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敘事:非常狀態下道德記憶的喚起與刻寫

2025-03-20 00:00:00胡芮
理論月刊 2025年2期

[摘 要] 敘事作為人類對自身存在的反思形態天然內嵌著價值屬性,但現代日常敘事走向了理性化、技術化歧途,并在市場與資本勾連中產生異化,道德從敘事中隱退是現代日常敘事蛻化的主要標志。非常狀態作為人類日常社會生活的反面,客觀上撕裂了現代日常敘事的理性化、技術化“涂層”,是重新審視敘事之于人類文明意義的最佳時域。非常狀態下的敘事,從個體敘事走向國家敘事,道德重新出場并塑造道德記憶,并在儀式塑造中刻寫進民族精神。國家敘事在“敘事——記憶——觀念”的辯證發展軌跡中,為人類歷史前行留下道德發展的精神印痕。

[關鍵詞] 非常狀態;國家敘事;道德敘事;社會記憶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5.02.006

[中圖分類號] D60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5)02-0049-0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儒家生命倫理的蒙學形態研究”(23BZX085);江蘇省“道德發展高端智庫”“公民道德與社會風尚協同創新中心”資助成果。

作者簡介:胡芮,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類的道德生活圖景在時間中綻開并顯現。觀念史學家諾夫喬伊在其名著《存在巨鏈》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長期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觀念,這些觀念構成了我們思維的基本要素,離開它們我們就無法進行思想?!?這些觀念如何形成并進入人類歷史的敘事之中,進而成為思想史領域的“存在巨鏈”(The Great Chain of Being),是文明真正的奧秘。盡管觀念史研究與哲學研究的視角不盡相同,但諾夫喬伊卻從另一個學科視角提示我們,構成哲學史的基本方法——敘事——指向了人類關于自身存在的理解,有關生命和生活的道德敘事是哲學需要真正面對的偉大課題。歷史航船在前行中絕非一帆風順,時間之于人類,總是在記憶之中伴隨和疊加著兩種體驗狀態——常態與非常態。一般認為,常態作為穩定態,是人類文明的靜態展示,而非常態則表達著變動不居,是人類文明的動態調整。長期以來,關于文明史的書寫較多著眼于常態描寫,缺少對非常態的關注,這就使對文明整體的認識產生缺失,進而妨礙對歷史之謎的揭示。

從文明史發生學視角來看,東西方文化源頭的“大洪水”隱喻提示我們,非常狀態下的集體性創傷記憶通過敘事轉變為最原初的道德觀念資源,無論是希臘神話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還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均屬于此類。在確立民族道德文化心理特征方面,描述非常狀態下道德記憶的敘事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避免被囚禁于觀念,受困于文明編織的存在巨鏈,需要對非常態下的道德敘事進行精神哲學分析,闡釋基于“敘事——記憶——觀念”模式的倫理史書寫原理,進而化“存在巨鏈”為人類向上攀登的精神繩梯。

一、非常狀態下國家敘事的道德回歸

每個民族都在生活史中創造意義,敘事是意義產生的基礎性環節。有學者指出,“在意義創造的過程中,人和民族是生活的主體,意義是主體選擇的價值表現”1。時間透過價值維度展開為道德生活史,特定的個體、民族通過大大小小的事件建構著生命和生活的道德意義??梢哉f,人類歷史就是一場不斷進行的道德敘事。敘事學家杰拉德·普林斯認為,敘事有其自身的機制,包含各敘事主體以及相關變量。敘事的形式可以非常多元,但敘事本身卻是“對于時間序列中至少兩個真實或虛構的事件與狀態的講述,其中任何一個都不預設或包含另一個”2。普林斯的定義蘊含著兩個重要的原則:(1)時間序列中事件的多元并存;(2)多元事件之間不相關性(非包含的關聯性)。杰勒德·熱內特(Gerard Genette)認為:“我們對敘事可以分出兩個層次:一是名詞意義,即講述事件的口頭或書面話語及其所涉及的真實或虛構事件;一是動詞意義,即對敘事內容怎么敘述的過程。”3以上關于敘事的定義,無論是從動詞還是名詞的角度,都體現出敘事表達的是人類對生活的一種可能性實踐構想。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敘事總是與價值相關,在敘事中人類意識經由加工、反思和再現過程,無形推開的意義世界的大門,也與道德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

(一)敘事的道德語境闡釋

敘事作為一種文學作品的呈現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著名的“模仿(mimesis)/敘事(diegesis)”二分說上。其基本方法——在敘事中呈現事件的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特征,與倫理史研究目的——對道德本質的追問——的價值關切不謀而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倫理史研究可被視為對道德敘事的研究,因為敘事“提供了規范倫理學研究所必須涉及的基礎性資料,為規范倫理學研究必須集合的人類或社會道德理想狀態提供可靠的經驗標準”4。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敘事就是一種道德敘事,中國傳統敘事中“道德榜樣在敘事中頻繁出場,這種現象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型走向”5。這充分說明了道德敘事在建構道德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陳忠提出了關于敘事的“涂層理論”:敘事,特別是研究類、理論類敘事,以真實、客觀為重要目標,但出于各種原因,當代敘事存在著涂層化問題6。這種理論引出的敘事合法性問題以及超越異化敘事等觀點對于審視道德敘事的價值基礎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但也應當看到,敘事除了需要形成高度的歷史自覺之外,更需要澄清敘事本身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關于敘事的研究主要是以文本的呈現形式來揭示對象的特點、本質與規律的知識生產與創造過程。文本是我們認識和了解對象的基礎,是形成對象觀、事件觀、過程觀的基礎,敘事所依賴的文本是塑造人們觀念的基石。

與傳統敘事所倚重的文本形態有所不同,現代敘述,尤其是非常狀態下的敘事具有呈現方式的多元化特征。如互聯網時代的視頻敘事就超越了傳統敘事基礎性架構,從單一的文字敘事走向了多元敘事。在現代多元敘事的場域中,敘事主體、敘事方式的復雜性引發了敘事目的的彌散性。由此,敘事越來越多地成為達成某種目的的策略和技藝,呈現出一種涂層化的傾向:“涂層已經不限于實物性的建筑與裝修,而成為社會生活與社會交往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人們的諸多行為與觀念已經具有涂層性,甚至某些群體、共同體的運行結構也呈現出涂層化傾向。”1比如,在某一事件發生之后,多種主體會通過不同渠道對這一現象進行解讀,而基于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敘事便呈現出豐富的差異性。多維敘事視角、多種敘事主體、多元敘事方法共同造成了對事件本真性的疏離與稀釋。多元敘事構成了現代性敘事的常態已經成為共識,但同時,不同主體之間的敘事也不同程度地呈現出一定的張力。譬如,為了突出某個事件、過程的重要性,專家敘事所展現出的意義挖掘的深度與廣度是一般社會成員難以企及的,集體敘事所形成的影響力也是單個社會成員無法達到的,這體現出現代敘事是多元性、差異性與彌散性的統一。

然而,當社會處于非常狀態時,敘事空間將發生巨大的轉換:突發事件往往會在瞬間改變正常的社會秩序,在失序、無序的狀態中,多元敘事的空間被壓縮,開始從社會性的多元敘事走向國家敘事(一元敘事)。那么,何謂非常狀態?“常者,恒也。”對于社會而言,所謂的“常態”是對正常、日常、通常狀態的表達,而所謂的“非常狀態”則是常態的闕如,是災難、疫情、戰爭等突發情況引致的社會失序。有學者指出,“‘非常狀態’的產生有其自然前提,但當其以一種現象級樣態展現其恐怖形態時,便更主要的是一種建構發生的進程;并且在這個意義上,‘災難’便是一個由國家建構起來的定義”2。此論從價值層面對非常狀態下的國家敘事進行了反思,其中關于國家災難敘事的建構性評論可謂切中肯綮,對我們認識非常狀態下敘事的合法性問題頗有啟示。但也要看到,非常狀態下國家敘事的形成,既體現了國家倫理實體自身的主觀意志,同時也和非常狀態下敘事本身的形態變遷密切相關。也就是說,非常狀態下的國家敘事是作為倫理實體的國家的意志與敘事形態演變的辯證統一。非常狀態下敘事的形態究竟發生了何種轉變,這種轉變將導致什么樣的后果,這正是本文的理論旨趣所在。

(二)國家敘事的道德回歸

接下來筆者將試圖闡釋敘事形態變遷的原因,以回應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敘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體現出如下規律:常態敘事中道德的隱退和非常狀態敘事中道德的回歸。

20世紀中期以后,敘事研究成為哲學界的學術熱點之一。在敘事學繁榮發展的背后,需要清醒面對的問題是:敘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究竟何在?敘事是對敘述對象真實情況、內在規律的客觀反映,還是更多反映敘事者的主觀好惡,抑或是介于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特殊認知過程?這些問題實際上反映出敘事自身的價值焦慮。如果不能解釋“事實之真”與“敘事之善”之間的張力,那么敘事便容易滑向涂層化的陷阱,生成貌似真實、貌似揭示規律的敘事景觀,將社會帶入一種夢幻般真實的劇場狀態,進而對社會造成危害。實際上,敘事的價值焦慮的產生與通常狀態下過度強調敘事的科學性、真實性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事實總是以特定的方式在人類的視域中顯現,視角的不同必然造成認識的差異,因而從本質上來說,人類對于事物本真性的揭示只能是歷史的、相對的。在這種歷史相對性視角的限制下,我們不能從認識的未完成性倒推認識的非真誠性。一方面,敘事的價值焦慮引發了對道德價值的驅逐,現代敘事主體無一不是以標榜自身的真實性為出發點,極力避免道德化敘事可能引發的真誠性質問。黑格爾認為,科學的認識是一種誠實的意識,需要不斷克服外在的必然性?!罢\實的意識永遠只求達到事情本身?!?另一方面,過度強調敘事的科學性也將人類帶離了事情本身,常態敘事中道德的隱退走向了一種唯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誤區,從而背離了敘事觀照人生意義的終極目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非常狀態是一種對敘事產生源頭的現象學還原。莊子哲學提示我們:以物觀物與以道觀物顯然是不同的,立足于常識常見會導致認識的割裂與分疏。構建常態的常識常見是需要被破除的,只有實現對常識常見的超越,才能讓事件的本真自然地顯現出來。首先,在非常狀態下常識常見被打破,日常敘事的多元性、差異性和彌散性價值生態瞬間坍塌,造成敘事的“旋渦”,人們很難辨別事件的真相及對事件進行價值解釋,進而造成意義世界的動搖。其次,在非常狀態下,社會輿論被刺激后產生動蕩,尤其是在網絡時代,一個熱點事件往往會引發全社會的圍觀,社會關注的不斷累積逐步形成期待敘事的勢能。與日常敘事中的理性與平和相比,非常狀態下的敘事涌動著情感的力量,這也推動敘事自身形態不斷發生改變。最后,“涂層敘事”理論提示我們,日常敘事往往與利益產生深刻的勾連。敘事專家通過專業技藝,人為影響或者控制人們的行為與心理,為特定利益群體進行合法性建構?,F代社會發展的圖景中,特別是在市場原則的影響下,被標榜為“民主”面貌之一的多元敘事本質上并沒有折射出多少現代文明的成色,往往是眾聲喧嘩的利益吵嚷罷了。

非常狀態之下,敘事的涂層被撕開,事件的真相不加修飾地呈現出來,倘若以日常的技術化手段進行敘事,則有可能導致敘事走向非道德化。從本質上來說,敘事應服務于人類社會生活,關照個人的生命體驗,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那樣,人類的所有創造活動,只能在社會既有的基礎上進行,人們只有解決了吃穿住用等基本問題,才能從事各類創造活動。作為人類思維的反映,基于存在而展開的敘事若脫離了人類生活、遠離了人類精神活動,也就失去了基礎。布羅代爾曾言,歷史既是“大人物的歷史,又是重大事件、機遇和危機的歷史,最后還是在長時段中演變的、有結構的深層次歷史”2。日常敘事的價值危機源自對重大事件、機遇和危機的漠視,沉浸在道德標準化的日常和瑣碎中,進而失去對歷史的敬重感。這種情感的改變是敘事形態變遷的基礎因素。

二、記憶喚起:具象情感與道德出場

以市場為底色的現代生活標志著人類歷史進入日常化時代,但同時,神圣性價值并未真正消退,而只是退居幕后,等待非常狀態下的重新降臨。在諸多矛盾與悖論并存的時代語境中,社會生活的日常敘事的價值焦慮還將繼續存在。從人類文明的結構來看,敘事雖然只屬于社會文明生態中相對淺表的層次,卻在微觀層面形塑著人類文明的基本單元——觀念。敘事不只是人類日常生活的被動呈現,其作為人類精神生產方式,也在能動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敘事不僅關涉對當下事實、事件的呈現,也指向人類文明的歷史之維。我們發現,某一敘事總是與人類文明的記憶相聯系,敘事既是當下的陳述和言說,又是對存在事物的反思。作為反思的先在基礎,記憶如何參與敘事,如何在敘事中出場并產生何種效果,是當前敘事學發展需要關注到的理論課題。

(一)國家敘事對道德記憶的喚起

隨著市場化的推進,社會價值觀念逐步轉換為以經濟價值為導向的市場意識。傳統敘事中的神圣性、崇高性價值讓位于謀求利益的理性計算。敘事越來越呈現出商業化特點,發展為商品性生產活動。個體參與敘事的動機不再是生命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維持生計、謀求利益的手段。我們看到,互聯網時代下的敘事圖景,是以敘事文本進入市場、形成流量、價值變現為目的的,隨著敘事分工日益深化、生產鏈條無限延長,人們更加難以對敘事對象及過程進行價值判斷,只能任由敘事在資本的操弄下無序發展。人們再難以從敘事中獲得信息、釋放情感并獲取精神慰藉,只能在敘事的異化生產帶來的垃圾堆中無奈地淘寶。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闡釋敘事活動的生成機制。在列斐伏爾看來,人類的實踐活動需要被區分為生產與創造兩類。生產意味著依托穩定機制進行規?;?、批量化的復制,創造則意味著個性化、藝術創造和發明。從人類文明發展長程廣域的歷史時空來看,敘事顯然屬于后者。而創造則意味著對日常的突破和超越,是精神生活在具體歷史境遇中的創造性勞作。敘事與具象化歷史情境相聯系,是帶著人類生命體驗、情感的綜合性表達,并積淀為歷史記憶。這些積淀下來的記憶形式,究竟是抽象的符號,還是具體的圖像,或是有形式的意義,并不是一個可以選擇的問題,而是由記憶本身儲存的質料的多樣性所賦予的。敘事為記憶提供豐富的質料,是我們理解歷史發展的重要中介。按照胡塞爾的意向分析,隨著意識之流的涌動,被感知把握到的鮮活的當下之物終會流向記憶之河,成為過去時;而想象與感知不同,它能夠實現對過往記憶的當下化,使其重新在場。這也就是說,敘事作為一種精神創造活動,不僅是當下事件的呈現,同時還通過想象與過去聯系在一起,因而是一種“情結記憶”1。在情結記憶中,敘事雖然保持著當下化的現在時態,即“我現在在敘事”“我所敘述的是現在的真實”,深度的敘事通過想象與歷史勾連,形塑個體和民族的情結記憶,并在未來的同類敘事中成為揮之不去的先在意識。

那么,怎樣的敘事才能觸發我們關于歷史記憶的想象呢?重復是生活常態,而記憶往往和非常狀態相聯系。非常狀態就是展開歷史聯想的最好時域,正所謂“人法天道,周行不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射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道德生活史,不難發現,百余年來民族衰亡、外敵入侵、自然災禍等非常狀態下產生的記憶是衡量一個民族自我意識程度的重要標志。非常狀態下的敘事超越了日常敘事容易導致的涂層化困境和利益勾連產生的價值危機,在創傷或苦難的體驗中,具象情感刺激著民族倫理實體(國家)展開非常狀態中的敘事。

在國家展開的非常狀態敘事里,存在著個體敘事和國家敘事的張力。從生命哲學角度出發,現代性社會生活是一種非自然的“例外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的個體是一種“赤裸生命”,這樣的生命實際上是“被棄置于一個沒有任何力量保護”2的境遇中。實際上,阿甘本的例外狀態理論所真正關心的問題并非在非常狀態下國家權力對個體權力的壓制,而是啟發我們思考:在為了存活的眾聲喧嘩之中,有什么東西是我們一開始就遺忘的?人真的為了存活可以放棄一切嗎?3如果我們援引生命哲學理論來批判國家敘事的道德正當性,這恐怕是對阿甘本思想的重大誤讀。更何況,阿甘本所說的例外狀態是對現代政治生活的整體性描述,絕非我們所謂的非常狀態?;蛘呖梢哉f,戰爭、災疫等非常狀態是例外狀態的例外,反而是更好理解自然意義上個體與國家關系的時空境遇。

但問題是,在這樣的非常狀態下,國家如何敘事才能走出潛在的正義性危機?或者說,國家敘事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因而對其評價需要超越政治維度而進入倫理維度?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需要重新審視非常狀態下國家敘事的現實社會背景。非常狀態下,社會中的個體處于生命的危機情勢之中。以自然災害為例,個體生命普遍受到威脅,國家需要發揮強大的統一調動和支配能力使社會盡快擺脫災害。無論個體或者社會,在非常狀態下首先意識到的是被社會事實刺激而產生的情感狀態,這種情感狀態往往與悲傷、痛苦、創傷等感受聯系在一起。短暫的社會失序會造成社會成員負面情感體驗,這也是刺激社會有機體迅速作出反應的直接原因。

(二)國家敘事對社會情感的塑造

從不同的社會主體出發,非常狀態下的社會情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個體性情感,社會成員具身感知到的個體化經驗,因其規模和范圍達到相當程度而造成社會性影響。二是集體性情感,其通過敘事使得個體化經驗廣泛傳播,激起社會層面的情感反應。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塑造,共同構成非常狀態下社會情感景觀。國家敘事需要直面的問題則是,為非常狀態下社會情感尋找合理的抒發渠道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可以說,情感問題是國家敘事面臨的首要問題。在國家敘事中,事實的真值問題是價值關切之一而不是唯一,這是理解國家敘事的重要原則。國家敘事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社會情感進行有意識的工作,將個體性情感上升為國家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敘事所依托的雖是具象情感,卻與歷史精神相聯系,這樣便走出了多元敘事帶來的眾聲喧嘩的困境,克服了個體性經驗的歷史局限。

具象情感是社會成員生命感受的直接呈現。非常狀態下,國家敘事需要為具象情感的表達提供必要的渠道,甚至包容具象情感對國家權威的短期性挑戰。我們發現,非常狀態下創傷性體驗、痛苦體驗等引發的具象情感雖然在一定時期體現出一定的破壞性,譬如群情激憤,但若只顧所謂秩序價值而對其進行壓制,可能會導致情感膨脹、沖突升級,產生更大的破壞性。可以說,非常狀態下個體價值訴求與國家視角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差異,國家的秩序價值追求與個體生命體驗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張力,秩序彰顯的權力意志和生命內蘊的自由沖動之間的矛盾在非常狀態下可能被瞬間激活并被放大。有論者指出,“國家敘事中潛藏著某種權力的‘強制’或‘暴力’的可能”1。可以說,從個體性經驗出發,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無論是在自然災害、戰爭還是其他類型的非常狀態下,個人命運總是和孱弱、無助、可憐等修飾語聯系在一起。在通俗文學敘事中,非常狀態下的個人命運總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進,體現出一種歷史式的悲愴情愫。非常狀態下個體命運的無常作為一種具象情感在敘事中具有極強的傳播力,它迎合了社會對弱勢群體關注的心理機制,并總是在敘事中處于道德主動,進而將國家推向敘事的道德被動位置。

要扭轉這一局面,國家敘事需要采取道德主動,將日常敘事中被驅逐的道德重新拉回敘事的中心位置。國家敘事中道德的重新出場,既是對日常敘事異化的超越,又是塑造歷史記憶的必由之路。道德作為國家敘事的基礎可能引發我們對敘事客觀性的擔憂,但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的理論提示我們:致力于道德客觀性的理性謀劃似乎總是徒勞的。與其在敘事內容上爭吵不休,不如將視線拉回我們進行價值判斷概念本身。由此,倫理“厚概念”(thick concpt)的形成過程成為理解問題的關鍵。威廉斯認為,倫理厚概念在許多規則中起著重要作用,表達了事實和價值的聯合,而我們對這些概念如何發揮作用卻缺少足夠的關注。有學者指出,“在他看來以黑爾為代表的學者對道德論述進行了錯誤的語言學分析應用。雖然他們在‘是’與‘應當’之間用法的區別捍衛了事實與價值的區別,卻掩蓋了我們倫理論述的真正性質”2。這一觀點強調了倫理厚概念在倫理論述方面的重要性,這與國家敘事對道德價值的關注不謀而合。倫理厚概念的產生顯然不是個體經驗敘事所能輕松建構的,就諸如“背叛、許諾、勇氣、撒謊和感激”這些厚概念而言,其中包含了大量人類社會實踐的經驗性內容。厚概念的典型特征是導向性,即“世界導向的”(world-guided)與“行動指導的”(action-guiding,它們指導著人們的行動),這種導向性的產生不是由知識論意義上的“善”“正當”“應該”等價值所賦予的,而是在諸多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情境中不斷積淀而成的。非常狀態下的國家敘事鮮明地體現出倫理厚概念的導向性特征,并通過情感與歷史記憶的聯系,為非常狀態下的行動提供了必要、堅實且清晰的行動指南。

三、觀念刻寫:理性升華與儀式塑造

我們看到,在非常狀態下涂層敘事如何被情感的力量撕碎,情感如何推動日常敘事走出生產化困境,并成為推動倫理厚概念形成的重要催化劑。但問題在于,情感是如何揚棄自身的批判性、破壞性并最終走向道德記憶的塑造?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具有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的道德主體是展開道德敘事的前提,敘事理性是自我意識和反思能力的集中體現。人類歷史的發展總是圍繞著“人應該如何生活”這樣的問題展開,若離開歷史目的論預設,雜亂無章的實踐活動便無法給予意義解釋。

有學者指出,道德主體概念是道德敘事的核心要素,這一主體必須是有目的指向的歷史性主體,同時也是一個可以規約到統一主題下的可理解主體1。事實上,這個進行道德敘事的主體就是國家。黑格爾在論及公共輿論的價值時曾斷言:“公共輿論是人們表達他們意志和意見的無機方式。在國家中現實地肯定自己的東西當然須用有機的方式表現出來,國家制度中的各個部分就是這樣的?!?在主觀自由已經成為重要原則的現代敘事背景下,黑格爾的觀點雖容易導致對“國家主義”的批判,但他關于公共輿論無機性的描述卻體現出歷史的深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認為,“公共輿論又值得重視,又不值得一顧”3。所謂值得重視的地方在于公共輿論中“不僅包含著現實界的真正需要和正確趨向”,同時還“包含著永恒的實體性的正義原則”,而不值得一顧的地方是它的具體意識和具體表達。

(一)國家敘事刻寫觀念的過程

非常狀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考察公共輿論如何影響觀念的契機。個體的歷史局限性使其自身沒有能力將自身中實體性的東西提高到確定性的知識,因此,通過個體敘事展現出的公共輿論往往呈現為一條無序的、經驗的意識洪流。如果說在日常敘事中公共輿論的無序只是現代社會生活的景觀之一,那么在非常狀態下無序的公共輿論則可能將失序的社會生活引入更深的災難。這就需要通過道德主體敘事——國家敘事對無序的公共輿論進行理性升華,從而達到重建社會生活的目的。國家敘事的目的是在喚起歷史記憶的基礎上進行觀念刻寫,具體來說這一過程可以分為兩個有機的環節。

國家敘事的第一環節是發揮敘事理性,將個體歷時性記憶上升為主體共時性記憶。非常狀態下的創傷性體驗是抽象的情感體驗,國家通過對抽象情感的具象化敘事,展現作為倫理實體的國家在歷史中的行動過程,通過符號表征促進個體形成對國家的倫理認知并共享道德記憶,實現對非常狀態個體性情感經驗的理性升華。具體來說,國家敘事理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國家敘事機制具有認知理性。一般來說,非常狀態下個體的經驗是具有差異性的,社會成員缺少對非常狀態的具身認知,因而難以產生清晰的認知和體驗。國家敘事則能夠形成非常狀態下的整全性認知,并通過對現實圖像符號的理性呈現,喚醒社會成員的歷史記憶。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敘事以歷史發展線索為參照,以促進社會成員整體福祉的實現為目的,是一種道德性的敘事。認知理性突破個體化敘事受限于感官在場的經驗囚籠,通過典型事件、重大時刻的呈現,將主觀認識客觀化、歷史化,推動非常狀態下社會情感的理性化表達,進而呈現出一種歷史性“情理”特征。

第二個方面,國家敘事體現出敘事的實踐理性。敘事具有相對獨立性,需要在實踐中提升敘事的能力與技巧。與日常多元敘事易受市場影響而產生異化所不同的是,國家敘事關注敘事的社會效益,能克服因片面追求流量而脫離敘事對象的不足。我們看到,非常狀態下的國家敘事通過對事件的圖像化呈現和歷史性建構,賦予了其歷史意義,但這個意義并不是從外部添加給事件的,而是通過敘事引發,使事件本身的意義自行顯現出來。我們看到,國家敘事在理論類、研究類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非常狀態下的理性敘事力量能夠迅速轉換敘事視角,從國家、民族、歷史的立場展開敘事。但國家敘事并不總是宏大敘事,在現代多元敘事歷史背景下,國家敘事所依托的官方輿論平臺也更加重視個體性事件的敘事價值,如“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視角就是從普通群眾的生活維度展開的。

第三個方面,國家敘事彰顯歷史理性。敘事是主體性傾向明顯的實踐活動,敘事的呈現方式是“每一種語言都以特定的方式折射世界并為之著色,這取決于語言使用者的知識、利益和態度”1。由于敘事主體的敘事態度、技巧、利益、知識都對敘事效果有決定性影響,這就需要敘事者產生歷史理性自覺,既要有自我觀察和講述事件的個人視角,又要超越自我,通過敘事表達歷史關切??梢哉f,一個對歷史、現實沒有任何反思的敘事者絕非理想的敘事者,其敘事不過也只是現代多元敘事之下的又一涂層而已。但同時,自我意識過于強烈也容易導致自負的敘事,自認為掌握了世界密碼、終極規律,以所謂的“意見領袖”自居,這同樣也是不合格敘事者的表現。馬克思認為:“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黑格爾也認為:“由于在公共輿論中真理和無窮錯誤直接混雜在一起,所以決不能把它們任何一個看作確定真的東西?!?只有在歷史的維度上,敘事主體才能激發自身的反思性和批判性,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國家敘事同樣要堅持歷史理性,樹立辯證、全面的主體意識、批判意識,在自我超越中深入時代,推動國家敘事與歷史敘事的統一。

(二)儀式:國家敘事的完成

非常狀態往往帶來社會秩序的急速調整,成為人類歷史敘事中的重大關節。非常狀態往往體現出非連續性,類似??略凇吨R考古學》中提到的歷史的“斷裂”。當社會處于急速變動時,維系日常生活的敘事被現實擊碎,舊的觀念與知識仿佛漂泊無依之舟,人們不得不為新的價值世界尋找觀念和知識的基石。歷史是人類前行的經驗,但無意識的史料并不向人們敘事,只是給人們陳列,人們總是帶著當下生活困境的體驗進行敘事,同時讓歷史說話。在人類文明史延綿的脈絡中,敘事未必按照時間的先后進行清晰的排列,真正進入歷史、影響一代代人精神世界的觀念,往往是和非常狀態下的國家敘事聯系在一起的,國家敘事客觀上體現出歷史觀念刻寫的意義。由此,“大變局”和“斷裂”成為塑造我們共同記憶的觀念源頭。

近代以來,面對西學東漸,特別是在西方的堅船利炮的現實沖擊之下,國人被迫接受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普遍價值觀念,承認富強為衡量進步與文明的唯一尺度。在這種觀念調整的背后,是由一系列民族屈辱的創傷性集體記憶所支撐的國家敘事。我們看到,近代以來的國家敘事目的在于通過對歷史的喚醒而重振民族精神,對戰爭、政權更迭、自然災害等非常狀態的克服與超越彰顯了民族精神力量的強大,也論證了新思想、新觀念的歷史合法性。國家敘事起著維系民族精神認同的重要作用,其表現形式不僅是通過敘事塑造的共同歷史觀念,同時也通過具體儀式維系和強化歷史認同。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具有雙重性質——既是一種物質客體、物質現實,比如一尊雕像、一座紀念碑、空間中的一個地點,又是一種象征符號,或某種具有精神涵義的東西、某種附著于并被強加在這種物質現實之上的為群體共享的東西。”4這說明,通過對某一事件的敘事喚醒社會成員的歷史記憶并非國家敘事的最終完成,通過理性升華和儀式塑造將集體道德記憶刻寫進民族精神深處,才是國家敘事的最終目的。因此,國家敘事不是短期的、即時的,而是長期的、歷史的敘事過程。

儀式塑造是國家敘事的第二環節和完成。非常狀態下的敘事雖然能夠引發全社會成員的共時性體驗,但客觀上卻形成了兩類群體——一類是親身經歷從而直接同事件相聯的社會成員,另一類是通過敘事與事件產生聯系的社會成員。由于人生命的有限性,親身經歷事件的成員終將離開世界,最終社會成員都將通過敘事與事件產生聯系。譬如,抗日戰爭親歷者、汶川大地震親歷者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老去,但帝國主義蹂躪國人的創傷記憶和中國人民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卻在歷史長河中成為永恒的記憶,且這種歷史記憶只能夠通過儀式塑造的物質形式來完成。

儀式塑造體現了國家敘事精神與物質的辯證統一。依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①。歷史觀念、民族精神對人的存在具有能動性作用,因此需要通過歷史敘事傳遞正確的觀念和價值。國家典禮、紀念儀式等實踐活動所依托的空間、場地、器物等雖然依托于物質形態,但其意義卻是精神所賦予的。同時,在儀式展演敘事中,新的觀念和價值也伴隨著物質形態而產生。比如,天安門城樓從封建宮廷建筑到民族精神象征的形態轉變折射出國家敘事觀念刻寫的強大力量。

儀式塑造體現了國家敘事歷史與現實的辯證統一。一個民族若沒有歷史記憶便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深刻昭示: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雹趪覕⑹聫母旧蟻碚f,涉及民族歷史自信的塑造問題。國家與民族形象的塑造如要從他塑轉向自塑,就需要我們立足于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非常狀態中形成的民族性記憶通過國家儀式進行情境化展示,讓民族歷史文化在當代社會實踐中被激活、點亮,在國家敘事中不斷塑造和增強著中華民族倫理認同。

四、結語

敘事源自人類對存在的反思,構成了民族的傳統文化與歷史記憶。作為人類觀念與感受的歷史呈現,敘事是鮮活而多元的。然而,現代日常敘事的涂層化、去道德化傾向有可能將我們帶入歷史空心化的境地,當我們一片片剝開敘事洋蔥般的涂層卻空無一物時,到底誰能敘事、如何敘事的問題便隨之而來。非常狀態是暴露日常敘事非現代性困境的歷史機遇,在其中,社會情感通過道德敘事上升為理性價值并最終作為民族精神被刻寫進歷史世界的過程得以清晰呈現。在“敘事——記憶——觀念”的精神運動軌跡中,我們不僅可以觀察到國家作為歷史主體的敘事如何影響到人們道德觀念的形成,而且一種有別于現代道德敘事多元化、自由化的倫理史學寫作方法也初見端倪。非常狀態下的道德敘事研究可能在無意間觸碰到倫理史學方法論轉向的問題,這個巨大的課題顯然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解決的,這就為將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機。

責任編輯 " 羅雨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成人亚洲| 亚洲无码37.|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超碰91免费人妻|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综1合AV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a色毛片免费视频|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片一区|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9精品欧美一区| av色爱 天堂网| 国产在线97|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亚洲青涩在线|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18| AV色爱天堂网|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亚洲精|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中文字幕va|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激情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熟妇丰满人妻| 91一级片|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区|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97se亚洲|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欧美网站|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 国产激情影院|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天堂区|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亚洲色中色|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日本a级免费| 99视频只有精品| 久久黄色影院| 国产丝袜啪啪| 欧美日一级片| 亚洲一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