干部職位需求,包括正副班長4名、勞動委員1名、體育委員1名、文藝委員1名、學習小組長若干名,根據班級人數分組。第三步,組織學生自薦和競選演講并進行民主投票。提前2天讓有意向的學生報名并準備競選演講。在2天后,利用班會課時間進行競選演講,演講結束后進行民主投票。第四步,確定初選名單。根據民選結果和第一階段的了解、觀察,最終確定班干部的初選名單。這樣的選拔方式不僅增強了班干部管理班級的主動性,還讓所有學生參與班級建設,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展現出班級文化具有的生命力。
實例二,實施“小組制”班級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采用“小組制”,通過平均分配各組成員,實現小組間的平衡。小組不僅僅是學習小組,還是共同承擔所有班級任務的小組,包括每周一次的包干區大掃除、每半個月一次的黑板報、小組合作學習、成績比拼等。一旦組成小組,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組員將保持不變,并要共同完成上述任務。在“小組制”的班級管理模式中,組長要發揮帶頭作用,并要確保在每次任務中,每個組員都能積極參與。通過參與小組活動,學生學會了團隊合作,將深刻體會到教室不僅是學習場所,還是他們努力奮斗的家園,班級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大集體。“小組制”班級管理模式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并通過持續的小組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和學生的歸屬感。
教師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特色班級文化,核心策略是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推動師生關系轉型。這種轉型涉及從傳統的權威型師生關系(即教師占據支配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向合作型的師生關系轉變,其中教師扮演支持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教師通過適當的示弱和放權,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空間,從而強化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這種管理模式的優化,不僅不會削弱教師的權威性,反而會因為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提高學生對自身在教育過程中重要性的認識,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這種方式可以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特色班級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構建資源共享的特色班級文化
教師構建資源共享的特色班級文化,應借用家長的力量一同管理班級。這種參與模式和傳統家長委員會模式不一樣。家長委員會主要是在執行學校布置的任務時提供協助,并未深入班級管理的核心層面,即家校共同教育學生。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鼓勵家長實質性地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
首先,每月組織教師與家長的面對面交流,增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促進相互了解,增強情感聯系,從而提升班級管理的效果。其次,邀請具有特定專業背景的家長參與班級活動,如進行專題講座或互動活動等,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還能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加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這種模式的實施,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開放、更多互動和多元化的班級文化環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優化班級管理模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教師、學生和家長。班級管理的優化策略應綜合考慮教師、學生、家長的互動,通過構建具有精神內核的班級文化,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精神面貌;構建具有生命力的特色班級文化,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班級的凝聚力;構建資源共享的特色班級文化,充分利用家長和社區資源,豐富教育內容。班級管理工作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它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育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師應以對學生的愛為前提,探索和優化班級管理策略,確保這些策略不僅有意義,而且有價值和效果。盡管教育理念和方法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教師必須始終堅持一個核心原則: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始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
參考文獻:
[1]谷興偉.智慧型班主任專業發展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9,(6):80-82.
[2]魯志芬,徐子儀.傳統班級管理模式的若干弊端[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1):101-102.
[3]冒曉燕.班集體現代化:內涵、建構及實踐探究[J].中小學班主任,2024,(19):16-19.
[4]王艷.開辟特色班級文化建設新路徑——以“陽光班級”特色文化建設為例[J].中小學班主任,2024,(19):44-45.
[5]蔡漢貞.“雙減”背景下利用特色活動推動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4,(11):83-85.
[6]馬莉君.德育工作融入班級文化建設的意義及策略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3,(10):81-83.
[7]黃相宗.“雙減”背景下如何利用特色活動推動小學班級文化建設[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3,(9):64-65.
[8]利小鈴.以中華傳統文化鑄班魂[J].中小學班主任,2023,(5):50-51,61.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