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與思維的基礎?!北容^,活躍在人們認知和改造世界的各種情境中。心理學認為閱讀的本質在于意義建構,是“從閱讀對象中獲取意義的過程”[1]。意義,往往就在對不同閱讀對象的比較中產生。青少年諸如“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厲害還是孫悟空的金箍棒厲害”這類天馬行空的比較,教師若因勢利導追問“什么叫厲害”,就給看似無厘頭的“比較”瞬間附著了巨大“意義”。有研究認為“意義”建構水平,是深度閱讀教學的實質與核心[2]。研究性閱讀作為整本書的高階學習,應追求學生深度的“見識輸出” 。綜上所述,“比較閱讀”應是整本書閱讀教學走向深度研讀的重要路徑。
《朝花夕拾》人物十余個,其間情節意義上的“顯性關系”微乎其微,但顯然存在某種“隱性關系”,進行比較有助于透析魯迅創作的深層意圖。學生若進行比較閱讀,應會超越單篇閱讀給人物形象“貼標簽”的呆板認知,跳出“看山永遠是山”的淺閱讀局限。故設計本課,意在使學生超越單個人物閱讀認知而產生“1+1gt;2”的深度閱讀發現。
【教學實錄】
《朝花夕拾》人物比讀
(教師板書“比”的古體寫法“”。)
師:猜猜這個字是什么字?
生:花,結構看起來跟“花”有點像。
師:很有想象力,可惜猜錯了。我們用“會意”的造字法來認知,這個字是兩個人挨在一起,什么字呢?是“天涯若比鄰”的“比”字,本義是靠近的意思。大家用“比”來組詞。
生:比較。
師:你會把自己和《朝花夕拾》中哪個人物作比較?
生: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給魯迅很大的影響,是難得的好老師。
師:莫非你長大后想成為藤野先生那樣的大先生?(生點頭。)從小心中有大氣象,點贊?!氨取边€可以怎么組詞?
生:比喻。
師:你把魯迅比喻成什么?
生:孺子牛。
師:“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保斞笗J同的。1936年,魯迅去世的時候,靈柩上一面旗幟寫有“民族魂”三個字。(板書“民族魂”。)魯迅堪當“民族魂”嗎?這節課要帶著這個問題學習。讀完《朝花夕拾》,相信很多人物也“鱗次櫛比”地排列在大家腦海里。我們來做個人物接龍,每個人說一個名字并寫到黑板上。
(學生陸續報出并寫出:阿長,藤野先生,父親,衍太太,壽鏡吾,范愛農,陳蓮河,葉天士,無常。)
師:除了這些個體,還有一些群體也要注意,提醒大家從《藤野先生》《狗·貓·鼠》《〈二十四孝圖〉》里尋找。
生:清國留學生。
師:中國國難當頭,這幫留學生倒好,跑到國外醉生夢死來了。還有嗎?
生:反對白話的那些人。
師:這些舊文化的頑固派,是魯迅毫不留情批判的對象。速讀《狗·貓·鼠》的開頭和結尾,找出魯迅要諷刺的人。
生:“名人或名教授”“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
師:也寫到黑板上,不過要加上雙引號。為什么?
生:反語。
師: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這些人以“名人或名教授”“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自居,其實名不副實。
師:這些人都是顯赫一時的知識分子,卻做了攻擊和排擠魯迅的小人,《小引》里最后一段“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說的就是這些事情,魯迅對這幫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好,人物基本全了,這節課的任務,就是來做《朝花夕拾》人物的比較閱讀。
(黑板補寫完整課題“《朝花夕拾》人物比讀”。)
師:問題來了,怎么才能做好人物比較閱讀呢?
生:首先要確定誰和誰比,有沒有可比性。
師:很棒,你順帶回答了一個比較角度的問題。
生:還有相同比較、不同比較。
師:不錯。人物比讀不妨“三步走”——誰和誰比,比的角度,比的結論。一起看投影——
比較對象:阿長與衍太太
比較角度:小人物
比較結論:阿長是質樸善良的小人物,衍太太是惡俗的小市民。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魯迅說的意思是“吾愛吾親,吾更愛善良”。阿長低賤為保姆,又非親非故,一本《山海經》足見人性光輝;衍太太富貴為太太,雖在一族,一肚子的不懷好意。魯迅將關于國民精神畫像的筆觸投向了普通民眾,而阿長身上跨越血緣、親緣和階層的一種人間大愛,是魯迅關于國民性改造的一種答案。
師:老師把阿長和衍太太作對比,請大家把老師的“比較發現”讀一下。
(學生齊讀。)
師:大家各顯身手的時間到了,黑板上的人物可兩兩連線比較,可模仿投影“三步走”,把“比較結論”的理由闡述充分。
(學生研讀,教師巡視并進行個別指導交流。)
生:我比較壽鏡吾和藤野先生,角度是如何做老師。兩位老師都很嚴格認真,但魯迅顯然更喜歡藤野先生,壽鏡吾有點不近人情。
師:我想說的是,兩人是不同時代的老師,一位是我國舊時代的私塾先生,是教識文字和經書的“經師”;另一位是日本進入現代社會后的醫學教授,是教書且育人的“人師”,給魯迅的影響是全面的。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生:我的比較也是壽鏡吾和藤野先生,從教學方式還有師生感情上來說,藤野先生遠勝過了壽鏡吾先生。藤野先生即使放在現在都是一位好老師,而壽鏡吾先生那種教學方式早就過時了。
師:你很懂為師之道。我調查一下,全班有多少人在比較壽鏡吾和藤野先生?(有三分之一學生舉手。)英雄所見略同,請翻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我們一起看看作為“民族魂”的魯迅是如何比較自己的兩位老師的。先齊讀兩文的最后一句,大家會有什么感慨呢?
(學生齊讀兩文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和“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生:從《藤野先生》的結尾我看到藤野先生給予了魯迅無限的力量,魯迅一定認為一位好老師有多么重要,或者說好的教育多么重要。
師:那么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結尾,你讀出魯迅當時什么樣的情感?
生:我覺得好像對三味書屋沒什么感情,如果魯迅有好感的話一定不會這么結尾,還用“這東西”這個詞,好像有點貶義的味道。
師:你的語感不錯哇。魯迅“民族魂”的一面,是對中國教育和文化新舊交替歷史時刻的深刻思考,我們需要藤野先生所代表的先進文明,這是魯迅先生想要呼吁的。
生:我比較父親和藤野先生。我覺得藤野先生比魯迅的父親更像父親,像一位慈父理解魯迅、尊重魯迅。相反,魯迅的父親太可怕了。
師:這是魯迅在思考兒童教育。魯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先生這是為我們在座各位代言呢,課后不妨拜讀這篇小說。
生:我補充,如果把父親和阿長比,同樣比兒童教育,父親都不如阿長明白事理。父親做不到的,阿長做到了,阿長的可貴就可貴在這兒。
師:阿長可以說是魯迅的文學啟蒙之人,埋下了魯迅日后從事創作的種子,不無道理。
生:我比較無常和“正人君子”,陰間的無常顯得善良可愛,人間的知識分子顯得人心陰險,這是對“正人君子”的諷刺,流露出魯迅對人間險惡的不滿。
師:你看出魯迅高明的筆法,魯迅分明是說這人間簡直就是陰間!
生:我比較陳蓮河和葉天士,不過我比較的角度是外貌描寫,“但前回的名醫的臉是圓而胖的,他卻長而胖了:這一點頗不同”,這句話的諷刺性是很強的,一般醫生總給人留下慈眉善目的印象,他們是“圓而胖”和“長而胖”,一個個謀財害命吃得胖乎乎的,文字透露出魯迅對他們的鄙視。
師:只用“圓而胖”和“長而胖”六個字,就把兩個庸醫刻畫成丑陋的幾何圖形,釘在中國文學史的恥辱柱上。這是“魯迅體”語言的新發現,老師也聞所未聞,此處應有熱烈掌聲。
生:我比較范愛農和清國留學生。范愛農代表了留學生中正直的那一類,有革命思想,追求進步;但那一群清國留學生不思進取。范愛農是極少的一類人,是中國的希望,卻是一個悲劇人物,死因都不明,這表明了魯迅對當時青年一代的憂慮。
師:應該說范愛農是一個悲劇英雄,雖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但具備了那個時代所需要的英雄氣概。有研究說,范愛農是全書中最像魯迅的人,課后不妨研究一下。同時,我也有不少比讀發現,如藤野先生和“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比較,比兩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境界;“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和阿長比較,比做人起碼的道德準則;兩個庸醫和藤野先生比,比醫德、醫術。因此,魯迅被譽為“民族魂”,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魯迅對那個時代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描寫很細致。
生:同意,魯迅塑造了多種人物形象,讓我看到了當時整個社會的樣子。
生:同意,魯迅指出了很多問題,也讓我們思考怎么去改變和進步。
生:同意,魯迅有一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只有對我們的民族愛得真切,才會這樣。
師:這一比較,就發現魯迅思考了舊中國問題的方方面面,從底層小人物到上層知識分子,從家庭到學校,從人性到人際關系,從舊文化到新文化,魯迅是那個時代最先醒來的人,是對民族用心用情最深的人,是我們當之無愧的“民族魂”。
【教學反思】
整本書閱讀的“解釋性理解”,“有利于借助經典名著這塊厚實的土壤培養思維品質,也有利于同步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底蘊豐厚,見識過人,言語可采”[3]。若以“解釋性理解”來衡量本課學生表現,情況大抵是令人滿意的。尤其是對“圓而胖”和“長而胖”的洞察,是學生了不起的創見。此“創見”又可衍生一個類型化問題:魯迅塑造人物的“漫畫式”筆法——《藤野先生》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富士山”就成了“清國留學生”的漫畫速寫。此外還有《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的“大”字睡相,《故鄉》中“木偶人”似的閏土、“圓規”似的楊二嫂,《孔乙己》中“穿長衫的”等。比較,是閱讀活動和思維的“百搭”,可以演繹出意趣無窮的閱讀發現。再談三點認識:
1.比較閱讀的價值?!皩W習任務群”的提出,讓“閱讀不只是一篇一篇地讀,更要一束一束地聯讀、比較讀、互文讀 ”[4],“比較閱讀”是課程標準賦予的內在要求,是駕馭復雜學習任務的素養需要。通過比較閱讀,讀者穿越整本書錯綜復雜的“信息叢林”,用有限的比較閱讀專題達到把握海量信息的全息目的,并可產生拓展“一本帶多本”的閱讀視野的作用。
2.比較閱讀的聚焦。首先是“視野”的問題,即可以拿誰來比的問題。本課有已知的比較對象,弱化了這個問題。而跨文本比較,閱讀版圖里有“誰”可比,很考驗師生閱讀積淀的厚度。譬如把《駱駝祥子》中的祥子和魯迅《一件小事》中的車夫、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比,頗有比較的“意義”。其次是“比什么”的問題,這個過程是“充分調動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圖式, 通過比較、聯想、推理、預測和判斷等認知行為加工與篇章文本相互作用, 進而重新構造出篇章的意義”[5],比較閱讀的這種高階能力只有在不斷比較閱讀的過程中才能養成。
3.比較閱讀的輸出。多語料、信息的交叉融合處,是“見識輸出”的多發地帶。意趣盎然的比較閱讀話題,天然催生學生在表達中豐富輸出。當然,比較閱讀還需要加入一些變量做“催化劑”。比如本課教師加入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名言的變量,讓比較走向深入。學生也有不俗表現,比較陳蓮河和葉天士,加入“外貌描寫”的變量;比較藤野先生和壽鏡吾,引入時空隧道的變量,從當代的視角來審視人物形象,都有不錯的輸出催化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辭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487.
[2]祝榮泉,田耳鳳.“見識的輸出”:2021年中考名著閱讀命題品質透視[J].中學語文教學,2020(8):76-79.
[3]李煜暉.探索和發現的旅程:整本書閱讀之專題閱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67.
[4]李衛東.基于大單元學習的深度閱讀和真實寫作[J].中學語文教學,2020(3):10-15.
[5]儲誠志.知識圖式、篇章構造與漢語閱讀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1994(2):51-57.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立項課題“基于學業質量監測的初中語文教學評一體化實踐研究”(編號:2023JY15-JC-L3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