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培智勞動技能教育關注學生生活需求,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通過多途徑引導學生進行勞動實踐,提高學生勞動素養。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內涵豐富,智力障礙學生在體驗傳統節日的過程中,能習得家務勞動技能,增進對節日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進而融入當地社會生活。福建省閩侯縣特殊教育學校以當地傳統節日為載體,通過挖掘傳統習俗中的勞動要素,開展培智高年級學生勞動技能教學,促進學生掌握生活必備的勞動技能。
【關鍵詞】 培智教育;勞動技能;傳統節日
【中圖分類號】 G764
【作者簡介】 陳瑜,高級教師,福建省閩侯縣特殊教育學校(福州,350100);陳麗春,一級教師,福建省閩侯縣特殊教育學校(福州,350100)。
【基金項目】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常規課題“勞動教育背景下培智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FJJKZX22-1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學校要切實承擔勞動教育主體責任,根據學生身體發育情況,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同年,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要發揮勞動教育育人的功能,強化學生勞動觀念,引導學生親歷勞動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勞動教育,能培養智力障礙學生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內涵豐富,對社會生活具有深遠影響。福建省閩侯縣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契機,設計開展“傳統節日中的勞動”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參與勞動、體驗生活,促進學生提高勞動技能、適應當地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文以“拗九節”主題活動為例展開論述。
一、圍繞節日習俗,制訂勞動目標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拗九節的起源與福州地區的民間傳說和孝道文化密切相關,其核心習俗是煮“拗九粥”,并通過煮粥、送粥等習俗,傳遞尊老愛幼、感恩孝敬的傳統美德。基于此,學校確定了“學煮拗九粥”的勞動技能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家校溝通等方式,明確學生實現獨立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技能,并結合學生當前能力水平,制訂了本次勞動技能教學的分目標:1.了解拗九節的習俗、活動形式以及文化內涵;2.能清洗荸薺,掌握將荸薺切塊的刀工技法;3.能與他人分工合作處理花生、桂圓等食材,制作“拗九粥”;4.能參加志愿活動,與他人分享勞動成果,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
二、構建勞動場景,激發勞動興趣
構建沉浸式勞動場景有利于激發智力障礙學生的勞動興趣,促進其具身學習。在開展“拗九節”主題活動時,教師圍繞“節日的由來”“節日與勞動”“節日中的我們”幾個部分,運用圖片和簡潔的文字將相關知識點呈現在校園的宣傳欄、走廊等地。學生在走進校園時即可得到大量關于拗九節的視覺提示,形成初印象。例如,在介紹拗九節的由來時,教師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目連救母”的故事以及晚輩在拗九節向長輩送“拗九粥”表孝心的習俗;在“節日與勞動”部分,教師向學生展示糯米、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食材的圖片,以及煮“拗九粥”的步驟圖;在“節日中的我們”這一部分,教師呈現學生在過拗九節時為家中長輩、敬老院老人送粥的圖片。除圖片外,實物能夠給予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刻的感受。在創設拗九節勞動場景時,教師將荸薺、桂圓、紅棗等實物擺放在展示架上,讓學生調動多感官去感受、熟悉食材,為接下來的勞動技能教學做好鋪墊。
三、分解勞動步驟,感受合作樂趣
高年級勞動技能教育要求學生“掌握將食材處理成塊兒、片兒、絲兒的刀工技法”,對智力障礙學生而言難度較高。為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要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復雜的動作技能分解為若干易于模仿的步驟,同時提供示范,為學生講解要點和注意事項,促進學生模仿學習。例如,煮“拗九粥”要用到荸薺。荸薺個頭小、表皮臟,處理荸薺需要經過清洗、削皮、切塊多個工序,要求學生有較熟練的刀工。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已經學會了清洗水果、蔬菜,用削皮刀削果皮等。為了讓學生順利學會處理荸薺這項比較復雜的技能,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對前期習得的技能進行遷移外,還通過動作技能分解、示范等教學策略,鼓勵學生模仿學習,循序漸進完成以下步驟:1.用清水把沾滿泥土的荸薺洗干凈;2.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荸薺,右手拿削皮刀把果皮削掉;3.清洗削皮后的荸薺;4.把荸薺切成塊。經過多次練習,學生掌握了這項較復雜的勞動技能,突破了煮“拗九粥”的一個難點。
由于學生障礙程度不一、障礙類型多樣,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個別化教育,引導學生積極與同學分工合作,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完成自己擅長的工作。例如,在煮“拗九粥”的勞動實踐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分別煮一鍋粥。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煮粥。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有條不紊地處理各類食材,最后把全部食材放入電飯鍋。當色澤鮮艷、香味撲鼻的拗九粥呈現在眼前時,學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通過分工合作,每名學生都能積極動手實踐,不僅提升了家務勞動技能,也感受到與同學合作的樂趣。
四、注重評價反饋,促進身心發展
勞動教育不能忽略對學生健康價值觀念的培養。智力障礙學生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培養中華傳統美德,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將勞動場景由家庭、學校擴大到社區,有利于學生在社區中獲得勞動的正向評價,感知勞動成果的意義,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拗九節也叫“孝順節”,最早是出嫁女子在這一天煮粥、送粥孝敬長輩,逐漸發展為大家共同參與的敬老孝順節。在“拗九節”主題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勞動,煮出了甜甜的拗九粥。接下來,教師帶領學生到敬老院、社區等地為老人分發拗九粥,并幫老人打掃衛生,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孝順長輩的傳統美德,通過良好的社區評價形成勞動對學生的正向激勵。送福粥、揚孝道,智力障礙學生不僅接受來自社會各方的關愛,也通過自己的勞動傳遞愛心,傳承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孝老愛親的精神。
通過持續開展傳統節日主題的勞動技能教學,學校積極打造沉浸式勞動場景,促進校園文化環境創設持續更新;強化教師的勞動教育意識,形成勞動教育教學優秀案例;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獲得經驗,提高精細動作水平和交流能力,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學生在活動中走出家庭和學校,為將來順利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見習編輯:孟慶錦;責任編輯:趙華麗)